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汉-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待到先锋魏延出现在房陵近郊,王梓便是带着城中大小官吏和户籍簿跪迎。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魏延和庞统早有预料。两万荆州兵对一千县兵,王梓能做的选择并不多,要么弃城逃离,要么出降。王梓选择了出降,说明他还是个识时务的长官。
    关于刘琮与刘璋联合势力和张鲁的对比,只怕不难分出高下。而如果王梓选择弃城逃离,就可能造成县内混乱,如果县兵与其他匪徒趁势打砸劫掠,王梓便会成为罪人。
    王梓出降,魏延一面派人报知刘琮,一面领兵入城接管房陵县。登高望去,魏延、庞统等人也不得不感叹刘琮的选择。这县,古称“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
    县域居南阳郡与汉中郡结合部,东扼荆襄,西望长安,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交地武当山,真不愧“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大巴山脉和武当山脉在此交汇,形成了著名的青峰断裂带和西高东低、南陡北缓的地形地貌,中为河谷平坝。
    如果在这里部署重兵,荆州想要拿下房陵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新亏它是东、北两面是坦途,要是换做西、南是坦途,想必张鲁一定会派重兵扼守此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房陵离襄阳的距离不及房陵到汉中的一半有莫大的关系,这样一个偏远而且又需要翻越千山万水而临近敌区的县是很难受到重视。
    巡查了一番房陵,魏延和庞统就再也没有刚出征时那么轻松。房陵选择投降,原因是东面和北面无险可守,可再往前的上庸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当刘琮的大军赶到房陵时,魏延便提出,必须迅速抢占上庸,不能等到张鲁派人从容派人驻防。听完魏延的陈述,又参考了庞统的意见吗,刘琮决定让魏延星夜赶路,不过为了防止魏延争功冒进,还是继续让庞统、于禁随行。自己则留在房陵稍作整顿,毕竟房陵此前一直是隶属益州汉中郡,要让人心归化,不至于让房陵将来再出现叛乱。
    县令王梓自然受到了刘琮的接见,对于王梓的行为,刘琮并不觉得王梓懦弱,相反,他欢迎这种识时务者。如果这一路过去,每个县都拼死顽抗,只怕不等与刘璋会师,这两三万人就消耗殆尽了。所以在房陵广施仁政,让大家告诉大家才是最佳选择。

第229 上庸初败
        刘琮一如既往的施展仁政,对此他并不陌生,当年初到这个时代,秭归剿匪就遭遇到李严。虽然王梓以前不属于荆州,但这个乱世张鲁之过是一郡太守,比起刘琮的身份来,几乎可以被忽视,刘琮也不用担心城中百姓不服。
    倒是王梓,刘琮让其仍然担任县令,不过县尉则换成了军中的一名军侯,而先前的县尉则带着一千县兵加入了黄shè的后勤部队。同时从黄shè部队中抽调出五百人作为县兵,将房陵打造成后方,同时划入新野郡。
    且说魏延、于禁、庞统三人领兵前行。这三人这回总算是带着机会了。魏延想着借此次攻蜀建功立勋超越甘宁甚至文聘,而于禁则是归降一来的第一仗自然想打的漂亮不辜负刘琮的信任,同时也让荆州将士信服。
    庞统更是憋了一肚子气,如今诸葛亮已经是荆州三号人物,而他自己因为当初不愿意跟随刘琮,后来又在江东漂了两年,要不是马良力荐,此刻只怕还在江夏做主簿。他不知道刘琮故意如此,只当是刘琮入蜀,诸葛亮、徐庶等人力荐,刘琮才带上自己。
    本来刘琮此次出征只带了庞统一位军师,但从刘琮与法正的关系来看,只怕将来法正的地位都要超过诸葛亮,所以庞统也非常珍惜此次西征的机会。要知道法正归顺刘琮势必也时刻想着立功。庞统很自然的将法正当做了竞争对手。
    一路急行军两天,当先锋部队快抵达上庸城郊时已是傍晚十分,哨骑来报,上庸已经有防备。守城部队不多,却是全副武装。原来正如张卫建议的那样,张鲁一边遣杨任、杨昂前往驻守的同时,飞马报知沿线各县,全力支援上庸。
    只是刘琮来得太快,传令官未曾抵达房陵,王梓就归降了,而上庸县令接到命令之后随即组织县内豪族家丁和原有县兵上城墙防备刘琮军队,准备支撑到杨任等人前来。
    魏延然部队在上庸城郊五里之外住下,自己和于禁骑马前往上庸查看地形。不看不要紧,一看两人一路上无不感慨,心中同时不安。因为上庸的地势太不利于攻击方了。而且远远望去,城墙上的守军更是非同常人,一个个威武雄壮,让魏延等人想起了上古强国庸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庸国位居八国之首。chūn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chūn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yù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上庸”一名的由来固然神奇,但能够懂得这个名词所象征的文化学底蕴的人也许不多。众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华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学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庸人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极必反的深层真谛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善不恶的解脱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趋升华的一条捷径,是人类智慧峰顶上的灿然常开的一朵雪莲。惟有中庸,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和合通变、直人大乐的永恒幸福。
    堵河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虽然居于文明的峰顶之上,仍然守着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脱,数千年如一rì,冷眼看历史沧桑变幻,一如既往地守候着这方创世的圣地,这块流浪者们最初的旅行驿站。居上而庸,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词义上的大智慧。
    如今虽然庸国早已不复存在,但上庸城却继承了当时庸国都城的各种地理优势。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方城天险之保障”。
    如果不是到达现场,魏延和于禁都无法想象上庸之险。虽然城墙上只站着区区一千余人,但魏延的先锋部队五千人想在短时间内攻陷上庸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如今已是傍晚十分。但魏延就是怕张鲁的援军抵达上庸,到时候攻城变得更加困难。
    一时间攻是不攻,让三人有点为难。
    夜幕下,疲惫之师攻击上庸,,上庸守军无疑更熟悉地形,擅长野战无异飞蛾扑火。但刘琮的大军来到上庸起码还要两天,张鲁的增援部队随时都可能抵达上庸。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魏延决定就地扎营,天明之后早攻城。
    是夜,军士疲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魏延和于禁等人被惊醒时,立即感觉到了不妙,这是敌军趁夜劫寨。而且敌军居然兵分两路。饶是于禁这个老军事专家都是一头的雾水。敌军只有区区千人居然选择劫寨,莫非其中有高人?
    魏延、庞统等人急匆匆的上马组织抵抗和撤退。由于夜sè加上地形不熟,又经过连续两天的跋涉,那里还有力气,只顾着逃命。好在魏延和于禁在军中素有威严,平时治军有方,等所有的将士撤出有两里地之后总算收拢了部队。
    再一打听,敌人已经回城了,这次夜袭居然损失了有五六百人,其中大火烧伤、烧死有三百多人,换乱终踩踏和被敌军砍杀有两百多。这让魏延等人十分汗颜。要知道上庸城内总共才不过一千人,就算是强攻县城,一两天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不得已,魏延又率着大军往后退了有五六里,这才重新安营扎寨。
    魏延和于禁等人则是无心睡眠,两人围着篝火讨论起白天的话题来,看来这庸人的传统在这上庸得到了体现,明天必有想法破城,不然待到刘琮前来,两人都无言以对!

第230章 援军抵达
        刘琮接到魏延等人败退的消息,肺都差点气炸了。对着传令大吼:“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莫非嫌我军法不严乎?”在刘琮看来,魏延犯这种错误还情有可原,可于禁已经领兵打仗十几年,大小多少仗,何况旁边还有个军师庞统。要是他知道上庸城只不过区区一千守军时,不知作何感想。
    一旁的法正好劝歹说:“明公息怒,文长和文则两位将军想必是一时疏忽,加上连rì行军疲劳所致。而如此看来那上庸守军也非等闲之辈。主公何不几rì启程,早rì与两位将军汇合,这房陵便交给黄将军吧。”
    传令兵自然不敢吭声,等到刘琮发完飙这才返回前锋营。除了抓紧时间带领大部队赶到上庸,刘琮也没有其他好办法,毕竟魏延和于禁都是自己亲自选拔的先锋,这刚打仗就处分甚至闲置总是不好。等到刘琮等人进入上庸界后,刘琮甚至有点后悔选择打通上庸这条线了。
    这样的地势是刘琮没有料想到的,如果张鲁在上庸部署重兵,那么别说魏延、于禁,就是自己亲至,想要攻下上庸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正则不时在一旁劝慰,蜀道难,便是入蜀难,入得蜀中则一马平川。
    再说魏延和于禁,就算没有刘琮的斥骂,两人也是自觉脸面无光,要是这上庸城一千多人就能如此为难前锋营,这数年的训练就这么不堪一击么?所以第二天刚亮,两人就起码再次前往上庸查看地形。留庞统在营中。
    尽管是第二次,两人还是感受到了两旁高山的险峻和上庸城地理位置的,优越。而上庸城的防御工事更是非房陵所能比拟的,难怪上庸县令会选择坚守,一方面,占据地理,另一方面,张鲁下令沿线各县起兵支援上庸,杨任更是率领一万人星夜兼程。
    不过再难,这攻城战还得进行!
    为了防止上庸守军在高山两侧埋伏,大军前行的很慢,两旁都派出了哨兵搜索。
    四五千人因为有了昨晚的惊魂,白天也变得十分谨慎,十多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两个小时。等到众多将士看到上庸城的城墙与护城河时,不由得的倒吸一口凉气。
    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参加过当年秭归剿匪,洪湖剿匪、武陵平蛮,江夏救援甚至樊城保卫战。大大小小的县城见过无数。这上庸城比起一般的县城来,城墙要高出许多。护城河甚至可以与江陵、沙羡媲美。墙高河宽就必须付出代价。
    大军抵达上庸城外,魏延一边安排人向县城四周搜索,一边组织人发起试探xìng攻击。
    上庸城内守军不多,白天应该全部在城墙上,魏延想要知道各县的援军还有多长的时间抵达上庸。
    而试探xìng的攻击,果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上庸城虽然没有樊城那样密集的箭塔,和威力惊人的床弩。但数次攻击都无法靠近城门,上庸城的守军就凭着为数不多的弓箭压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