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不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因你不同-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统沙た占洌约叭绾卧谥泄〉贸晒ΑN⑷碓谥泄闹种帧八敛环钡贾铝烁呒豆芾砣嗽钡钠捣备唬韭砩险业阶畲蟮牧酝饭荆谌蜓懊僮詈鲜实奈⑷碇泄E0。后来,陈永正的上任使得微软在中国的形象慢慢有所好转,业务快车也渐人佳境。他在与政府关系的建立和销售商管理方面确实是强手。微软这几年在中国跌跌撞撞的摸索过程,其实非常典型地反应了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一种困惑和迷茫。中国独特的文化、商业和政治环境向所有想在这里成功的跨国公司发出了巨大的挑战。事实上,在过去一二十年间,许多跨国公司的在华子公司已经在这些挑战面前折戟沉沙。表面上看,这些挑战显得难以克服,但当我们仔细研究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历史的时候,很明显地发现其中有些公司已经在中国取得了非比寻常的成功。从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战略,包括承诺长期合作、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培养本土人才、支持建立区域产业链、在本土商业运营中保持敏捷和灵活性、保持团结和谦逊的形象等等。
  我后来在与微软总部的最核心领导团队交谈的时候,也曾经多次告诉他们,要想在中国成功,除了优秀的产品、优秀的人才、建立优质的本地合作以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秘诀。
  在我写给总部的一封建议书里,就曾经诚恳地表示,“在中国,好的政府关系是公司顺利运营的基
  础。理解政府如何运作,以及如何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关键的第一步。政府(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不仅仅是一个主要的客户,它还是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和舆论引导者。一个被政府当做伙伴的公司将被给予各个方面的优惠,例如,在法律方面的详细指导,或者得到商务运作的友好建议。相反,如果一个公司被政府认为是不友好的,它就会碰到很多障碍。对于企业来说,站在关键政府机构的对立面是极为不明智的。”
  其实,从微软到谷歌,作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级管理者,我一直都在感受着来自各方面文化和价值观差异的冲突和碰撞,我深深体会到那种公司成长时的艰难,以及逐渐适应过程中的煎熬,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每一点一滴成功的来之不易。有时候,那种扑面而来、毫无防备的价值文化冲撞,让人倍感挣扎,尤其是那些倾诉无门的委屈和不被理解的孤独。但是,我相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必经之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跨国公司仍在摸索的路途中。
  在微软中国的销售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以后,微软的研发又发生了大问题。在张亚勤调回总部之后,微软的研发汇报系统完全紊乱了,所有在中国的研发部门都要分别汇报给总部的l8个部门,更严重的是,微软不同的部门之间已经开始争抢人才,比如当一个优秀的硕士生到微软面试后,就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微软部门开始“拍卖式”出价。
  2005 年3 月,我提出了建立微软研发集团的理念,目的就是调整微软的研发汇报系统,以便让整个研发系统协调运作。今天,这个体系也在张亚勤的领导下成型,这个建议也是我离开微软前的最后一个贡献。作别微软
  很多离开微软的人都会有一种同感,就是对这家公司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情。
  
  这家公司改变了世界,创造了历史。微软的贡献具有对于全人类的意义,微软对于软件功能的精彩体现有着狂热的追求,微软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把计算机使用的能力交付到人们的手上。
  它创造的新科技引领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盖茨的那个“让每个家庭、每一张办公桌都拥有一台电脑”的梦想逐渐变成了现实,这个梦想改写了人类交流方式的历史,而未来的远景也激励着每个员工每天奋发努力地工作。当你知道,这种奋斗有可能载人人类历史的基因时,那种强烈的价值感、那种被点燃的激情,会让员工与管理者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而这种“改变世界”的梦想与激情,也是微软公司不断创新的基因与动力。
  在这家独一无二的公司里,它的成功有着很多秘笈。比如,理解在大环境中把握技术方向的重要性,当微软公司在早期的Basic 产品中获得成功后,开始投入DOS 的研发。DOS 成功后,微软立即将资金和人力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中,并成功推出了0ffice 系列软件产品。随后,微软又利用 Office等软件获得的积累,开始了 WindowsNT 、Windows2000、WindowsXP 等新一代操作系统的研发。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公司总是把技术研发摆在关键地位,并将技术看做公司唯一可长期延续的财富和优势。比如,微软于2008 财政年度在研发领域投入大约82 亿美元,约其营业额的七分之一,这个比例在“世界财富500 强”的企业中名列前茅。
  另外,比尔·盖茨注意到技术必须有高度的引领,才能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担任公司的首席架构师期间,他的工作是制定公司的长期技术路线图,并确认公司每个部门的科研计划是互补而不是重叠的。因此,他要求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和技术部门都向他作技术汇报,这些汇报大多是“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会议。作这样的汇报,除了可以得到比尔·盖茨的反馈之外,每个项目团队还可以在准备过程中受益匪浅。因为,项目团队为了准备回答比尔可能问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在报告前彻底调研市场、技术、竞争对手等信息,也因此避免了闭门造车的风
  险。
  微软公司很重视人才,有人说,微软在刺激、吸收和利用智慧方面的能力登峰造极。
  微软会“三顾茅庐”地邀请优秀的人才加盟,其中有意思的故事不断。当年,比尔·盖茨想请吉姆·阿尔钦加入微软的时候,通过朋友多次联系他,吉姆·阿尔钦都置之不理。后来,经过盖茨再三邀请,阿尔钦终于答应来面试。结果,他一见到盖茨就直截了当地说,微软的软件是全世界最烂的,实在不懂盖茨请他来做什么。比尔·盖茨不但不介意,反而对他说,“正是因为微软的软件存在各种缺陷,微软才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比尔·盖茨的态度感动了吉姆·阿尔钦,终于把他请到了微软公司。
  IBM 著名的深蓝计算机的设计者许峰雄博士也是受邀加盟了微软公司。许峰雄博士是我的好朋友,逢年过节时,我总会给他打电话,聊一聊他的近况,探听一下他的想法。年复一年,我终于打动了许峰雄博士,邀请他到微软来工作。虽然他最终加入的不是我的团队,但是我一样引以为豪。在微软,许多人都像我一样主动从事发现人才、跟踪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工作。每一年,斯蒂夫·鲍尔默都会要求七大商业部门的管理者把本部门最杰出的50~150位人才的详细情况报告上来,把总共约600 人的资料装订成一本独特的《人才报告》,然后花上整整两星期的时间来评估这些人才的发展前景,他每天还会邀请这些人中的20 位共进晚餐,以进一步了解这些人才。这样的工作可以为高级人才在公司内的发展设计最好的路径,也可以在公司有空缺职位的时候迅速找到合适的人选。鲍尔默对人才非常重视,他期望自己认识这600 人中的每一位。他把这本报告放在床前, 
  每晚睡前都会认真地读几页。而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他能清晰地记得这些人的名字,甚至记得上一次与某个人谈话的具体内容。据说,他经常走到某个员工面前聊天,不但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还能说出上次的谈话内容,或者很自然地询问,“上次你说的那件事解决了没有?”这样的问话总是让员工格外惊讶,
  由此可见鲍尔默在员工身上所下的工夫。
  
  除了培养优秀人才,公司也必须发现并督促那些表现较差的员工,给予他们机会改进,否则就只能要求他们离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微软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分级评估体系,并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在每一年度的考核中,每个副总裁必须把他的部门所有的员工分成四个等级:(1)超过期望,(2)达到期望,(3)达到大部分期望,(4)没有达到期望。每一个等级的员工必须占合理的比例,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被评为第三或第四等。其中,拿到第四等的员工(大约在 5%左右)等于是拿到了
  “不改进就得走”的最后通牒。
  斯蒂夫·鲍尔默深深地理解,这样的制度下如果管理层不以身作则,就无法得到员工的支持和信服。所以,即便在副总裁或总经理这一级,微软公司也施行严格的淘汰制。有一次,鲍尔默召集了公司最资深的100个人开会,告诉我们说,“我要求你们找出最差的 5%的员工,不论他们资历如何,都要给他们一个不改进就得走的警告。‘不论资历’的意思是,今天有你们这l00位高级经理在这里开会,而明年开会时,就应该只有95 个人了。”台下的经理听到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心里都暗暗地一惊。鲍尔默的话不是儿戏,第二年开会的时候,真的有不止5 位高级经理“走人”了。
  虽然微软有着如同精密齿轮一样的管理方式,以及助其成功的动力与秘密,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成功,但是,像许多公司一样,微软公司也遭遇了“中年危机”,或者说,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暴露过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也经历过成长的阵痛,甚至也会有一些让人觉得令人窒息的环节和无法跨越的禁锢。而种种我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的细枝末节,那些难以言表的快乐和后期的无奈和失落,都已经让我感觉到,离开它的日子在一天天地走近。
  尤其是回到微软总部工作的那几年,似乎正是微软在经历了巨大成功之后的“迷茫期”,它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任性、张扬、雄心勃勃、有理想,但是却缺乏章法,没有主见。在互联网大潮到来的时候,软件公司也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而对于微软这样以终端软件销售为主的公司,我甚至看到
  了它的一丝迷茫。似乎微软正站在两条岔路口的中间,却哪一条都不愿意舍弃。对于.NET 的“始乱终弃”,完全就是一种浅尝辄止的试验。而WindowsVista 编写过程的艰难让数万工程师像是搭建海市蜃楼一样,天天想象着新产品的艰难问世,也最终让两年半的努力完全被推翻。从1998 年到2005 年,我在微软公司服务了整整七年。其中两年在北京,五年在总部,不得不说,在总部工作的最后一段日子,我倍感煎熬,与很多人有过相似的感受。在一个庞大的体系里,我的声音已经无法发出,关于对产品的方向与想法,总部鲜有倾听,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是不是该离开呢?”我内心那个“世界因我不同”的声音又开始觉醒了。那个声音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最大化我的影响力”、“做对世界有影响的人”、“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这些想法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在这个时候,我清晰地知道,那个答案是“YES!”
  从2005 年3 月开始,我开始思考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没有想到,这样一场工作变迁,在后来竟演绎了业界两大巨无霸之问一段激烈的冲撞。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成为其中的主角,也没有想到,一次普通的工作变动,竟然能升级成为一场公众事件。
  第九章 最艰难的60 天
  ■遇到机遇的时候,只能自己伸出手去把握。罗曼〃罗兰曾经说,;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 
  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我想,如果我没有主动出击去把握潜藏着的机会,很可能,我会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我终于意识到,失去勇气就意味着丧失了面对挑战的机会。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让我终生悔恨。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