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鳞开- 第4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然如朱慈烺所料,台湾问题解决之后,何斌畏罪自杀,台湾知府由第一军少校参谋方家鸿退役出任。

方家鸿在复台之战前还只是个上尉,复台之战后因功升授少校军衔。他的第二重身份是崇祯十七年的进士,而且恰恰是浙江人。如此这些因素合起来,由他出任台湾知府也就理所当然了。

与方家鸿一同退役的还有不少尉官和士官,很快就取代了郑氏在台湾的知县等官吏。

方家鸿一改何斌对土人的压榨政策,直接用火铳、长矛和麻绳将土人送上了船,驶往温州,那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采矿石。在陌生的山中,这些土人就算想起事也做不到了。

另外一部分则如皇帝陛下的旨意,送到了朝鲜,那里一样需要劳动力补充,因为数以万计的朝鲜壮丁被迁往河套和海西地区,弥补大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土人留下的土地则由福建、浙东、两广等地的山民耕种。能够以山地换来低地水田,使得三省百姓兴趣大增,只在头三个月,就有万人报名前往台湾,从朝廷手中领了耕牛农具和种子,进行垦殖。

这种土地置换本是国策,让大明百姓优先耕种更好的田地。只是在许多地方阻力极大,农民的保守性让他们不敢轻易放下手里的芝麻,去追看不见的西瓜,更倾向于得过且过。只有真正的穷乡僻壤才没这份牵绊,更喜欢出去闯荡。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地理环境,在南洋经商者多是福建人,而且也只有福建才有人自愿前往澳洲垦荒。

按照朝廷公布的优惠政策,只要在澳洲种植农作物满三年,所耕种的土地就归其本人所有,为永久之家业。虽然现在土地价格不高,但要在福建买一块台湾、澳洲那样的好地却不容易,因此还是有许多人愿意远航前往澳洲,打拼一个身家。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六五五峥嵘巨浪高比山(6)

朱慈炤在澳洲的头一年,深感头痛。随船队而来的菜户并非只是种菜,也一样要种粮,而作为农业指导大全的“历书”在澳洲却无法通用。

因为澳洲的节气与大明是反的。

加之小冰河期是全球效应,身在南半球也无从躲避,于是甚至有了从屏岛运水南下缓解干旱的事。

作为一个相当于大明国土的飞地,澳洲特产在大明十分罕见。反之,大明习以为常的动植物在澳洲也从未出现过。明军带来的猪、兔、马、羊、牛,甚至连猫、狗,都是这片土地的常客。

因为没有天敌,加上兔子的繁殖速度极快,明军将这些肉兔散养在草原上,每天巡逻的时候顺便打几只,竟然要比笼中饲养的效率更高。

澳洲的土人开化程度比台湾更低,根本没有农业可言,只要靠袋鼠肉为生。明军士兵在这里分地也并非紧巴巴地百十亩论,而是动辄五百亩、上千亩。而且分到的土地在服役期间内就可以享受收益,所以他们更欢迎大陆移民前来耕种,一跃成为吃租子的“老爷”。

在没有足够移民的情况下,黑厮土人也是可以使用的劳力,但这些黑厮实在无法胜任照料庄稼的精细活,所以只能用鞭子和木棒让他们长记性。

单连田作为朱慈炤的至交好友,也分到了两千亩好地。他从未想过自己名下竟然也能有这样的资产,对于开发利用这块土地也格外上心,找了几个老农,悉心指导土人耕种。

在澳洲,土人的部落已经发现了数百个,最大的有上千人。最少的只有十数人。据说整个大岛上能有土人五十万上下,不过这是用公式算出来的,谁都不知道确切数字是多少。他们可不算在人口统计之中,甚至连是否算人都还存在争议。

如果明人失手打死了土人,只是罚一斗米而已。而如果是故意杀死土人,则连惩罚都没有——因为随军的法官相信。如果是故意杀死土人,势必是出于正当防卫,所以不为罪。

……

“单把总,家书!”哨兵高举着手里信封,扬声叫着。

单连田从田埂旁站了起来,跃身上马,迎着那哨兵跑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如今大明和澳洲之间往返一次大约要半年时间,家书可真是抵得上两万金了。

单连田小心翼翼拆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两万金”,一看到父亲熟悉的字体鼻子就有些发酸。他是锦衣卫世家,虽然说起来是将门子弟,其实已经十数代人没有打过仗了。弘治朝之后,族中再次上阵为将的人,还是今上在潜邸时加入的东宫侍卫营。

不过那位族叔很了不得,也是跟二萧平起平坐的少将军,只是一直驻守京畿。所以威名不显。

单连田仔仔细细地读完了每个字,方才翻到下一页。父亲已经叙完了家长里短。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能否送一些温顺的黑厮回京,充作扫除杂役。

——大明还缺杂役么?为什么要用这些黑厮呢?

单连田颇为不解。他放眼看去,地里劳作的一个个黑点,都十分温顺,给什么吃什么,而且只要有鞭子和木棍。干活也不偷懒。不过相比大明的杂役小厮而言,这些人甚至不会说人话,更不懂礼仪,连行礼问好都不会,值得不远万里送过去么?

他继续往下读。后面是妹妹想要一只袋鼠……这就没办法了,圣谕严禁澳洲特有动物进入本土,以免传播疾病,或者因为缺乏天敌而导致物种失控。从这里进贡几头活袋鼠给南海子,都得洗了又洗,比人还难伺候。

“芳树!芳树!”

单连田耳朵一抖,抬起头来,远远看到郑崇元骑马过来。

“大子,”单连田将家书收入袖中,遥遥拱手,“何事如此匆忙?”

郑崇元已经跑到了单连田面前,匆匆回礼,又道:“你这儿还有温顺些的土人么?大小都要。”

单连田一愣:“你也要?”

怎么突然之间土人还吃香了?

郑崇元看到单连田袖口露出的一角纸页,道:“可是家中来信要你送点土人回去?”

“正是,京中怎么了?连个杂役小厮都没了?”单连田拉着郑崇元巡视自己自己的两千亩土地。

郑崇元道:“还真是让你说对了,现在京中老爷比小厮还多。”

“怎会?”

“记得崇祯二十年为平奴变而下的圣谕么?”郑崇元道:“大明境内,但有为人奴婢者,皆可自陈脱籍,复为良民。”

单连田点了点头。这则圣谕并没有一刀切废除奴婢制度,却是声明朝廷再不保护主奴关系。奴婢者只要自己表示要脱籍,就能不为奴婢了,之前签订的卖身契自然也就没有了效力。

“当时自陈脱籍的人也不甚多,大概还不敢相信有这等好事,也或者是脱离了主家怕没饭吃。”郑崇元带着轻蔑道:“如今河套多了数百万亩良田,澳洲、台湾、辽东也都是条好路数,所以脱籍之人与日俱增,以至于各家已经不敢再收买奴婢了,生怕这些人拿了身契银子转头就走。宁可还是雇佣合同牢靠些,起码有官府保障。”

“原来如此!”单连田恍然大悟:“所以要用黑厮,这也不知道是谁先开的头。”

“南风呗。”郑崇元似笑非笑道:“肯定又是那干福佬开的好头,台湾也有不少黑厮。”

单连田摇了摇头,道:“殿下那边怎么说?”

“殿下倒是准备带五百个黑厮回去叙职。”郑崇元笑道:“各家没了杂役还可以想办法,宫中没了宦官可不行。”

大明从来没有专职的“敬事房”,每当宫中需要宦官火者的时候,都是从民间招募,这就导致了大量“无名白”的存在。这些无名白都是受了“远亲事君”的风气影响,自费找人阉割,然后寻门路入宫。

如果没能选入宫中服役的,便只有混迹在京师各个寺庙的澡堂里给人搓澡。而那种澡堂正常人是不会去的,都是宫中的宦官。如此一来大家都一样,省去了尴尬,若是运气好,也能靠这些宦官举荐入宫。

远亲事君虽然好听,但说白了就是“穷”字作祟。如果家里有两亩薄田,能娶个媳妇传宗接代,谁肯割了那话,跑去当个被人鄙视的残疾人呢?

在背井离乡和断子绝孙之间,选择前者的还是主流。

“皇宫那么大,靠宫女可打扫不过来,而且许多粗活重活也不是女人能干的。”郑崇元道:“这五百黑厮就是送去当宦官的。”

单连田点了点头。

大明建国之初,受到蒙元遗风的影响,在对外拓展战争中,会从战败部落中抓捕俘虏。这些俘虏被阉割去势,送入宫中成为宦官。

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就是如此开始自己传奇人生的。

有先例在前,永王慈炤这样做也是合情合理。

“是这边阉了送去,还是到了京师再阉?”单连田问道。

郑崇元嘿嘿笑道:“这就要看怎么用了。”

“大子为何笑得如此猥琐?”单连田越发不解了。

“只有皇宫和亲王府能用阉人,你不会不知道吧?”郑崇元道。

“那是自然。”

这是防止民间自阉成风,伤了国本。

“但如果澳洲土人本就有阉割男童的习惯,那么咱们送去的黑厮自然也都是阉过的。一者是黑厮土人的习俗,二者不会伤到国本,就和阉驴骟马一样,你说朝廷会管么?”郑崇元道:“肯定有大户人家愿意出个好价钱。”

单连田当然知道当地土人是没有这种习惯,对郑崇元要做人牙子很是不耻,斜视道:“你当朝廷都是傻子?怎么可能有这等习俗?”

“福佬连男童都溺死,穷到根上了有什么不可能的?”郑崇元道。

“这等事丧尽天良,我不能做。”单连田面孔一板:“我只送十来个身强体壮的土人回去应付大人便是。”

郑崇元一愣,旋即笑道:“哎,其实这事也不需要咱们这边做。你也知道军医那两下子……若是去了势,还得养伤,说不定还熬不过海上这么长的路。我也只是跟你说说北边的形势罢了。”

“你来找我,恐怕不单是讨要几个黑厮吧?”单连田冷声道。

“兄弟你是常与土人交战的,那些俘虏不妨交给小弟。”郑崇元笑道:“利益均沾,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单连田正要拒绝,只听郑崇元又道:“你别忙着回绝我,芳树,你是领兵之人,别的营伍都在做,上上下下都得到了分润,你不做,手下的兄弟怎么服你?咱们是一个屋里躺尸的情谊,不怕说得透些:这事是永王开的头,谁不做就是打殿下的脸。你能不做么?”

单连田心中纷乱如麻。他从未想过大明到了澳洲之后对土人有什么伤害,只觉得天下重器归于有德者居之。澳洲这么大好的土地,当然应该由大明来施行王化。往日听人说土人和牲口一样,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新兵营中的教官不也将新兵蛋子当牲口么?

听了郑崇元说的这些话,却让他由衷生出一份厌恶。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六五六峥嵘巨浪高比山(7)

紫禁城钟粹宫过了子时还亮着灯。

朱慈烺自从收复北京之后,就已经很少通宵达旦地工作了,今天却毫无睡意。如今国家正蹒跚前行,只要假以时日,国力必然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跨跃。然而变革带来的影响却让人头痛,譬如宫中宦官紧缺。

在原历史时空,某位“圣祖”说明宫中养了十万宦官,每天都有人饿死。这种谎言要让人相信并不容易,事实上明朝宦官加上宫女、女官,总数也不过两到三万人。国变之后,宫中服役宦官更是锐减,在光复神京之后一直处于一万上下。

朱慈烺登基之后,这一万的数目都难以维持了。太上皇崇祯建议朱慈烺广募火者,但朱慈烺觉得这样做对原本就很有压力的大明人口是雪上加霜。没有四、五亿人口,根本无法保证大明全部国土的有效控制。

拖了又拖,现在终于到了拖不下去的地步。

“今日母后把我叫去,就是说的宫殿无人清扫的事。竟然有几处屋舍的屋顶都漏了,久久没人发现。”段氏小心抱怨着。

“没人住的殿宇也太多了点,实在不行就推掉改成园子。”朱慈烺道。

“都是祖宗定下的制式,哪有说推就推的?再说,没人住也没空着,里面堆着好些东西呢。”段氏道。

“现在如何打整的?”朱慈烺问道。

“没人住的地方只有从宫外招人进来打扫,每回都弄得如临大敌似的。”段氏今天在宫中走了大半天,轻轻捶着自己肿胀的腿,道:“请辞的宫人越来越多,这势头看上去止不住似的,怕是我家给的工钱少了?”

皇家当然不可能给的少。甚至比其他勋戚人家给的还多些呢。但是在皇宫里做活的压力也大,规矩又多,稍有不慎轻则挨打,重则发配流放,如果外面有更好的活计,员工流失也是很正常的事。

现在大明有限地开放了路禁。百姓迁徙比过去三百年都要多。一方面保证了沿途经济发展,一方面也有效地疏导了人口分布。带来的新问题就是穷则思变,百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