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他同时代的严复也是一样,他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在民族危亡 的刺激下,他大声疾呼变法救国,迅速成为戊戌时期有影响的启蒙思想 家。他所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精 辟地总结出“物竞”、“天择”四个字,警告中国人如果再不变法图强,就 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本书1898年一出版就震动了全国,10年里出 了三十多个版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那一时代最流行的词 句,有些青年人甚至以此来作自己的名字(如胡适,字适之;陈炯明,字 竞存〉,可见其影响之大。毛泽东把他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四个代表人 物之一,就是因为他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20世纪前 半叶的几代知识分子很少有人没受到过他的影响。他提出自由才是西方社 会的根本,民主只是自由的产物,和谭嗣同大力歌唱的平等、康有为大同 世界中的博爱一起构成了戊戍变法时期反对专制的启蒙号角。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开一代风气的人,后来竟成了保守派的代表,先是 “筹安六君子”之一,再是反对白话文,反对五四运动。康有为、严复这 两个曾走在时代最前列,领过历史风骚的人物,最后成为筹安会和复辟的
主角之一,这是铁铸的事实,一失足成千古恨,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
《温故戊戍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个康有为,一个不是圣 人却立志成为圣人,一个处心积虑要做帝王之师的人,一个不满足于做变 法维新的精神领袖、不惜伪造密诏、一心渴望成为政治领袖的政客,一个 曾推动了历史又拉历史后腿的思想家,一个曾抄袭别人学术成果的学问 家,一个为谋求进身之阶不惜献媚权贵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名著《广艺舟 双楫》就肉麻地吹捧了翁同絲父子的书法成就以取悦翁)。他当然是戊戌 变法的主角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主角,他掩盖了一■切对他不利的事实,试 图把戊戌变法变成他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戊戌之前他的思想、言论、 行动都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站在时代的前面,那么,当慈禧太后的屠 刀扼杀了百日改革的事业,他也就落在了时代的后面,或者说被历史远远 地抛在了后面,最后和张勋一起成了复辟丑剧的主角。《温故戊戌年》仅 仅把康有为的神话撕开了一个口子,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某些历史的真相。 走出康有为的神话,走出所有大大小小历史的神话,只有从神话中走出 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一个总是生活在神话中而不能正视自己历史 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
20
魂兮归来,陈天华
1905年12月8日,湖南青年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
自杀。
在20世纪最后的时刻重读陈天华在20世纪 初写下的《绝命辞》,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史诗。
我们的灵魂不能不感到震撼,我们的道德不能不 受到一次净化。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陈天华蹈海 的那一幕一直浮现在中华民族的眼前,让我们在 灵魂深处总是无法平静。他的死是在悲悼一个民 族精神的衰亡。他的死是要他的同胞、要我们这 个民族在人格上站起来。他死了,但他是用他的 生命为民族的新生催生。他的死,因此在我的眼 前定格成一个永远的历史画面,挥之不去。
他说过他救国只有两条途径,“其一作书报 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只要能达 到救国的目的,就愿意以身相殉,反对空谈救国。
他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青春的誓言,他的书、他 创办的《民报》对20世纪初的中国都曾产生巨大
陈天华所著《猛回头》一书封面
陈天华蹈海的那一幕一直浮现在 中华民族的眼前,让我们在灵魂 深处无法平静。
魂兮归来,陈天华
21
影响,他的死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历史冋号。
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湖南曾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如 谭嗣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锷等,他们的生命都非常短暂,却都 如流星般留下了耀眼的轨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他们政 见不同的杨度在他的《湖南少年歌》中有两句诗“若到中华国果亡,除非 湖南人尽死”,后来因为陈独秀的引用而广为人知。由此也可以想见近代 湖南人物之盛。这几个人中谭嗣同(33岁)1898年被慈禧太后砍头,宋教 仁(32岁)1913年被袁世凯暗杀,黄兴(42岁)、蔡锷(34岁)则于1916 年相继病死,唯有陈天华是自杀。
我最初知道陈天华还是少年时代在历史课本上,特别是插图中的《警 世钟》、《猛回头》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读到一些思想史、哲 学史资料汇编以及陈天华的选本都收有这两篇。但我认为这只是陈天华反 帝、爱国的一面,没有反映出陈天华追求民主理想的一面,最能体现他民 主思想的是他在《民报》上发表的《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等文,我看 到的大多数有关选本都没有收入这一篇。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只强调他反帝、爱国的一面,对他的民主思想一字未提。陈旭麓20世纪50 年代写的《论陈天华的爱国民主思想》一文倒是专门论述了他从爱国到反 君主专制的民主革命思想,但似乎一直没有引起近代史和思想史学界的注意。
陈天华只活了 31岁,他的死有人说是为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农业 文明殉葬,其实是没有依据的。回顾陈天华短暂而壮烈的一生,重读他留 下的《绝命辞》,我禁不住热泪交错。陈天华用生命所追求的一切真的实 现了吗?我们这个民族真的在人格上站起来了吗?
陈天华的爱国热忱乃是出于天性,他每读中外历史,“于兴亡盛衰之 感,则涕泗横流”。因为痛感民族危亡,他写下了《猛回头》、《警世钟》这 两本激动人心的小册子,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表现 得淋漓尽致,在国内特别是长江流域广为流传,他的反帝救国思想因而也
22
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影响。1906年1月4日的宋教仁日记写着“倒卧于席 上,仰天歌陈星台《猛回头》曲,一时百感交集,歌已,不觉凄然泪下, 几失声”。宋教仁后来在《烈士陈星台小传》中也说“近年革命风潮簸荡 一时者,皆烈士提倡之也”。
1904年,俄国瓜分东三省,朝野束手无策,陈天华咬破手指写了几 十幅血书,寄到国内各学堂,“闻者莫不悲愤”。同年,他与黄兴、蔡锷等 成立了 “军国民教育会”。年底回国和黄兴、宋教仁等创立“华兴会”,起 义失败后,不得不返回日本,又与宋教仁等一起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 杂志。
面对清末严峻的内忧外患,他忧愤交加,谈天下事常常痛哭流涕,日 益憔悴。1905年春盛传各国要瓜分中国,他提议由全体留学生选派代表回 国,向清政府请愿,立即颁布立宪,以救危亡。同时决定只身赴京,不惜 一死,被同学极力劝阻。
1905年7月下旬孙中山来到日本,7月28日就约陈天华、宋教仁等 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会面商谈革命力量的联合问题,可见当时陈 天华在华兴会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29日,宋教仁、陈天华一同到黄兴 那里商议孙中山所提的问题。陈天华首先赞成与孙中山联合,黄兴则主张 形式上联合、精神上保存华兴会。陈天华还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记东京 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陈天华跳起来大叫“中 山先生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 ”他的态度对推 动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成立同盟会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同盟会的主 要发起人之一,与宋教仁、马君武等一同起草章程、文告,其中《革命方 略》就是他写的。
由黄兴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后来改名《民 报》,主要由陈天华编辑。他在11月出版的第一期上一个人就发表了 5篇 文章,几乎占《民报》创刊号的一半内容,影响很大。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驳斥了中国不可以言民权、不可以言民主 的论调,鲜明地指出“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 先之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豫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陈 天华集》丨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版)这一说法虽然显得有些混乱,但主张民主 共和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魂兮归来,陈天华
23
在《中国革命史论》里他说“革命惟问当世宜不宜,不必复问历史, 自我作始可也。”认为当时的革命已经不是“汤武革命”或朱元璋、刘邦 式的革命,而是要在“革命之后,宣布自由,设立共和”。
同时,他认识到只有“中等社会”主导革命才有成功的可能。在他的 心目中,代表“中等社会”的留学生人数渐多、“风气渐开”是一线希望 所在。对旧的会党力量他以为“可以偶用,而不可恃为本营”。
他在《绝命辞》中也说自己“重政治而轻民族”。说革命“不可有丝 毫取巧之心”,革命有出于责任心,也有出于功利心,出于功利心的“己 力不足,或至借他力,非内用会党,则外恃外资”,他显然是出于责任心 才主张革命。所以他赞成“以一纸书通过,而无须流血”的革命。“故今 日惟有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渐普及下等社会。斯时也,一夫发难, 万众响应,其于事何难焉。若多数犹未明此义,而即实行,恐未足以救中 国,而转以乱中国也。此鄙人对于革命问题之意见也。”(《陈天华集》156页) 因此主张“凡作一事,须远瞩百年”,不能鼠目寸光。
从后来辛亥革命的结局,我们惊讶地发现陈天华的先见之明。他之所 以强调从中等社会开始、然后向下等社会普及,就是强调启蒙的重要性, 在民智未开、人民普遍只知道有皇帝、而不知民主共和为何物的情况下, 仅仅利用人民普遍的反满情绪实行革命,即使把满清王朝推翻了,得到的 也只能是一个更混乱的中国。民国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已经证明陈天华早 年的论断没有错。难怪1908年《江汉日报》上连载的《革命党史》中就把 他列为“民族民权主义的渐进派(他死后,则由宋教仁“执其牛耳”),同 孙中山、胡汉民等的“民族民权主义的急进派”有一定区别,那就是他 们主张“不徒用武力,俟党势十分扩张,国民程度稍为发达,而后徐图 成功。”(转弓I自《陈旭麓文集》第一卷423页)这一说法未必都符合历史事实; 但从上述陈天华的观点看,从宋教仁后来的一些主张和行动看,这一判断 也未尝没有见地。也难怪梁启超在陈天华死后要引用他的一些观点与同盟 会论战,事实上他们倒也有不少一致的看法(顺便说一句,梁启超在坚持 宪政民主、反对专制独裁的立场基本上是一贯的,虽然也写过《开明专制 论》这样的文章,但不是主流)。
历史深处的^|
24
陈天华主张民主、民权救中国,他的《鄉子吼》以小说的形式,通过
一个梦描绘了他心中的民主共和国:
他走到一处,看见“共和国图书馆”的牌子,里面不知有几十万册 的书,其中‘‘有一巨册金字标题《共和国年鉴》”,列举了全国有三十多 万所大小学堂、六千多万男女学生;陆军、海军,军舰、潜艇、空中战 艇等;铁路,邮局,轮船等。陈旭麓说他提出的这个民主共和国的蓝图 大大超过了洪仁矸的《资政新篇h
然后他虚构了当年张煌言的抗清基地舟山群岛上的一个民权村,塑造 了留学回来的老师文明种以及他的学生孙念袓等人物。借文明种之口,他 说“国民教育”就是“倘若做皇帝的,做官府的,实于国家不利,做百姓 的即要行那国民的权利,把那皇帝官府杀了,另建一个好好的政府,这才 算尽了国民的责任。” “照卢骚的《民约论》(今译为卢梭《社会契约论》) 讲起来,原是先有了人民,渐渐合并起来遂成了国家。(《猛回头…陈天华 邹容集》119页)
他借孙念祖提倡自治阐述了自己对自由的看法:“‘自由’ 二字,是有 界限的,没有界限,即是罪恶,如今的人醉心自由,说一有服从性质,即 是奴隶了,不知势力是不可服从的,法律是一定要服从的,法律也不服从, 社会上必定受他扰害,又何能救国呢? ”因此要立一个自治会,拟一个自 治章程,“大家遵守自己所立的法律,他日方能担当国家的大事。”(《猛回 头…陈天华邹容集》】24页)又借他们的口表达了对美国民主的向往,他们 中学堂毕业就纷纷选择到欧美、日本留学,只有念祖要留下来办报,他说 民智不开,有千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