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何谈判解决的条件都将反映现有的实力)。这种发展主要来自迅速将地方部
队编入野战部队;因此所称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大量增加较多来自改编,较
少来自招募新兵。在这些正规部队之下是兼职民兵——华北大约有 150 万,
华中有 50 万。民兵在保卫村庄、辅助执行政策以及提供地方情报、短距离传
递急件、运输给养和担担架等任务中都是很有用的。但是他们的训练是初步
的。事实上没有武器能发给他们。民兵不指望像正规战斗部队那样执行任务,
他们也很少这样做。
叶剑英报告,从 1943 年中期到 1944 年中期作战次数比前几年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作战规模较小,其中大部分对伪军,而且伤亡比率愈来愈对中共
有利。1943 年年中到 1944 年年中期间,共产党伤亡数为 29000 人,不及 1941



年年中到 1942 年年中期间的 64000 人的一半。①
战争头几个月出现过的争论有些又重新出现了,有些军事领导人主张加
速扩张,并从传统的游击战向较正规的作战转变。有些高层领导人显然想立
即攻打中、小城市。1944 年春一号作战进行之际,八路军在河北对战略要点
石家庄铁路枢纽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甚至短暂地占领了重要城市保定。也
是在这个时期,河北北部和南部平原根据地都恢复了活动。毛原则上同意前
进战略,并使党处于能利用日本最后战败的地位。1944 年春,他极力主张他
的同志们要“注意在大城市和沿着主要交通线开展工作,并把城市工作提高
到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可是他仍劝告要审慎、灵活,并对党的
能力作出现实的估价:


我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党内还不够统一,还不够巩固,因此还不能担负比较目前更为巨大
的责任。今后的问题就是在继续抗战中使我党我军和我们的根据地更加发展和更加巩固,这就是
为着将来担负巨大工作的第一个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①

毛还担心他的野战军司令员们会鲁莽从事,不能相互配合,或不了解战
略全局。有好几次他申斥的正是这种“山头主义”。他一定回想起未经批准
的百团大战和未能控制项英。
然而,没有理由在中共首先建立根据地的地区和国民党已被清除的地区
退缩不前。在这些地区,仅有的问题是战术方面的——用手中的资源能完成
多少任务,敌伪的对抗可能达到何种程度。敏感得多的问题是在国民党仍声
称拥有主权的地区或在一号作战中新丧失的地区开拓大块新根据地。朱德、
叶剑英和陈毅都表明他们对这样的发展想得很多;他们显然发现前景是很有
吸引力的。最终,中共虽然进入某些上述地区,但做得很谨慎,有选择,并
采取低姿态。
在战争中的最后一年,中共对以前形成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进行改
造,他们这样做既是由于因胜利而产生的信心,也是由于对党的影响和力量
的局限性的现实的评价。在新的“解放区”,中共做了很多工作,像早期发
展浪潮中做过的那样,他们做了为得到初步立足点所必须做的任何事情,然
后再扩大影响。在已建立的根据地,重点既放在生产运动上,也放在阶级斗
争上。最为经常的是,阶级斗争意味着进一步扩大减租减息。
在许多根据地——包括一些核心地区——减租减息并没有彻底实现,或
者乡绅们试图取消已经执行的改革。名为“查租减租”之类的运动在各级和
各地区都可看到。许多详细而生动的文件报导了令人震惊的恶劣行为。干部
因为对群众工作缺乏理解和兴趣经常受到批评。推诿和腐败是常事。农民的
卷入常常是不规则的和勉强的。
人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些报告呢?一方面,它们似乎来自巩固的根据地,
在那里作系统的调查是可行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地区,人们才会期望改革进
行得最彻底和最有效。这或许暗示,在半巩固地区或游击区减租减息几乎从
来没有完成过。但另一方面,这些报告是用来刺激运动,表明还有大量工作
要做,以及揭露错误——简言之,是用来作为有力的反面例子。但即使人们


① 《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第 238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 950 页。



接受了这些文件的说教性的意图并怀疑其夸张,对这些文件的紧迫需要也表
明了全面完成这些有限的改革超出了党的能力。而且经验表明,强制执行较
为激进的经济政策不仅会降低生产,而且经常会吓走和疏远许多中农,尽管
这些政策不是针对他们的。
虽然对在中国农村进行革命变革的承诺没有减弱,但党的领袖们认识
到,不成熟的、计划不周的尝试是注定不能完成这一变革的,而抽象的说教
也没有多少说服力。“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在它们能被那些对这样的
模糊概念缺乏经验的农民理解和接受前,必须在日常的基础上被赋予明确
的、具体的意义。毛的谨慎与其说是缺乏信心,不如说是对党及其军事力量
仍然有限的能力的现实评价。而到 1944 年,在中国已经拥挤的舞台上,一个
新演员——美国——正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人

当日本人袭击珍珠港时(1941 年 12 月 7 日),中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
大战融为一体了。经过 1942 年的大部分时间,美国对日本处于退却或防守状
态,而对中国的抗战几乎不可能提供直接援助。欧洲优先于亚洲,而不久前
跨太平洋的越岛作战战略优先于在亚洲大陆上击败日军的努力。由约瑟夫?W.
史迪威将军指挥的中国-缅甸-印度(中缅印)战区成为战争的一潭死水,其
重要性主要在于牵制大量日军,并作为盟军空军基地的所在地。与所有其他
国家一样,美国承认以蒋介石为领袖和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中国的合法政
府。
为了使蒋继续作战(他有时暗示——或威胁说——中国已经精疲力竭,
可能无力坚持下去),并对对中国的微薄军事援助在政治上给予补偿,罗斯
福总统力主中国应被承认为四大强国之一,并应废除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不
平等条约”。克服了英国的重重疑虑,这两项工作于 1943 年完成。美国的长
远目标是帮助一个“团结、民主和友好”的中国成为战后亚洲稳定的中心。
在令人迷惑的活动的逆流下面,是美国卷入的战略输入——即最终日本
将主要败于美国之手。蒋介石和毛泽东不久都看清了这一点。这两位领袖谁
都不想为纯军事的原因抗击日军,如果那样做会削弱以后对付国内对手所需
要的实力。尽管毛不可能以这样的措词来承认它,但他在 1938 年的论文《论
新阶段》中已经预言,“国际形势有利于我们而不利于敌人”。
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美国与中国共产党间的直接接触极为有限。1937 年
至 1942 年初美国使馆官员偶尔会晤武汉和重庆的中共联络组成员。美国参战
以后,这种会见较为经常,有时既有美国军事官员,也有外交官员。虽然一
再要求,国民党人仍宣布外国人不得进入一切根据地。只有少数避难者如林
迈可或克莱尔和威廉?班德以及一些同情者如阿格尼丝?史沫特莱对共产党
地区做过报道。最后,当亨利?华莱士副总统于 1944 年 6 月一号作战期间访
华时,使馆官员说服他迫使蒋介石同意他们访问延安的要求。作为对显已不
耐烦的罗斯福总统的这位代表的让步,蒋勉强批准组成美国观察员小组赴延
安。一个新闻代表团立即出发;8 月官方小组到达并开始工作。至此,“迪
克西使团”诞生了。①这个小组由富有色彩的中国通包瑞德陆军上校率领,既
包括军事观察员,也包括政治观察员,如谢伟思和约翰?P.戴维斯等人。他
们的报告和介绍后来在美国关于“丢失中国”的激烈辩论中引起极大争议。
实际上,所有抢发中国新闻的西方记者都撰写有关“红色中国”的电稿和专
著。他们的经历使人回想起 1936 年的埃德加?斯诺。现在,如那时一样,共
产党似乎非常开放,乐于提供消息,并且关心把他们的情况摆在世界面前。
时机是重要的。在 1944 年和 1945 年,一号作战以及蒋介石与史迪威将
军间的最后冲突——它导致史迪威被召回国——把国民党的短处暴露无遗,
而中共则恢复了活力。在较为困难的战争中期,当中共正在为生存而奋斗并
进行整风时,执拗的国民党曾阻止美国观察家从共产党人获得第一手的情
况。
对于毛和中共来说,美国是一张百搭牌。显然,美国对蒋介石和国民党


① 迪克西使团的最著名成员谢伟思猜想,这个名字来自歌词“他们所说的迪克西 的一切是真的吗?”迪克
西当然是造反者一方。



人承担义务。但美国也对尽快战胜日本及战后建设一个统一、民主与和平的
中国承担义务。如果美国认为共产党人是致力于抗日的有效力量——与国民
党在一号作战中的表现形成可喜对比——他们或许能得到战争物资和财政援
助。毕竟为了赢得对德国和日本的胜利,美国正在与最广泛的盟国合作,不
管他们声称的思想体系如何。但清楚的是,如果中共乘国民党人 1944 年危难
之际公开进攻他们,它不可能获得美国的好感。
迪克西使团的成立是美国的有限承认,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抓住这个机
会提供帮助(对被击落的飞行员,对为盟军在华北登陆作准备),并拓宽直
接联络的渠道。完全承认和军事援助是争取的最高目标,但与美国的任何友
好交往以及美国与国民党人之间的任何分裂都是值得想望的,只要不剥夺中
共的自主和自治。不管这是不是主要动机,中共事实上在可能与国民党人发
生冲突地区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并在某些地区以谨慎的速度向前推进,这样
的军事行动可以显示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力。
1944 年 10 月史迪威被召回国,这对中共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因为它表
明蒋介石仍有力量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人事的变化——魏德迈
代替史迪威任战区司令官,帕特里克?J.赫尔利任罗斯福的特别代表(后任
大使)——似乎也不乐观。①共产党很快对赫尔利做出评价,作为罗斯福的私
人特使,此人似乎有代表美国说话的特别权威。赫尔利认为中共不是真正革
命的;莫洛托夫本人曾告诉他,俄国人认为中共是假共产主义者,而且同意
不干预中国国内政治。赫尔利确信,当中共认识到他们不能指望从苏联获得
帮助时,他们会愿意与国民党和平相处。相反,如果中共相信它可能得到苏
联或美国的承认或支持,它将更不让步。赫尔利还自信他能说服蒋介石接受
中共加入多党政府,他多次把中共比做美国的共和党——二者都是反对党,
都在寻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更大的作用。
11 月初,赫尔利对延安作了一次出乎意料的访问,这导致了共同起草五
点建议。这项建议草案在语言上——部分灵感来自他对葛底斯堡演说的爱好
——比中共过去接受过的任何东西都更概括。但是当赫尔和带着他自己已签
字的这个文件回到重庆时,蒋介石拒绝考虑它。于是赫尔利实质上改变了他
的立场,并且拒绝对他帮助起草的五点建议承担责任。中共对史迪威被召回
的失望加深了对赫尔利和美国的幻灭。
不管怎样,中国两党的政治立场已经相当清楚了。简言之,国民党人坚
持共产党应将自己置于中国政府的行政和军事权力之下,作为讨论革新和改
组的先决条件。既然国民党就是中国政府,它不可能与中共进行比林肯与杰
斐逊?戴维斯协商美国分治更进一步的平等协商。共产党的立场是国民党立
场的镜中映像:必须以令人满意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作为参加重建的政府的先
决条件。中共认为自己在政治上与国民党是平等的,而在品德上则优于国民
党,并且也不想把自己掌握的地区和武装力量交给他人控制。号召建立“联
合政府”是 1944 年 9 月中首先由中共宣布的。此后,直到抗战结束后很久,
联合政府始终是中共的谈判立场和宣传运动的中心,就像中共在改善它在根
据地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时心里想着内战一样。


① 赫尔利显然只接受罗斯福的口头指示,而且从开始就不受他颇藐视的国务院 的约束行事。他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