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侠.历史-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信更多的朋友会把《紫袍》看作历史小说,其实,就我个人的观点,我写过的历史题材小说中唯一一篇不折不扣的历史小说只有《参合百年》,而其余的作品大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如《春风时节》、《收获之祭》、《月圆》、《血路》等,其特点是小说的主角总是那些卷入大的历史事件的小人物;第二类是“故事新编”,如《舞雩》、《浣纱》和《新绛三部曲》完成的两部,其特点大抵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类似,即用当代人的观点来讲述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第三类则是“历史的再诠释”,如《鹦鹉之魂》和这篇《紫袍》,其特点是用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我能在非洲这样糟糕的条件下,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书,必须感谢朋友们的大力帮助:

    最初产生写这个题材的念头时,我和雍容进行了很深入的交流,这对我在写作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正是在她的大力怂恿下,我才终于下决心扔下其它几个计划,开始《紫袍》的创作的。

    在创作过程、尤其是前期创作过程中,和能饮一杯无的多次交换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助益。必须说明的是,我原本并未计划写如此之长,但最终,《紫袍》成了我在上网之后写的比较长的一篇小说(三万五千多字,仅次于本就计划写成中长篇的《参合百年》和废弃剧本改编成的《侠之小者》),这是能饮一杯无影响的结果。遗憾的是,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细微变动,在创作后期,我们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如前期那样充分的交流,而且这种遗憾在我回国前恐怕很难摆脱,这里,只能先希望她好运、平安、满足,并预祝她情人节,不,圣瓦伦丁节快乐。

    特别鸣谢沈惟岳(万世德、天亲仁颜大王、清海惟岳,反正就是他罢),没有他提供的敦煌吐蕃史料文献,我不可能炮制出那两首伪造的吐蕃民歌来,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他在这篇小说里小小亮相的小小要求,而又不至于如金艺兄担心的那样写成闹剧,迫使我绞尽脑汁,思索小说的构架,并最终完成了那陡然转向的最后一章——前面说过,这篇不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也没有人物主角,从这一章的安排可以看的最为明显——,写历史题材的小说最容易成为史料的奴隶,我在写《参合百年》时就常常陷入这种苦恼,而《紫袍》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一束缚,沈兄对此,贡献巨大。

    好了,罗里罗嗦写了这许多,打住了,打住了,这篇小说从起笔到结篇,历时不过一个月左右,且都是在工余时间完成的,太快的写作速度必然造成很多硬伤,如第八章中守山口的是鲁炅,而战后自责打了败仗的却变成了成如璆等等,至于文字上的不完善处就更多了,虽然这篇东西大概也不会拿去发表,但自己的文字,还是自己多看看,多改改,才对得起自己罢。

    陶短房

    甲申丙子西非贝宁科托努市



………【(一)】………

    当最后一缕夕阳,淡淡地抹过续竹巷那光滑的石板路时,第一缕炊烟,也袅袅地升上了巷边乌柏树的树顶。wenxuemi。com

    续竹巷是这座江南小城里再寻常不过的一条小弄,要说有什么特别,那就是这条半里来长的小弄里,聚集了城里差不多所有的竹篾匠铺子。

    掌灯了,夜饭了,就连生意最好的小孙篾匠,也早已经适意地坐在井栏边,一面摇晃着大蒲扇,一面指点新招的两个小徒弟下幌子,上门板。

    “阿大,侬好早些寻侬阿爷关张,勿要老叫大家等伊一个夜饭好勿?”岔巷深处的一个小院里,一个穿着粗蓝布衣衫的中年妇人一面盛饭,一面头也不抬地嘟囔着。

    阿大恼怒地瞪了女人一眼,却还是站起身来,慢吞吞地向门口走去:“侬女人家交关絮叨,阿爷不肯关张还勿是为了生意……”成亲十年,女人还是习惯侬阿爷长,侬阿爷短,让他这个在衙门里当皂役的汉子,觉得面子上很不好看。

    女人搁下碗,砰地拍了一记锅盖:“生意?侬阿爷连狗气杀都扎勿来,交关主顾都勿肯光顾了,还生意?侬好歹劝伊,老早关了生意归兀来养老,我伲又勿是勿晓得孝顺的人家……”

    阿大长长的影子早已拖过了院门的门槛,女人的絮叨声兀自紧一阵慢一阵地在他身后跳跃着。

    续竹巷的人都管阿大的爹爹叫水昌伯,水昌伯的铺子开在续竹巷口第一家。

    据巷里老辈们说,这间铺子曾经很大,足足三间门面,不过传到水昌伯这一代时,左边早已成了包子铺,右边则盘给了另一家专编蟹箇的篾匠同行。

    老辈们还说,这铺子的铺板都是红木的,上面还刻满了蜜蜂猴子,文臣武将之类,可到了阿大会走路的时候,这些铺板在他眼里,就早已是现在黑乎乎油腻腻的样子了。

    只有门上那块黑油油的大匾,一笔一划,还是那样清晰可辨,虽然笔划上涂得金漆,风吹日晒的,早已剥落了大半。

    续竹巷有三十六家竹篾铺子,匾却只有这么一块:

    续竹王家老铺

    “续竹王家老铺,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八十一代了,咳咳。”

    从阿大记事起,水昌伯就总是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眯着眼,不紧不慢地这样说道,当然,城里巷里,没几个人同意他这一说。

    不过城里巷里,人人也都承认,续竹王家老铺该是这续竹巷里第一家竹篾匠铺子,看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但到了水昌伯这一代,铺子的生意却似乎并不怎么好。

    水昌伯不会扎狗气杀,不会修织机,也不会做笙管笛箫那些吹吹打打的物件。

    编个鱼篓,做个笼屉什么的他倒是会的,做的不比巷里别的铺子差,也不比他们更好。但水昌伯老了,小孙篾匠编两个鱼篓的功夫,他只能编一个,所以主顾们渐渐地都跑到小孙篾匠那里去了。

    倒不是水昌伯笨,事实上,几十年前,城里城外,都知道续竹巷里有个巧指水昌的。

    而是因为续竹王家家传的绝技,不是编鱼篓笼屉这些家当,而是造竹弓,竹胎牛角弓,竹胎铁背弓。

    “你看看,你看看,这可是张好弓啊!”阿大走进只点了两根灯芯的铺子时,水昌伯正戴着老花镜,绣花一般小心地侍弄着手里那张旧弓。

    阿大不觉笑了:虽是土生土长的吴人,阿爷却偏偏喜欢卷起舌头说官话,也许,是因为来做弓修弓的多半是驻防营的北方兵丁?也许,是因为从小和阿爷一起长大、也曾在对门开着一间弓铺的聂五爷是北方人?

    “坐,坐,马上就好,马上就好,我再上一道胶,再上一道胶。”水昌伯吃力地用手背擦着额上的汗珠。阿大过来帮他擦了汗,扶了扶老花镜。

    “阿爷,侬是何苦,城里兵丁老早换了鸟枪,做弓修弓的越来越少,聂五伯前年叫侬一道去口外,侬又兀肯同伊一道,侬看侬……”

    水昌伯眯着眼,哆嗦着两只布满皱纹的手,小心地上完最后一道胶,这才一把扯下老花镜,气冲冲地说道:

    “你这小子,你懂个甚!这弓,这弓……都道南船北马,弓箭是他们胡人的看家本事,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这弓,这弓,就是咱们南人祖上传下来的绝活,你小子不知道罢,我告诉你,想当年炎帝做五兵,老昊造弓箭……”

    阿大噗哧乐出声来,这些车轱辘话,他从襁褓里起,早已听了不下几万遍了。他不由分说,一把扯起阿爷,顺便吹灭了油灯:

    “阿爷,我伲晓得,我伲晓得,先夜饭,先夜饭,侬小孙孙都饿交关辰光了。”

    听阿大提到孙儿,水昌伯果然顺从地站起,哆哆嗦嗦地去摸铺板,阿大手脚利索,抢着去插好了铺板,落好了门闩。

    “阿大,我刚才好像说错了,不是炎帝造五兵,是黄帝;也不是老昊造弓箭,是小昊,不对,是……是什么昊来着,你看我这记性。”

    邻家的灯火透过花格窗,照着水昌伯颟顸蹒跚的身影。阿大顾不上搭腔,紧赶慢赶地扶着阿爷,生怕他一不留神,摔倒在这石板路上。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水昌伯喃喃哼唱着那首不知哼了多少年,传了多少代的老歌,精神似乎一下子好了许多。

    “阿大,阿大啊,你知道么,这续竹巷的名字,就是……”

    “阿大,侬好快点勿!要饿杀侬小伢儿勿!”阿大女人高亢的声音,忽地从岔巷里钻了出来。

    阿大和水昌伯苦笑着对望了一眼,都不由地加快了些步伐。

    “门户~~~~关好,火烛~~~小心~~~”

    巡夜人那第一声拖着长调的喊更声,很快把水昌伯的歌声,湮没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二)】………

    一场又一场秋雨,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屋檐,敲打着明瓦,敲打着乌柏枝头那一天少似一天的树叶。WENxueMI。cOm

    小孙篾匠放下手中编好一半的蓑衣,望望天色,又望望石板路破损处汨汨的积水,轻轻叹了口气。

    这雨,让续竹巷滑溜溜的石板路更光滑了些,也让往来巷里、原本就不怎么多的主顾更稀少了些。

    他直起身,揉揉发酸的腰腿,隔着自家湿漉漉的幌子,看着石板路对面,那王家老铺屋檐上挂下的雨帘。

    隔着幌子,隔着雨帘,他隐隐地看见一盆炭火,和炭火边,正全神贯注拾掇一张旧弓的水昌伯。

    秋雨,不紧不慢地落着,水昌伯布满皱纹的双手虽然迟缓,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小孙篾匠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看着,看了好久,他忽然觉得,这当儿的水昌伯,老眼竟不再如往常那样的昏花,双手也不再似平素那般的发颤了。

    他猛地转过身,狠狠瞪了正对着篾片发呆的两个徒儿一眼,弯下腰,去拾起地上那件编好一半的蓑衣。

    “这刷漆烤漆的火候,可是造就一张好弓的窍诀呢。”王家老铺里,水昌伯小心翼翼地在弓胎上刷好最后一层清漆,慢慢摘下蒙了层雾气的老花镜,一边用衣襟擦拭,一边口里喃喃自语着。

    当年,也是这铺子里,也是这炭火边上,他的爹爹也这样自语过的:

    “如今的伢儿们,唉,就知道上重漆,用重火,哪里体会得老辈传下的湿起火慢探刷的道理!”

    水昌伯瞅着自家陈旧的招牌下面,那些黑乎乎油腻腻的铺板,苦笑着摇了摇头:如今这续竹巷里,就连知道重漆重火的后生弓匠,也早已绝踪多年了的。

    秋雨,紧一阵慢一阵。

    “爷~”

    一个梳着冲天小辫的小脑袋,忽然笑嘻嘻地从雨帘里探进一半来。望见他,水昌伯那眯缝着的老眼,也登时变得不那么浑浊了:

    “扳指,快进来快进来,瞧你那一身泥水!”

    扳指是阿大养的,是水昌伯唯一的孙儿。

    扳指背着手蹭进门,使劲甩着头发上的雨水:

    “爷啊,早厢阿娘又骂侬哉!‘又呒铜钿,介忙做啥,阿爷勿要性命哉!勿好要连累乡亲骂我伲勿孝顺!’”他凑到炭火盆边,忽地变戏法般捧出个荷叶包包来:“袜底酥,阿娘夜厢做的,叫扳指送把爷吃。”

    水昌伯笑着结果荷叶,帮孙儿擦了擦脏乎乎的小脸:“扳指啊,爷跟你说,这给弓上漆,一定要选雨天,用慢火,这样烤上的漆才能一层叠一层,和弓胎合成一体,既不软,又不裂……”

    扳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旋即伸出根尖尖的手指,想去触一触火盆边沥架上,那还泛着润润漆光的弓胎。

    “啪!”

    水昌伯陡然变色,劈手一巴掌,扇在扳指白生生的手背上。

    扳指怔了半晌,恍然大悟般,哇地哭出声来。

    “莫哭莫哭。”水昌伯慌了手脚,一把搂过了孙儿:“这弓,乱碰不得,乱碰不得呢。”

    “扳指要!扳指就要!”扳指哭声渐小,鼻翼却兀自一张一合地**着。

    “要要,扳指要,扳指要,”水昌伯哆嗦着,从桌肚里摸索出个小竹弹弓来,“扳指还小,先玩小的,等扳指大了,爷叫你做大弓。”

    扳指的嘴一下子咧到了耳朵根,他一双小眼睛瞪得溜圆,顾不得擦一把拖到嘴角的清鼻涕,扎煞着两只小手,便欲直扑来抢。

    “好弓,好手艺。”

    大门口,雨帘下,铜钟般的北方口音,铁塔般的北方汉子。

    他一身海东青的袍褂,圆口黑布鞋,背着个大皮囊,腋下夹了把油纸伞,周身上下,已被秋雨淋了个透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