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邦大传-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负责白道,一个监管黑道,虽然属于吏级官员,职位不高,但却也是县城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曹参日后出任齐国相国,在接获将继任萧何为汉王朝宰相时,曾对其继任人公开表示:“齐国的政治最重要的是狱市。”

狱是监狱,市是市廛(黑道)。齐国传统上属工商社会,风气糜烂腐化,因此能把这方面管理好,政治方面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有关这方面道理,后篇中自有评论,在此不赘。

不过曹参这方面的体认,应该是从沛县时便处理狱政及黑道的经验而来的。

萧何个性温和又富宽容心,工作谨慎认真,脾气好,擅长折冲谈判,因此很得上司欣赏,有好几年的工作考绩都是全县最好的,甚至秦皇朝的中央官员,都有意推荐他到咸阳工作。但萧何预感秦帝国已有不稳现象,天下或将再陷纷乱,在中央不如在地方,因而婉拒之。

由此可见,萧何虽是文吏,但却颇有眼光,他富于独立思考力,绝不是只会认真工作讨好上司的“乖乖牌”。他既然是负责人事考核,对沛县中的各式各样人才,自然都颇为关心,其中最引他注意并好奇的便是刘邦。

刘邦做事大而化之,喜好吹牛讲大话,动不动又常以他的异相——左股有72个黑子傲人。相信沛县地方一定有不少豪强和官僚对他很不满,他们或许曾发出多次黑函,检举刘邦的不法及无礼行为,甚至将之视为流氓也说不一定。不过这些不利刘邦的公文书,都被萧何设法放入抽屉冷冻起来了。

萧何非常喜欢刘邦的豪气,或许他认为这才是乱世中的英雄人物吧!

不过他也不断规劝刘邦,要他为自己的将来多着想,找份工作以扩大自己的见识和人脉关系。据说后来刘邦当上泗水亭亭长,便是萧何推荐安排的。

刘邦自然也很尊重萧何,有什么事也常会主动和他商量。即使在亭长任内,也常让萧何来左右他的工作态度。

“好吧!反正听你的就是了。”

刘邦这股相信人便信到底的豪劲,或许也是萧何最倾心于他的地方了。

曹参个性豪迈,但却粗中有细,他和刘邦可谓意气相投。由于他黑道人物见多了,对刘邦这种温和派的“大哥”,自然不会有什么反感。尤其对刘邦慷慨好施。待朋友一视同仁。善恶兼收、没有偏见的个性,曹参应算是最投心的了。

所谓“仁义出市井”,像刘邦这种浪荡子,是最能体贴的朋友,自然也是最讲义气的“市井兄弟”了。

青梅竹马的卢绾,虽没有什么杰出能力,不过他却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忠心伙伴。

领袖魅力,市井自出仁义

最突出的是屠狗夫樊哙,这位力大无穷、虎背熊腰的大汉,是打架的绝顶高手,有他在场,任何对手均望风而逃。樊哙也是位剑术高手,粗中有细,为人忠诚,沉默寡言,从不为自己的利害着想。他讲义气,重友情,和刘邦的感情最好。或许刘邦对他也特别热情,朋友又多,经常帮他拉来不少“狗肉生意”,又从不向他要回扣,使樊哙非常敬重他,视他为“大哥”,只要刘邦有事,樊哙必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由樊哙介绍,刘邦认识了一位“侠士”级的人物——乐师周勃。从小练武的周勃,个性深沉厚重。不苟言笑,所以朋友很少,大家对他也“敬而远之”。

刘邦对周勃的武勇又不求表现颇具好感,一向热情又大方的个性,也使他较容易打破周勃的“人际防线”,常刻意地表达亲热和信任,使周勃对他也深为感动,成为刘邦党中相当忠诚的一员大将。

最特殊的人物,则是县府马夫的夏侯婴。他和刘邦个性相同,热情又喜欢开玩笑,只是更为机灵干练些,于是两人惺惺相借,讲话特别投机。夏侯婴鬼点子多,擅长交际,因此成了“刘季党”的首席“狗头军师”。由于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使夏候婴自觉受重用,对“刘老大”更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使命感。因此只要一有时间,便立刻丢下工作,跑去和刘邦“摇旗呐喊”、鬼混一番。

同在县府工作的萧何,很难了解夏侯婴为何如此为“刘季党”效命,便特别找机会问他:

“刘季不过是位平民,你干嘛整天跟前跟后的?”

夏侯婴则理直气壮地表示:

“我这样子才能照顾他啊!你知道刘季这个人心地好,有眼光,是位难得的好朋友。但他做事却常不知轻重,又嘴快,不跟着他,实在让人不放心啊!”

萧何将这番话用心体会,自己对刘邦的确也有这种感觉,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庄稼汉子,却有着天生的领袖魅力,实在让人难以了解。

见贤思齐,最是敬佩信陵裠君

战国时代的长期战乱,加上秦帝国所力行的中央集权制,将华夏文明以来的社会阶级结构,彻底打破了。平民只要有能力、够幸运的,一样可以“布衣卿相”,成为统治者。

何况到了始皇末年,社会再度呈现不稳,在这种气氛下,只要有点机会,便很容易培养出自我“超分”的野心来。

慢慢地,有领袖气质的刘邦,无形中也有这需要了。有了大志,当然要有个可以模仿的名人偶像。凭着读过一点书,有些历史概念,刘邦总在想着,有哪位“知名人物”最像自己,最值得自己去崇拜模仿的?

战国末期到秦帝国统一期间,最让市井人物感动的名人,便是以养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了。这种勇于打破阶级观念、敬事有才能人物的贵族领袖,在民间总有着很多脍炙人口的传闻。

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其中以孟尝君声望最高,但对“养士”表现得最彻底的则是信陵君。

因此在刘邦的心目中,最值得模仿尊敬的是信陵君。

或许是因为传闻中的孟尝君瘦黑矮小,一副不起眼的模样,和沛城美男子刘邦的外表形象大不相同;又或许是听说信陵君也是一表人才,说不定自己便是他的“再世化身”,所以刘邦最喜欢跟他的党人谈论信陵君的传闻。

信陵君是魏公子无忌的封号,他是魏昭王的幼子(这点也和刘邦的排行巧合),也是魏安厘王的异母弟。信陵君礼贤下士,不论何种人物,只要真有才德,他都能兼容并蓄,依礼相待,从不敢以富贵骄人。因此,投入其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余人,超过声望日正当中的孟尝君。

刘邦便常公然表示:

“孟尝君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但四公子中最应受尊敬的还是信陵君啊!”

而最让刘邦感动的,是信陵君和侯赢、朱亥间的事迹。

魏国的京都大梁,有位叫作侯赢的隐士,家中贫苦,虽然已经70余岁了,仍不得不在夷门当守门员以求生活。

信陵君手下有位宾客,深知侯赢才学,特别向信陵君推荐:

“夷门的守门员侯生,才华杰出,隐其才而置于市廛中,公子求才若渴,应不耻下交吧!?”

信陵君不候思索地回答:

“此人淡薄名利,又有才华,只怕他不肯指教我,怎么还会嫌弃呢?明天我立刻去拜访他!”

果然第二天,信陵君整肃仪容,带着礼物,亲到夷门的小房宅去拜访侯赢。[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看到信陵君大驾光临,又带来贵重礼物,侯赢自然心中有数,但到底他不是贪图富贵之徒,所以仍再三坚辞。

“在下修身洁行已数十年,所以到现在还是位守门员,为了坚持我的原则,实在不可能接受公子的厚礼,希望公子不要再来打扰我的清修。”

尽管意外吃了闭门羹,但信陵君仍不死心。

不久,信陵君在府邸召开一个盛大酒宴,召请了不少达官贵族,大家却都不知道今天的主客是谁?

在宾客都就座后,信陵君立刻坐上马车,空出左边较为尊贵的座位,亲自到夷门迎接侯赢。

车骑直到夷门下,信陵君下车向侯赢说明来意,请他赴宴作自己的上宾。

侯赢仍然穿着破旧衣冠,大大方方坐在信陵君车上左边位置,一点也不辞让。他暗中观察信陵君的神色,只见公子非但毫无愠色,而且神色更为恭顺,一路朝府邸慢慢驶去。

一段路后,侯赢突然转向信陵君,要求道:

“臣有位朋友,就住在市场里,请公子绕过去一下子,臣想顺道去拜访他!”

信陵君立刻答应,并回头向市场驶去。

侯赢想去拜访的朋友,名叫朱亥,在市井中作屠夫,但却是位剑术高明、力敌万人的勇士,并且深富谋略。

到了市井,侯赢把信陵君丢在车上,自己下车和朱亥打招呼,两个人在市场中闲聊了起来,似乎忘掉了信陵君和府邸里等待他们回去的贵宾们。

其实,侯赢当然了解这些状况,他只是想试探信陵君的诚意到何种程度,所以他虽一面和朱亥讲话,一面则用眼角观察信陵君的反应与周围的气氛。

市场上走动的人,都对侯赢的无礼和不知轻重的行为大为惊讶,连信陵君的随从们也露出了不耐,交头接耳地小声评论着侯赢和朱亥。只有在车上独坐的信陵君始终和颜悦色,安然自若,手执马鞭,微笑着注视着现场。

这时候,侯赢才转过身来,对信陵君说:

“这位就是我做屠夫的朋友朱亥!”

侯赢的介绍态度,其实是相当没有礼貌的,但信陵君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走下车来,郑重地向朱亥施礼,并邀请他共同赴宴。

只见朱亥既不答应,也不推辞,只是将头别过去,相应不理。

于是侯赢辞别朱亥,和信陵君上车直往府邸参加宴会。但当信陵君向全场宾客引荐侯赢时,大家都吓呆了,想不到今日的主客,竟是位卑贱的老守门员。信陵君更邀请在场宾客,共同举杯向侯赢祝福,使这老隐士够足了面子。

宴会完后,侯赢向信陵君表示:

“公子,今天的盛情,我已立刻给了足够的回报了。我侯赢不过是个卑贱的守门人,公子竟驾车迎我于众人广场中,这种作为其实已经太过分了。

“但是为了成就公子的盛名,我故意转到市场去和朱亥闲聊,让公子委屈等候,公子不以为忤,反而更为恭敬。市场上的人们看到这种情形,一定会更加赞扬公子的礼贤下士,对我这个老头反会痛加责难,所以公子的盛情,侯赢已立刻加以回报了。”

侯赢的确豁达又有智慧,这件事使信陵君的盛名更为广播。后来信陵君率军救赵,碰到了生死的难题,侯赢和朱亥均舍命以报,使重重危机巧妙地化解了。(有关这段故事,在拙著《战国寡头竞争》中有详细描述,在此不赘。)

刘邦最喜欢的便是信陵君的这种侠义精神,和令人激赏的领袖魅力。相信暗中他也一定常自比为信陵君,而把一些朋友比作侯赢与朱亥,自我陶醉一番了。

即使日后成为汉王朝皇帝,每次到大梁,刘邦都不忘去信陵君墓前吊祭,后来还特别设有三位守坟员,世世代代奉祀不绝。

模仿信陵君的作为、思考和风范,相信也是刘邦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久,在萧何的推荐和安排下,刘邦终于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出任沛县所辖泗水亭的亭长,这时候的刘邦大约已是35岁左右的壮年人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風翏)(力一幺)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古兵书“六韬”中记载,周文王问姜太公道:“治理国家的条件以人才最重要,相信每位做君王的一定都努力在寻找人才,但终究还是没有把国家治好,是找不到人才,'奇‘书‘网‘整。理。'提。供'还是有了人才也没有用呢?”

姜太公答道:“这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人才的缘故啊?真正的人才,通常能做事而不好虚名,也不会结党成派,所以知名度不高,容易被一般人所疏忽。做君王的除非特别的仔细,否则很难发现真正人才,那些互相标榜吹捧的,反而较常受到重视。国家治不好,就是由于用到的大部分都是假的人才啊!”

的确,世俗称赞的,通常是没有好人才的。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那些能勇敢标新立异,不拘于世俗礼节者,往往更值得用心去观察,以辨认出其真正的价值。

特别是领导人才,必须有开创时局的眼光及勇气,只有不限于常识思考者,才有突破的可能。

战国时代的领袖,大多豪迈勇猛,但日本甲州无敌军团创建者,有经营之神尊称的武田信玄,思虑周密,审慎严谨,年轻时曾被误为胆小鬼。统一日本战国群雄的一代豪杰织田信长,年轻时勇于突破,不修边幅,行为乖张,时人称之为“大呆瓜”。建立两百年幕府和平盛名的德川家康,个性内敛,宽容而坚忍,年轻时也常被讥为缺乏魄力。因此真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