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猜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经济猜想-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论:抢先者得以生存 一
绝大多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都会无声无息地被人们淡忘。
  然而,西方世界的崛起完全不在其列,和罗马帝国的兴衰、苏联的覆亡一样,它注定了要成为一段被世界永恒铭记的历史。直到今天为止,它所带来的效应,仍旧在震撼着我们这个世界,由它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奇迹、数字,在几个世纪的时光里,始终为人们世人所传诵。
  西方世界为什么会崛起?或者说,是什么造就了西方世界独有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上个世纪开始,无数学者就这一问题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并藉此造就了当代经济学的宏伟大厦,得到了许多在社会科学领域颇有价值的结论。
  然而,尽管这些努力卓有成效,却始终未能达到一个概念上的统一:在早已有之的全球竞争中,西方世界是如何生存下来,并且如何获得了令世界翘首的地位。
  在我们所知所学中,掠夺——特别是殖民剥削,是西方世界完成原始积累的最主要手段,在这种观念的描述中,西方世界以残酷的面目出现,凭借着暴力剥夺美洲印第安人、奴役非洲人,以及自己的许多下层社会阶级成员,完成了所谓的原始积累。
  不过,正因为这种积累被冠名为“原始”,也就证明了就资本大规模积累的起步而言,这种积累的收效并非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甚至于根本起不到我们想象中的作用。
  举一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西方世界的崛起,靠的是早期的超额掠夺,那么今日世界的霸主,理应是掠夺了更多金银的匈奴、或者是成吉思汗的蒙古,而最早征服了美洲大陆并且满载而归的西班牙与西班牙,也应当长久地强盛下去。
  现实的情况是,上述民族和国家,要么蹶而不振,要么干脆已经淡出了世人的视线之外,成为了只存在于纸面上的概念。
  除此之外,在惯常的观点中,对海外资源的利用,也被认为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诚然,我们需要承认这一内在因素的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直到19世纪为止,许多宝贵资源的用途,都集中在西方世界内部的战争经费领域,而不是致力于经济与贸易。
  正因为如此,类似于海外高压统治所带来的好处,并不能解释发展的全部,更无法解释西方世界在几个世纪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现实。
  事实上,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经济学中不存在现成的答案,有的只是规律与趋势,和历史发展一样,对规律的遵循,就意味着获得了生存的权利,对趋势的引领与追随,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纵观过去的岁月,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企业、个人,举凡认识不到这一点的,无一不成为规律与趋势下的牺牲品。
  那么,在经济世界中,究竟什么才是“规律与趋势”呢?
   。。

总论:抢先者得以生存 二
时至今日,尽管无数学者已经在这一问题上竭尽心血。所得到的答案却仍然莫衷一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切入角度上的区别,也有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更有着意识形态上的不可调和,还取决于经济活动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充满着随机事件,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未曾对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过整体的思考。
  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商业界到学术界,一场旨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的大讨论始终在进行着,这种讨论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身份来源,尽管是以中国经济为主题,却又不时地穿梭于美国、欧洲等不同的制度空间之中,在相互对比之中寻找不同,在彼此论证之中挖掘根源。
  正是在这样的讨论中,一个迫切的问题逐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在中国经济的研究中,我们不但缺乏足够完整准确的数据,缺乏丰富的历史素材,也没有目标明确的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未能对历史沿革形成一个系统准确的认识。
  在几乎全部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中,正是由于前两点的缺乏,才使得所有的判断和结论,几乎都建立在他们的个人观察、感性认识与灵光一现的学术智慧上;而另一方面,企业家们的目光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职业敏锐性,却又往往流于个人经验主义的层面,而失去了高屋建瓴的战略视角。
  毫无疑问的是,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学术界与商业界的总结来作为发展的指导,其意义是非凡的,而如果这种指导不能做到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无疑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障碍,甚至于是灾难。
  当中国已经成功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时候,这种意义就显得愈发重大。譬如说,在20世纪之初,位于南美洲腹地的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15个国家之一,其人均GDP与处于北美洲的美国,大体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然而,当时间到了2003年的时候,美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7756美元,而阿根廷却停留在3389美元的位置上踟蹰不前。在这样发人深省的对比之下,所显示出的不仅是美国经济的非凡增长,更蕴含着其他方面的意义。
  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我们不妨进行一系列有益的追问:美国为什么能成为美国?
  为何能从一个简单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
  在美国经济长期增长与繁荣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动因?
  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与促成这种增长的动因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同样的,这样的问题也适用于西欧,适用于日本,适用于亚洲四小龙,适用于一切在经济领域创造出奇迹、并且仍然在创造奇迹的经济体。当我们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拷问的时候,就意味着对趋势的探索,对规律的挖掘已经步入了正确的轨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总论:抢先者得以生存 三
诚如所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国家而言,这种作用同样存在。
  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无论是那些显赫一时的国家,还是那些成功了超越了列强的新兴国家,无不可以向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匆匆行进的中国,提供一系列历史的参照。而这些国家的增长动因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无疑是一段段历史风云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对于正在发展与转型中的中国,它就更加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假如我们对历史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原本应当是起到决定作用的资源、人口等因素被削弱了,当原本存在的异质化被同质化所吞没时,就导致了每一个国家实际上被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角力,最终是由一个国家的体制、经济模式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然而,诸如美国、西欧、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绝不仅仅是因为体制和模式。
  在数学意义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如同是一个巨大的博弈场,对于博弈来说,小到一把扑克牌,大到一次战争,都有着它固定的参与者,博弈策略、计分规则。然而和纸牌游戏不同的是,国与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
  在扑克牌游戏里,之所以总是有人会赢,原因只是因为总是有人会输。而在经济领域的博弈之中,如果其参与者能够秉承着完全的理性,并达到信息的完全共享,那么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有可能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成为赢家。
  不过,假设终究只是假设,在实际层面之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存在,群体却永远不可能是纯粹理性的,特别是作为集合了无数民众意志的国家,就更因为多种观念的叠加而变得面目复杂;除此之外,完全的信息共享也只是美好的幻想,这样的状态可以无限接近,却始终不能达到,即便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潮流下,也会因为一部分参与者刻意的保留而最终告罄。
  尽管现实如此,对于我们来说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才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洞察、通过对趋势的追随而抢先成长。反过来,如果在一个完美的世界中,一切国家都有着理性的决策、有着完备的信息,那么一切都将可以预测,奇迹将不会上演,伟大也将不再出现,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着与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这样的国家同步发展的状况。
  简而言之,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经济竞争,能成为赢家的关键就在于占得先机,如同在牌桌上一样,当游戏的参与者选择了最理性、最优化的出牌策略、并且对牌局的形势有着准确的判断时,就意味着他占据了先机,意味着他最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不过,如同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所写的那样,“事情总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在经济世界中所诞生的那些伟大,孕育的那些奇迹,其真实的过程总是要比我们的想象要复杂许多。这也正是商业界和学术界人士探寻多年,却始终无法得出准确答案的原因所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总论:抢先者得以生存 四(1)
在这本书里,我们所讲述的内容可能要涵盖数百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里,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从农民发展到白领,工具从畜力铁犁到最新型号的电脑,我们对宇宙的观察,从伽利略的手工望远镜,扩展到可观测120亿万光年太空的光学望远镜,我们的信息传播,从马车、驿站发展到了光导纤维。在这样一段时间跨度巨大的文明史中,其内容必定是无比庞大的。
  然而,复杂的东西往往只是表象,在事物的外在面貌背后,其真实的机理却未必不能言说。
  在经典的经济学中,对经济所下的定义为:“经济就是遵循一定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而这正是为什么英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依然能够保持经济强国地位的原因所在,其核心的因素就在于,这个国家在几百年里,一直坚守着经济规律、始终如一地走在趋势的尖端。
  那么,究竟是那些因素,才能够满足经济的定义,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宏观趋势,最终使一个经济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持续的高速成长呢?
  总结起来,构成了成长动力的因素共有四条:
  第一:资本化。
  在长时期以来的教科书中,资本这个词汇总是以邪恶的面目出现。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任何一种国民经济条件下,它都是最实在、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
  我们知道,缺少了工人、缺少了资源、飞机不可能被制造出来,而没有生产飞机的流水线、没有工厂,也绝不可能造出飞机。然而工人的薪水、资源的消耗、工厂的建设费用,以及一切成本都需要在资本的支撑下才能完成。没有资本,一切就都成了泡影。
  正因为如此,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资本,就成为了一切经济体所梦寐以求的目标,而资本不会凭空诞生,假如能够将那些实物资产财富货币化,也就意味着将它们赋予了购买力,把“死钱”变成了可以用来支持生产的“活钱”,这种将“死钱”变“活钱”的运作过程,就是资本化的真正含义。
  在经济活动中,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数量最庞大的资本,将其最有效地投入运营,就意味着谁能够在竞争中抓到最多的好牌,成为最终赢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二:金融化。
  所谓的金融化,其实只是资本化的另一种形式,之所以将其单独罗列出来,原因在于它有着独特的手段。
  我们都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有着可以预计的未来收入,而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未来的收入同样是财富,然而,如果缺乏明确的手段将这种未来的收入流变活,那么这些未来的收入便只能停留在纸面之上,既不能将其用来消费,也不能把它投入生产。
  反过来,如果能够通过一种手段,把这一部分收入变现,就能够获取可用的资本,通过扩大再生产,最终实现获得利润的终极目标。这种提取未来收入的手段,就是我们常说的金融工具,而在所有的金融工具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股票。
  如果说,前面我们提到的资本化,是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将实物财富转化为富有购买力的资本,是最大限度地将“死钱”变成“活钱”的话,那么,金融化所指的过程则是——以证券、借贷等手段,将“未来钱”变成“现在钱”,前者是空间上的移花接木,后者则是时间上的斗转星移。

总论:抢先者得以生存 四(2)
第三:市场化。
  当我们谈论到美国经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