《清虚道德天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虚道德天尊- 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子弘死后,天皇、天后于上元二年(675年)六月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李贤是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这一年他20岁。

    李贤与哥哥李弘的性格大不一样,他弘像父亲高宗,而李贤却很像母亲武则天。李贤性格刚强猛烈,举止活泼好动,处理果断有胆识,而且不为旧礼所拘。如果走了正道,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李贤少年时的确是个好皇子,他聪明好学,举止端雅。喜欢读《尚书》《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也喜爱古诗古文。他的聪明也极像母亲,诗书文章读过了就记得很清楚,师傅们便向高宗称扬他“过目成诵”,老臣李勣称赞他“夙敏”,高宗和武后都很喜爱他,史书也一直称颂他“容止端重”,“读书一览辄不忘”,是个颇赋天资的少年。新旧《唐书》还引一个他少年读书的例子:当他读到《论语》中“贤贤易色”一句话时,就反来复去地咏诵。高宗问他原因,他回答:“性实爱此。”'《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就是说:“我心性原来就喜爱它”。“贤贤易色”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学而》篇,全文是子夏说的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是儒家教人孝父母、事君主、交朋友的原则,如果做到了,就是贤臣孝子信友了。而贤者见到贤,就格外地敬佩、亲切。所以,开头一语领题,曰:“贤贤易色。”

    这个读一句书的小事情,为什么官书竟醒目地都写在《李贤传》的开篇(《旧唐书》也如此)?这么小的事是否就有史料供史撰者引用,这是很难说的。我想,大约是史撰者因李贤的名字,使他们引发了感想,才编出李贤幼年读书的小故事的。

    为什么引用或编造这么个小故事写在文字不长的小传里?显然是针对武则天的。就是说这么一个贤良的太子,竟被武则天废掉了,可见武则天为夺取李家天下,该多么不择手段了。让人注意的是,那个李贤读书的小故事强调的是李贤“性实爱此”,《旧唐书》曰:“此言。”就是说李贤的本性就是“贤”,“本性难移”,以后他也没变坏,武则天说他变得坏了,才废掉他,是武则天在造谣,故意编造废他的理由。

    既然李贤聪明好学,不断加封他的官衔和爵位。永徽六年封潞王;显庆元年授歧州刺史,又加雍州牧、幽州都督;龙逆元年徒封沛王加杨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二年加杨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徒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其它封爵、封邑皆如故,实封一千户,上元二年六月立为皇太子。

    李贤被立为太子后,因多年来帝后多在东都洛阳处理军国大事,同李弘一样,被留在长安监国。武则天对儿子寄予的期望很大,因二儿子同大儿子不同。武则天认为二儿子有这种能力、气魄和资质,身体条件也可以承爱重负。

    当然,他还需历练。太子监国等于当皇帝的实习历练。实习就得有好的指导老师,就像如今的大学生实习一样,配备一些好的指导老师,对将来实际工作颇为重要。为监国太子配备师傅自然比大学生实习重要多了,二者天壤云泥。

    武则天和高宗对朝中要员和监国属官作了统一安排,朝中的重臣和能臣几乎分了一半为太子监国和属国,或说朝中的顶尖要员兼任监国太子的师傅和属官。这种安排自然是有深意的,其意再深也很好懂:让这些大臣把洛阳的朝廷和长安的实习朝廷看得一样重要,把李贤看作未来的、甚至不久的皇帝,因为高宗的身体已遭透了,谁都能得出离“龙驭上宾”已在旦夕之间了。

    当时的重位安排是:戴至德为右仆射,同时任太子宾客;张文为侍中,也兼太子宾客;郝处俊为中书令,同为太子左庶子;李义琰为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薛元超为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高至周为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同时还为太子配备了一大批下层属官,如太子洗马刘纳言、司议郎韦承庆、太子典膳丞高政等,及当时的两馆学士来教导、陪伴太子读书者,要么是唐初名臣之后,要么是学富五车的宏儒。

    总之,太子李贤所监之国,就是一个不久的朝廷,陪伴他的人多是朝中的宰辅重臣,他们对唐室忠心耿耿,同时德才兼备;伴他读书的人也皆具德才学识。

    如此安排,哪里能看得出武则天当时已有夺他儿子天下的想法啊那时高宗行将就木武则天已完全可以控制局面,这些安排显示出她之想。那时她就可以抓住权柄,冷落太子,不可能把朝中重臣同时派给太子,让太子执住牛耳、培植支柱的。

    她这么做正是把高宗的政权向太子过渡的表示,她要自然地、稳妥地做到“和平过渡”。同时让李贤在接替“实习”期间,做篇高水平的“毕业论文”,以便将来做个卓越的皇位继承人,做个唐朝的好皇帝。

    开始时李贤监国颇具皇帝风范,在众臣的帮助下也做出了成绩,何况李贤本人也具备一定资质。所以,舆论甚佳。消息传到高宗和武后那里,甚为快慰,便优诏表扬,说:

    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纲所施,务存于审察。加以听览余暇,专精坟典。往圣遗编,咸窥壶奥;先王策府,备讨菁华。好善载彰,作贞斯在,家国之寄,深副所怀。可赐物五百段'《全唐文》,卷14,《褒皇太子手敕》;《旧唐书》,卷86,《三宗诸子传》。'。

    意思是说,太子贤刚监国,就能留心政事。治理国事,呕心沥血。处理刑讼,力求准确。在听政览表之余,攻读先贤遗作,都能理解其深意,先王的治国之道,也能够取其精华。向善守贞,堪为家国重寄,让我们甚为放心。

    李贤受到表扬甚为高兴,又召集身边的辅官如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元和学士许叔牙、成元一、周室宁等,注释范晔的《后汉书》。注书成功后交给天皇、天后过目。天皇、天后又赐物三万段,让他奖励那些辅官,使他们尽心辅佐。武则天见李贤这么努力,甚为满意,以为高宗继位有人、唐朝继统有人了。

    然而,李贤其人本性好动,他耐不住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有了一点成绩,又得到了父母的褒奖,便开始放浪起来。他或率身边的武士跑到长安四郊纵马游猎,或与东宫奴仆、乐优们日夜游乐,或沉湎于,纵而无度。这一切尚不满足,还宠幸娈童赵道生,搞同性恋。经常赏赐给他们金钱贵物。

    对太子的荒唐行为,大臣们多缄口不谏,怕坏了太子的名声;也怕太子不听,遭到意外屈辱。只有司议郎韦承庆打消了顾虑,上书给太子,劝谏其行为'《唐会要?左春坊?司议郎》,卷第1170页。'。但太子并不理睬,仍然我行我素。一些下级臣属不谏,反而迎合太子的恶行,讨其欢心。如太子洗马刘讷言,本是儒学大师,注《汉书》的骨干。他不再规范太子的礼仪行为,反而撰写《俳谐集》等下流文品,供太子读阅调趣。弄得监国太子府乌烟瘴气,监国太子成了恶行昭著的无赖。

    太子的行为被武则天知道后,她先是把北门学士所著《少阳正传》《孝子传》等书颁赐太子,“又数作书诮嚷之”。李贤受到母亲的责备心怀不满,啧有烦言。

    因怨成仇,因仇生嫌。本来宫中的一些秘密,李贤不太愿听,听了也不相信,尤其关于他**的那些谣言。但是,如今他对母亲衔有恨意后,他便从头去寻思、去打听关于他**的那些传言了。因为他是监国太子,想打听点他**的事不太困难,因为前来辅佐他的大臣中,对他**有成见的大有人在,只因他的态度不明朗,他们不敢向他透露罢了。如今,监国太子明显在怨恨她母亲了。于是,那些搬弄是非的长舌便开始摇动。

    太子*中的典膳丞高政是长孙无忌的亲戚,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那么也就成了太子的远亲。在长孙无忌关陇集团遭到太后清算的过程中,高政一家也遭到了打击。所以,高政本就对武则天怀仇恨,如今太子仇恨武则天,他正好从中点拨。于是,武则天如何害死太子的大姨韩国夫人、害死的表姐魏国夫人、害死他哥哥前太子李弘等,点点滴滴,慢慢透露给一叶障目的监国太子。还说,天后把持朝政,控制高宗,目的就是夺李家天下。一番拨弄之后,李贤再回头想想这些年母亲的严厉态度,一点当母亲的亲情也觉不到,便认定母亲是怎么回事了。

    从来谣言就是这样,它像长翅膀的地魔,一旦你信了,再伏地侧耳,就如魔咒一样往你耳朵里钻。这不,又来了:谣言说太子李贤不是武后的亲儿子,而是“天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这个谣言太可怕了,武后能亲后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亲姐姐韩国夫人,再杀一个不是亲生的太子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

    李贤的性格正像他亲生母亲武则天,敢怒敢恨,胆大包天,喜怒皆形于色。于是,他开始让自己的心腹准备武器,刀枪甲胄,准备一旦情况紧急,或抵抗,或进攻。武器准备了数百套,藏在东宫马坊里。同时又歪着脑袋写打油诗,让乐工配曲传唱,这是他故意让武后听到,刺伤她的心。打油歪诗很快就写就,其词是:“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就是给武则天写的,就是让她知道,一颗瓜曼,结了四个瓜,一摘二摘三摘便只剩下瓜蔓了。望着剩下的空瓜蔓,种瓜人、摘瓜人只能独自伤悲。你武则天不是能杀吗?杀到自己的儿子头上来。就这么几个儿子,杀完了剩下一个孤老太婆,让你伤心去吧。起个名字吧,《黄台瓜词》,先叫这个名,先让武则天明白是“黄台”。乐工唱熟,再改通俗一点,就叫《摘瓜歌》。让乐工唱,让东宫中的下层闲人到处传唱,他要把凄婉的歌变成利剑,刺痛武后做母亲的心。

    这首歌果然被天后听到了,也听懂了真正的意思。听懂了意思,武后才知道她的二儿子是多么恨她,把她当成杀人的郐子手,杀自己亲生儿子的魔鬼,当做了他永远不能和解的敌人。武则天的心确实被李贤刺伤了,她先是无比伤心,再是气恼:亲生儿子用歌声到处宣传,让人都知道她的残忍,残忍到一摘二摘三摘,把亲生子杀光的地步。她清楚而明白:自己亲生的李贤已无法同她和解了,永远地失去了,站在敌人那面向她冲锋了。

    她伤心极了。她想起了明崇俨,想起了明崇俨不久前为她的三个儿子的未来预测。他是洛阳城外偃师县的巫师,本来唐宫已禁止巫师行巫术,王皇后、萧淑妃都是因为信巫术被废的。但是,这个明崇俨凭着他正谏大夫的五品官衔,打着医道的幌子混进后宫。皇上身体太坏,病重乱投医,御医治不了皇上的病,便把治愈痼疾的希望寄托在这个类似气功大师的巫士身上,才让这个骗子得以呼风唤雨,得到皇上入阁供奉的旨意。

    如果他仅止于为皇上治病,骗点什么也无伤大雅。但是他却出了大格,偏偏还要对她嫡生的几个皇进行评价和预言,参与确立继承皇位这个你死我活的严肃争斗中。有一次谒见皇后时,他突然煞有介事地要对皇后所剩的三个儿子提出判断和预测。他那极为神秘的神情,不能不让人感到极大的兴趣,武则天自然还不是如今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何况她也真想听听自己儿子的未来前途。于是,在明崇俨的神情示意下,她令左右退下,就要听这个巫师的天机透露了。武则天先是耐着性子听他一顿侃谈,无非是说他对皇后的儿子都毫无偏见,只凭神相术的客观推断,见出端倪。皇后信与不信,一切留待日明证明。然后便自鸣得意地公布了他预测的结果:现为太子的李贤终究是继承不了皇位的,他满面的怨气必然毁掉前程,迟早罢了;英王李哲貌像先皇太宗,但却又不似有大作为的样子;而相王李旦,相貌极贵,有天子之气,日后很可能就……明崇俨说完之后,便大摇大摆走出后宫,把一个极为费解的谜团丢给了武则天。

    明崇俨飘然而去,武则天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反复掂量了很久。其实武则天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女人,她并没有轻信明崇俨的胡说八道,更认为他这种人自作聪明,敢在如此重大问题上乱下断语,正说明他们的幼稚而无稽,也不怕惹出是非。只因不明崇俨的点拨和提醒,才让她把三个儿子综合起来比较。她没有认定明崇俨的结论,而自己却认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