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西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过西藏-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千余年驯化成果毁于一旦。
  盘羊被牧人称作“大头羊”。盘羊角是最美的工艺品。雄浑的质朴的造型美,粗壮地弯成两个圆圈。可以作为现代人的图腾。听说它的悲剧也在这里:角盘得太大,超过了嘴巴,吃不上草,就饿死了。
  我觉得大头羊很可怜。我希望这个悲剧只是人们的想当然。我认为生存至今的万千物种的任何形状姿态都应是合理的。把大头羊的不幸说与人听,同时把情绪也一并输出,听者无不啼嘘感叹。听说大头羊群体纪律也很强。一群盘羊在吃草,派一只在山头守卫了望。到了规定时间,另一只上去把前一只替换下来。不过所有盘羊都有看远不看近的通病。狡猾的猎人发现了这一点,等放哨的盘羊蹦蹦哒哒跑到另一边巡逻时,猎人就潜藏在这座山头附近;等放哨的盘羊跑回来傻气十足地高瞻远瞩时,就死于猎人枪口了。
  每天每天,见到最多的野物就是羚羊了。羚羊一对秀挺的角足有两尺长,牧人叫它“长角羚”。除了角,羚羊似乎再没有诱人之处了。羚羊是草原上的流浪者,没有固定的家,不能卧着睡觉,从来只是站着休息一会儿。羚羊善奔跑,脚步疾促。当地人解释说,羚羊皮毛内有虫,冬天化为油脂,春天作虫形活动。你看羚羊在奔跑,是因为奇痒难忍。后来我在剥下的羚羊皮内,果然发现了密密麻麻的寄生物,指肚大小,扁平状,很像蛹。叫人发怵。
  羚羊国度有严密的组织。牧人形容说:天上的大雁,地上的羚羊。它们严格遵照这个王国的生物钟,毫厘不爽。草原上有许多细细长长的小路,便是羚羊路。羚羊每年有两次往返迁徙,一次是初夏的产羔季节,一次是深秋的交配季节。都有固定地址,千年不变。
  每年藏历四月间,母羚即将奔赴遥远的产羔地,而它们前一年产的小羚羊必须与母亲分开,留在原草场公羚身边。有些小羚羊不情愿,公羚们便出面干涉,用长角把小羚羊抵开。有些实在不懂事又不听话的小公羚就被饿死了。然后由少量公羚护送大批母羚,跋山涉水赶往传统的接羔育幼草场。
  整个育羔期间,公羚在草场四周严密警戒,保护母羚与幼子,使狼不敢接近。公羚两只长角像两把锋利的刺刀,前后左右四面出击,狼不是对手。由于羚羊产羔地在无人区深处,猎人很少能到达,所以相对安全,所以很少有人亲眼见到成千上万只母羚在一片草野上同时产羔的壮观景象。只听说遍地血光和胎盘。此时正是大雁北飞季节,与羚羊年年汇聚同一地区。天上地面,两类生灵配合默契:大雁吃羚羊的胎盘,羊羔吃大雁的粪便。双湖境内的羚羊产羔地已知有两个,一在绒马以北的色务岗根与藏斯岗根两座雪山之间的草坝上,另一个在色哇区境内的扎加藏布江以北。
  到了返回家园的时候,公羚们又担当骑士角色,当头羊,当后卫,在侧翼守护。簇拥着数千只母羚、幼羚的队伍,浩浩荡荡凯旋。每逢过河,总有公羚先行探路,选择水浅处,并在水中排成一列,辅助小羚羊过河。有的幼羚不慎失足,公羚便用长角轻轻托起,送到岸上。
  藏历九月底十月初,是一年一度的交配季节,羚羊们汇聚荒无人烟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出于防止种群退化的本能,公羚们之间要展开竞争角逐,残酷厮杀。在安多县境内,格拉丹冬以北的荒漠大坝——“足措塘”(羚羊汇聚的原野),我看到了交配场地上数以万计的羚羊群。平坦的大坝漫无涯际,羚羊的阵容漫无涯际,生平第一次撞见如此壮观的场面,被强烈地震撼了!
  安多县多玛区嘎尔曲乡嘎仓地方,有个羚羊必经之路。成千上万只羚羊年年路过此地。不论遭到猎人多少次伏击,失掉过多少同伴,仍然千百年来一成不变地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不返顾,不停留。当灾难的枪声一响,阵容大乱,疯跑一阵后,又自动组织好队列,从容前进。
  鉴于大头羊、羚羊们在枪口下的遭遇,我对猎人职业有了看法。尤其一位在我看来很了不起的人,有一次一枪撂倒了一只怀胎母羚羊,他把那羊的肚子剖开,把即将娩出的幼羚掏了出来,双手涂满粘稠的热血,一点儿都不动感情。由此我得出结论:所有猎人的胆略都是可敬佩的,所有猎人的心地都是不可爱的。
  当然,我很虚伪,因为我随后不久便吃了那母羚的肉。
  双湖大汉阿布,有一次曾路遇从接羔地踏上返程的大约四千多只的羚羊群。还隔得很远,就见半天里烟尘滚滚,喧嚣如沉雷轰轰卷来。阿布还看过一对公野牛抵架。百无聊赖的野牛们用打架消磨时间,人所见到战斗时间最长的达四十多个小时。打累了,口渴了,就一起去河边饮了水再回来继续。那一次阿布一枪撂倒了一个,另一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往这边瞧一瞧,往那边看一看,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还有一次阿布开着“东风”与一头野牛对峙,那牛自恃悍猛异常,一个俯冲,硕大的头角牴车底——要是小车一挑就翻,解放卡车也抵挡不住,大“东风”还可以——猛一掀没有翻,牛身子就摇晃了起来,阿布认为那牛用力过猛,肯定得了脑震荡。事后阿布特意量了一下,那野牛的一步正好是自己的九步。
  阿布在双湖十年,据说他打死过近二十头野牦牛,十多只大黑熊,野羊子不计其数。当然那是前些年尚未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时候。该保护法一经颁布,阿布带头放下屠刀。听说要将他打牦牛的事写进书里,他表示不快。
  在藏北西部,尤其在双湖驻地,不吃牦牛肉无法维持生存。对于所划定的保护区,当地人都很明确了。我们外来人很难搞清哪是保护区或非保护区。这一次西部之行路遇过几头野牛,我们拼命射击,人家毫不理会,摇摇摆摆走出射程。
  最坏的是草原狼。谁也说不准一只狼一生中祸害的家畜和野物是几百只还是几千只。只有人是狼的唯一天敌。狼最害怕人,狼伤人在草原上是罕见的,偶一有之,这消息也会在大范围的草原上传来传去。但若碰上一群狼还是够恐怖的。我只见过四只狼纠集一处的。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之后,携枪下乡的干部们只好拿打狼来过枪瘾了。在从文部到双湖的大草坝上,我们与一只黄色狼不期而遇。大家长短枪并用,子弹不下二十发,谁知那狼居然大难不死,长长地拖着滴血的舌头,在广阔的草原上疾奔逃命。草原逐狼有一种强烈的兴奋感,两辆丰田紧追不舍。那狼几次差丁点被碾在车轱辘下。我已清楚地看见那只狼复杂的眼神——狡诈的、惊恐的、仇恨的,还有些别的什么。有那么几次的瞬间里,我感到它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相撞,它是否也看到除去兴奋、激动,我的眼神里肯定还含有别样的情绪。——我看见它怎样疾速地左右扫视,更疾速地择路而逃。料它必死无疑,就这大半小时的狂奔心脏也会爆裂的,我站在车里,挥舞着手枪,直着嗓子大喊:“它要死啦!它要死啦!”两辆车上的人情绪已达到高潮,人人都在叫喊。两辆车轮番进攻。另一辆准准地碾去,那狼却奇迹般地跃向一边;我们的车又从斜刺里冲上,车前那狼又纵身一跳。短兵相接,战局变化多端,短枪也用不上了。大家恨不能生擒了它。后来是另一辆车盯上了它,尾迫而去。那辆车的师傅尼玛扎西性格太文静了,开车也没有我们丹堆师傅那股猛劲。最后的结果是小车在靠近河边凸凹不平的草墩前再不能前进,眼睁睁地目送那坏蛋涉河而去。大家面面相觑,丹堆师傅安慰说,狼腿断了还能活,这只狼会很痛苦地死去,因为舌头受了伤,再不能饮水进食了。好眼力的丹堆师傅居然能看清子弹从长长的狼嘴下端穿过,直穿透了狼舌。我戴上近视镜也只看到血舌和一路滴下的粘稠的深红色血。
  平时荷枪实弹很神气的土登、格桑占堆、洛桑丹珍,还有只要停车就露上一手的丹堆师傅,都自夸过好枪法的,洛书记更是多次讲过他曾一枪打死一只狼的光荣历史,这一次大家互相取笑起来。后来才恍然大悟:按藏族说法,打猎时不能有女人随行,这是忌讳。于是责任在我。有关这一点听人家讲得多了,而我不幸也有类似经验。多年前在安多草原上,我随几位男同学一道打鱼。我历来对钓鱼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性子太急。但见他们每回都满载而归,心想我也去吧。就提了大网,拿上麻袋,怕抬不动,还建议是不是需要赶头牦牛去驮。看那小河里密密麻麻的鱼群,拿网卖力气地捞了半天,居然一条也没捞上。一场突然袭来的冰雹把我们赶回了驻地。这一次打狼,我紧握六四小手枪,子弹上了膛,狼几次窜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只觉得一甩手就会置它于死地,可是我终于没开枪,不知为什么。
  这一带牧人稀少,走上半天也没见个人影。到太阳西斜时,才碰上一顶帐篷,便停车烧茶吃午饭。年轻人放牧去了,家里只留下老夫妻。他们年纪很大了,两张脸已经干枯成荒山和大地一样的颜色和皱褶。患病的老太婆向我们讨药。我们烧不好羊粪火,老阿爸便默默地坐在灶前,左手摁羊皮风袋,右手往灶里撒羊粪蛋儿。火旺旺地燃起来了。我们就坐在黑黑的羊皮上,藏毯上,抓起自带的糌粑,啃起风干牛羊肉和早就煮好的黄羊肉来。
  从这儿往北,从前都是无人区。这一带的开发史仅有十多年。当时文部、双湖统属申扎县管辖。当腹心地带草场载畜量饱和,便自然而然地向无人区进发。那时的申扎县县长洛桑丹珍年轻气盛,一行五人五骑北上考察草场、绘制地图,在风雪里、马背上制订开发无人区的规划。人类向未知领域进军,努力向自然界索取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里都是豪壮的、感人的。他们驮上行李帐篷、带上酥油糌粑,第一次只走到绒马,第二次走到绒马以北的藏斯岗根。在那儿断了粮。人和马只好都吃野驴肉。以往他们从不吃野驴,这一次才发现野驴肉味道鲜美。更难以忍受的是断了烟,只好寻找代用品,用子弹壳装一种野草当烟抽。第三年就在绒马——加林山一带安营扎寨。开来了大车,搬来供销社,有茶、粮可供应,群众便赶上牛羊跟过来了。此时的洛桑丹珍们又赶着牦牛,驮上生活必需品,再次北上考察,走过了现今双湖办事处驻地。牦牛走不动了,就把野牛肉、羚羊肉卸下来,藏进一个山洞,抬大石头把洞口堵上。十多年来,洛桑丹珍没找到一次机会再去看看。说那些干肉现在肯定还在,因为那块大石头狗熊是扒不开的。在调离那曲的最后一次北上时,他多想再去看看那个山洞,可惜路不太顺。
  从文部到双湖,第一晚就住绒马区。区干部把我安置在一间肉库里。宰杀季节刚刚结束。库房里密密悬挂着被砍了脑袋、剥了皮子的新鲜的羊尸。就这样慢慢风干冻干,来年就酥松可口了。地上散乱地扔着羊脑袋。临时搭一张铺,主人抱一大堆垫子、毯子,生怕凉着我。我慢慢打开自己的鸭绒被子,躺下不到半分钟便沉沉入睡。在牧区乡下,很有安全感。无论夜宿帐篷、车内还是借住人家,睡眠都非常好。
  绒马这地方我已是二次光顾了。每一回都有一种说不明白的怪异感。区驻地一带的山是红色的,区公所大院的墙上也是红的。地图上标着“红山口”字样。山色接近殷红,虽不甚狞厉,也算惊心动魄了。
  绒马第一大名胜是绒马温泉。不过数百平方米范围,热气蒸腾的泉水旁,是林立的石峰,有笋状、柱状、金字塔状,还有的像一群高低错落的锅灶。这些泉华经多年剥蚀,奇形怪状,斑驳陆离。热泉被吸上顶峰又流将下来,结成长达数米的冰凌穗穗。下面是热浪翻滚,上面是冰清玉洁,云蒸霞蔚,仙境一般。
  在绒马温泉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在一座一米多高的溶岩间,密密麻麻有规则地排列着牙齿化石!显露最明显处有五排,一律牙根在下,不下百颗。比人牙大,比马牙小。而且绝不像自然形成的。洛书记说,十多年前他们开发无人区的工作组就住在附近,就发现了这些牙齿,那时数量很多,这一座溶岩整个儿都是,这些年来被好事者掰去不少,你看就剩这一点了。
  说是只剩一点,还是又砸了几块。洛书记拿走一块有完整牙齿的,我拣了两小块。到了那曲,正碰上自治区文管会搞考古的侯石柱,就送他一块。随手一掰,一个带有龋洞的完整牙齿就跳了出来。侯石柱大喜,说是牙齿化石无疑,而且石化程度很高,至少在十万年以上。但确切年代,是人齿是兽齿,有什么意义,则要请古脊椎动物学家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