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原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域整体推进。
   (一)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内涵
  网络式空间结构作为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角度而言,它是点、线、面协调的区域经济系统;从经济发展目标而言,它是谋求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从空间结构演变而言,它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从效应机制而言,在网络式空间结构中,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237
  1。网络式空间结构是集点、线、面于一体的区域经济系统
   〃点〃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聚点,而是包括人口、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的综合性的点(即城镇体系),是节点发展的高级形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当着各级层次的经济增长极。〃线〃是指联结各点的线状通道,不仅包括一般的线状基础设施,而且包括无形的信息流通道、跨区域产业链条、人才交流通道、科技创新通道等诸多区际联系通道。这些立体结构的通道提高了点与点之间的可达性,沟通了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要素传递和资源配置双重作用。网络上的各点通过对周边区域辐射其经济能量,组织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构成了分工合作、功能各异的点、线、面统一体。
  2。网络式空间结构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要素〃瓶颈〃的制约,某一区域的开发和发展不能全面而均衡地进行,只能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优先重点建设一个或若干经济集聚点,以发挥这些集聚点的经济带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点轴系统的形成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不同地域单元之间逐渐协调发展,区际间经济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但区域非均衡发展状态仍然明显。区域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后,网络式空间结构取代点轴式空间结构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区域经济发展遵循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基本原则,通过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区际经济差距,逐步实现区域全面均衡发展。
  3。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最终阶段是点线面协调的空间一体化均衡阶段。实际上,点轴式空间结构是空间一体化过程前期的必然要求,而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空间一体化过程后期的必然选择。网络式空间结构中的网络类型一般包括自然网络、人工网络和综合网络三类。其中,自然网络由流域网、海岸线等组成,根据其自然属性,这类网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脆弱性;人工网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伴生物,是由交通网、通讯网、电网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组成的网络体系,根据人文属性,这类网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综合网络是由自然网络和人工网络交织形成的,是网络式空间结构中的一种高级形态。空间一体化中的网络超出了自然网络和人工网络的简单范畴,是由自然网络和人工网络错综形成的综合网络。网络式空间结构通过重点建设点轴与其腹地之间的综合网,将生产能力和经济能量传播到更广的范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
  4。网络式空间结构以扩散效应为主、极化效应为辅
  由于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区域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主要以扩散效应为主。这种扩散效应可以在缓解极化效应的过程中,将要素资源和生产能力传播到整个区域范围内,加强点与点之间、轴线与轴线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缩小经济发展高梯度地区和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点轴系统中不同等级的点与点之间、轴线与轴线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为了满足要素资源跨区域配置和区域市场向外拓展的需求,各点开始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相应地,点与点之间纵横交错的多路径发展轴线也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供给网络。网络的形成沟通了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促使点轴系统的经济能量向周围更大空间范围全面渐进式扩散,从而在区域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线状基础设施为脉络的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网络空间结构的产生需要社会分工高度发达
  由于空间网络需要经济要素在更大空间系统内部更充分地自由流动,各经济部门间分工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程度,因此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重要表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空间结构更多地趋向于极核结构和点轴结构。
  2。网络空间结构中的轴线模式必须是立体网络结构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空间结构中的点必然是存在紧密经济分工的点,而连接轴线比点轴系统中的轴线要求更高。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的集聚需要轴线是立体网络式结构。这种立体网络不仅是空间上的网络,同时也是实物网络、信息网络与金融网络的立体结构,这样才能充分保证网络结构的稳定。
  3。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与网络开发密不可分
  网络开发是与区域开发高级阶段相适应、服务于网络式空间结构发展的开发模式。一方面,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必然要求对区域内经济要素进行全面整合,从以重点开发为主的点轴开发模式向以谋求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的网络开发模式转变;另一方面,网络开发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要素资源足够丰富、网络式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构筑经济网络的作用。经过网络开发,能有效加快空间结构从点轴模式向网络式结构转变。
四、双核式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家陆玉麒于1990年代中期在皖赣沿江地区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中,最早发现双核式空间结构现象,并在《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1998)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区域发展中的双核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简称〃双核结构模式〃)。238
   (一)双核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内涵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从机理上考察,它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有三个重要前提:①区域中心城市是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②双核结构模式中两端点城市的经济实力与规模能级相当;③两端点城市功能上互补,社会经济联系紧密。双核结构模式中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大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港口城市则行使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的功能。双核结构模式中的两个端点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在端点城市的各种连接轴上,存在着规模不等的中点城市(即端点城市之间的非端点城市),中点城市可成为仅次于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二级核心城市,其附近地区可形成双核结构都市带的二级单元聚集体。
  双核结构模式并不仅仅限于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的空间组合模式,许多内陆国家虽没有港口但仍存在典型的双核结构模式特点。由于存在一个对外输出源与经济中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联系,边境城市和边界城市往往充当这种角色。因此,可将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的组合视为双核型结构的原生形态或称第一形态,将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组合视为双核型空间结构的次生形态或称第二形态。
   (二)双核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从作用机制而言,双核式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空间结构形式。由于中心城市的经济与社会辐射力大大高于其周边区域,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考虑,为了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中心城市应尽量位于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但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对外性又要求中心城市尽量位于区域的边缘,这使得中心城市不得不在区域内寻找一个伙伴(即港口城市),使中心城市能与区外发生有效的联系。与之相应的是,港口城市需要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而形成了区域内的双核式空间结构。
  双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三大内在动因:
   (1)中心城市的趋中作用。在其它因素相同下,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充分发挥作用,最基本要求是趋中性,即应当尽可能位于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中心城市的趋中性,是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内在要求。
   (2)港口城市的边缘效应。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应以所在区域作为自身的坚实依托,而港口城市则由于大多位于区域边界上而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优势,即具有突出的中转枢纽功能,其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可充分发挥水运优势而适宜临江(海)或临港型工业发展。
 (3)区域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耦合。出于与区外交往的需要,拉动中心城市的区位向区域边界方向推移,以至有不少区域中心城市位于区域边界上。尽管这种空间结构利于与区外的交往,但并不利于对所在区域的带动。双核式空间结构则兼顾了上述两大方面的需要,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
   (三)双核式结构模式的适用范围239
  1。基于流域背景的双核结构模式
  在水运时代,区域中心城市首先通过干流与港口城市发生最有效的联结。流域的基本框架由水系构建,而水系的形成受许多自然因素,特别是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流域型双核结构具有以下三大共同点,据此可构建双核结构的理想图示(见图5。6)。
   (1)区域中心城市往往位于主要支流与干流的交汇处。具有水陆交界、水水中转的双重边缘效应的区位优势,是构成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2)区域中心城市并非位于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而更可能是经济重心或人口重心。区域中心城市区位的趋中性指向并不意味着一定座落于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
   (3)港口城市一般是干流的主要港口,包括条件较好的江河港口和入海港。港口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通航条件,能够起到对外经济交流的枢纽作用。
  2。双核结构模式适用范围由流域向非流域拓展
  双核结构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并不仅限于流域。美国的纽约一芝加哥双核结构即为非流域型双核结构模式的典型个案。双核结构模式的区域背景由流域向非流域拓展,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流域自然条件。流域型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水运的低成本优势有很大关系。在水运时代,水运成为城市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促成双核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可通航性。水流湍急、落差过大的河流,由于种种原因,流域一直未得到充分开发,难以形成双核结构。 
   (2)近代交通方式的变化和运输结构的改变。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水运地位下降,而铁路、公路等地位明显上升,甚至成为城市间联系的主要方式,由此形成跨流域的双核结构。如徐州由于位于京沪线与陇海线的交汇点上而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它与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组成该经济区域最主要的双核结构。
  (3)交通主通道的方向和路径。在同一流域中,双核结构中的港口城市一般位于河口,但当有更好的出海口时,则可跨越流域,与流域外的海港城市组成双核结构。如意大利的经济重心在北部,北部的重心又在波河流域。位于该流域的米兰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和金融贸易中心,但它并没有与位于河口的威尼斯形成双核结构,而是向南与位于利古里亚海岸的热那亚组成双核结构。
  
第四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侧重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区域经济成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一、西方学者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
  不少西方学者曾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弗里德曼的论述最为经典。
  在弗里德曼所倡导的区域中心…外围模式中,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由中心和外围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