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竞争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提升学习竞争力-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及时觉察到变化,并且能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正所谓“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永远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水平,若你是全班第一,那么下一步还有全年级第一,全市

  每一,全省第一,全国第一,&;#8943;&;#8943;。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挖掘潜能
(一)、南瓜和铁的较量

  1、案例

  美国麻省Amherst 学院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人员用铁丝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

  观察南瓜逐渐长大时能抗住多大的压力。当初的估计是最多能够承受500 磅的压力。当

  研究结束时,瓜皮因为巨大的反作用力已经破裂,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 磅的压力。

  这时的南瓜已经无法食用了,为了突破重重铁圈的压迫,南瓜中间充满了层层坚韧牢固

  的纤维。为了提供向外膨胀的力量,南瓜的根系总长超过了8 万英尺,所有的根不屈地

  往各个方向伸展,几乎穿透了整个花园的每一寸土壤。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南瓜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同样,一个人在顺境中也是无法想象

  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挫折。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压力,那么人也一定能够承受,顽

  强不屈是你战胜挫折的有利法宝。生命的潜能永远大于我们对它的估价!

  所谓潜能通常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可能性。根据人的生长

  规律,由于在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以及遗传基因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各种潜能。潜能

  开发的本质是把你天生的智慧潜能循循诱导出来,激活你已拥有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

  能力。

  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

  “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加拿大病态心理学家汉斯·塞耶尔在《梦中的发现》一书

  里做出了一个十分惊人也极其迷人的估计:人的大脑所包容智力的能量,犹如原子核的

  物理能量一样巨大。从理论上说,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二)、小山美真子的速度

  1、案例

  在日本札幌,一位4 岁的小男孩不慎从8 楼掉了下来,小男孩的妈妈小山美真子当

  时正在楼下,看到这一情景时立即飞奔过去,赶在小男孩落地之前,把孩子抱在了怀里。

  这一消息经刊出之后,引起法籍田径教练布雷默的质疑,因为他发现,要接住从25.6

  米高的地方落下的孩子,这位站在20 米外的妈妈,必须跑出每秒9.65 米的速度。在

  当时的日本,这一速度就是成绩最好的田径运动员都难以达到。而小山美真子只是一个

  身高不足1.6 米,体格纤弱瘦小的少妇。从这件事中,布雷默得出一个结论:人的潜

  力是没有限度的——只要你拥有一个足够强烈的动机。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潜力已经用尽,潜力的发挥也是无止境的,挖掘潜力的方法也

  是千姿百态因人而异的。关键是你自己要有足够强烈的动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

  做,而是不敢想。试一试破釜沉舟,让你的潜力充分地发挥一下。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摩西奶奶效应

  1、案例

  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75 岁开始学画,80 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至暮年才发现自己

  有惊人的艺术天才。通常把发现并挖掘出自己潜在能力的现象称为“摩西奶奶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及早发现并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对你的一生都

  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没有必要等到象摩西奶奶那样老才去发现和挖掘它。有的同学在学

  习中稍遇困难,就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了,甚至怀疑智力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样的同学

  容易片面消极地评价自己,从而出现自卑倾向,这与某些性格类型相关,检测并调整性

  格的某些方面将会使你象摩西奶奶一样顽强。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充

  分挖掘自己的无限发展潜力,坦然地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尽早产生“摩西奶奶效应”。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四)、想象中练习投篮

  1、案例

  这是一个中学篮球队的故事。他们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在一个月内,

  让第一组停止投篮练习,让第二组每天下午到体育馆投篮练习一小时,第三组每天由自

  己想象投篮练习一个小时。结果,第一组投篮平均水平下降2 个百分点,第二组投篮平

  均水平上升2 个百分点,第三组投篮平均水平上升个百分点。真是很神奇!想象中

  练习投篮怎么会比在体育馆中练习投篮提高得更快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的想象

  中,我们投出去的球都是投中了的。成功者就是这样,他们想象成功,并随时随地不断

  地锻炼着自己,创造或模拟他们想要获得的成功,最后他们也获得了成功。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自我修养的作用往往是巨大的。成功者不断鼓励自己反复地去实践,从来不半途而

  废直到成功。学习亦是如此,为了成功我们就得反复练习,在睡觉前,在醒来后,在运

  动中,让成功成为你的习惯吧!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一、预习和复习
(一)、迁移效应

  1、案例

  通常把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存在三种方式:先前学习促

  进了后继学习;先前学习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无任何影响。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正向迁移效应产生好效果,比如,让会英语的人突击学习法

  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一般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不注意迁移条件则会发生不必要的

  困难,比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会发生困难,这是因为日本的交通规则是“车左人

  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这一心理效应主要有:(1)当两种学习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会产生迁移效应。(2)

  学习者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高迁移效应大,反之就小。(3)学习中

  的定势。(4)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和原理的相似相通之处。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

  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要广泛地积

  累、尝试和改进各方面的学习经验。四是要注意防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避

  免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发生。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二)、易感效应结构

  1、案例

  预习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学过的材料时,就会更容易觉察出材

  料中包含的潜在意义和微小差别。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易感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易感效应”常用于预习和复习之中,当先前获得的认知还比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

  在记忆结构中时,再一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学习者会更易觉察其精细的意义和微

  小差别,事先进行预习和事后及早进行复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绩效。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首因效应

  1、案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个学生做30 道同样的题,告诉甲学生做对15 道题并

  尽量安排在前面,告诉乙学生做对15 道题并尽量安排在后面,然后,让另外一些人对

  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甲学生更聪明。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

  息形成的印象,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也称为“第一印象”。

  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实验证明,第一印象

  是难以改变的,其作用力最强,持续时间也长,主要是第一次接触形成的印象,起到了

  先入为主的作用。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记忆的保持和复现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

  趣的强度。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落后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教材首次学习

  得不够好。可见如何取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对提高学习质量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

  首次感知的程度与学习时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果子,如若“不用

  跳就摘到”,甚至于顺手就可捡落地果吃,印象就不会深刻。当然“拼命跳摘不到”,

  又会挫伤学习积极性。最好是“跳一跳果子到”,让同学对所学内容即不感到高不可攀,

  但又不是轻而易举,非经一番思索,动一番脑筋不可。让同学尝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在

  克服困难中增强思维的深度,提高学习效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科学认为,学习过程贯穿着一条疑问链:生疑——质疑

  ——释疑——生疑。运用好这根“链条”就可以强化首次效应。通过巧设疑难,形成思

  维上的悬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活其潜能,通过想解决而又难于解决问题的心理设

  疑,就会产生迫不及待地释疑的渴望。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四)、近因效应

  1、案例

  对于一个长期接触的人,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会占优势,最后一次交往会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从而掩盖了对该人的一贯了解。通常把

  这一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对于多年不见的同学,留在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同学

  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两个同学本来相处得很好,

  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都是近因

  效应的表现。比如某个学习成绩一直都较好的同学,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人们一般

  不是客观地去帮助分析查找原因,而会武断地认定这个同学成绩下滑是因为不好好学

  习,不是受到严厉批评就是受到讥讽挖苦,搞得这个同学抬不起头,让其心理背上难以

  承受的思想包袱,这有可能会影响今后学习成绩的提高,个别同学的成绩可能从此一落

  千丈。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后一句话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批评之后说一

  句:“我可能说得重了一点,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给人的感觉会是虽然严厉了一

  点,但都是对我好。而平时批评之后常会说的:“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给人的感

  觉可能会是一个可恶的印象。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就应注意语言的选择和先

  后顺序。

  某个同学成绩平时就不太好,某天又和同学打起了架,在没有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的

  情况下,便武断地认为这个同学本来就不是一个好孩子,这个同学可能会因为感到委屈

  而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真的成为一个坏孩子。

  对陌生人而言,第一印象具有更大的作用。

  学习中我们也会常常只看到错题中的第一个现实因素,而往往忽视了其后更深层次

  的原因,比如,知识结构、解题技巧、&;#8943;&;#8943;。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