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儿老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米粒儿老师-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米粒儿老师: 米粒儿系列从书
  另类年轻女教师的青春残酷物语(代序)
  曹文轩
  和以往关于教育、关于校园的小说不同的是,“米粒儿系列”小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既是一部涉及教育现状、揭示校园内幕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体验——透过成长中的年轻女教师的目光解读今天的中学教育,以成长中的年轻女教师的视角展示诗意中包裹着丑恶的中学校园生活。
  《米粒儿老师》是“米粒儿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从小说的时间结构来看,则可以说是《好校长 坏校长》的前传。它讲述米粒儿老师从一个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中学生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和独立思考的中学教师的成长历程。如果说《好校长 坏校长》以静态的方式刻画了一个令人想望的理想校园和理想教师的形象的话,那么《米粒儿老师》则以原生态的方式真实记录下在理想背后艰难跋涉的脚印。
  和之前的校园小说相比,尤其是“八零后”的青春体验小说相比,作者沙蕙更注重展示校园生活中遗忘在公众视野之外一个非常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群体——年轻教师的生活形态,同时她将以往传统观念中学生和教师的对立关系,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共同成长和相互协作的关系。米粒儿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她在教学和教育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教育理念上的超前性和实验性,更重要的是,作为小说主人公,她首先是一个学生,之后才是一个老师。
  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女生米粒儿的成长故事。米粒儿是一个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漂亮女孩,父母同为大学教师的家庭背景使她的性格中自然地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而90年代日渐开放的大学校园又为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成长空间。她向往的是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大学期间她做过模特儿,拍过广告,到歌厅走穴,流连于时尚的娱乐场所,她任性、散漫、天真、固执,是个和传统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的女孩,但最终迫于压力她走进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当上了一名平凡普通的中学教师。小说的后半部分讲述了米粒儿经过一番矛盾挣扎的心路历程终于爱上了教师职业以及她的学生,她与学生的关系愈来愈亲密——甚至连自己从中学时代就萌芽的爱情也因此黯然失色,但教师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的明争暗夺不断烦扰着这颗单纯的心灵,终于,势利势力突然掀起的变故,逼使她离开了心爱的教学岗位,离开了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的学生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米粒儿老师》可以称做“校园隐情小说”。在当下的中学生活中,一种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环境下的严重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当今的学生与校方,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单纯,面对各类新闻层出不穷的中学校园,我们难免好奇。校园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米粒儿尚未成熟,套用那部描写青年成长的著名电影的题目,我们又可以将《米粒儿老师》命名为“另类年轻女教师的青春残酷物语”。 
  当她是女生米粒儿,她像后来的学生一样,也面临过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早恋、叛逆、父母的不理解、朋友的离家出走、高考的失利、大学的处分、前途选择的迷茫……那些成长的烦恼和青春期的困惑她都有过铭心刻骨的体尝和记忆,也正因为如此,当她目睹着他们经历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和困境时,她自然而然地站在了他们一边,诚如歌中所唱:“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看,小说提供了不同于其他20世纪70年代女作家的成长经验,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通常对欲望叙事的迷恋,而看到了小说主人公内在的精神历程,她怎样由一个单纯的女学生,经历社会的磨练与心灵的坎坷,最终成长为一位体贴、善良、关爱学生的女老师。她的成长,是从一个单纯的受教育者到充满浪漫理想的教育者的成长——一个现今文坛稀见的纯净文本。       
  诗意是喷涌而出的,从米粒儿的爱心中,从沙蕙的笔底下,20几万字激情纵贯,让你的感动再无处可藏。
  据我了解,作者本人与她笔下的米粒儿老师的经历有颇多相似之处,她是成长于北京高校大院里的女孩,也做过模特和中学教师,我们固然不必在小说中寻找作者的影子,但从这个角度来读解这部小说,会发现其实它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校园小说,它实际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沙蕙对于当下中学教育问题的一种深度思考,这种思考是为了寻找出路的思考,因此而区别于以往对中学教育的简单粗暴的指责和挞伐。或者说,这是第一次身处中学教育实践最前沿、也是对中学教育最有发言权的教师认真而有建设性的发言,声音尽管微弱和单薄,但毕竟显现出一种努力。
  和《好校长 坏校长》风格一致的是,小说《米粒儿老师》最打动人的地方,除了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意义的教师形象之外,还在于透过描述女生米粒儿和她的老师袁丁之间的关系,女生米粒儿和她的好朋友吴非、杜兜儿、小渔儿之间的关系,以及米粒儿老师和她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米粒儿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相亲相爱的关系,营构了令读者神往的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
  事实上,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以师生关系为视野的“当代合作思潮”正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它汇集了包括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德国的交往教学论、美国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等多个国家的著名教育理论,以师生关系入手反思当代教育,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其中美国教育家罗伯特E斯莱文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应当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学校与家庭及社区等的全面合作,他在《教育中的合作革命》一文中宣告:“一切合作革命正在缓慢地,但又无可置疑地在美国教育中崛起。”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在教育中要贯彻人际关系的3要素,即真诚、接受、理解。其中“接受”即指“教师要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管是令人高兴的,还是让人不快的,教师应该接受这些表露,并由衷表示欢迎。”前苏联学者也指出:“教育教学并不取决于教师的善良愿望,而是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性质,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倡导用“同志式的创造性教学的关系”和“创造性的友谊关系”取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概念,其中“创造性的友谊关系”起主导作用。这部小说的精神底蕴,正与这种教育理念相契合,自然要触痛当下教育体制的某些神经。
  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女生米粒儿在班主任袁丁的帮助下健康地长大,当我们看到学生们在米粒儿老师爱的关注中快乐地成长,我们会突出重围,在众声喧哗中对中学教育保持一份难得的冷静和清醒。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畅销书作家。)       
  米粒儿上高中的时候,一股强劲的港台通俗文学风吹遍大中小学校园,它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从古龙的刀光剑影,到金庸的侠肝义胆,从琼瑶的儿女情长,到三毛的浪迹天涯,从席慕容的人生感悟,到龙应台的时政分析,其中最具杀伤力的,自然首推琼瑶的言情小说。
  从《窗外》,《烟雨朦朦》,《一帘幽梦》,《聚散两依依》,到《船》,《寒烟翠》,《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月朦胧 鸟朦胧》。一个个温婉可人的女人,一颗颗多情善感的心,一首首缠绵悱恻的唐诗宋词,一幅幅超尘绝俗的情爱画图,宛如尘世间构筑的一座座童话小屋。
  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轻叩门扉,被一张中年女人的笑脸亲切地迎入小屋,伴着落日余晖,聆听一对对痴男怨女的娓娓述说,在泪花儿纷飞中渡过一个个忧伤甜蜜的不眠之夜……
  与此同时,早恋开始像传染病似地在中学校园蔓延。大街上偶尔就能看见穿着校服卿卿我我的小情侣。先是家长和老师如临大敌,紧接着就是报纸和杂志,连篇累牍地登着反对早恋预防早恋的八股文章。捎带手地,他们还把琼瑶小说批了个体无完肤。
  米粒儿所在的N大附一直是比较开明的学校。从教师到学生大部分都是N大教职工的家属和子弟,几乎家家都有公派出国的,眼界比较开阔,作风也相对洋派。国外没有早恋的概念,大家对中学生谈恋爱也不是那么视如洪水猛兽。虽然不提倡,但也没明令禁止。有些比较早熟的孩子,出双入对地并不避讳,个别虚荣心强的女孩儿,甚至以此为荣,招摇过市。
  在米粒儿的三个朋友,从小一起长大的、高二上了理科班才分开的吴非,从幼儿园起就在一个班,始终都没分开过、外号杜兜儿的杜西佳,还有后加入进来,跟吴非套磁、同在理科班、外号小榔头的郎咏梅,这仨人里头杜兜儿是最早接到男生情书的一个。她这时候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惹人注目了,皮肤白白的,身材苗条,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举手投足间总有电视剧里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的味道。四个人里最惹男生注意的就是她,甚至有传闻说,他们班好几个男生报文科班,就是为了和杜兜儿同班。
  杜兜儿她们家条件比一般同学更优越,她爸很早就从N 大借调到外交部,然后被派到国外当二秘,没用多长时间就升到一秘了。当她们还在音乐教室里用那种无比羡慕的眼神,好奇地看着音乐老师用脚踏风琴为他们伴奏时,杜兜儿早就在家用那架黑得发亮的星海牌钢琴熟练地弹莫扎特肖邦舒伯特了。对像她这样的早熟、聪慧、任性、敏感的女孩儿,那些同龄的男孩无疑显得幼稚、愚笨了许多。他们刚鼓足勇气涨红脸走到她面前,她就已经猜出他们要说什么了。
  都是小屁孩儿。她说,用那种大街上学来的土话不屑一顾地,从嘴里吐出一个非常大的泡泡糖,把粉红色的小脸儿挡住了一半。
  五月份期中考试后不久的一天,杜兜儿和米粒儿放学闲得无聊,跑到N大南区那家新开张的发廊剪头。那家发廊是N大后勤一个职工的儿子开的,他们家和郎咏梅是多年的邻居。听郎咏梅说,那个男孩比他们高几届,初中在N大附,高中上了职高,只念了一年就退学了,跑到广州学发型设计。
  那几年广州遍地都是发型屋,看珠影厂的《珍珍的发屋》就知道了。后来北京也学广州,遍地起的俗不可耐的广东名字,一条街十几家阿珍阿伟阿娇的紧挨着。那男孩从广州回来,就求他爸从亲戚朋友同事那儿凑了几万块钱,在这儿开了间发屋。
  这地方原先是N大家属宿舍的居委会兼奶站,后来才租给个人的。米粒儿他们小时候就在这儿排队打奶,买学校后勤自制的面包还有冰淇淋什么的,对这个屋子有种天然的亲切和依恋。可能好多人也是因为这种亲切感才回这儿来剪头的,米粒儿每次经过时看见生意红火的样子常常这样猜想。其实那只是她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她这么喜欢怀旧。
  杜兜儿就不是为了怀念奶站才来的,她说她喜欢小店的名字。虽然也叫阿什么,但却别出心裁地叫成阿童木理发店。和其他的比起来有一种特别朗朗上口的新鲜感,让人想象那主人一定是个童心未泯的半大孩子。后来也是听郎咏梅说,其实因为老板叫林童,本来从小人家就叫他阿童,灵机一动就成了铁臂阿童木了。
  那几天刚在N大的大讲堂看了《罗马假日》,米粒儿和杜兜儿都迷上奥黛丽赫本,还有她那一头弯曲俏丽的卷发,一进发廊哭着喊着非剪一赫本头。广东来的那俩大工阿强和阿伟劝了半天,说小姑娘还是一头黑黑的清汤挂面比较好看,可她们俩压根儿就听不进去;正僵持着呢,从里屋门里走出来一个穿着蓝色大T恤衫的男孩儿,黑黑瘦瘦高高的,看起来十八九岁的样子。       
  他打量了她们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句,说这有什么可争的,不就是剪头吗,小女孩儿头发长得快,剪短了没多长时间又能长出来,她想剪你就给剪吧。他对着站在米粒儿身后的大工阿强说完这句话,径直走到杜兜儿身后,从阿伟手里拿过剪刀,你不适合剪短发,给你稍微修修,做一个像小鹿纯子那样的。他说完看都没看杜兜儿,就举起了剪刀,正要下手呢,忽然想起什么似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