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朝那些事-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平定浙江后,多尔衮派遣“汉奸俱乐部”的三个高级会员——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组成“平南军”,于1647年2月16日,会同佟养和一起以岳州为基地,对湖南发起了全面进攻。

何督师紧急调马进忠、王允才部,加强长沙的防卫。

但就在两部还在回援途中时,清军己占领湘阴,兵锋直指长沙。

长沙守将王进才一看兵力不敌,立即保护何督师等乘船南撤,2月25日,清军占领长沙。

长沙失守后,湖南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浏阳、常德、衡州等重要城市均陷入敌手,何督师退到湘柱边界的永州地区,聊以度日。

君臣二人“互道衷肠”后,才慢慢愣过神来。

下一步,该怎么办?

跟何督师去永州,不现实,那地方,现在已是新的“国防前哨”了,清军随时都可能“朝发午至”,危险系数太大。

何督师于是建议永历帝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下定决心,移跸桂林。

见“何老首长”竟然来和自己搞“同业竞争”,“刘铁棍”干脆一棍子戳到底,上疏要求解除其督师职务,改任为户部尚书专理粮饷,妄图将这碍手碍脚的“老首长”一脚踢出军界。

得到永历帝拒绝后,他便直接面见何督师,拿出一副“督师舍我其谁”的架式,请“何老首长”乖乖交出军权。

“何老首长”则不紧不慢地告诉“刘铁棍”,出任督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皇帝的任命,第二是能指挥动郝永忠、马进忠、张先壁这些大腕级将领。

“刘铁棍”傻眼了,不用说兵多势众的郝永忠了,就是实力最差的张先壁,人马都是自己的好几倍,甭说指挥,就是能让这几位“仁兄”,别来抢自己的生意,就阿弥陀佛了。

“此路不通、则走彼路”,头脑简单的“刘铁棍”,想出了一个一了百了的办法。

这就是干掉何腾蛟,使他的手下,自然而然地听命于自己。

何腾蛟,一个“官场斗争经验何等丰富”的人,对“刘铁棍”不法行径,很快心知肚明。

他上疏永历帝后,得到了赵印选、胡一青两营滇军,作为“贴身护军”。

在一个黑漆漆的夜,他忽然率这两营军开拔,返回永州。

得到“何老首长”午夜狂奔的消息后,无可奈何的“刘铁棍”,只能落得一声叹息!

逃回永州后的何腾蛟,立刻授意张先壁,率几万人开到武冈,去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刘铁棍”。

张先壁带领几万人马,没几天就来到武冈城下。

此举立刻让“刘铁棍”抓狂,抓狂之后,他仗着手中有永历帝这块牌子,指责张先壁“犯阙”。

有备而来的张先壁,则针锋相对地痛骂刘承胤“劫驾”。

这场官司的最后裁决者,便只能是南明最高统治——永历皇帝。

永历帝终于找到了当领导的感觉。

他“煞有其事”派出兵部官员龙之沫,前往张先壁的营中宣谕和解。

宣谕后,永历帝让张先壁率军,到离武冈不远的沅州驻扎。

这样做,等于给“刘铁棍”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也让自己有了一份安全保障。

在张先壁驻扎沅州后,“刘铁棍”一下子变成了“刘木棍”,相对老实多了,“废桂立岷”的政变计划也静悄悄地胎死腹中。

可这舒坦的日子,永历帝还没还多久,就秋天来了,清军也来了!

在长沙、衡州结束了“避暑”的清军,趁着秋风送爽,又开始对湖南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

进攻的主要目标,就是永历帝所在的武冈。

除郝永忠在桂阳、张先壁在沅州进行拆抗外,其它的南明将领,非战即降,孔有德率领的清军,很快到了离武冈不远的斗溪铺。

“刘铁棍”派出部将陈友龙等迎战,但战斗的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

他手下的蒋虎、孙华、聂鸣鹤、张承明、张大胜等重要将领,全部战死,清军现距武冈仅有三十里。

在这令人垂头丧气的事实面前,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刘铁棍”的人生抉择,就是————投降。

为表示自己投降的热情和诚意,“刘铁棍”同志一边剃头“表决心”,一边派人找到“平南军”的一把手孔有德,表示可以把永历帝,当作“见面礼”,送给清方。

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刘铁棍”的积极主动,不但没有让孔有德心花怒放,反而让他疑心重重。

作为投降业中“资深人士”,多次投降又多次反叛的孔有德,最怕的,就是别人和他玩“假投降”。

所以,对于“刘铁棍”的投降,他没有一口拒绝,也没有马上接受,而是用“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的官场常用语来敷衍。

这就给永历帝的再次安全出逃,提供了“一线机会”!

永历帝是一个心细如发的人,尤其对潜伏的危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他见清军步步逼近,而平时大言不惭、趾高气扬的“刘铁棍”,现在却默不吱声、行踪诡秘,感到情况有些不妙。

为防万一,他决定移跸靖州,并请出“刘铁棍”的老娘,请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位饱受儒家教育的老娘,倒也深明大义、当仁不让。

在“刘铁棍”外出接洽投降,不在武冈的情况下。这位老人家,利用自己的“特殊权威”,强令“刘铁棍”的手下打开城门,送永历君臣出城。

往靖州方向走了二十里,永历帝“先知先觉”的脑袋,再一次“灵光大现”。

他吩咐手下:“靖州是刘承胤的地盘,不可去,从小路速回广西。”

恰在这时,天又降下大雨,饥寒交迫的永历君臣,深一脚、浅一脚,找路直奔广西。

走到达广西古泥时,终于碰上了一支“亲人的队伍”————总兵侯性,领兵前往接驾。

感动万分的永历帝,就在侯性的护送下,安全到达柳州,完成了这次凶险而难忘的“逃生之旅”。

侯性因为这次特殊的贡献,立即被“火线提拔”,进封为商丘伯。

这次逃难时,为了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永历帝在半途,还特意命首辅吴炳护送皇太子,取道城步县入广西。

结果这回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两人都没有永历帝那么幸运,途中一起被清军擒获,押往衡州。

“刘铁棍”费尽周折,投入孔有德的怀抱后,随即引清兵占领武冈。

发现“见面礼”永历帝己经逃走后,大惊失色的“刘铁棍”,赶忙派出护军统领钱国安,带领一千名骑兵追往靖州。

这自然是无功而返!

在这次清军对湖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除了制抚堵胤埸率马进忠仍据守九溪,曹志建领兵扼守湘桂交界的龙虎关外,湖南各地都被清军占领。

何腾蛟见自已在湖南两年多的“经营成果”毁于一旦,也只得悲戚戚地离开湖南永州,撤到广西兴安。

随后,何腾蛟手下军事实力最强的郝永忠部,也随之来到兴安。

鉴于兴安太小,无法解决郝部的后勤问题,郝部便向桂林进发,希望能得到瞿巡抚的“关心和帮助”。

但瞿巡抚,却带着更高度数的“有色眼镜”,来歧视郝永忠这位曾有过“历史污点”的原大顺军将领。

他不但拒绝郝部进驻桂林城,而且连粮草也不给予供应。

愤懑不平的郝永忠,便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老传统,成立了“征粮队”,在桂林郊外实行“就地征粮”。

“征粮队”不时和当地民团发生流血冲突,搞得军地关系分外紧张!

这时侯,已是1647年11月了。

在这个黄叶飘零的晚秋,清军耿仲明部越过湖南边境,对广西北大门——全州,发动了新一轮攻势。

眼见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何督师、瞿巡抚这次紧密地团结起来,认认真真地组织了一场事关南明生死存亡的“全州会战”。

南明这次参战的将领,是五个经过“大浪淘沙、百炼成钢”的将军——郝永忠、焦琏、卢鼎、赵印选、胡一青。

南明这次参战的士兵,有原大顺军、湘军、滇军、桂军,倒也个个算得上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人数上,南明士兵约有十多万人,诸营并连,首尾亘三百里。

更重要的,全军上下此时的确有了一股同仇敌忾、誓死抗争的悲壮气概。

胜利的种子由此播下。

南征以来,一路顺风顺水、高歌猛进的耿仲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全州会是自己遭遇的下一个“滑铁卢”。

11月13日辰时,全州保卫战正式打响。

焦卢赵胡四将,负责对清军耿仲明部发起正面进攻,郝部则负责绕道小路,从背后发动袭击!

正午时分,当两军激战正酣之际,郝部“凶狠的一刀”,忽然朝清军的背后砍去。

在桂林城郊,受尽民团窝囊气,极想找机会发泄的郝永忠,现在终于有了撒气的对象。

他身先士卒,率骑兵卫队,直冲清军的“总指挥部”,一举打瘫了清军的“中枢神经”。

失去指挥的清军,乱作一团,奔溃北走。

南明军队趁势追击,把清军一举赶出广西境内。

据明军战报的不精确统计,此役“杀虏千余级,夺大西马三百余匹,小马无算,火炮、弓箭、衣甲、器械不计其数”。

文历史上把这次大捷,称为“全州大捷”。

人与比上次的桂林大捷不同,这次战斗中歼灭的,主要是由辽东汉人组成的“汉八旗”。

书这支队伍属于清军中的“第二精锐”,战斗力仅次于正宗的“满八旗”。

屋这比起上次打败的“李氏清军”来,又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

闻此大捷的永历帝,龙颜大悦地对这次难得的胜利,及时做出了总结表彰。

他专门下诏,赞扬这次大捷——“真中兴战功第一”。

随后在12月5日,永历帝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由柳州移跸桂林。

永历君臣还不知道,正是由于这次大捷,引发了清军内部阵营发生了巨大的分化。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清的两个“重量级”人物——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宣布反正归明。

一场惊天裂变终于开始了!

江西反正

参与江西反正的,是清朝江西正副军区司令(正副提督)金声桓、王得仁。

金声桓,辽东人,原是明宁南侯左良玉的一个部将,在明亡时,已做到了总兵官的位置。

1645年5月,在“老主人”左良玉忽然死亡,“小主人”左梦庚向阿济格降清时,金声桓也一同投降。

多尔衮对明朝投降过来的武装集团,绝大多数采取的,是“囚主而用仆”的方针政策。

于是,降清后,左梦庚被带回北京,“恩养”起来。

而金声桓,则带领手下来到江西战场,充当炮灰。

王得仁,陕西米脂人,外号“王杂毛”,年少时候,为混一口饭吃,早早就加盟了李自成的反政府武装,为大顺朝的“做大做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自成同志牺牲后,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便投降了阿济格,并也被派到了江西,成为金声桓的副手。

一条东北汉子,一条西北汉子;一个曾经“保政府的”,一个曾经“反政府的”,在这纷繁复杂的乱世,就这样鬼使神差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传奇人生。

在江西,这两个“最佳搭档”,不费清政府的一兵一卒,就先后攻抚州、吉安、广昌、袁州、赣州等十一府,擒杀了永宁王朱慈炎,活捉了南明江西巡抚邝昭,消灭及整编了大批南明军队。

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后,这两人觉得有资本、有必要跟大清中央政府,进行一番讨价还价了。

他俩联合上书,要求大清中央政府,从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出发,授与他们“节制文武”“便宜行事”的权力。

目睹南明“枪指挥党”怪异现象的多尔衮,自然不会把江西的行政权、用人权拱手相让,让这块地方在这两人手中,蜕变成一个“独立自由的小王国”。

他三下五除二地驳回了两人的“无理要求”。

当然,为了安慰他们那颗受伤的心,他还是把这两位的官职,由镇守江西的总兵官,改为提督江西的总兵官,算是由“临时工”转成了“正式工”。

但同时,多尔衮也做出了硬性规定:“今后,所有事关剿抚等重大事项,必须与该省的巡抚、巡按会商后方可执行;会商意见不一致的,要报告给东南最高行政长官洪承畴同志,做最后的裁定!”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得到这个意外结果的金王两人,大失所望,可劲地痛骂多尔衮“刻薄寡恩”。

怒火,正静悄悄在金王两人心中积压、酝酿,就差一个爆发的机会了!

机会来了!

这就是发生在1647年底的全州大捷。

在与清军三年多的并肩作战中,俩人逐渐认识到,这样两个事实:

一是满人的实力,并没有吹嘘的那么神,只不过象一头贵州驴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