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路线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产路线图-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产宣言(代序)
中国人关于中产的启蒙是从好莱坞电影开始的。  讲述中产阶级离婚大战的《克莱默夫妇》,中年男人性幻想的《美国丽人》,少妇红杏出墙的《不忠》,以及《毕业生》、《冰风暴》……在这些影片中,中国人看到的往往不是中产阶级的精神危机,而是中产阶级富裕生活的图景——郊区的独立house,不止一辆小车,全电气化的生活设施,衣冠楚楚、举止优雅的主人公,悠长的带薪的假期……  中产阶级的概念源自西方社会理论,是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化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类社会分层群体的描述与解释,大致是指那些接受了较好的现代教育,以工资及薪金谋生,在社会上拥有一定职业、声望、生活水准以及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  中产阶级又称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是“ middle class”。middle是中间、中部、正中、中等的意思,并没有中文“中产”中“产”字的意思,只不过是翻译者将之翻译成中文时,用上了“产(产业)”这个字,才造成了攀比产业(或实际消费能力,这可能是商家更为关心的指标)的做法。在英文世界中,middle class之下,有working class(工人阶级);middle class之上,则有upper class(上层社会,贵族阶层)。  作为一个社会分层的概念,中产阶级并非指马克思主义就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轰动一时的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问世后,以白领为代表的新生中产阶级便成为人们描述中产阶级的一种标准。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六个新产生的社会阶层,除了部分私营企业主外都应属于中产阶层。  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若干年要大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一些嗅觉灵敏的经济学人将中等收入阶层与时髦的中产阶级画上了等号。“中产”已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又一个标准。  中产阶层被认为是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维护社会稳定、定型社会规范和构建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以财富、职业为标准划分的中产阶层在中国的出现,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后产生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推动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中产阶层作为贫富分化的“缓冲层”,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社会学家眼里的理想社会模型,正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庞大的中产阶层的最终形成,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  中产阶层在政治上与政府保持一致,是支持政府、稳定社会的一支力量。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中产阶层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创造者,也是社会的“稳定器”。  中产阶级在国外有着清晰的经济甄别指数,其社会功能也相当多样化,在赚钱过日子之余,还往往肩负着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和道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我国,“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近年来虽然被频繁使用,但对其具体的界定仍然缺乏确切的、公认的衡量尺度,在不同人心目中的指向是不明的,可能是白领阶层,也可能是中上收入阶层。  中产不仅仅是生活富裕的代名词,也应该是精神富足的象征。在我国,一些跻身中产队列的人,徒有体面的衣着,而缺乏文明的风尚;仅拥有生活品质,而欠缺生活品位;仅懂得享受物质生活的快感,而未能挣脱精神的焦虑与困惑;仅体贴一己安乐,而未普施社会关怀。因此当我们关注中产阶层,我们并不仅仅展示他们的生存方式——如何谋生,消费,休闲;我们也深勘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品位、情感趋向、生活态度与幸福观。  中产已经从好莱坞电影里的影像成为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  中产阶层是一个数量正在快速成长的阶层,是一个定义日渐明晰的阶层,是一个文化日渐成熟的阶层。当越来越多的人中产之日,将是全面小康社会来临之时。  在这个阶层正在快速分化的时代,谁能跻身中产阶层?如何达到中产?我们试图绘制出中产路线图(road map),提供多条合理的路径。我们相信,只要沿着合理的路线前行,我们将更早、更快跻身中产阶层。  布什新词与柯林斯字典  2003年版的《柯林斯英语字典》收录了美国总统布什首创的“路线图”(road map)、“政权更迭”(ragime change)、“潜伏的恐怖分子”(sleeper terrorist)等热门词汇,还包括2003年上半年令人闻之色变的“SARS”,以及因《哈利·波特》而大为流行的“魁地奇”(quidditch)——魔法世界中最著名的比赛。  

中产是什么
中产阶级的定义  ■中产阶级是指社会中间阶层,不是单纯指中等收入者。其确定标准包括三个方面:收入、职业和文化程度。  ■中产更应该是一个###度的测量指标,尤其是以职业分层指标作为依据的。职业的分化和专业化而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可能已经超过了消费能力的大小所能引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  中产阶级的流行定义  定义一  “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关于中国社会阶级分析的经典文献,是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此后的许多年时间里,这篇文章一直是我国界定社会阶级关系最重要的依据。毛泽东同志通过对阶级的划分确立了识别“敌人”和“朋友”的标准。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态度,因此也决定了他们和革命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中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并没有以本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思想。在我国20世纪漫长的历史叙述中,“中产阶级”这个概念的使用频率不高。这当然与这个“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处境中难以生长壮大有关。  定义二  拥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如高中以上学历或取得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及资格,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且具有较高市场回报及较好社会地位的职业;对其授权管辖的工作对象(如下属人员)拥有一定的调度、支配、控制权;对其上司及其业务安排,有一定的建议权、发言权;主要靠工资、薪金等合法收入与报酬谋生,其收入及财富水平属社会中等水平者。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处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这是一些研究者为中国中产阶级下的定义。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职业(职务)和经济收入,但也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定义三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20世纪50年代给中产阶级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的群体。  米尔斯的中产阶级定义局限于企业与政府机构的白领范围,把自由职业者与中小企业主排除在外。  定义四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某位官员2001年在深圳说:“未来5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这位官员解释说,所谓“中产阶级”指的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  定义五  以上中产阶级标准都主要是从经济收入这一个方面来进行衡量的。而学者萧功秦在《当今中国的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我们不能把所有在经济收入方面比较富裕的人士都称之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从本质上说,是指那些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作为‘软资本’来参与市场竞争,并因此取得竞争优势的人们,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一般而言较为精致化。那些投机商、暴发户、利用权钱交易的权力寻租者,利用权力地位取得财富、地位等稀缺资源的人们,严格地说,并不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知识型企业家与知识型能人是当今中国中产阶级的主体。”这样一个中产阶级标准可以概括为:有钱,有文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缺一不可。  显然,按照这个标准,可以称为中产阶级的人数会更少一些。国人对中产阶级的期望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如增加社会总购买力等,还把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因此,萧功秦描述的中产阶级标准应该比较符合我们对中产阶级的想象。  定义六  作家王朔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  对王朔的定义,认同的人可能会更少。按王朔的说法,中国最大数量的中产阶级应该出现在10亿安分守己的农民中间。但众所周知,中国农民中的大多数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中产,而是温饱和小康。  总之,中产阶级是泛指社会中在经济、地位或心理上属于中等阶层(如粗率地将社会分为上中下三等)的社会群体。所以,中产阶级基本上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名词。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它具有客观性(如收入、财产之类)与主观性(美国有些在经济上属于上层或下层的人,都自我认同为中产阶级)。同时,各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标准并不相同(如美国工人阶级的收入不亚于其他许多国家的中产阶级甚至上层阶级)。各个社会的中产阶级组成也不同,有些社会以小商人、自由职业者为主,有些则以工薪阶层、白领人群为主。    

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
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三个,一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二是职业,三是文化程度。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都倾向于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首要标准。  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来区分谁属中产阶层,谁不属中产阶层,也仍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在美国,普遍都认为中产阶级的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万…10万美元之间,按目前汇率计算,相当于20万…80万元人民币。以此标准,美国中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80%,可以说是中产阶级大本营。  印度中产阶级的经济收入就无法与美国中产阶级相提并论。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万…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标准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以一家5口人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因为缺乏统一标准,是否属于中产阶层,随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家庭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仅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人均年收入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大中城市恐怕连温饱都成问题。  亚洲国家的富裕程度远不及美国和西欧国家,所以不能用美元的绝对价值来划分是否属于中产阶层。而且亚洲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的底线差别很大。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日本中产阶级家庭的年收入最高——上线大约是万美元,底线是万美元。中国香港中产家庭的年收入在2万万美元之间;中国台湾是2万万美元之间;韩国则在2万万美元之间。  另外,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60%,约1800万人,这部分人的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美元。  确认一个国家中产阶层的标准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更不能随心所欲,为获得一个较好的外部形象,随意将标准拔高或降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