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流-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污染的排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量达到了亿吨。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 2007》中提出:中国很可能在2007年取代美国成为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英国《独立报》记者查尔斯·沃克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整个欧洲排放的还要多。
  2005年1月2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发布了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CESI),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11位。 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质量恶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3)
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中国GDP的3%~7%,而且它还引起其他相邻国家的严重关切。美国《新闻周刊》的一个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输出污染》的文章中写道:“中国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和其他污染物正在毒害中国近1/4的耕地,甚至日本和韩国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也因受到中国酸雨的侵袭而枯萎。过度伐木和草场退化造成的沙尘暴在北方肆虐,甚至吹到了美国西海岸,如今27%的中国国土正在沙漠化。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紧随其后,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得到”的另一面意味着“失去”,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拿到手的每一笔收入背后都要付出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大的环境污染代价,而这些代价,无疑都要由我们的子孙来承担。
  二、“家底”剩多少
  1。 疯狂的“石头”
  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知道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这个名字,它是世界最大的三家铁矿石生产商之一,在过去几年来通过强硬的谈判手段,让自己的矿石变成为一种“疯狂的石头”,2005、2006、2007三年,国际铁矿石价格分别以、19%、的速度增长,三年翻了一番,而2008年更是创下了的天价涨幅。这种涨价背后的推手,就是以力拓为代表的国际铁矿石生产商,涨价让它们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钢出产国苦不堪言,中国的钢铁生产厂为此每年都不得不多掏出一笔巨额费用予以应对。
  国际铁矿石的涨价,一方面是受国际厂商的操纵,另一方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需求”的推动。近年来,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连年增长,客观上也大大推高了它的国际价格。中国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只有3000万吨,到2007年已增加到了亿吨,国内的铁矿石生产已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大大增加。尽管2007年中国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高达亿吨,但仍需要额外进口亿吨来弥补缺口,而这一数字占到全球新增铁矿石产量的近50%!为此,每年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谈判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一次“大考”,而其谈判的惨烈程度,媒体用“血战”来形容。
  实际上,让中国陷入困境的资源种类绝不止铁矿石一种,现实情况是,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在告急!中国对各种资源的迫切需求,让中国这块原本资源富足的土地变得逐渐贫瘠,资源制约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中的最大绊脚石。
  2。 严重匮乏的能源
  中国使用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和天然气等。近几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都超过10%以上,能源供给的外在依赖性和能源再利用率低下的矛盾在日益尖锐。
  石油:对外依存度近50%。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被冠以“石油美元”、“石油黄金”的称呼。世界上凡石油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世界曾因为它而爆发了三次大的危机和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冲突,从1980年两伊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无一不是因为石油。而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却处于储量少而用量大的局面。
  根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亿吨1,占世界总储量的,而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指出,中国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首次降至4840万吨。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4)
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2007年我国原油消费量约为亿吨,其中进口原油亿吨,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47%。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和模式,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达每天840万桶,而国内每天只能生产390万桶,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对外依存度将上升为54%。
  煤炭:供需失衡破坏环境严重。
  中国是煤炭大国,煤炭自然而然地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占到能源消费比重的70%。按照目前的探测储量,中国煤炭剩余储量约900亿吨,1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6%,尽管中国的煤炭总量较高,但中国的煤炭产销量更高——2000年时为13亿吨,到2006年已激增到亿吨,年均增长。而在当前的设备和装置水平下,我国的煤炭供需缺口也在逐年增长,年供需缺口为2亿吨,2005年煤炭进口2617万吨,增长41%。预计2020年,煤炭缺口将达到7亿吨。
  煤炭消费的快速增长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目前,在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山西,许多地区由于连年采挖,地下全部被挖空,一些矿区出现整体塌陷,政府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居民的转移安置。
  天然气:未来需求缺口增大。
  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在中国起步均比较晚,仅占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的和。目前我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的。而200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约500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约40亿立方米。根据预测,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将激增至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提高到10%,天然气的需求缺口将达到800~1000亿立方米,约合6000~8000万吨。
  3。 使用殆尽的矿藏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
  但是,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尤其近年来在资源需求不断增长情势下,资源约束矛盾在不断加大。中国铁矿石的进口量已占全球新增铁矿石产量的近50%,占中国铁矿石消费量的57%;而中国铜矿石1992—2003年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03年消费量到达460万吨,也占到世界铜消费量的30%,居世界第一位。
  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发布的信息:按照矿产目前现有的储量,在45种主要矿产中,能保证到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能保证到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而据国土资源部对中国矿产资源储量的分析和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面临严重短缺的矿产资源有7种,包括铜、锌、钴、铬、金刚石和铂族金,面临短缺的矿产资源有6种,包括铁矿石、铅、锰、锡、铅和镍。
  相对于欧美制造业企业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低得多,也就是说,同样制造一个单位的产品,中国不得不开采出更多的矿藏。按现行汇率计算,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德国的1/6、美国的1/10和日本的1/20。这就更加大了对矿藏的需求。
  显然,这种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必然将导致矿产进口的大规模增加,进口依存度会逐年增高。像今天上演在国际铁矿石上的“疯狂”涨价行为,未来可能扩展到更多的矿产资源上,“中国需求”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5)
4。 形势严峻的水土林木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与矿藏,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土地、耕地、水资源等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大量减少,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宜居程度。
  土地: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目前,我国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成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剧;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倍,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仅亩。
  根据国土资源部资料,2003年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即我们以世界土地的7%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在2000多个县(市)中,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亩以下。耕地资源开发程度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土地复种指数较高,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开发程度的空间十分有限;优质耕地仅占耕地资源的1/3;部分耕地污染、土地盐碱化、沙化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森林: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
  我国森林总面积15 万公顷(折合亿亩),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森林蓄积量为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排世界第142位;人均森林面积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排世界第120位;人均森林蓄积量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我国年人均消费木材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差距十分明显。
  水资源: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低于严重缺水线。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城市缺水日益严重,2000年我国663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8座为严重缺水城市。
  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同时,我国的用水效率却很低,水资源浪费量非常大,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综合用水效率仅为~,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三、取之有尽的“人口红利”
  1。 “民工荒”探源
  尽管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下,世界普遍出现了失业人口增多的现象,但留心时事的人一定还会对不久前发生在中国南方很多城市的“民工荒”留有记忆。
  2004年到2007年间,我国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工人短缺现象,媒体称之为“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缺工现象》统计报告中指出:2004年第二季度,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12个城市,有7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但用人单位的招工名额则达到万人,缺口万人。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9月上旬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沿海一些城市的用工需求和应聘比率为1:7,仅东莞就短缺民工70多万。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6)
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民工荒”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如此大的国家,显然有些有悖常理。由此,理论界探讨多年的“人口红利”问题开始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
  理论界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这30年来始终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红利”的支持。什么是“人口红利”呢?按照人口学家的划分,小于15岁和大于64岁的人口被视为需要扶养的“依赖人口”,而15岁和64岁之间的人口则被视为劳动力人口。依赖人口和劳动力人口之比如果小于50%,意味着社会进入人口的“红利期”——此时社会总人口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劳动力供给充裕,社会负担相对较小,储蓄增加,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故称其为“人口红利”。反之,如果依赖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超过6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