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古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古人-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跑去打游击的。不过也许这就是最适合的选择,蒙古的骑兵在大漠游击战中又得到了新生,但是假若在中原与开始配备火器,骑兵也不逊于他,军队数量更多于他的明军死拼,(而且朱元璋北伐很谨慎,稳扎稳打,逐次推进,基本把山东河北一带的势力消灭光才进攻大都,朱元璋用兵也是相当的厉害。)那只有惨败,那时候就算想留个火种也不行了,而现在北元至少还在大漠生存下去了,不过虽然明军剿灭不了他,但是用剿抚外加经济手段,北方的蒙古已经快速的衰落下去了。不过这支军队对之后的明朝还有很大的影响。
  再说一下明初的三位大将,徐达,常遇春,王保保。据说朱元璋问群臣天下第一奇男子是谁?(其实朱元璋应该算第一奇男子,不过群臣怕说他奇是侮辱他丑,或者朱元璋说自己不算,)群臣就说是常遇春,常遇春也觉得自己是,结果朱元璋说天下第一奇男子是王保保。
  其实王保保虽然是元朝一等一的猛将,但是也屡败于明军徐达常遇春手中,不过王保保用兵极滑,见势不妙就撤,见势有利就进攻,有些时候甚至是只身逃窜,但是还能屡屡卷土重来,实在是深得蒙古军游击作战的要领。(偏偏还是个汉人)但是他在和常遇春作战时,确实没捞到什么好处,要说他高于常遇春,实在是言过其实,也就是朱元璋看他不在手心里,心痒痒,才这样说的缘故。
  要论战绩,徐达,常遇春两人都是超一流的武将,史论上说徐达擅长谋略,常遇春以勇猛见长,所以一般出征都是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确实看来徐达统领大军的能力相当杰出,战略也相当出色,不过也要考虑到一些战略如北伐是朱元璋所制定,当然在具体战役上徐达的战略也是相当的出色,只是在不熟悉的蒙古大漠作战吃了王保保一点亏。
  而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说是带领十万军能横扫天下,事实上他确实作到了,实在是一流的常胜将军。民间评书称他为“一字并肩王”,在与王保保的作战中也能审时度势,果断出击,大败王保保,使得他只身出逃,实在是李靖那样果敢的名将,相对而言,徐达太过谨慎了些。要称其为天下第一奇男子并不为过。
  在讨论朱元璋执政的情况前,先说说元朝灭亡这件事,其实元朝灭亡是早晚的事,如此大国用军事强力夺取,还把人分为四等,统治内部争权夺利,政策朝令夕改,政权核心动荡不安,这样的朝廷能维持近百年才是奇迹。
  元末大起义已经把元朝的统治基础击垮了,即便朱元璋北伐失败,元朝的大权也会落到王保保李思齐一干由战争崛起的武装势力手中,就象汉末隋末,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
  再回到朱元璋的话题上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建都南京,之后也有人提议搬到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迁都。一般来说,一统的中国王朝大都建都北方,如西安,洛阳,就连北宋也是建都开封,而东晋,南宋这些偏安小朝廷才会建都南京,杭州这些南方地带,只有朱元璋首次确定了以南京为都城,之后明成祖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也保持着陪都的地位,保持着一整套官僚班子。(当然这是空架子,没多大实权的。)
  朱元璋为何以南京为都呢?众说纷纭,以传统的风水来说,南京确实也算有王气,不过和北方的西安,洛阳比起来,那就差了一些,从地理上来说,南京临海,临江,但是他那个长江天险并不挺用,不算什么易守难攻之地。从军事上看,南京并不能遏制北元势力,所以当时北京就成了追击北元的要塞。之后朱棣为什么能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夺位?他手下的兵可是多年征战的精兵,其中还有投降的蒙古骑兵,没这样的基础,估计朱棣一出北京城就被杀了。
  南京城自然也有优势,朱元璋在此经营多年,统治基础稳固,而且当时经济中心在南方,各种物质调集到南京比调集到北方的北京长安要简单多了,从经济上考虑就是南京划算,以后明清两代建都北京,漕运这东西是一笔大支出。而且北方刚刚平定,北元残余势力犹存,并不是很安全。说起来朱元璋也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从他北伐的战略就看的出来,毕竟是一点点从小民打上来的,知道江山得之不易,也不敢随便的冒险,而他儿子朱棣就没这种习惯了,迁都北上亲征下西洋,做的都是大手笔,当初他迁都北京,一方面是南京是建文帝的老地盘,不如北京自己的势力好,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北元势力,来个天子御边,当然,其实这迁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朱元璋也对南京不满意,动过迁都西安,洛阳的心思,还派遣太子前去视察,不过最后不了了之,毕竟迁都是件大事。)关键由这点可以看出朱元璋谨慎的性格。
  谨慎性格是不是由他贫农出身带来的这无法证明了,毕竟当年起兵的时候一系列政策都可以说是富贵险中求来的,而且当年起家的时候他以大度纳贤著称,之后他却大杀功臣,也许只能说人当了皇帝,为了保这个皇帝之位,伤透脑筋,疑神疑鬼造成他性格大变吧。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好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爬上了这个位置,是很想保住这个位置的,之后的杀功臣,制度改革,加强皇权,都是基于一个目的,保住皇位。
  杀功臣就不用说了,早有两个前例,汉高祖刘邦,南朝刘裕。刘邦上台后韩信彭越接连被杀,尤其是后者,完全是空穴来风,而汉初三杰的另两杰,萧何自污,张良退隐。刘裕也是,之前几位皇帝只是禅让,到了他不但要禅让还要斩草除根,而他的几位大将王镇恶,檀道济也是被他的几位儿子害死。不过朱元璋做的确实过分了些,满朝文武杀了几万人,确实是少有。其实这也正常,中国历史太长,经验教训太多,朱元璋也是看到了这些经验教训,所以为了巩固皇权,大杀功臣。毕竟这些功臣很多是投降于他的,很多人忠心不忠心也不一定,短短几十年打下的天下,当年大家地位都一样,现在你做皇帝,他们做臣下,你知道他们心安不心安。当年这些功臣要不杀人如麻,要不就擅长阴谋诡计。打天下是需要你们,现在是坐天下,要你们再去杀人放火而且阴谋诡计干吗。杀人放火,当年有敌人的军队城堡要你去杀去攻打,现在都是我们领土下的良民,犯罪有捕快就好了,要你们干吗。当年你的阴谋诡计是害别人的,现在和平了,你这个阴谋诡计的脑子准备花在哪里?是不是要花在怎么争夺胜利果实上?当年你们权力大是因为战争需要,现在你要这么大的权干吗?是不是想做司马懿刘裕?我剥夺你的权你是不是心怀不满?不满了会不会造反?你不造反你后代壮大了会不会学东汉东晋那样架空皇帝?
  当年为你打天下是为了功名富贵,你剥夺了他们的功名富贵他们会不会合起来造反?当年刘邦没赏赐大家时也担心臣下聚集起来,朱元璋想必也是提心吊胆,何况他也是一个疑神疑鬼的人。所以监视大臣的锦衣卫设立了,之后查出了些蛛丝马迹,朱元璋也干脆狠心了,杀,留着总是威胁,干脆杀了一了百了,反正这些功臣平日里仗着老资格,总是做过一点坏事,按《大明律》也是该杀。
  杀杀杀,杀了几万人,不过要说杀光了满朝文武也不是,朱元璋还是有分寸的,真要杀光了,谁去帮我守边?北元还在外面盯着呢,所以要说这些杀戮大伤明朝元气,这也很难说。之后的明朝一直到明英宗亲征之前,力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削弱,靖难之变变来变去也是在朱家手里。(估计朱元璋也想到了朱棣会作乱,但是他也不在乎啊,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孙子,反正都是明朝皇统,我在位的时候定不下来,我死后你们斗吧,谁斗赢谁做皇帝,反正我这里太祖位置是不变的。)
  何况……假如那些老功臣活着,也不一定支持谁呢?搞不好更加一团糨糊。大杀功臣也等于在明初的豪强问题暂时用暴力解决了。
  杀功臣遏制外戚专权,这是吸取了汉晋五代各朝的教训,这些朝代权臣外戚专权的强度不是那么一点点,但是这还不够,
  除了杀功臣,还要解决其他的问题呢,明太祖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有强度的,之后清朝制度基本照搬,乾隆认为明太祖是中国第一帝,为何?因为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平心而论,这套制度假如皇帝是超人,那中国一定繁荣昌盛万万年,当然皇帝不可能是超人。所以我们不苛求了,不够假如皇帝是明君,那只要没高于一两个等级的国家侵入,我们也是盛世。假如皇帝吃饱饭整天睡觉抽不理朝政,那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个明太祖这个制度大大加强了皇权,但是加强皇权的同时就要要皇帝做事,假如皇帝不做事,那朝政就难以运行。这是吸取了各朝相权过甚的原因,我们直到明之前是宋元,这两朝的相权极大,出了不少大权臣,连皇帝也要运用各种权术来遏制。等到胡惟庸案一出,干脆找借口除去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于六部手中,这样确实防止了丞相专权的可能性。不过皇帝不是超人啊,之后的内阁等于是相权,阁老等于是丞相,丞相这一职位其实对国家稳定是有利的,不说别的,我从亿万人选出来一个总比你几个儿子里选出来一个要强吧。(当然就是因为强,所以干脆废了)你看崇祯,他做的事也挺多,他在位的时候基本没一个专权的,都是由他干,但是干的如何?还不如天启做木工,万历睡大觉的时候。这是为何,就是因为假如属下做事,错了可以改,别人对皇帝还有期望,但是你皇帝做事了就改不了了,大家对明朝也就失望了,所以明朝之亡就亡在崇祯做了太多的事,假如他做一个挂名的偶像,明朝反而能维持下去。
  又扯远了,不管如何,其实一个制度关键要人执行,朱元璋这个制度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也就看执行的人如何。
  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还下了不得令宦官干政的祖训,建文帝到是很遵守,不过成祖之后就实际上废止了,明朝反而成了宦官弄权最厉害的三朝之一,不过这和朱元璋就没关系了。(这好的规矩改了,这坏规矩留下来,朱元璋的子孙做的还真是干脆。)
  朱元璋贫民出身,说他对农民不好是绝对不对的,但是对农民好也需要有一个方法,朱元璋是个完美主义者,还是个急性子,他制定的官制,对官吏相当苛求,给的薪水少,做的事多,还不许做错事,做错了搞不好就是一个凌迟。假如真按他的做法,那估计天下就没人做官了,薪水少,只好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就是内规则,基本上成了官场的准则,反而象海瑞那样的清廉成了反常,当然这些虽然是内规则,但是还是不合法的,所以要一层层打通关节,要争权。(不过虽然明朝腐败严重,但是还算收敛,毕竟刑罚还是挂在那里的,而清朝的刑罚松了点,贪污腐败就严重点了,甚至公开化合理化。)
  朱元璋的文字狱是因为他的多疑性格,但是明朝一代的言论相对还是很开放的。
  至于八股文这东西,说实在的,也不能算糟糕,其实明朝科举不单只有八股文,假如需要,皇帝随时可以改变增添内容,何况假如八股文真的这么可怕,那明朝也出了这么多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些也都是学八股的,所以八股在明朝并没我们说的那么可怕。
  还有就是明朝的特务机关锦衣卫,这是朱元璋的发明,后来晚年取消了,后来明成祖又恢复,并加强,还添设了东厂。(假如建文帝那时特务机关这么强,说不定靖难之变也不会发生了。)其实特务机关完全看如何使用,现在的民主国家对内对外也有特务机构,不过因为封建时代皇权太强,特务不受刑罚限制,常常刑罚逼供,这破坏了法律,这才是关键的关键,至于那些由宦官控制的东厂,那就万万不该了。
  朱元璋一生由贫民至皇帝,一统天下,实在是个奇迹,但是他性格冷酷多疑,大杀功臣,对属下要求过苛,但是明朝统治还是相当的稳固,假如他死后温和的建文帝确立了文人政权,也许明朝会向宋朝那样发展,但是靖难之变改变了这些。
  明朝相当有趣,也相当复杂,几千字解决不了朱元璋和明朝问题,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9 煮酒话古人之刘关张
  说起刘关张,大家总是免不了想起桃园三结义和三英战吕布,可惜,这两件事都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史书上对刘关张三人的关系是这样说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只是说感情好的象兄弟,并没有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