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太宗-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清河公主和慕容冲姐弟“双飞入紫宫”最为传奇,后期更有兰陵王高长恭的俊男神话。我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连郭敬明这样的花样美男,拿到南北朝恐怕也只能算中上水平。这么多俊男美女浴血拼杀在残酷的政治军事舞台上,用“华丽血时代”都不足以形容,恐怕只有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六宫粉黛无颜色”才能肤浅的表达出这么壮丽的历史景观。

    为何这个烂账年代会突然出现这么多丽人呢?有些人提出了白种说、混血说等观点,但显然都是缺乏生理学常识的想当然。南北朝俊男满天飞无外乎一个原因——社会风气糜烂,更缺乏一个靠谱的人才选拔体系,贵族们直接以相貌为选拔标准,长而优则仕。尽管这些人都应该算是英俊界的前辈同仁,但就连我也无法认同这种凭长相选拔的机制,南北朝这种豪门世族风流倜傥,广大人民受苦受难的社会形态显然不可持续发展。

    造成南北朝大混乱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北方游牧部族的内迁,但其根源还在于晋朝恢复分封建国。不过晋武帝的最初动机似乎也不无道理,他的错误只在于方法不对。要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正确办法有且仅有一个——运用组织行为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科学知识构筑更加合理、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既将行政事务终端分解委任给许多人来承担,又能将权力的根源保持在中央而不流于藩镇。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摸索和不断改进,魏晋南北朝虽不值得称道,但毕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也不该一笔抹煞。

    不过现在各位也该摸索完了,可以退场啦!南北朝虽然极具风花雪月的文学魅力,但它毕竟是一笔烂账,这账要是一直这么烂下去,中华帝国的文明进程也就该结账了。所幸的是悲剧结束是喜剧,现在既将登场来收拾这笔烂账的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君主,他将带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走出了乱世,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文明阶段,他设计的行政组织结构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一部分 第五篇 一破瓶颈千年路——隋

    超级大国的草原攻略

    历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方向是北方草原,隋朝也不例外。南北朝无数游牧部族南下淘金,去了的没一个能回来,但草原生生不息,总会有新的部族填补前人留下的空隙。

    南下大潮中最后一个离开草原的部族是拓跋鲜卑,走后草原上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族——柔然(Roen,亦译蠕蠕、茹茹、芮芮等)。柔然的起源很复杂,汉文史料称其是匈奴、东胡、鲜卑和塞外杂胡后裔的说法均有。西方有人称其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后裔,也有人认为柔然即是后来与贵霜遗部共同依附于东罗马的阿瓦尔人(Avars),起源于北回归线内太平洋西岸,因不堪极地海洋气候,迁徙至内陆。

    柔然的部族首领称作可汗(Khan),以后大陆中部游牧民族大多都认同可汗是最高领袖的意思,纷纷效仿,成为一个经典的领主名号。柔然可汗以柔然本部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汗国,统治了蒙古草原,经常袭扰拓跋鲜卑的北魏。5世纪初,魏太武帝(拓跋焘)猛攻柔然,大军横扫漠北,许多小部族也遭到无差别攻击。受到灭顶之灾的各部族只好纷纷逃附柔然,这其中就包括生活在今甘肃平凉一带的阿史那部落。传说阿史那氏的祖先曾被敌人追杀,只剩一人为母狼所救,并与母狼生下许多小孩,繁衍出一个民族,所以该族以狼为图腾。阿史那酋长投奔柔然时带了五百户人家,由于精于锻造,被安置在阿尔泰山南麓作铁匠,被柔然人称作“锻奴”。由于阿尔泰山形似兜鍪,于是这个部落被称作“突厥”(G?ktürks)。

    经过百余年惨淡经营,阿史那土门成为首领时,突厥已然不弱。土门志向远大,先是向西魏进贡,得到认可,然后趁西方的铁勒部进攻柔然本部时伏击,将铁勒五万余户并入帐下,实力暴涨。土门宣布脱离柔然,自称伊利可汗。伊利可汗向柔然可汗阿那瓌求婚被拒,于是发兵击败柔然,威震草原。伊利可汗卒后其弟阿逸可汗继位(《周书》称是其子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应该有误),又大破柔然。阿逸可汗卒后其弟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继位,并于梁孝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彻底攻灭曾经的草原霸主柔然。之后,突厥西逐嚈哒,东伏契丹,横绝大漠天山,无人敢撄其锋,大小部族纷纷臣服,并得到中原西魏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正式认可。从此,突厥汗国成为这片草原新的主人。

    木杆可汗在位二十年而卒,其弟佗钵可汗继位。佗钵可汗号称“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北周、北齐为取得突厥支持,争相讨好,不断送钱、送公主。佗钵可汗得意的说:“我南边的两个儿子很孝顺,不担心受穷了。”

    佗钵可汗在位十年而卒。根据游牧部族兄终弟及的习惯,突厥第一代领导人都是舍子传弟,第一代死光了再传回最早那个可汗的儿子。佗钵可汗准备传给木杆可汗之子阿史那大逻便,但领主们觉得大逻便的母亲太低贱,不服气,更愿拥立佗钵可汗之子阿史那菴罗。当初伊利可汗东征柔然,其弟室点密(Istami)则率军西征,参与到萨珊波斯和东罗马的欧亚争霸,后被封为西面可汗,较少干涉突厥本部事务。而阿逸可汗之子阿史那摄图分封在东边,称尔伏可汗,实力强大。此时摄图站出来支持菴罗,菴罗成为最高可汗。但菴罗势力单薄,不能服众,不久让位于摄图,即为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亦称沙钵略可汗,设汗庭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北峰)。为了平衡,沙钵略可汗又封菴罗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

第一部分 第五篇 一破瓶颈千年路——隋

    突厥这种模式是典型的部族领主制,第一代黏合在一起可以非常强大,但各个领主都具有独立主权,久之必然分裂。室点密可汗之子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嗣位后对突厥本部的沙钵略可汗不服,东西日渐疏远,在汉人看来分裂成了东、西突厥。事实上东西突厥下面还可以分为很多独立政权,他们的合作和分裂都是因时因势,并不具有稳定的国家形态。

    隋文帝篡周建隋,沙钵略可汗认为有机可乘,集五大可汗之兵,勾结营州刺史高宝宁南侵,隋文帝只好派兵抵御并修峻长城。而当年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被送往突厥和亲,初嫁佗钵可汗,后由沙钵略可汗继承。千金公主天天哭诉隋文帝篡夺了她家北周,所以突厥天天南下袭扰。

    面对这个对手,隋文帝陷入深思。突厥比匈奴强大得多,匈奴只相当于普通地级市城管局,突厥起码相当于副省级城市。匈奴基本上是纯粹的马匪,既没手艺又没文化。而突厥出身铁匠,除了骑马还有手艺,篮球场上铁匠是受人鄙视的垃圾,但冷兵器时代的草原上铁匠就太实用了。须知战争史上最经典的冷兵器之一——土耳其新月弯刀最早就是突厥人发明的。而且突厥还有点文化,是草原上第一个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现在还有不少人认同突厥。这个对手显然比匈奴高出一个档次。

    汉朝痛击匈奴,虽成效卓著,但也耗费国力。关键是匈奴衰落了又有鲜卑,鲜卑过了又有柔然,柔然过了现在还有突厥。如果隋文帝要学汉武帝硬踩突厥,且莫说打不打得赢,就算倾尽国力大胜一场,倒是能让隋文帝本人扬名立万,但于国于民又有何益?无非是腾个位置让下一个部族粉墨登场罢了。或许是突厥当年利用北周和北齐的对峙从中渔利给了隋文帝一些启示,他也决定利用突厥的领主制大做文章。这个问题上,名将达奚长孺和名臣长孙晟分别做出了不同贡献。

    达奚长孺(“长孺”据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考据,大多史料作“长儒”)出自将门,以勇猛善战著称,北周时曾在对北齐、陈朝的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隋朝建立时进为蕲春郡公、上大将军。隋初沙钵略可汗经常南下袭扰,游牧民族的战争成本极低,甚至可以以战养战,隋朝没有大举反击,沙钵略可汗便益发骄狂。开皇二年,沙钵略可汗集五大可汗四十万大军分道大举南侵,“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隋廷遣高颎、虞庆则等重臣分八路迎击。其中,沙钵略可汗亲率主力精锐十余万出石门关(今宁夏固原西北),直取京畿。内史监虞庆则为行军元帅,达奚长孺为行军长史,率万余军迎击该路。

    当时天降酷寒,虞庆则军中手指冻掉的人就上千,但他认为必须果断出击,自率主力出战,达奚长孺率两千军包抄。不巧的是,达奚长孺的偏师却遭遇沙钵略可汗的主力。两千对十万,众寡悬殊,隋军大慑。按理说小股隋军可以选择避让,但达奚长孺知道身后已经没有隋军,只有手无寸铁的百姓在等着他用生命去捍卫,他不能让!面对十万敌军,达奚长孺丝毫不惧,神色慷慨愈烈。士卒们见主将如此英勇,也都抱定必死之心,在他的指挥下且战且走,途中多次被突厥军冲开,又都散而复聚。史载隋军苦战三日,昼夜十四战,达奚长孺“身被五创,通中者二(穿透身体的伤口有两个)”,仍奋勇搏击。隋军士卒被主将的英雄气概所感,无不奋勇——兵器全都打烂了,无一人退缩,用拳头砸!到后来手又打烂了,骨头都露出来,仍无一人退缩,用牙齿咬!隋军战殁者十之八九,但杀伤敌军上万,且无一人有一丝惧色。沙钵略可汗本意是大掠秦陇而回,谁知一入塞就遇到这样的骇人血战,更慑于隋军将士的万千豪气,不由得士气大坠。游牧部族的传统是打得赢就把别人往死里打,打不赢跑的比狼都快,何曾见过这等以弱敌强的勇者?最后,绝望的突厥人收尸焚烧,痛哭流涕而去。

第一部分 第五篇 一破瓶颈千年路——隋

    此役史称“龙血长孺之可汗禁妄”,这不是一场特别重要的局势之战,更算不上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但却是汉民族经过数百年沉沦后,在勃兴的游牧部族面前一次完美的民族形象重塑。这支看起来本应绝望的孤军用满腔热血在皑皑雪原上书写出一曲豪迈长歌,让凶悍的游牧部族重识了一个真理——哪怕秦汉的铁甲长戈早已化作齑粉,湮没入历史的红尘;哪怕魏晋的青丝软语早已化作香风,蚀穿了汉人的筋骨。但是!再漫长的沉沦也不能阻挡这个铁血龙族的重新觉醒,再残暴的敌人也只能作为这种尚武精神的反面配角!

    壮哉长孺!壮哉隋军!

    匈奴以侵掠之利,激将卒贪欲,一旦遇沮,恸哭而逃。岂知我汉家儿郎,舍身卫国,宁身糜而不退。是矣!尔有狼牙锋锐,可以欺柔顺;吾有龙骧虎卫,可以捍黎民。

    英雄的隋军将士打退了突厥可汗的狼子野心,但他仍不会罢休,以后还会常年袭扰。要解决突厥边患,既要靠达奚长孺的热血忠勇,也要靠长孙晟的战略奇谋。

    长孙晟是北魏宗室后裔,文武全才,深得隋文帝器重,北周时曾作为和亲副使,送千金公主远嫁。摄图当时还是王子,此人心高气傲,从来看不起南国使者,唯独对长孙晟钦敬有加,常与其游猎,甚至留其在北方居住一年之久。有一次两人出游,遇到两只大雕飞而争肉,摄图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射取。长孙晟引弓射去,一发而双贯。摄图大喜,令贵族子弟都跟他学习武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郭大侠的射雕英姿,而《隋书》记载此事却是暗喻长孙晟制服突厥的一箭双雕之计。

    蒙古草原天生适合游牧部族生长,虽是中原王朝的严患,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将草原改造成郡县,所以大举铲除其实没用,正确的策略只能抑制。如果草原上不是一支统一势力,而有两支势均力敌,让他们自相残斗,则不但都无力南侵,反而还有求于南国支援,这便是长孙晟的一箭双雕之计。

    此计的前提是突厥不能铁板一块,要分裂。所幸领主制政权最擅长分裂,而隋朝需要做的是保持他们的分裂并相对均势。

    长孙晟长期居于突厥,熟悉诸领主之间的关系,向隋文帝提出突厥“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他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是利用西面可汗室点密系的相对独立性,首先将突厥分化为东西两大汗国。然后鼓励沙钵略可汗的兄弟们争取独立自主,进一步分化东突厥。还可以扶植突厥东部的库莫奚、霫、契丹等族,对东突厥形成战略牵制,并随时挑拨突厥诸部互相残杀。隋军不轻易出兵援助,但见有一部危险时再救,将其救活后它若强大则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