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活记- 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后来的网上,唐欢记得很多小白愤青对这个事情痛不欲生。说什么毁掉了中国的民主改革,这在唐欢看来,根本就是个笑话,或者说,是那些小白们在站着说话不腰疼。

    苏联的惨痛教训不必说了,而中国在那个情况下一旦真的党政分离。**失去了权利,那么人民面临地情况只会更加恶劣,至于领土,什么西藏新疆之类,恐怕也就真的不保了,那时候必然是一个国土四分五裂,然后人民生活急剧下降,整个社会剧烈动荡的黑暗年代。

    要知道在89年的时候,西藏跟新疆是除了京城之外闹腾的最厉害的地方。后来新时代胡书记地上台,也是因为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色,才入得邓公的眼。

    所以说。邓公的伟大之处,中国真正的有识之士其实都明白,或许在某些激进分子严重,他阻碍了中国的所谓西方民主化进程,但就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稳定来说,他可以说居功至伟。别的不说,但就唐欢自己来看,他可不想跟苏联解体后那些苏联人那样,过着不知道明天。物价一天三变,吃饭都吃不上的悲惨日子。

    而现在的1986年,当邓公跟胡赵分歧越来越严重地时候,似乎外国的**势力也跟着欢腾起来,中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也达到了一个小**。

    此时此刻,邓公可没有后来地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那种风光,实际上国外媒体对他的评价大都是攻击跟谩骂,就算是主流媒体。也大都用各种方式希望邓公退休,把权力完全交给更加“开明化”的胡赵。

    就在今年9月初,一家更自由的报纸刊登了一篇督促邓公退休的文章,该文说基于两点原因邓应退休:一是有助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二是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制度,这篇文章和一些提倡政治改革的文章引导人们提出了更加广泛的民主要求,使邓公极为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可以说妖气横行,各种反对**地言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公然在大街上对毛太祖的画像上画上监狱的栅栏。以示对**领导人的侮辱跟不屑。那时候的许多极端知识分子。似乎走上了一个怪圈,那就是似乎不蔑视谩骂一下**。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就不能体现自己的民主斗士风格。他们似乎在幻想着,中国提前走向西方民主,然后民主了,一切的所谓生活地位也好,生活品质也罢,就都能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然后世界也就大同了,西方世界不会敌视中国了,战争不会有了,国家也就跟着富强了。

    这无疑相当可笑,而当时地许多知识分子,还真就是这样想,并这样做的,不得不让唐欢在后来深深的怀疑,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脑子进水了,或者是真的别有用心。

    就在唐欢来北京对中关村进行投资计划的时候,北京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思想动荡的局面中,而如果不出意外,那么唐欢记得,好像在1986年底,具体哪个月他忘了,反正不是十一月就是十二月,这里就将会爆发一场学生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口号是要求得到更大的民主,督促邓公下台,支持胡书记深化改革。

    不过,就是这次学潮,给邓公提供了一个要求胡书记提前在1987年1月下台地借口,也就是在那之后,胡书记走下了一把手地领导岗位,只保留了部分领导职务,但已经无法对主要大政方针做出指示了。不过胡虽然不是党的十三大政治局常委了,但他仍然是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主任,一直到他198年4月去世。

    胡离职之后,赵总理立即就被任命为党地代理总书记,万某则成为代总理,这是八十年代以来邓公第三次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运动。

    “好了,我们该回去了。”唐欢拍了拍屁股,从地上站起来,然后又拉起了林美玉。

    “这么早?”起来后的林美玉问。

    “不早了。”唐欢看了看越来越阴沉的天空,“恐怕就要下雨了,而这场雨,貌似还不会小,肯定是暴雨,所以我们还是及早避一避吧。”

    “嗯……”林美玉看了看天空,也跟着点了点头。

    “对了,你知道么。”唐欢忽然道,“我以前啊,最喜欢下大雨,然后也最喜欢趴在窗户边,看着外面下大雨的景色,呵呵,在安全的地方静静观察暴雨的景色,其实也是很不错的事情,你觉得呢?”

    “这个……”林美玉玩味的一笑,“你是在另有所指?”

    “有么?”唐欢跟着眨了眨眼。

    “你说呢?”

    “呵呵。”唐欢笑了笑,不承认,也不否认,而是拉起了林美玉的手,“走吧,暴雨就要来了,我们还是找个安全的地方静静看戏吧。风雨过后,有些东西就该明朗化了。”

 

    从中关村实地考察离开后,唐欢终于还是跟胡赵分别见了面,不过就只是单纯的就经济合作开发问题交换了一些看法,对什么反腐倡廉什么的说法,一概不提,与唐欢在遇见邓公时候的有点掏心掏肺的态度完全不同。(//。yxgxsw。…云轩阁小说)

    当然了,以唐欢目前的财力跟地位,他目前也的确只适合一个一心以赚钱为主,还有点爱国心的商人的形象,再加上唐欢确实有钱,还具有一定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无论邓还是胡赵,都对唐欢在内地的投资大开绿灯,几乎是有求必应。同时里面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合作案,那就是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外局的全面合作,并且承诺可以让唐欢的银行开到中国内地,享受与中国内地银行一样的待遇。

    在邓公那里,唐欢得到了一些关于工业跟商业方面的投资项目,而在胡赵这里,唐欢则又得到了一些具体政策方面的保证,特别是自己私有银行进入内地的保护措施,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个具体项目,开发高科技经济开发区,中关村。

    在那次接触中,唐欢发现,胡赵两人虽然没有邓公那种和蔼中带着看不透的敬畏,但却十分的平易近人,对老百姓的民生十分的关注,对于唐欢来内地投资的事情,也是大大的赞扬,但似乎情报系统不如邓公,因此对唐欢的真实背景似乎总是有点摸不透,当然也就是这一点上,让唐欢更加确定了坚决不能跟胡赵走近。

    开玩笑,都一国高层领导人了,居然还不知道唐欢的真实背景,只能说在情报方面,他们比邓公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这种情报的不对称,也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所以,那次会面中。唐欢毫不犹疑的就把银行进入内地的事情否决了,因为他知道,就算自己的银行要进入内地,并且享受同样待遇,那也不能由胡来说,而是应该让邓去应承。现在如果答应了胡的这个优惠政策。难保不会在后来触动里面的某个利益,所以还是暂时抽身地好。

    也就是因为这样,唐欢摆出了种种理由,对胡的好意只是心领,又说私人银行全面进入大陆的时机不成熟,自己还是现在大陆搞点投资,比如开发好中关村为妙。

    由于唐欢的理由冠冕堂皇,再加上他也没有拒绝,只是说拖一拖。所以也就没有引起胡赵的不满,反而认为唐欢是一个做事稳重的人,因此对唐欢更加有好感了。

    而就在这次会面之后。唐欢还私下里感叹过,那就是胡是个难得地好人,可以说有赤子之心也不为过,可惜好人未必就能做好事,更加未必能成事。胡书记这样的人么,平日做朋友可能很不错,但做中国的领导人,火候真的可能还差点,轻易相信人。就是他最大的软肋。

    自从华倒台之后,基本上中国实际的最高领导人一直都是邓,不管喜欢邓也罢,不喜欢他也好,这都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因此,要想做点实事,就只能跟邓打好关系,故作清高甚至故意反对之类的,只能是自找麻烦。同时也是对国家不负责的表现。

    总之,在与胡跟赵见过面并就一些新地合作计划交换了看法之后,唐欢对这个胡书记感到深深的同情,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那么北京今年年底地学潮必然会出现,而随着学潮游行的发生,胡也会因为这个事情从党的总书记这个位子上下马。

    唐欢还记得在历史上。胡在总书记岗位上下马之后。虽然还有一些职务。但基本已经说话不算了。而代理地赵上台之后。一开始在表面上地确是有些醒悟过来地样子。大都是听从邓地安排。一切为邓公马首是瞻。这算是邓公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地又一次胜利。

    可惜。在这次胜利后。开明改革派饱受打击。保守派甚嚣尘上。而保守派地做法。邓公也是不能容忍地。因为邓公十分明白。保守派对中国是没有好处地。中国如果还要保守。那也是没有出路地。如果不改革。不开放。中国以及中国**最终地结局也一样是走向深渊。顶多能推迟一下这个时间而已。改革开放或许会有危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选择了保守。最终地结局却一定万劫不复地失败。

    就是因为对保守派地反攻倒算大开历史倒车地做法不满。因此邓公在后来年10月党地十三大召开地时候。旗帜鲜明地再次支持改革派。这一次。改革派地实际领导人赵地做法。就比胡地做法要高明很多。他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支持邓公大搞改革。一方面继续突出邓地最高领导人地位。而这个突出在十三大上特别明显。

    早在十三大召开前地5月份。作为党地学习文件。赵重新发表了邓在1980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地讲话。这已经预示着即将召开地十三大将以此为指导思想。

    然后在十三大上。**在报告中洋洋洒洒地陈述了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在这个阶段中发展生产力是党地首要任务。而没有直接提及那些有关社会主义地模式和社会主义概念化地东西。算是避重就轻。

    由于邓公为了打击保守派地授意与放权下。这次大会在正式选举中央委员会地过程中。人们第一次有了真正地选择。一些党代表们对那些反对政治改革地人。或者说是保守派投了否决票。改革派正式再次踏上政治舞台地第一线。同时。在这次大会中。邓公正式退出了政治局。陈和彭也退出了政治局。

    不过虽然邓公推出了政治局,但依然兼任军委主席,也依然大权在握,所以十三大的新领导班子中,在赵的有意推动下,尽管没有在官方明面上公布,但私下已经正式地把邓小*平认作至高无上的领导。

    这一次,中国政坛一片改革派,赵算是真正的把握了实权,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

    再然后,赵虽然还是小心翼翼,看上去对邓公尊敬依然,但在年到年这期间,赵却加大了改革的力度,特别是价格改革的实验,走的就有些过急了。因为赵急切的想通过改革的成功奠定自己的领导权威,以此来对抗站在背后的那个巨大身影。

    可惜的是,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个麻烦事儿,特别是价格体系的改革中,实行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策略,因为引进的市场机制与本身计划经济制度有很多巨大冲突,使经济陷入了困境。

    早先,为了确定一个所谓更加合理的价格体系,赵寻求引进完整的市场机制,然而赵的反对者们,也就是保守派却指出这样做在政治上是有危险的,因为完整的市场机制不仅会削弱党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而且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会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但赵对这些却不听,执意要那么做。所谓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机遇,国有企业改制以及大量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台的。

    虽然在1988年上半年赵进行了一些价格改革的试验,但是在同年7月底,当时党的领导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中国陷入了通货膨胀的危机。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价格飞涨,商品积压,存在银行再也不保险,于是老百姓又转而向银行挤提存款,可银行又在前一段时期大量把钱放贷了出去,从而造成了银行的银根紧缩。在这个时候,**的决策者们没有根据具体事情研究出一个更合理的对策,而是立刻无限期推迟了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利用政策以及宣传来应对这场通货膨胀的危机。此后,更加自由的改革被较保守的经济政策所取代,还大量地削减了信贷和基建投资,而这一波所谓的金钱潮,后来据说高达七千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机遇,也就戛然而止。

    再往后,事情几乎就更明显了,这次赵在经济上的改革失败,让他转而在思想上又搞起了改革,虽然没有直接触及党政分离,但思想意识形态的极度放任,却导致了自由化思潮的再次兴起,加上国外势力推波助澜以及赵跟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