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你的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放你的人生-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笥蜒罢曳缦胀蹲剩拍芄换竦萌松晒ΑU庖渤晌艘桓鲂戮昧煊虻南灾氐悖和哦哟匆怠F┤绨俣鹊睦钛搴暧胄煊拢切诺奶锼菽投〗 ⒐餐唇╟hinaren网和空中网的杨宁和周云帆,E龙的唐越和张黎刚,携程的季琦、梁建章、沈南鹏等等。
  “交八方友”对于生活范围局限于校园之内、却又面临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一样重要。大学生需要注意打破校园圈子的限制,一方面通过父母和师长了解社会,一方面通过假期实习、打工结交一些身在职场的“社会上的朋友”,扩大视野和见识。当然,这种“社会上的朋友”肯定不是街头混混。这同样是形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因为任何一个大学生最终也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王冉在哈佛的学习心得
  易凯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和工商管理学硕士,在一次我们商会组织的活动中,他曾谈过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心得:
  “我在学校的时候远非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功课上。我宁愿花时间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听演讲、组织活动等等。如果天天关在校园里读那点书,我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浪费哈佛的经历。我觉得如果要想在哈佛的教育里最大限度吸取营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那些课程的掌握上,而是要把自己融进那个人文环境,利用这个人文环境能给你带来的这些特殊的机会——包括跟世界一流人才的交往、交流的机会——从而真正打开自己的视野。”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不应该仅仅是教人知识,比如现在我工作中所用的知识都不是那时候学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其实是另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拓展人的视野从而能让人看得更远;另一方面是锤炼人的意志从而能让人走得更远。前者包括教你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者包括培养自信、幽默感、团队精神、求索意识等等。这些都比纯粹的‘知识’重要得多。当然,哈佛生活——特别是两年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也在表达和交流以及快速阅读等方面磨砺了我实实在在的能力。”
  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公司的总裁阎长明也曾就出国留学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很多留学生到了西方社会,就只重视学习ABC和自己的专业,课余有时间就拼命打工,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固定的模式里,这对于开阔视野和日后在外发展其实是很不利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朋友”这个词已经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接触更加频繁,朋友越多代表路子越广,因为可以跨行业、跨地位、跨国界的互为资源。另一方面,社会日渐浮躁和功利,人与人之间有太多分不清的是非真伪,也有着太多的客套、应酬、交际,以至于“朋友”的定义越来越广,越来越有酒肉朋友的内涵。
  当然,上述现象只是在向我们表明:朋友,也需要有所选择;朋友,也需要分门别类。
  通常来说,人们交友有两个原则:
  其一,同质原则。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选择朋友的首要标准都是同质性,譬如志同道合、性格相投、兴趣相同、门当户对,或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等。知己往往也就产生在这类朋友当中。。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章 视野开阔(13)
其二,互补原则。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功利原则,这种交际,实际是在追求个人的能力、视野、信息、资源不足的弥补。人们也经常会寻找对自己事业有所帮助、对自己人生可能有用、对自己的不足能有补益的朋友,或者说援军和盟友。
  此外,人情世故在东西方无论哪个社会都永远也免不了,所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刘二飞的交友方式
  我和刘二飞也认识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是最早一批从北美回到香港工作的。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的交友方式很简单:决不把朋友关系商业化,同时多帮朋友,少麻烦朋友:“做朋友就要纯洁,要多为朋友着想,不能什么事都去求他们。反过来,如果他们有事找我帮忙,我绝对会倾尽全力去做。”
  正因为刘二飞对待朋友真诚,反而使他的朋友愿意成为他的客户。当年中海油海外上市,与刘二飞所在公司无关,但他还是无私地给朋友——时任中海油董事长兼CEO的卫留成打电话,作出有关上市的建议和想法。后来出于各种原因,中海油第一次上市失败,卫留成就毫不犹豫地把中海油二次上市的业务交给刘二飞,刘二飞也不负所托,帮助中海油成功地上市。
  就朋友而言,知友、好友、益友、盟友,这是四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因此,我们在交“八方友”时,也需要在“同质”和“互补”之间寻找到平衡。
  如果结交知己,同质原则显然最重要。但问题是,人生常常“得一知己足矣”,我们最需要面对的是多元化的人和世界,我们经常需要交往的是不同类型的朋友,尤其对于一个志在四方、志在创业、哪怕仅仅希望获取广阔视野的人来说,更是“交八方友”才能做“八方事”。
  鸡鸣狗盗之辈,君子所不屑,世人所不愿交,何况孟尝君这等身份、形象、名誉的人。然而,孟尝君却不得不靠两个鸡鸣狗盗之辈从秦国脱险。可见,小人难成为好友和益友,难以信任,但未必没有合作。同理,许多好友虽然彼此惺惺相惜,值得信赖,但各为其主时,也难免沙场拼杀。
  做多元事,成多元才,打破专业和技能限制
  做多元事,成多元才
  我以前在北大担任兼职教授时的同事王亚非是个典型的做多元事、成多元才的人,她既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助理,也是海问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和李宁体育公司的独立董事,一个很好的商界英才。而她之所以能够有多元的才能,跟她从学生时代就做多元事有关。
  在读书时,性格外向的王亚非就在课堂学习之外,主动将触角从班上伸向校园以及校园之外。她参加学生会,加盟文艺部,频频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也由于她的性格大方,善于活动,再加上有英语优势,因此还作为全国学生代表参与了对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等重量级人物的接待工作。这些做多元事经历也让王亚非从小就收获很多——“我的视野变得开阔,我的思想也更开放了”,也因此才有她后来的多元经历。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大学毕业生放弃一份还可以的工作,甚至情愿零薪水地去做一份工,仅仅因为专业完全对口。
  我感到很惊讶。
  我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明星,“为了艺术而献身”;某某专家,为了研究专业技术,弃家庭于不顾;还有更多的某某人,经常指责别人做多元事,有多元爱好,从事跨专业、行业的工作,就是“不务正业”。
  我更感到惊讶。
  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有的一元化思维误区之一。专业,只是学校培养大学生为自己和社会服务的一种技能,它只是“技”和“术”;文凭也仅仅只是个认证,一个敲门砖。我们不应该把“物”高于“人”,把“术”当成“道”,把文凭看得比能力重要,又把技能看得比人还重要,最终使自己成为专业和技能的奴隶。
  许多人常把专业当成终生奋斗的理想,无论是现实原因还是内心意愿,固然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把这种“忘我”强加给别人,变成了“忘人”——忘记了家人和朋友,以及忽视“做人”的根本,就非常荒谬。在现代社会缺乏情商,也就很难拥有成功。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就像只拥有金钱一样,拥有的只是单项的成绩和成就,这不等同于成功。就像人们肯定不会承认二战中那些帮助希特勒制造“杀人武器”、帮助日本人研究化学武器的科学家们是成功人士,因为他们只问科学不问人学。。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章 视野开阔(14)
不在乎诺贝尔奖的崔琦
  在著名主持人杨澜的多年采访生涯当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最贫穷的农村,十几岁都还没有读过书。有一次,有个机会可以让他出外读书,他母亲就把家里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给他带上,然后叮嘱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有前途,秋收再回来看我们。”
  当时的崔琦跟着一个远房亲戚走了。没想到之后的战乱让他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50年代大饥荒时期,他的父母被活活饿死。1998年,杨澜在普林斯顿大学采访崔琦,问了一个诱导性问题:“如果当年你母亲不坚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会怎样呢?”
  其实,杨澜是想诱导崔琦回答: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一生命运就会很贫困。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杨澜的意料:“我其实并不在乎今天的一切,如果我留在农村,也许我的父母就不会饿死。”
  崔琦的话给杨澜带来很大的震撼,她后来多次提起这个故事:“诺贝尔奖算不算成功,当然算,对许多人都是终生难以企及。但在亲情和人伦面前,相对于人的生命,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和刺激每个人都去追求成功的时代。但在成功之上还有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人格,尊严和爱,其实是人生更重要的基础和基石。”
  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曾有过一场“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大论争。鲁迅对于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经典回击,已经成为经典。这是个常识:专业、技能、艺术、技术等,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事物,它们确实是很好的精神食粮或者事业工具,但也就只是食粮和工具而已,怎么可以“物”比“人”还重要?
  其次,一个人适合做什么,也是由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相互综合来决定。外部和自身的情况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学习,适合的专业和行业随时可能改变。譬如大学毕业时性格内向,口才欠缺,也许不适合做推销、公关之类的工作,不能成为谈判和演讲的专家,但是经过数年磨炼,你个性开放,口才惊人,这时还不适合推销、公关之类的工作吗?
  成就开放式人生的成功,我们应该做多元事,成多元才,打破专业和技能对自己的限制,并且开拓人生大视野。
  做多元事使丁健的VC视野更广阔
  1999年,丁健本来打算和冯波一起做VC。但就在这段时间,一起创业的伙伴田溯宁辞职前往中国网通担任CEO,亚信的董事会决定委任丁健为CEO。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丁健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暂时中断VC计划。后来,丁健辞去亚信CEO转任董事长,还做了一些天使投资的项目。等到他后来再进入VC行业时,丁健却赫然发现,过去推迟进入VC业的多元经历竟然更多的是带来收获:做多元事,有多元经历,反而开拓了他做VC的视野。
  “假设我真的从1999年起开始做VC,第一,我会做得比较吃力;第二,会犯很多错误;第三,也很难达到现在这样的层次。当然你可以学习,但终究会欠缺一个环节,那就是真正带一个创业公司的经验。另外,商业数字、商业的敏感度也会缺很多。”
  “我过去的经历对我做VC肯定会有帮助。因为我做过不同的位置,经历过创业、发展,上市,天使投资等不同的阶段,角色相对不一样,面对的人、问题、事情、要想的事情也在不同层面,集合起来,再做VC时,可以发现很多别人感觉陌生的东西,视野更广阔。”
  从我个人来说,多元化的经历也给了我许多帮助。譬如我大学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后来留学读的是MBA,还做过中国政府的官员,跨国公司高级经理人,正是这样多元的经历——英语和专业能力、政府工作经验、商务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具备,所以后来我才能够成为加拿大驻香港的首席经济商务参赞,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掌门人,再后来既下海创业,也同时担任大量社会职务,创办商会、包括兼任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都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到做多元化事,成为通才很重要。
  在开放社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

第2章 视野开阔(15)
BP中国公司化工副总裁易珉曾在和我参加的同一个讲座上说:“人才的发展已经打破学什么就要从事什么职业的僵化思想,需要把所学专业与实际职业结合起来;同时行业的界限也已经打破,这恰恰也是今后职业发展对人才的挑战所在。”
  “越是尖端的东西,越需要深广的基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