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诡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学的诡计-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章  教你认识货币:钱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10)
通货膨胀简单地说就是钱不值钱了。钱怎么会不值钱呢?这还要从货币开始说起。在中国的古代,我们用的是金、银、铜钱,为什么它们可以当钱呢?因为金、银是有价值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银这些金属的开采已经不能跟上人们生活进步的节奏了,而且金、银携带起来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让国家做担保,发行一种代表钱的符号出来,就是现在的纸币。举个例子:我有50两白银,在以前可以换50头猪。现在纸币出来了,规定1单位的纸币换1两白银,那么我用50单位纸币也可以换50头猪了。本来按照规定,国家只做50单位的纸币,这样纸币与金、银是对等的,但现在,发行纸币的人对客观情况认识错误,发行了100单位的纸币,但是市场还是那50头猪,那么现在100单位纸币还是只能买到50头猪。50头猪没变,50两白银没变,但是纸币变成了100单位,是不是钱就不值钱了呢?如果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讲,就是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客观需要,政府多发纸币致使货币贬值,这种现象就称为通货膨胀。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我们常说的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当CPI出现大于3%的增幅时,就形成了通货膨胀,而当这一指数增幅大于5%时,则预示着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放眼全球;通货膨胀正在世界各地愈演愈烈。
  目前,伴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和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这部分作为资产储备起来的社会财富已经严重缩水了,所以现在相应地发生通货膨胀是必然的。美元贬值和能源价格上涨客观上已经造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又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狭窄,被扭曲了的高价格吸引,老百姓只好把存在于银行体系的存款集中投入股市和房市等,并且换手交易频繁,使得股票市场投机严重、房价节节攀升,泡沫程度越来越高。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老百姓的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通货膨胀,我们老百姓要如何去应对呢?老百姓是聪明的,他们都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钱只有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一起运转才能保值;放家里捂着只有发霉的份儿,连利息都没有,更是不可取。比如:做个小生意,以前是三毛进五毛出,现在通货膨胀了,物价上涨了,那就五毛进八毛出,把通货膨胀的压力转移出去,使我们的劳动价值得以保存;股票、基金、期货,好的时候能赚钱,差的时候血本无归,还是看清楚了再投吧;投资自己,让自己多掌握些谋生的技巧和技能,提升层次,可以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挣更多的钱,也是个很不错的主意。总之,通货膨胀到来的时候,我们只要睁大眼睛,看清楚真相,是能够在危机中自保的!
  

第三章  供需早知道:价格背后的尺子(1)
黄牛是如何产生的——从“奇货可居”谈起
  每当节假日人们要乘车外出时,总会遇到“一票难求”的情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痛骂“票贩子”。实际上真的是票贩子让车票变得紧俏吗?知道了“供需关系”,或许你的看*有改变。
  “早起晚睡,达旦通宵,欲与黄牛试比高。数钞票,看人山人海,一票难求。”这是曾在网络盛传的恶搞《沁园春?买票》中的一句词。“黄牛”这个名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从事春节火车倒票的“黄牛党”,更是让广大老百姓深恶痛绝。尽管国家一再严管,却仍然无济于事。这是为什么?很明显,为了钱!那些“黄牛党”之所以如此辛苦地甚至冒着犯法的危险从事这项买卖,自然是有利可图,而且这个“利”还不小。
  我们都知道,一件东西,它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它能卖多少钱,取决于它“值”多少钱。打个比方,你就是再牛,也不可能把白菜卖出轿车的价格,这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
  讲到这,也许你会问:那么平常卖100元的火车票,它的价值应该就是100元啊。为什么黄牛卖200元,甚至是卖300元,也会有人抢着买呢?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平时的火车票基本能满足乘客需求,票正好够卖。但春节时大家都挤在一块回家,火车票太紧俏。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就有必要引出一个经济学名词:供需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其实,这个道理在市场经济理论尚未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懂了。早在战国时,有个叫吕不韦的人,他发明了一个成语,叫“奇货可居”,一直流传至今,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奇货可居”,指的就是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候,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偶然机会,在路上他认识了秦昭王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的异人。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做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后来,他果真即位,他的儿子就是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由此可见,吕不韦不仅仅是个能买会卖的商人,他还做成了古今中外的最大生意——为统一天下的秦王朝创始人秦始皇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实现了由一个商人向政治家的华丽转身。可以说,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黄牛,他深谙市场供求关系,以一个商人的敏锐眼光发现并成功囤积了“异人”这一奇货,并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供需早知道:价格背后的尺子(2)
其实,“奇货可居”不仅仅是针对商品,也针对人才。早些年的民航飞行员罢飞,也正是奇货可居的一个例证。那时,民营航空刚刚起步,极其匮乏飞行员,于是到国有航空去“挖”人才就成了一种竞争和生存手段。重赏之下,为了高薪,飞行员跳槽之风渐起。但根据现行的有关规定,飞行员辞职门槛高耸入云,想走难于上青天。问题是,民营航空的橄榄枝已经让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有了一个重估。因此,飞行员认为留下来也可以,加薪是他们的普遍要求。但国有航空公司显然不愿增加运营成本,于是二者的关系迅速恶化,“罢飞”成为飞行员向航空公司施压的“撒手锏”。尽管有人认为飞行员以高薪“要挟”老东家有失厚道。但从市场规律来看,供求对价格高低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既然飞行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必然“价值连城”。国有航空若想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人才市场,我们都说“工作难找”。但为什么有的人却如此“吃香”,被人挖来挖去呢?为什么即使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仍然有人敢大谈“条件”,大谈要求呢?这其实也是供需关系影响的结果。人多,但真正的人才少,尤其高端人才更是少。只要你是“奇货”,自然也有抬高价格被人哄抢的资本了。
  24小时营业——赚钱还是“赚吆喝”
  为什么实际上没有那么多顾客,还有超市或者餐馆会“24小时营业”?老板不怕赔进去水电费、工人工资吗?24小时营业,到底是赚钱还是赚吆喝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将变得不同。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留意到,街道上不少的便利店打出了24小时营业的牌子,为夜间有所需要的市民大开方便之门。24小时便利店因为它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而得到了群众的一片叫好声。但是,24小时店究竟是赚钱还是赚吆喝,是招徕顾客还是真的有利可图呢?但不管怎样,24小时便利店使夜深人静时购物有了可能,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才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延伸和方便。
  在20年前,如果一家商店的营业时间超过了晚上10点,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老板疯了。传统的商业时间像一道坚实的门槛牢牢将人们的购物习惯固定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活动自由度越来越大,夜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再也不是以往的晚九点十点,关门断电的情况了。便利店,在我国的发展还刚刚起步,作为传统超市的一种延伸;但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便利行业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非常发达。目前,放眼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便利店已遍地开花,尤其是在上海。据报道,现在上海便利店网点已近2000家,可谓竞争十分残酷。一般来讲,影响顾客到哪家便利店去买东西的因素主要包括:价格、商品种类、商店位置和营业时长。大多数顾客会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而后大多数时间都到该店去买东西。因为一旦你熟悉了一家店的布局,为什么还要到另一家店费时费力地找东西呢?更因为时常光顾,所以跟店员都很熟悉,有事没事还会开开玩笑,也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吧!因此,便利店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尽量多顾客的第一选择。每家店商品的价格和种类大同小异,而一旦哪家店的上述因素稍有不同,就可能成为一部分购物者选中该店的决定性因素。现在,让我们假设所有便利店都在晚上11点关门,次日早晨7点开门。如果一家店把营业时间延长到半夜12点,它就能成为营业时间最长的店。即便那些偶尔才会在晚上12点买东西的顾客,也会因此选中这家店作为自己固定买东西的地方,万一真的哪天需要在半夜买东西,找东西就很方便了。虽说便利店在晚上12点吸引到的顾客并不多,但由于它营业时间长,所以能吸引到更多顾客固定到此购物。竞争性便利店肯定不会坐视自己的顾客被拐跑,它们必然会延长营业时间。可这时,其他店铺又会把关门时间延长到凌晨1点,坐收渔利。倘若维持商店多营业一个小时的成本并不太大,那么唯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商店通宵营业,于是,就涌现出越来越多的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第三章  供需早知道:价格背后的尺子(3)
商家实行24小时服务,在方便顾客的基础上,更多是为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因此,提供24小时服务的商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应只着眼于“当夜的销售额”,因为“服务才是第一”。商家一旦决定提供24小时服务,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难就难在24小时经营并不意味着能24小时赚钱”。24小时营业的市场肯定是有的,但这要牵扯自己的商品是否和夜间服务有关以及成本支出、安全问题、内部管理等各方面,因此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24小时营业就会造成亏损。这也是很多24小时店受冷落的主要原因。
  近来,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主推的24小时店也高调亮相。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麦当劳餐厅招牌上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蓝色统一标志开始增多。目前麦当劳中国800余家门店中,已有超过400家是“24小时”餐厅。对于餐饮行业而言,24小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卖点,能吸引到夜间工作的职员、夜间休闲娱乐的人士及情侣等顾客群体。虽然24小时通宵营业中,深夜12点至第二天早晨的利润远远比不上其他时间段,但就长远而言,随着城市夜生活的愈加丰富,“午夜经济”仍旧给拓展消费市场带来无限商机,有些城市甚至已发展成为成熟的商业热点。虽然这样的商业模式是赚钱还是赚吆喝,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但是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信号,起码我们在午夜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还有地方可以就餐;在急需一样东西的时候,不会急得团团转了。而对于商家来说,也对巩固其市场地位十分有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