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们一样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像他们一样生活-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学生:“每天甩手300下,这么简单容易的事,哪些同学坚持了?”每一个同学都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有哪些同学坚持了,但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的确,乍看之下没有意义与远景的事物,往往很难让人坚持不懈。但是,我们永远不会预料哪些知识是需要的,哪些又是不需要的,总是事到临头了才懊悔,“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为时已晚了。学习是这样,人生也如此,贵在坚持不懈。生命中充满了意外,但机遇总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遇的等待或获得,就像生命一样漫长。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也许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否则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再前进一步,如果没有用,就再向前一步。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太难。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头几刀可能无关痛痒,每一斧砍下去似乎微不足道,然而,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刀一刀地累积起来,巨树终会倒下。这恰如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凡事多要从点滴做起,一点一点地坚持,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绝不考虑失败!在自己的字典里不存在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失败、行不通、没希望、退缩……这类愚蠢的字眼。不要丧失希望,一旦受到它们的威胁,立即想方设法向它挑战。要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要坚信,沙漠尽头必是绿洲。生活中,每个人很多的时候都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坚持不懈还是放弃自我,这样的问题会常常困扰着人们。如果是弱者,不仅会选择放弃自我而甘愿服输,而且会找出很多理由说服自己;如果是强者,就会选择坚持不懈,哪怕结果是失败也要搏上一搏。“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歌颂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千漉万淘还艰辛,吹尽狂沙始到金”,倡导的也是坚持不懈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传颂的是坚持不懈的伟力;司马迁写《史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更证明了坚持不懈的可贵。这些名句、神话和历史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生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不懈是人生难得的高贵品质,是人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关键时刻只要你发扬“坚持”精神再加以“不懈”努力,相信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勇于接受挫折和恐吓的考验,不仅会获得丰厚的回赠,还会不断开发自己身上的潜能,甚至产生奇迹,最终获得成功。不要泥足深陷于昨日的成功,因为这是失败的先兆。要忘却昨日的一切,是好是坏,都让它随风而去。我们要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太阳,相信“今天是此生最好的一天”,并把这种美好的状态坚持下去。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持到底,因为已深知成功的秘诀: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主张     
元朝著名的学者许衡,小时候曾经跟着一群小朋友到荒郊野外去追逐、游玩。大家都玩得很疯狂,由于正值大热天,不久就觉得口渴了,这个时候,刚好看见路旁有一棵梨树,于是,大家便争相前去抢食梨子。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口水直流的时候,忽然发现只有许衡安安静静地坐在树下,并没有参加抢梨大战。有人就很纳闷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梨子,他却淡淡地回答说:“不是自家的东西,不能随便摘。”许衡这么说,大家都不以为然,直觉得扫兴,还纷纷回嘴说:“现在是什么时期?兵荒马乱,许多人家死的死、逃的逃,这只不过是一棵没有主人的梨树而已,为什么不能摘来吃?不吃白不吃,未免太傻了吧!”许衡有点恼怒,立刻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这棵梨树或许真的没有主人,可是我们的心,难道也没有个主张吗?一定要随心所欲偷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吗?”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维持一个人的格调。一般人都只有“偏见”,而少有“主张”,尤其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主张”,所以难有吸引人的“特质”。而偏见或固执己见,必然也不会讨人喜欢。 
人生主张来自自身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定调,如何为人生的轨迹定下坐标,对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要什么,不要什么,都应有一定的看法。说到底,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主张的问题,就是看他心中有主还是无主。心中有主,走在人生的路途,就可能攻守自如,刚柔并济,显现波澜壮阔的生命情调。心中无主,则较容易随着外在环境与自身的欲望而流动,显现出焦躁不安的生命情调,或许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人的一生中,也许有不少负担和一些不幸,但却也绝非全然。因为,只要自己心中有主张,就有可能抓住欢喜的片刻。易言之,生命或许悲苦,但苦中也可作乐,关键就在于你的心态或主张。无门和尚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面对这无常的人生与多变的生活,我们更应该以这样的心态待之。事实上,人生之旅好比一年四季,总有春、夏、秋、冬;除了要懂得欣赏春花秋月的美,也不该忽视夏凉冬的时刻。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皆有它的阶段意义,生活中的每一片刻皆有它的情趣,这时候的生命必定是美丽的,这便是“随遇而安”的人生主张。不要为他人和外物所左右。经常为他人所左右的人心中充满了恐慌,进而坐立不安,这种人必定是一个失败者。经常对他人的要求产生不必要的责任感,而无法做自己的主人。要敢于说“不”,不要怀有罪恶感。应该高兴、快乐时却产生罪恶感,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观念有所扭曲。活着要有主张,归根结底,就是忘却外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一种超越,进退荣辱,是非成败,全部挂碍于胸,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恬淡和真纯。这样的生活才最有格调也最有主张。 
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抵达成功的彼岸。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做自己的主人,要认识自己,承认自己性格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并努力去改正它;做自己的主人,要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做自己的主人,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平庸,超越失败,超越生命之外的某些东西;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感受一份拼搏的喜悦,感觉一份超凡的洒脱,你会说:做自己的主人真好!人生在世一定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主张,千万别活在别人那两片薄薄的嘴皮上,更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高尚的情操,活出价值     
据说,英国学者约翰逊生前曾在西敏寺选了一块坟地,打算作为死后的最后归宿。但是当时并没有所谓契约的制定,所以等到他临死前,家人才发现那块墓地早就被人占据了,只剩下两个坟墓中间的一小块间隙,大概可以立着放进一个人。家里的人只好无奈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生命垂危的约翰逊,看看他到底希望怎么来处理自己的身后事。约翰逊不以为意地说:“既然人可以站着生,那么当然也可以站着死,就让我站着死去吧!”于是他死后,人们就把他站着埋进了地下。一件小小的插曲,却可以看出约翰逊为人厚道、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别人占都占了,难道要闹得天翻地覆,非要占据墓地的坟立即迁走不可?无论古今中外,要挖动坟墓都不是等闲小事,所以这件事处理起来,一点都不容易。约翰逊的做法,既化解了家人的难处,也成全了自己一贯的生活态度:生的价值胜过死后的躯壳。泰戈尔说:“让生时美如夏花,死时红如秋叶。”司马迁也说人的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只有生之伟大,死时才值得别人尊崇和哀悼。谁会面对着一个庸人的坟墓黯然落泪呢?谁会面对着土丘发出仰望崇敬的感叹呢?反之,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曾经认真活过,活出了自己、有益于别人,那么就算过程仪式再简单,他也享有生与死的尊严。一个人的平庸与伟大,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人生的态度上。人生的价值观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都不同,做人做事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是,当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或是有一个崇高的目的,就会看到真正的人生价值。人生的许多问题都与人的心理有关,尤其是幸福、价值的问题。弗洛伊德早就精辟地论述过,所谓“幸福”是一种极其快乐的感觉,它产生于人的内心之中被深深压抑的需要之满足。由于人的神经器官受到快乐原则的支配,所以幸福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只能产生于强烈的对比之中,而不能产生于某种事物的状态中。从自我和小我的角度来看,幸福与否正是一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一个人做了亏心事不可能有幸福感,相反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有益于社会和历史,他所获得幸福感就会非常强烈,当然这种强烈的幸福感并不是肤浅的感官刺激所能比拟的,它存在于心灵的最深处,持久而热烈。人生的概念,很清晰又很模糊,似乎离你很近,伸手便可以抓住;又似乎很远,只有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意志,不畏艰难险阻,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人生,像一场激烈的战斗,有胜利的欣慰,也有失败的痛苦,如果你是一名有勇有谋的战士,不畏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赴汤蹈火,就一定能经受住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人生不能没有追求和探索,不能没有理想和目标。人生,是船行;人生,是战斗,只要生活在这船行与战斗中,青春和生命就一定能迎来灿烂和辉煌的明天。做人要活出自我的价值,就要充满自信,敞开心灵,对生活持乐观态度,让心态开放,不暗淡倒退,不依靠畏惧生活,真诚面对一切,相信世界有真理,相信人间有真情;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坚强的自律能力,培养敢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战胜自我的毅力和决心,克服懒惰和放任。歌德说得好:“谁若不能主宰自己,他将永远是一个奴隶。”“谁若游戏人生,必将一事无成。”学会爱,自己持有正确的价值观,但并不歧视其他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他人,能与他人良好合作,富于责任感和同情心;多读书,不断地汲取文化营养,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努力克服虚伪、势利的小市民思想意识的影响,勤奋、上进和求知。每个人一生都有一两次机会改变自己,而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忘记环境也是人创造的,要永远牢记事在人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培养充满个性的格调和品位。     
独立的人格,高贵的精神     
王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字仲任,浙江上虞人,东汉建武年间出生于一个“细族孤门”的平民家庭。祖上曾因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但由于性情刚烈得罪上司,失去官职,便躬耕田亩,以农桑为业,也兼做过商贾小贩。因受地主豪绅排挤迫害,由元城迁至钱塘,最后又迁到上虞。由于家庭的影响,王充从小憎恶豪绅污吏,同情平民布衣。他虽然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但由于性格耿直刚烈,“才高而不尚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所以不为当权者喜欢,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只做过几任微不足道的小官。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所以虽然官小位卑,竟怡然自乐。后由于与上司意见不合,辞官回家,“屏居教授”,从事教育工作。王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授门徒和著书立说中度过的。王充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把孔孟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时代,也是“天人感应”、“王权神授”和“谴告”、“灾异”、善恶报应之类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作为一位战斗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王充与这些东西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反对把孔孟当成无可非议的偶像,把学说当成千古不变的教条。他所写的《问孔》、《刺孟》就是批判儒家思想的著名篇章。 
做人就要像王充一样,有独立的人格,高贵的精神,不畏惧权威,不畏惧潮流,敢于冒天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