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天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君临天龙-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围绕乔峰身世的这件阴谋上,赵佶的意图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他担心乔峰的身世曝光会引得丐帮大乱,令自己一番筹划付诸流水,同时也令得乔峰不容于中原武林重蹈悲剧。所以他的打算是彻底掩盖住这件事情,不让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不过随着他对丐帮的掌控加强,第一层的隐忧已经削减许多,哪怕是乔峰的身世曝光出来,凭他现在对丐帮的掌控力道,也能承受住这股冲击,不至于让大局失控。而且随着他与周侗交流一番,知道了御拳馆所隐藏的惊人潜力后,日后的重心也要倾斜,转为资助周侗培养一大批真正能为自己所用的武功高手。

    至于此事曝光对乔峰本人的影响,赵佶也考虑了很久。其实他一早就未雨绸缪,旁敲侧击告诉乔峰,身为契丹人并不是什么不容于世的大罪,只要存心向善,无论汉人契丹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

    而且随着马夫人身后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赵佶也意识到要掩盖一件已经发生且牵涉甚广的事情是很困难的,尤其还有居心叵测的人一直围绕此事在做文章。

    因此,赵佶现在的打算是,首先要确保乔峰身世之秘不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施展诡计从而滑进一个极端,然后再寻找一个合适时机让乔峰知晓自己的身世,给他一个缓冲的过程。至于乔峰知道真相后会如何选择,会否会返回辽国帮助契丹人,赵佶也只能尽力而为,却不会极力阻止。大宋北伐灭辽,收复燕云,是国运之争,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阻挠而有更改。若乔峰真的选择去保辽国,那么异日战阵上相遇,那也只相逢一笑,自求多福吧。就算乔峰战死自己面前,赵佶也不会心存半分愧疚,朋友之义,他已经尽到了。

    当然这些只是赵佶自己的想法,首先要面对的还是眼前这一桩事。事态会如何再发展,赵佶也懒得再推测,只要把住了大局,究竟是什么人在玩弄诡计,终究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赵佶先去马家安慰马夫人一番,同时交代她一些事情。虽然只过了一夜,马夫人整个人都变得憔悴起来,面前仍然摆放着马大元的血衣,似乎一夜未眠,见赵佶进门,只是神色木然抬起头,声音有些干涩道:“王爷,我家夫君是不是真的就这么死了?”

    赵佶走到她面前坐下,叹息一声道:“他们的行事风格,你比我要清楚,虽然马副帮主死讯仍未传来,不过据我猜测,应该是已经遭遇不测了。他们把信函交到了夫人你手中,应该是希望夫人据此作文章,自然要除去马副帮主,一来给夫人以震慑,二来也能除掉障碍。夫人,你节哀啊。”

    马夫人缓缓摇了摇头,惨然一笑:“让王爷见笑了,奴家是个没心肠的人,虽然心里也明白夫君他确是已经不在了,心里却没多少哀伤。大概是同床异梦吧,奴家本身对夫君就没有多少爱慕,一看到他,便想起来自己命运被旁人摆布着,这些年来,哪怕夫君他对我千般好,心里终究生不出一丝真情意。每每自己闲坐时还在想,若夫君突然遭遇横祸身亡,奴家身上少了一道枷,该是多快意的事情……”

    “可是不一样啊……事到临头,终究跟想的不一样啊!我心里没这个人,可是他一旦没了,怎么心都去了一大块?”

    讲到这里,马夫人神色虽然仍是木然,泪水却止不住的涌出来:“一个人,哪怕是一个物件,吃在一处,睡在一处,睁眼就能看到,年年月月,哪里能不往人心里去钻?没人再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了,没人再从心里担心这妇人饿不饿、冷不冷……从今后,孑然一身,该怎么活下去?”

    这话语冷冷清清,似是一个人在无意义的絮叨,赵佶听在耳中,却觉有几分辛酸。人总是乐意回望以前,乐意仰望未来,却始终抓不好当下手里的东西。如马夫人这般,哪怕对马大元半分感情也无,但这个人终究活进了她的生命里,一旦失去了,哪怕是一个自私到极点的人,又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他忽然想起记忆中这个女人的结局,癫狂到极点的报复,何尝不是一种从心里厌弃到极点的自毁?

    马夫人抓起血衣,认真擦掉脸上的泪水,可是那血衣上的血渍却涂抹在她的脸颊上,看起来有几分滑稽,却又透出一股狰狞:“他们只将我看作没心的东西,能随便嫁个人,能瞧着朝夕相伴的人死掉无动于衷……奴家要报仇,王爷,您帮帮我……”
093 端王开宴
    听到马夫人的话,赵佶只叹息一声,然后说道:“马夫人你放心吧,且不说我与马副帮主本有私谊,单单他们在大宋境内滥杀无辜,图谋不轨,我就不会放过他们!只是当下却不是一个追究的好时机,纵使将他们在汴梁城的人手一网打尽,不过网罗一些鱼虾而已。我要做的却是要顺藤摸瓜,查清他们的底细,若在大宋还有旁的图谋,那便将他们连根拔起,永绝后患!”

    听到赵佶的话,马夫人沉默下来,只是眸子里闪烁的凶光,令人不寒而栗。她脸色沉凝,过往骨子里透出的娇媚再也不见,只是沉声对赵佶道:“王爷请放心,奴家不会坏了事。若不能狠狠咬下他们一块肉,让他们觉得痛,奴家自己也不甘心得很!”

    从马家出来之后,赵佶感慨良多,大凡世人只要有个正常人的脑筋,谁又肯完全受人摆布?如这马夫人要反噬她身后那些人,还有不久之后那飘渺峰灵鹫宫天山童姥的属下做反,可见依靠威压手段建起的威信权力不过只是浮云而已,随时可能坍塌。大义也罢,私利也罢,只有让人觉得好处,从内心里认可这一件事,才能让人真正的心悦诚服。

    离开马家后,赵佶又去拜访了一次周侗。周侗还在等待同僚传递朝堂上关于御拳馆商议的结果,局面似乎不甚乐观,不过赵佶的提议给了他另个选择,倒也并不如何沮丧。再见到赵佶的时候,便开始讲述自己对于在民间开设武馆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要开设武馆,首先最重要的一点自是要有一座场馆。汴梁城里寸土寸金,武馆占地又不能太狭小,本来赵佶名下在汴梁城里还有一些闲余产业,不过前些时间划给丐帮一批,为了维持情报系统的运作又变卖了一些,眼下一时间却没了太多选择。赵佶跟周侗商议了一下,还是决定选址在城外,一来地价便宜可以放开手脚去搞,二来环境也能较城内清静一些,便于教学授业。

    至于生源问题,周侗倒也有一些打算,这些年他辗转河洛之间,也接触过一些地方上的士绅家子弟有意学武,其中不乏一些可以培养的好苗子。如今既然打算开设武馆,那不妨修书一封将人都笼络来,集中培养。对此赵佶自然也是乐见其成,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能感受到地方士绅豪强的强大力量,跟他们搞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即便是自己以后执掌大局了,想要将这武馆扩大了搞,也少不了这一批人的支持。

    不过在教习方面,周侗却有些犯了难。以往御拳馆中那些教习,或是隐退去世,或是已经另谋高就,纵使还有些联络旧谊,也不好以情谊胁迫他们放弃官位跟自己来经营一家民间的武馆。偏偏这武馆教授的并非简单课业,除了真正上乘的武艺传承,还要教授行营列阵的军旅之法,对教习们的要求甚高。若只单纯教授武功的话,教出来一群不通军旅配合的野路子,那跟武林中开山立派没区别了。

    一桩桩的难题讲出来,赵佶也渐渐明白,这事情做起来千头万绪,确是并非招来学徒丢给他们几本秘籍就能了事的。而且作为一个拥有现代思维的穿越者,他很明白这种类似高端军事人才培养的地方,思想素质教育是一定要抓紧的,甚至比正式的课业教授还要重要。

    无论有多困难,既然已经有了这个打算,那么就一桩一桩的去做吧。至于这个武馆的名字,赵佶想了很久,确定叫做“讲武堂”。不像是民间武馆的名字,因为赵佶打算将这武馆长期经营下去,并且以后等机会确立为官学,自己再担任校长,以后凡禁军中不入讲武堂者不得升迁。以后整个大宋将领们皆是天子门生,再给他们个特权叫自己“校长”,想想就很有感觉。

    当然现在也只能是想想了,讲武堂的影子都还没搭起来呢。而且就算建成了维持下来,想要达到赵佶所幻想的那种影响力,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与周侗商议一番后,赵佶便与他分头行事,周侗与筹划人手问题,赵佶则要合城溜达去打秋风掏钱。本来一件极尴尬的事情,不过赵佶在内心里用那美好前景催眠自己一番后,为了大宋的未来,为了能当成天下武将们的赵校长,面子之类身外物,实在不必要计较太多。

    中秋将近,本来是游子归家、合家团聚的喜庆日子,可是在汴梁城的商家们之间,却渐渐弥漫起一股恐慌气氛。以往大家见面点头问一句“吃了么”,现在这句问候语不再单纯,而是真正问人吃了么?

    去哪里吃?

    赵佶在任家老店长包了一间雅堂,按照梁师成开出的名单,从头到尾挨个宴请汴梁城里富贵商家。本来能跟端王爷这种富贵闲王勋贵拉起一份交情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一开始大家也欣然前往。宴席的气氛也相当不错,虽然没有纸醉金迷的奢华,但任店本身便是汴梁酒业行首,美酒佳肴,做得是亲王贵客,还未饮酒,人已经先醉了。

    端王爷虔诚修道,节后又要奉旨出京修建道观,要寻大家募资,且还送上亲自书写的南华经,找上哪个,哪个都觉得脸上有面子。这一家宴请的便是任店的东主,端王爷肯选自家店面做这种善举,本身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任店的东主也喜不自胜赴约,亲手接过端王爷赏赐的南华经,当下便表示愿奉上千贯银钱以襄盛举。哪知端王爷听到后只是冷笑两声,而那向来见人笑得跟个面团似的梁管事当下便把道经夺回去丢进了火盆里。

    到了这时候,那任店东主也大概明白这遭是宴无好宴了。事后请了鲁国公曹家跟向太后母家的两位兄弟作陪,才又将端王爷请回来,这次不再废话,直接奉上两万贯钱,才终于又从笑眯眯的端王爷手里领回来一本南华经。

    事情就这样开始了,端王爷每天在任店固定宴请城中商家,一日三宴。被点名邀请的商家们自是食不甘味,退却不过,也只能生受了这一刀宰割。不过也有心胸豁达看得开的,比如樊楼的东家花了整整五万贯吃了端王爷这一餐,不只买到一本端王爷的墨宝,且还将这尊现世的大仙请到了自家楼上。于是端王爷的宴客地点就搬到了樊楼上,连中秋节都没有歇下来。

    此事在汴梁城里渐渐传开,很快就被别人引为笑谈,每天都在热议端王爷的墨宝又卖出几万贯,快要赶上王右军墨帖了。也有人说端王爷这哪里是在募款修道观,分明是打算拿银钱堆一条直接登天升仙的大道。

    不管外人如何议论,反正这宴席每天都在继续,就连中秋这一天,早上端王爷开了一席,下午进宫一趟耽误了些时间,到了晚上又加紧开了一席。如此热衷于敛财,哪里是贤王,分明是现世的饕餮!不过对于那些平民而言,也只是看个热闹,左右究竟是一万贯还是两万贯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反倒因此滋生出许多谈资,瞧见别人战战兢兢生恐接到端王爷的请帖,自己反倒生出了许多快乐。

    当然也有人对此不满,朝廷中言官参端王爷的奏章雪片般往宫里飞,就连政事堂章相公都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斥责端王这种行为。不过官家那里既无回应,再多纷扰责问,也自动摇不到赵佶丝毫,反正每天雷打不动的在樊楼开宴。

    当然也有人不屑于端王这种性质恶劣的行为,拒不赴宴,比如旧郑门外余家船行的东主,不只不赴宴,且还直接将请帖抛出了家门。不过当天夜里,这位余东主的小妾就夹带私逃,跟相好的浪子私奔了,损失何止万贯。

    这事情传开口,人们纷纷讨论这是为富不仁,不修阴德的下场。此后端王的宴席竟然渐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被传得玄之又玄。

    在城里纷纷扰扰的传言中,这宴席渐渐变了味道,有的商家不只不再避讳此事,甚至开始着人打听,端王爷怎么还没请到自己家里来?明明比邻而居,家境也相仿,隔壁老王前两天就赴了宴,每天捧着一本道经在家里摇头晃脑的念,书拿反了都不自知,实在令人冒火!凭那老小子脑满肠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