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十日谈(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傻十日谈(全)-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知识的信息来源都是混杂的,不真实的,或者非系统化的,你如何能保证,你基于这些知识
系统的工作都是正确的呢?你如果连基础知识体系都不能保障,你如何保障你留学申请是万
无一失的呢?”

我沉默了。我感觉太傻的话,和其他人告诉我的话,有着本质的区别。我隐隐有种预感,
这次谈话,将会彻底改变我。

太傻继续他的讲解,我第一次有了“受教”的感觉。 


“比如,”太傻说,“谁告诉你留学申请文书是很重要的?它真的很重要吗?”

“难道文书不是最重要的吗?是谁告诉我文书是最重要的呢?”我疑惑了,然而就是
一刹那间,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且至今仍记得那种感觉。我曾经自以为豪的留学经
验,就崩溃了,我的耳朵里发出嗡嗡的轰鸣,我感到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说不出来。

是的!是的!是的!谁告诉我这些概念的?从整个流程而言,我虽然熟悉留学的整个程
序,但是无数的细节是难以把握的,它们多变,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能力。就好像我们对世界
的认识那样,倘若只依靠经验性来认识世界,难免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因为,我们不能说只
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可以完全理解这个世界。我确实有留学的知识,而且知识还不少。
但是,这些知识大多数来源于不知姓名的前人的经验,他们是他们一年一年的将这些经验口
口相传,并散播开来,逐渐成了几乎是所有人对于留学的。这些东西就好像一些根深蒂固的,
约定俗成的东西,在我们脑海中生根,从我们接触留学的第一天起,就被这些概念所教导,
因此很少有人对这些东西去产生怀疑。就好像你在中世纪时期告诉民众地球是圆的,而每个
人都会嘲笑你一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多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了解留学的。先前那些约定俗成的法则,以及
不同的经验教训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于是我们中的极个别聪慧的人会对既有法则表示
怀疑,但是总体来说仍避免不了受旧思维惯性的影响。不同的人为着不同的观点争执,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依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当你读完无数介绍留学申请的文章
之后,结果往往是仍旧不知道应该怎么做。GT考试到底重要吗?GPA在申请中到底占多大
的比重?套磁到底有用吗?到底什么才是留学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到底什么样的文书才
是优秀的文书……在我当版主的日子里,每天,我都在解答这些问题,并给出我认为最正确
的答案。让我尴尬的是,我虽然一度被别人视为专家,却不能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们之所
以觉得留学申请难以把握,我们之所以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可能都来源于固有留学申请的知

…17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识体系存在的不足。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留学,不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那么,想把握留学根本就是不
可能事情。就好像古代的人研究天象,他们从目之所见的现象中总结出很多规律,并称之为
理论,但是,其中大部分理论在现代天文学中都被证明是不科学的。更有甚者,把天象与人
间社会联系在一起,认为天体运转能反映人间社会的变化,预示着某种征兆。而今天大多数
都认为上述说法是荒谬的。但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期,“星象”居然能影响一个国家大
政方针的决策。

留学,申请,如果我们之前了解的都是假象,那么申请留学的真谛,到底在哪里?

我反思了一会,然后对太傻说:“是的。中国的申请留学者,就像是在浓雾穿行的一群
人,由于看不清大方向,每个人就根据身边人的方向决定自己的方向,并且相信,大家都这
么做,我这么做肯定没错。但实际,如果他们之中的一个人走错了方向,会把所有的人都带
上歧途。”

太傻点头表示赞同。

我接着问:“但是,留学这件事情本身,起决定作用的似乎是美国的教授。比如教授录
取某个人,也许只是随机性的、偶然性的行为。若是这样,留学申请有可能做到知识的体系
化吗?”

事实上,作为一个留学申请者,我知道自己的失误。但是,这个失误是几乎留学申请者
都难以避免。就算我真的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又能突破它吗?难道,太傻真的把留学申请知
识系统化、概念化吗?对此,我不太相信。不过现在我坚信,太傻对于留学的见解,已经远
在我之上。”

太傻回答说:“留学申请,其实完全不用成为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是一个擅长
分析的人,很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应用于这个方面,我们以后有机会可以详细地探讨,
关键是
(高亮注释 MM
2009…7…30 9:55:36
空白)
,你在建立完整的留学理念之前,你需要理解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误区,学会不把时
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事情上面。” 


“比如?”我疑惑地问道。 


“比如,比如……这就太多了!”太傻,“今天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还是尽快完成这个
话题,至于细节,以后再展开讨论吧。比如,比如很多东西,事实上,大家的理解没有走出
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是获取基础知识的途径。你回想一下,你在一开始准备留学申请的
时候,最喜欢的信息来源,是哪里?你看了什么系统的书籍吗?” 


“至于讲到信息来源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流行的那些讲留学的书基本上是垃圾。今年
出了一本比较有优秀的,是北大一群人编的《飞跃手册》,我积极推荐给网站论坛上的人看。
但是那本书,只是在信息的罗列上相对清晰一些罢了,它归纳了一些常识,便于初学者入门,
仅此而已。要是说信息来源,我主要还是依靠网络。”我回忆着,尽量谨慎地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我确实知道真正值得推荐的书屈指可数。”

…18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太傻接着问:“在网络里,哪一种信息是你或者是其他人最关注的?” 


“当然是申请经验了,”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每篇介绍申请经验的文章都是每个人申请
历程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得失成败。了解他们的申请经验,可以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
同时吸取他们的可取之处。虽然这些申请经验都很零散,但是毫无疑问,它们有巨大的实用
价值。虽然它们只是经验之谈,没有系统性,也未必经得起推敲,但是,这总比什么都没有
强。” 


“好的,那这些介绍留学申请经验的文章,大部分是具备什么样背景的人写的呢?其中
多数是谈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太傻似乎在引导我的思路。

“有 
80%都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写的。以前,这类文章集中于水木清华的飞越重洋版,
基本上都是介绍成功的经验。”我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道。 


“嗯,是这样。假如你是一个北大清华的申请者,那些文章,或许对你会有直接的帮助。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一般学校的申请者呢?” 


“很明显,不但没有帮助,还会造成很大的误区。”我理解了太傻的意思,毫不犹豫地
回答道。“这些误区是很容易造成麻烦的。北大清华的申请者,他们有着不同一般的背景,
所以他们有相对宽泛的选择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作为一个一般背景和学校的申请
者,那些文章里传递的观念就未必适用啦。对于一个思维敏锐、判断力强的读者来说,他可
以从中截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大部分人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北大清华申请者的观念,
由此造成的最大麻烦,就是在对于美国学校的认识上。”

是的,在 
80年代,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武大等中国排名前 
10位的高校,几乎占
据了中国留学美国人数的 
95%以上,其中,北大、清华、中科大的人更占据了一半以上。
但是,随着近五六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里的优秀学子选择留学美国的路途,但是,
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和指导,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北大、清华、中科大这三所学校。这三所学校
的学生发表的留学经验占据了所有留学经验的 
80%以上。可是,近几年真正留学的人,只
有 
30%来自这三所大学的。很多学校由于申请人数少,没有建立自己的留学氛围,所以,
他们也习惯于从北大、清华的网站 
BBS上获取留学的信息。我了解到,像太傻网这样的网
站发展起来之后,在其网论坛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参与者只是少数。不过,以往水木清华等 
BBS留下的留学经验仍然发挥着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毕竟,对很多申请者而言,那些经验具有参考价值。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这些申请经验不可避免的带有作者主观的认识,他们的成功与学校
本身的一些固有优势密不可分。因而,对于有着另外背景的申请者来说,这些经验就难说有
多少实际意义了。

在我做版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劝诫论坛上的人,不要只是盯着 
TOP50 的学校,其实
你的目标是去美国读书,是去美国拿奖学金。你对所谓的“好学校”或者“差学校”了解多
少呢?现在的论坛上,大家都称排名 
100位以后的学校是“烂校”,通常把它们作为保底学
校。其实,排名在 
100—200位之间的学校,有很多也是非常优秀的,其中,有的学校在一

…19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个专业方向上实力很强,也有的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了排名在 
50名以前的学校
(高亮注释 MM
2009…7…30 9:54:01
空白)
。它们之
所以排名靠后,仅仅是因为学校图书馆不够大,或者国家资助少,教授少
(高亮注释 MM
2009…7…30 9:54:09
空白)
。比如 
Northeastern 
U; 排名在 
100名开外,但我知道,这所大学是一所特别优秀的大学,只不过它的光辉被同
城的 
Harvard,MIT,Boston 掩盖住了而已,加上它的名字和著名的西北大学只差几个字母,
所以好多学生居然自以为聪明地认为,幸好没有被这个野鸡大学蒙蔽住。

这些误区的产生,离不开对他人申请经验的误读。当然,他人热心在网上发表经验之谈,
并非想误导谁。但是,作者无心,读者有意,大部分的申请者并没有判断的能力和自我分析
的水平,很快,一些公认的金科玉律就成型了。

我开始思考太傻说的“信息来源可信度”了。照我的理解,我们之所以对信息持谨慎的
态度,并不是因为这些资讯不可信。但是,哪怕某个信息千真万确,如果你把它作为唯一的
信息来源,就很危险了。因为,你本身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对照,更容易
不加辨别地胡乱吸收,就好像古代的某些宗教,因为那是当时对世界唯一的解释,所以信仰
者无数。

这里依然沿用前文里的比喻来说明问题。留学者就好像一群在迷雾中摸索的人,每个人
参考自己身边的人的行为而做出决定,由此确定的方向,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强调这一
点并不是说,所有人都会迷路,因为毕竟还有一些人成功地走出了迷雾。但是这部分人能成
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智慧,而通常是因为他们更愿意吃苦,更有韧性。就好像一
个北大清华的申请者,不用花太多的功夫,就可以拿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学校。但是一个成都
大学的申请者要实现前者的目标,可能要花 
10倍的功夫。我和很多所谓的留学成功人士谈
话之后才发现,他们对留学的了解,远远不如那些留学失败者懂的多。中国每年 
50%以上
的申请者都会成功,这不代表什么特殊的含义,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好像我,在大家看
来,属于懂得很多的,其实,也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所有的所谓的见解都是一知半解的,
在对于留学申请的认识问题上,申请者和申请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获得的信息
多,有的人获得的信息少,有的人善于分析信息,有的人不善于分析信息,有的人盲目的去
做一些事情,有的人在思考以后去做一些事情。其中,决定性因素往往在于个人的背景,背
景好的人,比如毕业学校好,有工作或者研究经验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机遇,会有更好的结
果,同时,也是由于这些人在迷雾中坚持的时间更长,在自然选择的法则中属于最后被淘汰
的一部分人,但是,这批人能成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比别人更有智慧。

当前广为传播的经验通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