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第一册·十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宋第一册·十字-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觉得石越的说法未免有点强词夺理,但是《世本》中的确有这一篇,讲古之圣人发明创造的故事,若依石越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二人虽然都是辩才无碍的人,但是对于石越的这种观点,倒也一时想不到哪里有什么不妥。   

  王安礼温厚的一笑,说道:〃子明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过也真让人难以驳难。只是把工人之事当成圣人之事,只怕士子们不太服气。且这些东西,甚至不是工人之事,而是杂学。〃   

  苏轼爽声笑道:〃杂学便杂学,古之君子,于经典之外,骑射博物、天文算术之学,无所不通。身兼数家之学的,今日也未必没有。只是如子明这般博学,似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又如此年轻,真是所谓生而知之者。〃当时的许多儒生对于天文地理、算术植物以及占卜算卦,都是颇为精通的,只是他们受〃君子不器〃的影响,大部分人不愿意以全部的精力去钻研这些,只是当成一种业余的修养,这一点上和石越的立意大有不同,一经石越点破,苏轼眼前便豁然开朗。         

。←虫←工←桥书←吧←  

第38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16)         

  石越给王安礼、苏轼看的书稿,被后世称为〃石学〃之始,也被一些人称为〃杂学〃。这几本书分别是《算术初步》、《几何初步》、《地理初步》、《逻辑初步》,这四本书加上其后的《物理初步》、《化学初步》、《生物初步》,并称〃石学七书〃,陆续在熙宁三年的六月份出版。   

  这几部书的内容可以说相当浅薄。   

  它们的可贵之处是提出了一些理论要点,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科学技术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归纳。当时宋代的技术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各种技术发明让现代人都瞠目结舌,例如在宋代的兵器谱上,火药兵器数以千百计!其他种种发明与创造,更几乎让人怀疑那是一个现代社会……但是独独缺少的,是科学理论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在这方面的天生性缺陷,也可以说是历史没有给中华文明这个机会……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说中华文明和现代科学之间隔着一扇门,那些门的钥匙叫〃科学理论〃,那么此时石越无疑是告诉了中国人那扇门的存在,告诉了他们打开门之后所会发现的世界,告诉了他们钥匙制造的关键,接下来的,就是中国人凭自己的聪明,去制造钥匙,推开那扇门了。   

  这就是〃石学七书〃的意义所在!   

  从此中国的科学家们不再用全部精神致力于解决一个个的技术问题,而是开始去总结发现科学理论,再以理论来指导技术的创新……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学习过〃石学七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是知道了一些〃杂学〃,看起来并无用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在科学领域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来说,无疑是让他们眼前豁然开朗。   

  但是石越始终只是一个文科生。七部书中,《算术初步》略好一点,也不过是初中的水准;而《几何初步》就实在太简单了,号称为〃书〃,可全书不过一万字,只讲了一些简单的公式;《物理初步》也不过是初中的部分理论;最糟的是《化学初步》,完全就是一本理论书,石越根本记不住那些分子式,只好在书中罗列各种理论与化学现象数十条,提出各种问题近百个,篇幅不过两万多字,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看懂;《地理初步》最引人为注目的是提出了地圆说,这在中国倒并不会导致迫害,远在汉代,对此就有不少假说,只是人们相不相信,却要另当别论……《地理初步》的确也经常被人们当成第二本《山海经》来读;《生物初步》中,为了避免太大的麻烦,石越没有说物种起源,只是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又讲了一些人体的构造之类……这是最难写的一部书,顾忌之处,实在太多了;最好写的一部书则是《逻辑初步》,是一本纯粹的哲学书。   

  石越在〃石学七书〃中,毫不客气的使用了大食数字⑩与字母文字。这两者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大宋的出版物里,为此石越不得不特别写了一个〃凡例〃,对此做出详细的解释。这个凡例的字数竟比一部书的内容还要长……虽然用字母文字表达不是没有办法可以替代,但是石越毕竟是受现代教育,让他改成另一种东西来解释一些公式,他本来就不太明白的理科头脑肯定会更糊涂,何况引进一些符号文字,并不是一件坏事。只不过后来大食数字和字母文字的命运迥异,前者很快就被广泛采用,后者一直只有一些精英阶层做学问时才用。   

  在六月的夏日出版的〃石学七书〃,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石越带来的一个个的惊奇。关于他的种种谣言开始流传在市井之间,最好的说法说他是〃文曲星转世〃,所以这么年轻有如此好的学问,连皇帝都两次征诏他;而最坏的说法说他是一个大骗子,他骗了一个垂死的学者的文稿,然后刊发于世,骗取名声,所以皇帝征诏他不敢应诏,是怕露了马脚……   

  不过〃石学七书〃依然在比较小的圈子里引起了注意,大部分赞扬的评语都是从这些小的圈子流传出来的。也有不少读书人明明看不太懂,也要买几本回去充充门面……当然,《地理初步》和《生物初步》、《逻辑初步》例外。不出石越所料,《地理初步》只有少数人识货,大部分当成海外奇谈来看,真正的《山海经》宋代版!《生物初步》引发的结果则是惊奇,人的心只是供用血液的?我们是用大脑思考?这实在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逻辑初步》在有学问的人眼里,被认为是〃虽则不无道理,然亦名家之言矣,略胜古人,非正道之学〃。这三部书正是导致〃石学七书〃又被称为〃杂学〃的主要原因。         

▲虹▲桥▲书▲吧▲BOOK。  

第39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17)         

  但不管怎么样,朝廷在六月下旬明诏天下,以后公文、考试必须采用〃标点符号〃,允许使用〃大食数字〃记数,都是对石越某些倡议的认可。而紧接着对石越的第三次征诏,也不能说完全与〃石学七书〃的刊行无关。   

  石越却依然毫无新意的用一个老理由拒绝了这又一次征诏,完全不理会诏书中皇帝对他这个已经用了两次的理由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这个石越真的不想做官?〃年轻的皇帝未免觉得有点奇怪,才二十多岁就不想做官,实在少见,不过朝廷也极少征诏过二十多岁的〃茂材〃。   

  〃陛下,臣不敢妄说,只是石越断非无意功名之人,否则不会在半年之内,刊发著作十本。〃王安石其实很理解石越,想做隐士的话你出什么书呀?   

  〃那为何又不愿接诏?〃赵顼更加奇怪了。   

  〃依臣妄自揣测,或者是对茂材制科不以为然。〃王安石不负责任的说道。   

  〃何以见得?〃赵顼有点不快了,茂材制科都不来应试,你石越又不是身有功名的人,难道想要我直接给你官职?   

  〃这个臣也只是揣测。〃   

  石越三拒朝廷制科的征诏,半年内十部书的刊行于世,终于让他名噪天下。   

  石越对于自己成为大宋的名人显得宠辱不惊。   

  〃石学七书〃出版之后,他的日子就渐渐悠闲。唐棣等人陆续放了外任,一个个到地方上任去了,他除了和桑充国谈谈学问,问一问印书坊的情况;便是与苏轼、王安礼、曾布等人把酒言欢,纵论古今;又或者在家里陪着桑梓儿品评诗词丹青……总之熙宁三年的七月,除了天气热一点之外,实在是石越过得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桑俞楚也非常高兴,因为家里出了进士,又住着一个石越,他如今的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日……有几个商人家中接钦使都接过三次?虽然他讲究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心中却也不免暗暗得意。不久他又接到唐甘南来信,说他在杭州一切顺利,那边的地方官也知道他唐家出了一个进士,唐棣和石越关系非常一般,石越又是皇帝屡诏不起的人,若有一天大用,那肯定是显宦,因此谁也不愿意这时候得罪唐家……加上唐甘南颇知上下打点之道,隔三岔五各个官员都有礼物送到,自然更是对一切大开方便之门。唐甘南又在信中询问桑氏印书馆的情形,问他是否有意在杭州开设分店……不过这事还是要先听听石越的意见,无形中众人都开始唯石越马首是瞻了。   

  把唐甘南的信给石越看了之后,桑俞楚问道:〃贤侄之意如何?〃   

  石越略一思忖,说道:〃江南读书风气日炽,印书坊也特别多,竞争定然激烈,这事还是给二叔自己处置吧。只需告诉二叔,若要印书,就可不拘一格,经史子集到佛道典藏,诗词曲艺到评话杂谈,只需有人买,便可以印。另外,我听说江南杭州颇多能工巧匠,二叔可以试试彩色套印,若能成功,定然受欢迎。〃说着又介绍了什么是彩色套印。   

  桑俞楚连忙点头称是:〃这是好主意。〃   

  石越又笑道:〃我们这边用的流水生产方式,也可以和二叔说说,便是做棉纺,未必不可以用这些方法。做生意,自然是成本越低越好的。〃   

  〃那是自然。〃这一点桑俞楚深有同感。   

  说完这些,石越沉吟了一会,抬头注视桑俞楚,说道:〃小侄也有一事正想和伯父商议。〃   

  桑俞楚见到石越如此郑重的样子,便知道一定是有什么大事,他习惯性的摸了摸短须,微笑道:〃贤侄请说……〃   

  〃我想创办一个书院讲学,这事还须伯父周全。〃石越语调虽然温和,态度却是异常的坚定。   

  桑俞楚不由一怔:不去当官却想去教书,而且要办书院,这个石越的想法倒真是奇怪。他想了一会,才说道:〃各地办书院,或有地方官支持,或有士绅合力资助,才能够维持一所书院日常的开销。士子们大抵并不富裕,多是平时耕种,闲时念书,半耕半读,方能勉强生活。以贤侄今日的声誉,创办一所书院倒并不困难……〃   

  石越起先并没有想到这许多,他也在心里计议了一会,说道:〃官府的支持且不去说它,开封府虽然会支持,但先不必计算在内。如今之计,先选一处好地方,置办学舍。附近的乡老对于在本地办学,当无反对之理,再拜会附近的士绅,请他们一起出资赞助。如此当无太大障碍?〃不管多大困难,创办书院,他是志在必行。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40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18)         

  桑俞楚知他误会,摇头笑道:〃置办学舍等等,不必找别人,贤侄要做的事,我断无旁观之理。这笔钱不必劳动别人。这中间最大的困难是书院士子们的生活如何保障,以贤侄如今的名声,想来读书的士子们人数必然不少,要长期养活这许多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石越不料他担心却是这件事,不禁哑然失笑:〃我这书院,与平常的书院有所不同。当日孔子给三千弟子讲学,难不成还要养活这三千弟子?各地书院半耕半读,那是因为其弟子都是附近乡党子弟,那都是有几分义学之意。朝廷办学校,那是为国家养材,所以要给这士子们发薪俸。我这书院,却另有规模。凡是来此学习的士子,每年交学费一贯,食宿、书本笔墨自理,须连学三年,方得卒业……〃当下和桑俞楚细细说来,直把桑俞楚听得目瞪口呆……这样的书院也会有人来读?   

  虽然半信半疑,但是桑俞楚依然决定支持石越。便由石越和桑充国在开封城西南十里处叫〃白水潭〃的地方选了一个院址。那本是一处白姓家族的公地,几个小土丘上种着一片果树林子,附近有一个水潭,颇见清幽,而且离官道也不太远,石越与桑充国一眼就看中这地方。白家的族老听说要在这里办书院,也非常高兴。族里几个读过书的秀才都听说过石越的大名,和族长们一说起,那更无不答应的道理。他们愿意用半价出售那块地,条件就是在书院中顺便办一所义学,让白家的子弟免费上学,白家则付给先生的食宿与礼金。这个要求也是很寻常,石越寻思着自己虽然本意并不想办一所蒙学,但是也断没有拒绝的道理,便一口答应下来。   

  地址定下来之后,便开始建学舍。石越一心想着要早点建好,桑俞楚便也不计成本,青砖、石灰石、木材,全部购买。   

  看着那一堆堆的石灰石,石越不由有点纳闷:〃这时候人们就兴用石灰粉刷房子了?〃找了工匠询问,才知道这石灰石不单是用来做粘剂,也是用来整齐地面的,用石灰石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