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迢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流水迢迢-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裴琰点了点头:“今日激战,他招式生疏,显是在掩饰真实武功,而且他的身形,故意东摇西晃,也是怕我通过身形认出他是谁。只可恨先前他与小丫头说话时,我们隔得太远,没听到他的声音。” 

  他顿了顿道:“把今日府中知道我带小丫头去揽月楼的人,还有今夜在揽月楼的人,统统查一遍,此人消息如此灵通,不早日将他找出来,总是心腹大患。” 

  他负手望向灰蒙蒙的天际,淡淡道:“我对此人真是越来越感兴趣了,他到底是谁呢?” 

  安澄再等片刻,不见裴琰说话,轻声问道:“相爷,那查江姑娘的事情―――” 

  “不用再查她了,她既费尽心思逃跑,必不是暗探,就一野丫头而已。只是我还要用一用她,暂时放这里吧。” 

  崔亮开了药方,命安华前去配药煎熬,又取过银针,在江慈面上及手臂上扎上数针。江慈疼痛瘙痒渐止,只是全身疲乏,象被寒霜打蔫了的花朵,耷拉着头坐于床边。 

  崔亮见她颈中还缠着布条,布上血迹成团,解开看了一下,皱眉道:“怎么受伤了?” 

  江慈有气无力答道:“被猫抓伤的。” 

  崔亮凑近细看了一下,疑道:“不象是猫抓伤的,倒象是被兵刃所刺。” 

  江慈侧身往床上一倒,头刚好磕在瓷枕上,又坐直来,想起今夜被一蟹一猫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无端吃了这些苦头,心中气极,“啊”地大叫一声,往后便倒。 

  崔亮正转身将银针收入针囊,听到江慈大叫,叫声中充满羞恼,知她还有几分小孩心性,笑道:“别气了,下次注意别再吃这么多便是。” 

  他将银针收好,又步到铜盆前将手洗净,安华端着药碗步了进来。 

  安华步到床前,见江慈倒于床上,嘻嘻一笑:“江姑娘,还是起来喝药吧。” 

  江慈一动不动。 

  安华笑道:“再不喝药,等下可又会痒了。” 

  江慈还是一动不动。 

  崔亮觉有些不对劲,快步行到床边。安华忙放下药碗,俯身将江慈扶起,只见她双目紧闭,面色乌青,气息微弱,竟已晕死过去。 

  月落星隐,晨雾四起。 

  裴琰只睡了个多时辰,便醒了过来。他想起一事,心中一动,正待去蝶园请示母亲,见窗外仍是灰蒙蒙一片,知时辰尚早,但再也睡不着,索性起来,到院中练剑。 

  崔亮步入慎园,正见院心里白影舞动,剑气纵横,冷风飕飕,寒光点点,宛如白龙在空中盘旋,又似冰雪在草地上狂卷。 

  裴琰纵跃间见崔亮立于廊下,轻喝一声,一招雪落长野,满院的晨雾似都在他剑尖凝聚,又直向院中桂树迸散,“喀”声连响,桂枝纷纷断裂,散落一地。 

  裴琰收剑而立,转身向崔亮一笑:“子明今日怎么这个时辰到我这处来了?” 

  崔亮微笑道:“相爷好剑法,崔亮有幸一观,实是大开眼界。” 

  侍女小厮上来为裴琰接过佩剑,奉上香巾,裴琰擦了擦脸,又掷回盘中,转身向房内走去:“子明请进来说话。” 

  二人在西花厅坐定,侍女们奉上清茶和洁盐,裴琰轻嗽数口,吐于漱盆之中,侍女们又接过他脱下的武士劲衣,替他换上淡青色绣边织锦衣袍。 

  裴琰挥挥手,众人退了出去。他端起参茶,饮了一口,抬眼间见崔亮面上略带迟疑之色,笑道:“子明有话直说,你我之间不必客套。” 

  崔亮饮了口茶道:“崔亮冒昧,不知相爷可曾听过,宫中有一味奇药,名‘仙鹤草’的?” 

  裴琰点了点头:“不错,宫中医阁内是有这一味药,但数量稀少,是专为圣上炼制丹药而用。子明问这个做什么?” 

  “江姑娘中毒了,性命堪忧。”崔亮微微低头,声音隐带忧虑。 

  裴琰端着茶盅的手在空中一滞,望向崔亮:“怎么会中毒的?” 

  “是她脖子上的刃伤所致,那兵刃上是喂了毒药的。” 

  裴琰眉头轻蹙:“听子明的意思,她所中之毒,要用‘仙鹤草’来解?” 

  “正是。”崔亮抬起头:“相爷,不知相爷可愿救小慈一命?” 

  “小慈?”裴琰轻声道,又看了崔亮一眼。 

  他想了片刻,慢条斯理地饮了几口茶,终开口道:“这事只怕很难办。‘仙鹤草’,宫中仅余三株,圣上好丹药,这‘仙鹤草’又是炼丹的良药,要想从圣上手中求来一株,我看十分困难。再说,我与江姑娘无亲无故的,圣上若是问起,我也不好开口啊。” 

  崔亮默然不语,良久方低声道:“我也知道极困难,但小慈她―――” 

  “没有别的方法救她了吗?” 

  崔亮摇了摇头:“就是‘神农子’前辈来此,也只有此药,方可救她。” 

  裴琰放下茶盅,皱眉想了片刻,只听崔亮又道:“相爷,小慈她,只有十七岁,您若是能救,崔亮求―――” 

  裴琰抬了抬右手,止住崔亮的话语,又站起来,负手在室内来回走了数圈,抬头望向崔亮:“子明这般相求,我便尽力一试,至于能不能求得圣上开恩,就看她有没有这个造化了。” 

  崔亮眼神一亮,站起来长揖道:“崔亮谢过相爷!” 

  裴琰忙过来扶住他的右臂,笑道:“子明可不要和我来这些虚礼,再说了,要谢,也应该是那小丫头来谢我,岂有让子明代谢的道理!” 

  崔亮微微一笑,正待说话,裴琰已把着他的右臂往东偏厅走去,边走边道:“子明定是还饿着肚子,来,我们一起用早点,我正有些事,要子明帮我参详参详。” 

  崔亮一愣,轻轻挣脱右臂,在正厅门口呆立一瞬,却终随着裴琰往东偏厅走去。 

  江慈悠悠醒转,觉眼前昏黑一片,不由嘟囔道:“师姐,你又不点灯,老这么黑灯瞎火地坐着,有什么意思。” 

  崔亮正坐于床头,倚着床柱小寐,迷糊中听得江慈的声音,一惊而醒,这才发觉桌上的灯火已近熄灭。他忙走过去剔明了灯火,转头见江慈正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笑道:“你醒了!” 

  江慈半晌才恢复清醒,想起自己是在相府之内,她又努力回想之前诸事,茫然道:“崔大哥,我怎么了?好象睡了很久似的。” 

  “你脖子上的伤口有毒,昏睡两天了,幸好相爷替你找来奇药,现在你既醒了,就证明毒已解,没事了。”崔亮坐于床边,和声道。 

  江慈望了望:“安华呢?” 

  “她守了你两天两夜,我见她太疲倦,让她去外间歇着。” 

  江慈看了崔亮数眼,见他似有些消瘦,原本明亮的双眸也似有些黯然,不由垂下头,低声道:“崔大哥,都是我不好。” 

  崔亮笑了笑:“说什么呢!你又没做错什么。” 

  江慈想了想,抬起头来:“也是,我又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是爬了一回树,又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要斗,自己去斗个你死我活好了,为什么要把我扯进来,一个二个,都不是什么好人!” 

  崔亮已得裴琰告知诸事,和声道:“你刚醒,别想这么多。相爷正在想法子,让你不再被那人追杀,他又费尽心机为你求来了‘仙鹤草’,救了你一命,你不要再怨他了。” 

  江慈心中仍对那“大闸蟹”恨恨不已,更不相信他安了好心,只是不好反驳崔亮这话,但面上仍是愤然。 

  崔亮见她满脸愤愤之色,笑着摇了摇头,又看了看窗外天色,道:“小慈,你先歇着,差不多日旦时分了,我得去应卯。” 

  江慈一愣,望了望房中沙漏,道:“礼部撰录处怎么这么早就点卯?你以往好象是辰时才去的。” 

  崔亮微微一笑,并不作答,走到门口又转身道:“记得辰时初服一次药。若是感觉好些,能走动了,就去给相爷道声谢吧。” 

  十三、风卷秋浓 

  皇宫,弘德殿。 

  这日小朝会,议的是三日后将与桓国签订的和约细则。 

  礼部官员将抄录的和约细则呈上给皇帝、太子、庄王和静王,又各发了一份给丞相、龙图阁大学士、各部尚书及御史台、监察司诸大夫。 

  静王展开折子看了一眼,赞道:“真正一笔好小楷!” 

  皇帝听言将折子展开细看,也微微点头:“不错,结体严密而不失圆润,劲骨于内而超然于外,精华内蕴,庄重劲美,实是难得的缜流小楷。” 

  他望向礼部尚书王月雄:“这执笔撰录的是何人?” 

  “回皇上,执笔撰录此细则的乃礼部撰录处执笔崔亮,平州人氏,曾中解元。昨日方书处程大人因方书处人手紧缺,已向微臣借调了此人至方书处当差。” 

  皇帝微笑点头:“原来是平州解元,难怪一手好字。在你礼部当执笔确也委屈了他,调到方书处甚好,这样,朕就可以每日见到这崔解元的妙笔了。” 

  他转向静王和声道:“静王,前日朕还赞你的字体有进步,但和这位崔解元比起来,可得再下些功夫。” 

  静王躬身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一旁的庄王面上隐有不悦,轻不可闻地哼了一声。 

  礼部侍郎将和约细则高声诵读了一遍,话音甫落,右相陶行德跨前一步行礼道:“皇上,臣有异议。” 

  “陶卿但奏无妨。” 

  陶行德瞥了面带微笑的裴琰一眼,道:“此和约乃裴相一力促成,和约细则,臣等也是今日方才知晓。按理说,裴相近年来主理与桓国间一切军政事务,臣不应多心。但这和约中有一条,臣实是有些疑惑。” 

  皇帝面色和悦:“陶卿有何不明,裴卿就详细解疑吧。” 

  裴琰低头道:“臣遵旨。”他又转向陶行德,笑得十分谦和:“陶相请直言。” 

  陶行德展开手中折子,道:“和约中,涉及月落山脉的归属问题。自我华朝立国以来,月落山脉便一直是我朝附属夷地,月落一族上百年来,也一直以附属夷族的身份,向朝廷进岁纳贡。 

  “裴相此次拟定的这份和约中,却与桓国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以桐枫河为界,北面归桓国,南面归我朝。如此一来,岂不是将我朝附属夷地割了一半让给桓国,更等于间接承认,以往为了月落山脉而起的数次战事,我朝竟是战败一方。本相实是有些不明,还请裴相解释。” 

  庄王点头道:“陶相言之有理,年前我朝与桓国的战事,是我朝胜出,实不必如此,还请裴相解释。” 

  见右相与庄王都如此说,各部尚书及御史大夫们也轻声议论,殿内一片嗡嗡之声。 

  裴琰面上挂笑,不慌不忙道:“和约中为何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两国各取一半,考虑有三。 

  “其一、月落山脉桐枫河以北,乃火石地貌,地产贫乏,民谚中素有‘桐枫北,三尺焦,童稚子,双泪垂’之说;而桐枫河以南,物产丰富,土地丰饶。所以看似是一分为二,实是舍贫瘠而取富庶,我朝并不吃亏; 

  “其二、桐枫河以北,因物产贫乏而致盗贼横行,纷乱不断。月落族长为平息纷乱,多年来数次请求朝廷派兵支援镇压。但这些盗贼极为难缠,自承平三年以来,当地驻军死于清剿战中的达数千人,朝廷不堪其扰。此番将桐枫河以北归于桓国,实是将一个烫手的山芋丢给了桓国,至少可以牵制桓国数万兵力; 

  “其三、月落一族,内部争斗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星月教在其族内势力渐大,该教矢志于建立月落一国,摆脱我朝附属夷族地位。此番我朝与桓国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而和约中划分边界的疆线,恰好经过星月教圣地,两国分治之,可以削弱其势力,免其作乱势大。 

  “综合以上三点考虑,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以桐枫河为界,实对我朝有利无弊。至于陶相所说国体问题,上百年来,月落一族虽进岁纳贡,朝廷却一直未下诏封其属号,并不存在丧权辱国,割让疆土之说。” 

  裴琰侃侃说来,句句在理,殿内大半官员纷纷点头,低声附和,只右相陶行德一系官员默不作声,均将目光投向右相与庄王。 

  庄王瞄了陶行德一眼,陶行德一时想不出话来驳斥裴琰,情急下道:“裴相打的倒是如意算盘,难道桓国君臣就是傻子,看不出这和约对他们并不利吗?” 

  裴琰笑容渐浓:“桓国君臣并不是傻子,他们自有他们的目的。” 

  “裴相请说。” 

  “桓国肯与我朝休战,订此和约,东线退回岐州,而取月落以北,实是意在桐枫河。” 

  “何解?” 

  “桓国位处北域,河流稀少,不能保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