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妙庄王对三公主道:“儿呀,宰相的大公子年轻英俊,可配我儿,我想叫老太师去做媒,如何?”三公主神态恍惚地摇了摇头。
过了数日,妙庄王又说:“儿呀,当今的新科状元才学出众,这桩婚事你愿意吗?”三公主听了还是摇头。
不几天,妙庄王又来了:“儿呀,这回你一定满意了,为父给你找的这个驸马是全国首富,他们家金银如山,有的是钱……”三公主不待父亲把话说完,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父王,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啊?况且,您既然有意让女儿继承王位,我所思所想的,就不仅是我一生的大事,而且还有天下苍生的福祉。在女儿没有悟出这些问题之前,我是不会嫁给任何人的。”
妙庄王气得脸色发青,跳起来喝道:“你胆敢屡次三番违抗父王的旨意!老实告诉你,今日这桩婚事,不管你愿还是不愿,一定得办!今日定亲,明日行聘,后天就成婚!”
第二天一早,新驸马家吹吹打打来送聘礼,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源源不断地用车子运进宫来。妙庄王看了乐得什么似的,忙吩咐身边宫娥,请出三公主来看看,跟这样富贵人家结亲,有多体面,多荣耀!
宫娥奉命去了,不一会儿就慌慌张张地跑来:“启禀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踪了!”妙庄王闻报也慌了神,顿足道:“来人呀,快给我去找三公主!”霎时间,王宫里乱了营,宫女、太监奔来窜去到处搜寻。妙庄王又派人外出各处寻找,历经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岛的白雀寺里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当了尼姑,法名妙善。
潜心修行的三公主终于得道,自度而后度人,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成了妙庄国乃至大半个亚洲的信仰。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意义呢?“观”,就是看。不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看。看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等所有人类居住的地方,甚至包括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存在。
“音”,就是信息。在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中,所有的生命都在用信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真实或伪装的存在状态,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第六感官来接收。佛教说,所有的“音”都是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咒,或解释为哲学,所有的“音”都会印证生命的哲学。
至于“菩萨”,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是有情。多好啊,因为“觉悟”而“有情”。可是,由于译者担心人们把佛法与男女情爱混为一团,所以简译成菩萨。然而,无论如何翻译,观世音的确是一位至情至爱的菩萨,只是她的情爱并非男女之私情,而是对芸芸众生的博爱。
2000年来,观世音菩萨以一种慈祥的女性形象,关注和深爱着天底下的芸芸众生。因此,许多虔诚的佛教徒是“早也观世音,晚也观世音,念念不离心”。认为无论你有任何烦忧,只要你用心呼唤观世音菩萨,她就会应声而至,救济你于苦难之中。
为什么偏偏是唐僧
唐僧有过一段苦难的童年,而且是由金山寺的长老抚养长大,所以有志于佛经的翻译和研究。现在流行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是出自唐僧的译笔。
由于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他曾经在求学中多次祈求观世音菩萨的灵感。大约正是这些灵感的作用,唐僧萌生了西行取经的念头。所以,《西游记》中“观世音显像化金蝉”的故事,其实也是有由来的。
然而,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单单就选中了唐僧呢?在他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个人中间,就数他最迂腐、最懦弱、最无能,凭什么要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给他做弟子呢?这三位弟子之中,以大弟子孙悟空的本事最大,曾经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二弟子猪八戒和三弟子沙和尚也都不是凡夫俗子,而是天神下凡,能够腾云驾雾。他既然有了三位神通广大的弟子,为什么不让他们用神通把他送到西天,而非要徒步跋涉、自讨苦吃呢?
答案是:因为唐僧的完美型性格。在所有的性格类型之中,只有完美型更愿意在所有的事情中寻找意义。他会关注各种暗示,这些暗示在佛教中被称为“咒”。而观世音菩萨其实就是一个“咒”。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完美型性格的人才会用心去解读这些“咒”语,而其他性格类型的人却往往漠不关心。他们比任何人都想得多、想得透,目光也更为长远。他们喜欢做战略上的规划,并且会用高标准、严要求去执行这个规划。完美型的座右铭是“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中出类拔萃”,他们对自己是非常严格的,对别人也近似于苛刻,他们的标准不仅仅是“胜任”,而更要求“杰出”。因此,他们要么是杰出的学者、专家、工程师,要么就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尽管他们显得有些内向,但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策划组织中的变革,他们常常是社会和组织进步的箭头人物。同样,作为完美型性格的杰出代表,取经的重任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唐僧的肩上。
…
箴言六(2)
…
除了需要合适的人选,取回真经还有两个条件。第一,取经人亲身经历这个过程。第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僧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其他人也无法代他取回真经。就像你可以通过读书和交谈得到知识,如果你对这些知识没有亲身体验,你就不可能得到感悟。所谓西天,是我们心灵上的西天,而真经也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向着人生的目标迈进
贞观十三年九月,唐僧终于骑着一匹瘦马,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据说这匹马从前住在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它和一头驴子是好朋友。平日,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没想到,当这匹马昂首西去之后,它和驴子的命运从此迥然不同。
14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来到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简直连想都不敢想呀!”
“你知道吗?”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天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唐僧和我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空间。”
老马和驴子的寓言同样适用于这样一群人:最初,他们的智力其实不相上下,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区别呢?答案同样是目标。
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是否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一往无前地向着西天行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空间。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所谓人生,只不过是一天一天老去以及等闲白了少年头之后的悲切。可是,一旦我们为自己设下目标,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困难只是一张虎皮
在那“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的季秋天气中,唐僧骑着马,带着两个随从上路了。不久,他们先后遭遇了三只老虎。
第一只老虎是个妖精。那天清晨,唐僧和两个随从在行走中迷路了,惶惑之中跌入了一个坑洞,成了老虎精的俘虏。
老虎精比喻困难或者灾难,因为困难或灾难的确像老虎一样可怕。在胆小怯懦者眼里,困难无处不在,就像那老虎精周围,尽都是山精树鬼、怪兽苍狼。老虎和妖怪是会吃人的,困难或灾难也会。于是,当苦难降临时,两个随从先是被吓得骨软筋麻,继而痛切悲啼,然后从唐僧身边永远地消失了,就像被老虎和妖怪吃得精光一样。
唐僧差一点也被困难吓得魂飞魄散。幸好他“本性元明”,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又重新走上了取经的大路。所谓“本性元明”,通俗地讲,就是清楚自己的信念。而太白金星指引的,则是他曾经迷失的方向。
然而,他很快又遇到了第二只老虎。他自觉孤身无策,以为必死,心中万分凄凉。这时,出现了一条“雷声震破山虫胆,勇猛惊残野雉魂”的好汉,他就是双叉岭的猎户刘伯钦。与老虎搏斗了一个时辰之后,刘伯钦终于把老虎猎杀。刘伯钦的求胜之道是:“人虎贪生争胜负,些儿有慢丧三魂。”
这个故事说明,面对困难,就像面对老虎,不能犹豫,应该迎上前去,和它拼个你死我活。勇敢,其实就是住在你心中的解决困难、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双叉岭上的好汉。
重获自由的孙悟空打死了第三只老虎,更深刻地印证了勇敢与困难之间的哲理。在勇者无敌的孙悟空眼中,困难只不过是一张虎皮。
团队的力量
《西游记》的主题是“三三行满道归根”,可故事情节却是“九九数完魔灭尽”。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敢,怎么可能越过这一路的雄关漫道,怎么能够战胜这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功成行满见真如”呢?
说到勇敢,唐僧倒也不乏英勇,然而他的缺点之一就是果敢不足。之所以说他英勇,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坚强地面对最坏的局面;之所以说他果敢不足,是因为他常常在变故或困难面前缺乏信心,只能眼睁睁地任由最坏的局面出现。许多完美型性格的人也是这样,他们在面临风险时是极其谨慎的。他们总是希望做到万无一失,因此他们往往很难放手一搏。他们需要一个力量型的搭档。
观世音菩萨早就为唐僧准备了一个力量型的搭档,那就是被压在两界山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书中交代,两界山原名五行山,是王莽篡汉之时,从天上降下来的一座山。唐太宗征西定国时,因此山地处大唐国土边界,故改名两界山。一座山被改名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什么要把当年如来佛降伏孙悟空这件事与王莽篡汉联系起来呢?王莽之篡汉,胡作非为也;孙悟空之大闹天宫,亦胡作非为也。王莽与孙悟空的区别在于,王莽终于得逞而致祸害天下,孙悟空未能得逞而被五行山压了500年。
…
箴言六(3)
…
被压了500年的齐天大圣终于可以出来了,但必须接受一个领导,那就是完美型的唐僧。
自《西游记》成书以来,许多读者都在为孙悟空鸣不平,因为孙悟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为什么要让他在那个肉眼凡胎的唐僧手底下受尽窝囊气呢?人力资源的管理科学认为,一个人的才智有高有低,而品德是才智的正负符号。当品德为负数时,才智越高,做坏事的能力也就越大。同样,当品德为正数时,才智越高,做好事的能力也就越大。对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而言,唐僧就是一个大大的正号。正因为有了这个正号,孙悟空才能修成正果,从一个妖猴修成斗战胜佛。
太史公司马迁说过:“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所以,对于唐僧而言,孙悟空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助手;而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也需要唐僧这样一位志向高远的师父。
孙悟空被困在两界山下,年深日久,心里早已有了悔意。在唐僧到来前,观世音菩萨从此路过,孙悟空便恳求菩萨能为他指明一条出路。菩萨高兴地说:“好啊!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和他一起跋涉千山万水,也算是一番修行,如何?”孙悟空连声答应,从此日夜期盼着这个取经人前来救他脱身。
唐僧见到悟空,对他说:“既然你有心向善,菩萨也做了安排,我自然愿意帮助你重获自由。”于是,唐僧在刘伯钦的帮助下,攀藤附葛,来到两界山的最高峰。只见山顶有一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一封皮,却是“、嘛、呢、叭、咪、”六个金字。唐僧上前跪下,默默祷告。然后,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孙悟空兴奋得连声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刘伯钦拉着唐僧,走出好远。只闻得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孙悟空一个筋斗翻滚过来,跪在了唐僧面前。
师徒相见,两个都欢喜得很。刘伯钦也为他们感到高兴,恭喜唐僧收了一个本领高强的徒弟。唐僧向刘伯钦再三道谢,两下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