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的来讲,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人们自己所塑造的一种精神寄托,这是由于人们都不明了什么才是真理,致使精神无所依托而形成的畸形寄托。由于道教是一种不知其所以然的迷信世界观,道教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凡信教的信徒都有一种盲从心理,并且这种盲从心理也容易被利用,形成盲目的群体运动,产生巨大的摧毁力,如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次农民造反运动,都是利用了宗教迷信的盲从心理。这种盲从的摧毁力既可以摧毁旧事物,也可以摧毁新生的事物。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的建立要和宗教连在一起,这一点很多人不会理解,甚至会有疑问,这是对宗教排斥的结果。搞市场经济,建立诚信,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宗教,改造和利用宗教。
  传说 寓言 故事
  上山和下山的人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上山的虽汗流浃背,但却兴致勃勃,并主动地和下山的打招呼:山上好玩吗?,下山的疲惫不堪,连连摇头: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说完擦一把汗,继续向上攀登。过了一段时间,这拨上山的下来了,又碰上兴致勃勃向上爬的人。“ 
  山上好玩吗?”“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但上山的仍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山”上,不断地有人上去,也不断地有人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山的和下山的,就这样络绎不绝,接连不断。
  “有意思”还是“没意思”,不在于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而在于追求过什么,征服过什么。因为快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以,认准的山,就无论如何都要爬上去,不管路有多么险,也不管别人怎么说。
  卖包子的和卖被子的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寒冷的冬天,一个卖包子的人和一个卖被子的人同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晚了,卖包子的很冷,卖被子的很饿,但他们都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吃一个包子”,卖被子的说:“盖上条被子”。又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又说:“再吃个包子”,卖被子的也说:“再盖上条被子”。就这样,卖包子的一个一个吃包子,卖被子的一条一条盖被子,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到最后,卖包子的冻死了,卖被子的饿死了。
  ‘三才’宝袋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比上古还古老的时代,人类的先祖曾经拾到一个宝袋,宝袋被许多层包皮紧紧的包裹着,据说它里面包着天地人‘三才’之秘诀,谁能打开此宝袋,谁就能得到‘三才’形成和存在的秘诀。于是,先祖尽了最大努力去一层层剥离宝袋的包皮,越剥越接近中心,也越来越感到里面的动静,终于就要剥到中心了,再剥一层中心就要被打开,秘诀就会出现。突然,先祖感到一阵极度恐慌和眩晕,似乎灵魂就要离体而去。他强自挣扎着看了看将要打开的宝袋内层,只见上面写着:宝袋的层层包皮就是你生命的保护层,宝袋中央的空虚,就是你的生命,当你将所有的包皮都揭穿后,你的生命将失去保护而烟消雾散。难怪先祖在将要打开这最后的一两层包皮时六神无主而恐慌。据说先祖又费了几倍于剥皮时的气力重新包好包皮,使其恢复原有的混朴状态。然而又过了些年代,人的好奇心又萌动了,又开始试图一步一步的去一层一层打开宝袋,这种探密的事正在一代一代接下去。
  禅宗五祖传法慧能在成为禅宗六祖之前,从岭南来到冯茂山拜禅宗五祖宏忍为师。五祖问慧能从那里来,想求什么。慧能说从岭南来,普通百姓,想求法成佛。五祖斥慧能是岭南人,又是ke獠种,怎妄想成佛!慧能道: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ke獠的地位虽然与祖师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五祖不语,派慧能去做杂务。
  一天,五祖忽然把弟子们召集起来说,世俗之人把生老病死看的很重,只知道寻求福德果报的路,不知道如何寻求脱离生死的苦海,如果迷失了自己的佛性,福德果报之门怎么能拯救你们呢?你们统统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体会自己本性中般若的智慧,有智慧的就写一首诗来,如果发现谁有佛性就传谁为禅宗六祖。
  弟子们回到自己的房间,都认为神秀聪慧,德高望重,又是我们的教师,祖师必然传承与他,只要神秀继承了佛法,我们自然可以依靠于他,没有必要去写什么诗歌。神秀心想,大家碍于我是教授不愿进呈诗歌,我于此法得到佛法虽好,但以此谋取一代祖师的地位是以凡愚之心去夺取圣位并不好。如果不晋呈诗歌五祖又无法知道我心中的佛性,就不能得到佛法,神秀心中为难。
  夜半三更,神秀来到平时众僧供奉菩萨的南面房廊下,在墙壁上悄悄题写了向五祖进呈的诗歌,盼望得到佛法。神秀想,如果五祖看了诗并来寻我,我便应承。如果五祖认为不好,便说明我前世的事情没做好,种下的因缘使我得不到佛法,求法之心可以自行熄灭。神秀写的诗是:身是菩提树,心象明镜台,不断去擦洗,切莫染尘埃!
  第二天,众僧和五祖发现了神秀的诗,五祖让众僧们在诗前烧了香,让大家对这首诗都生诚敬之心,要求众僧天天念诵这首诗,并说如果按照这首诗去修行就不会堕落。
  五祖随即把神秀叫到禅堂,问神秀是你作的诗吗?如果是就算你懂得了佛性,按此去修行就不会堕落,但要得到对佛最高真理的觉悟还不行。这只是到了佛的大门口,还必须跨进去,认识自己本来具有的德性。五祖让神秀回去再悟再写一首诗送来看一看。神秀回去后好多天怎么也写不出。一天,慧能听到一个僧人念了这首诗,慧能问了僧人,知道这首诗并没有真正懂得佛性。慧能让僧人领他来到南廊下面,因为慧能不识字,请人将自己作的诗题写在房廊墙壁上,向五祖呈上了自己所认识的本心。慧能随即作了两首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很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曰: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夜半三更,五祖把慧能叫到禅堂,向他讲述《金刚经》,慧能一听,马上领悟了《金刚经》的大意。就在这里五祖向慧能传授了佛法,并悄悄把禅宗的顿悟之法与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模式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发展要么是波浪式的,要么是螺旋式,不管那种形式,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或着不断提升的过程。
  曾一时许多企业和机构都在搞CI标识,用简单的标识表示不同的内涵,其实准确的标识含着深深的哲理。笔者认为宇宙或着说自然界也有自己的CI,这就是一千多年前五代时期陈抟所发明的《太极先天之图》(最好是鸡蛋投影成的准平面椭圆形!),我们称之为‘太极 
  模式’。那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治世哲理。在那张图中的两条阴阳鱼轮廓分明、和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阴阳互补,生生不息,循环不已。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从所有制结构上看,用现在的话讲,公中有私,私里有公,公私结合,公私互补,公私分明,公私的构成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停的循环变换。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何在?人们共识:在于改革。国有经济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有一段时间国有经济改革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有进有退”、“法人治理结构”和“员工持股”等若干方面。但有一个倾向是有些思路仍未脱出旧体制的框架。从改革与发展实践看,需要从基础理论和长远的制度性建设等方面对国有经济改革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很多人以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主要含义是指在有些领域要重点发展国有企业,有些领域不再办国有企业,或者说不再办国有独资企业。这个理解可以说是很浅层次的。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中,“进”和“退”的主体是什么?是国有资本,是产权。“有进有退”是价值形态的退出与集中,在资本形态上,国有资产才能完成自身的不断重组和不断优化配置。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关键是要把死滞的或要素组合方式不合理的领域中的国有资本从不断折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实际,但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最高境界。‘天道’无极是最大的道理,无为才是绝对的真理。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国有与私有的思想至今仍在不同程度的禁锢着人们。尽管许多地方的领导中不乏开明之士,他们‘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但是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仍存在政策、法律的障碍和推进的阻力。
  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产权的改革,两年前,笔者在《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一书中提出‘产权改革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和运作的科学化,即资本治理结构的科学化’。著名经济学家董辅Ren先生不赞成这个看法,董老认为:“在同样的产权制度下,办企业办得怎样与管理的好坏有密切关系。不是说产权改革就是一切,可以代替管理,但产权改革对企业的管理有决定意义。同样一个企业家,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中的作用是很不一样的‘。两年过去了,实践使笔者对董老的话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笔者虽然仍然认为产权制度不是最根本的,但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更深的感受。改革只能循序渐进,但是改革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已经具备了突破的条件,目前的困境要求改革有所突破,很多人认为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实际上这种突破必须是在经济基础上的突破,所谓量变到质变,中国必须加快国有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带血的,实际上那是社会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转型时期,国有产权的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样私有经济对国有经济的’侵蚀‘也是必然的,正如合作化对私有经济的’掠夺‘一样,那是一次革命性的,同样这也是一次’革命‘性的。我们必须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际推进中加以突破。
  经济理论、实践与认识
  1. 
  消费层级与层级消费中新网北京2002年1月19日消息:最新统计表明,2001年中国汽车销售量突破200万辆,年增幅高达13%,其中个人购买量超过一半,商品房销售量与往年相比,也增加了30%。 
  80年代初,中国城镇居民就已经告别了“老三件”的百元级消费水平,逐渐进入千元级消费的层面。最近,由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对七百多位常住居民进行的调查表明,百分之四十九的受访者把可允许的家庭轿车价位调高至十万到二十万元人民币以内,百分之十一点四的受访居民可接受二十万元以及二十万元以上价位的轿车。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2000年底人均住房面积20。4平方米。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5、30、20、18平方米。中国虽然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标准,但质量还比较差。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汽车、住房的数量、质量在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正从千元级向万元十万元级迈进。几年前,笔者曾经提出了消费层级的数量概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理论的创新,深刻理解这一点对宏观经济实践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中国的消费数量级经历了从元级十元级、百元级到千元级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经济没有顺利实现消费层级的升级,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拱形的发展曲线。中国经济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发展,这是一个具有高速和较长的发展阶段,规律决定了中国将会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人们消费除了开始由‘衣食用’向‘住行’升级,对衣食用的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解决了‘行’的问题后,对住将会有再次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汽车工业的发展将会连带10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