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图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救图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币当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当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也就是说大规模以美元为主的储备头寸必将贬值,在不断的贬值压力下,中国政府有动力将这些美元储备放出去投资,用投资收益来冲抵贬值损失。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来购买资源性资产要更符合其远期利益,购买资源不仅能够保障外汇储备的安全,还能够为未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但这种行为显然是美国不愿看到的,如果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自己的储备资产大规模购买资源性资产,不但削弱了美国及其盟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力量,还会让中国脱离美元的束缚,令其货币的阴谋前功尽弃。
  真正符合美国利益的,是让中国的外汇储备用来购买美国的金融类资产。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拯救华尔街的速度以及效率就可以看出,布什政府对这场危机是早有预见的,而将极具投资银行管理经验的鲍尔森放在财长的位置,无疑是想将这些注定要成为“毒资产”的产品推销出去,而中国就是他们瞄上的第一个买家,也是最有实力的一个潜在买家。如果美国政客能够成功地把金融市场上的这些“毒资产”倾销到中国,那么华尔街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持,延缓发生危机的时间。如果这样,即便是发生了危机,那么最大的输家也是中国。这个道理很显然,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中国靠实业出口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而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资产只是虚无缥缈的“幻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中国坚持购买美国金融类资产,那么无异于全体中国人为美国华尔街义务劳动,将自己创造的财富拱手让人。
  如果从“货币战争”的角度看,人民币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一直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从“战果”来看,基本上成功抵挡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狙击”和金融危机的“进犯”,保存了完整的“有生力量”,并且在“战争”的环境中提高了自身的实战能力。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认识到,这样无休止地防守下去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要想在21世纪实现强国的梦想,必须在货币领域实施“自卫反击”,必须要及时调整人民币“走出去”的策略,抓住机遇进行“战略反攻”,挣脱美元的束缚,打赢这场“货币战争”。
  2008年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以“霸权美元”为特点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已经充分显露,但美国作为这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肯定会极力维持这种格局,以保证自己的核心利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阻力是十分巨大的。中国要想在“后危机时代”寻找新的增长点或发展潜力,必须突破美元封锁的局面,必须积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将人民币融入到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掌握世界经济的话语权。
  在世界经济早已步入全球化的时代,人民币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代表着中国的利益,承担着中国经济崛起的重任。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人民币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事关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一招不慎就可能给全局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而法定货币时代,国际货币市场的一举一动都是货币博弈的反映,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并及时见招拆招,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货币战争”绝不是危言耸听,人民币在后危机时代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承担起中国经济自救图强的重任,而这种使命必然需要我们的货币当局能够审时度势、明察秋毫,充分利用货币政策以及管理手段将人民币打造成一种世界性的货币,从而摆脱“霸权美元”的牵制和束缚,让中国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调控,将外部风险降到最低,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突破“碳封锁”(1)
随着全世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化石燃料使用的增加,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大气中快速增加的温室气体含量引发了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改变。这种人为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生物濒临灭绝。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通过连锁反应增加了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事关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中国国家主席*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本次经济危机后,很多国家都将经济重振计划的重点放在低碳、绿色经济上。
  然而,各国对于低碳、绿色产业兴趣的增加,或曰产业策略上的转变,不仅仅反映了各国对于环境问题一如既往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蕴涵了更加深刻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肇始于华尔街的经济危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元气大伤,而低碳、绿色经济不但是这些国家重新提振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型引擎,同时也可当作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和发展的有力武器。
  如今华尔街刚刚从阵痛中平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便迫不及待地高举低碳、绿色大旗,利用、歪曲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打压,企图掀起一场在环保的华丽外衣下隐藏的经济战争。下面将就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所遭遇的新型封锁——碳封锁——进行介绍,并试图在这场大国之间的残酷竞争中寻求突围的路径。
  碳货币——世界新规则
  碳货币一说缘起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成熟,而碳交易市场的兴起则应归因于《京都议定书》中对发达国家所规定的关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
  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环境恶化,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而《京都议定书》则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大会(1997年)上得以通过的,因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故有此称。
  《京都议定书》中对发达国家的排放任务做出了规定:至2010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比1990年减少,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减排义务。同时,为了促进、激励发达国家完成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因此,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各发达国家在履行减排义务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发展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多层次深化、财务结构日益复杂、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仅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与2007年全年持平。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 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

突破“碳封锁”(2)
在全球有形商品贸易体系之外,《京都议定书》确立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以碳信用为标的的无形商品贸易体系,在其设定的三种交易机制下,碳交易风生水起。它用联合履行(JI)和国际排放贸易(IET)的双重机制打通发达国家之间的碳交易市场,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碳交易管道,而这样一张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版图的核心正是基于现代国际组织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油价商品——碳信用。
  在碳交易市场中,发达国家通过发达国家间的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在“清洁发展机制”下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获得碳排放权,并在交易市场上对其进行买卖。由于发达国家对这个市场空前热情的参与,碳排放权也已成为颇具交易价值的金融资产,其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在金融危机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潜力极为惊人,因此作为碳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国家货币则极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我们称这种用来计价和结算碳信用的货币为“碳货币”。根据事实我们可以看出,碳货币正在形成之中,并且碳货币的产生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要遵循从计价货币到储备货币再到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时代到来,而蒸汽机的动力来源——煤炭,必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大宗产品。很大程度上,工业革命之所以从英国发端并蓬勃发展,是因为其丰富的煤炭储藏量,由此所带来的能源控制力,对于推动和巩固英镑的关键货币地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内燃机革命又掀起了“石油革命”,而美元则顺势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
  “煤炭—英镑”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展示了一条简单而又明晰的货币地位演化之路。循此规律,在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目标模式的未来,伴随着能源清洁技术的突进,新的能源崛起将超越以往单一能源主导的旧模式,而代之以一系列以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协同崛起。新的能源贸易——碳信用交易,正是连接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核心。
  我们有理由设想一下,在未来货币体系演变中,与碳交易的捆绑程度,将成为主权货币或者区域货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货币或关键货币的重要条件,而捆绑的起点仍是标价权,我们称之为“碳交易—关键货币”霸权。
  突破“碳货币”封锁
  在我国提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后,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通过在金融危机后我国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签署的六笔总额为6 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项工程上的决心和效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和实力都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人民币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担任起结算货币的角色。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打破现有货币格局的不稳定状态,使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为多元、合理、稳定的方向前进。然而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则是他们将要面对的、对于已有货币体系所形成的来自中国的严峻挑战。

突破“碳封锁”(3)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于构建碳货币的热衷,多半的原因还是希望借助中国在碳货币上的劣势阻碍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欧盟、美国、日本都在为碳货币摩拳擦掌,对于碳交易市场已比较发达的这些国家来说,碳货币是夺取货币信用优势的绝佳机会。而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是后到者,且因我国金融环境也并不成熟,因此要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目前碳交易市场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垄断,为突破碳货币的封锁,在碳货币这一新战场上取得优势,中国应该在这一市场上奋起直追。
  第一,中国应构建、完善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中国不应满足于“清洁发展机制”下最大供给方的身份,虽然基于项目的合作是碳交易的一部分,但在“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交易中,中国企业进行碳交易的成交价格总是被压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很多(某些项目中,中国企业卖出的核证减排量的价格甚至只有国际市场的一半);另一方面,从碳货币形成的路线来看,我国还是应该拓展标准化的碳交易领域,推进在碳交易中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进程。目前,先进入世场的发达国家正在暗中构建碳交易市场的规则,为避免落于人后,我国应加紧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开发更多高端的碳金融衍生品,通过碳交易市场谋取碳市场定价权,使本国的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挂钩。2008年,我国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经成立,但由于相关法律的空白,这些交易所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
  第二,应解决金融环境及制度建设滞后问题。碳交易市场的背后必然需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