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刘伯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王师:刘伯温-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有一个特别吊诡的论点,那就是天人感应。古代知识分子对帝王说,小心别做坏事,否则老天会惩罚。不仅仅是老天对帝王有感应,对普通人也是如此。谁要是做了坏事,就会被雷劈。比如《易经》中就说,有个农夫在田里耕地,被雷劈死。这是做了缺德事得罪了老天,老天惩罚了他。刘伯温评论道,这是胡说八道。老天生民,立了君王,又立了很多父母官,这些人手中都有权力,他们就能惩罚做坏事的人,何以要老天出手?老天如果真要这样做,那不是狗拿耗子吗?

如上所述,刘伯温的政治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有两个,一个就是民本思想。

刘伯温认为,政治的唯一目的就是立君以养民,而养民之要务就是“聚欲去其恶”,如果损害民而供奉君主,那作为君主的,必定要失败。

唐朝魏徵给老板唐太宗说过,人民就好比是水,统治者就好比是船,水可以载着船走,但水要是发了脾气,船就可能吃不了兜着走,这就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因此历代的统治者都讲究保民、安民、养民。元朝却完全违背了这个观点,横征暴敛,想霸占妇女就霸占妇女,想抢粮食就抢粮食。

刘伯温说,灵丘那个地方有位老人非常善于养蜂,蜂蜜和蜂蜡常常丰收,不久他就成了巨富。老人死了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养蜂事业,不满一个月,蜜蜂就一窝一窝飞走了,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这种现象感到忧虑不安,过了一年多,逃走的蜜蜂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剩余的蜜蜂全飞走了,他的家自此开始败落下来。陶朱公问原因,他邻居的老翁说:“从前灵丘老人饲养蜜蜂时,园内有房舍,房舍里有人看守。挖空树木来作为蜜蜂的居处,不透风,不漏雨。安置蜂房时,很有秩序。现在他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蜂园中的芦舍不修补,肮脏了也不清理,干燥或潮湿不加以调节,蜂房的开闭不按时节,蜜蜂的居处危殆不安,进出蜂房有所阻碍,因此蜜蜂也就不喜欢它们所居住的地方了。”陶朱公听后发感叹说:“唉!弟子们要记住这个教训啊,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人,应该以此为戒。”

刘伯温总结说,天下百姓犹如一盘细沙,谁能把他们团聚起来,谁就能获取天下,而聚合细沙最好的黏合剂就是关心他们的痛痒,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关注民生。

另外一个就是华夷之辨。刘伯温没有华夷大防的观念,他虽然认为,百姓觉醒后肯定要革命,但从来没有提倡要驱逐蒙元、恢复中华。刘伯温虽然屡屡痛恨蒙古政府的腐败,但只是痛恨这个政府是无道的政府,而从来没有针对它是异族的政府这一点。这种思想,让他成为真正的先知,领先了许多政治家几百年。

元王朝何以走到今天

民众之所以会觉醒,都是因为元王朝的残酷统治。但民众觉醒后,元王朝本还有挽救余地的,可惜,因为元王朝的一系列失误,导致它最终走到了土崩瓦解,束手待毙的境地。

刘伯温在青田,就为元王朝何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而作了总结。

首先就是内讧。元王朝前期就内讧不断,但因为没有外力的介入,所以只是他们自己家关起门来打架。他们关门打架的时候,就专心致志地打,因为门外没有趁火打劫的人,打完后,再开门,仍然是绝对安全。但后来,遍地烽火,他们还是互相咬,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最大的一场内讧发生于刘伯温在青田写《郁离子》的第二年(1360年)。本年,不知谁出的馊主意,要元顺帝调北方军区司令阿鲁辉帖木儿南下平叛。所以说这是个馊主意,是因为阿鲁辉帖木儿一向野心勃勃,而且还是状元,所以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元顺帝,但多年以来,他都没有机会进大都,所以就一直在隐忍。在得到去南方的命令后,阿鲁辉帖木儿心花怒放,立即以皇帝的名义招兵买马,当他确认自己有实力后,就给元顺帝写了一封使其目瞪口呆的信:“祖宗把天下交付给你,瞧你现在搞的,一锅粥。你把国玺交给我吧,我让你看看怎么做皇帝。”

元顺帝一向脾气都很好,可看到这封信后,气得如炮仗一样爆了起来。因为人人有理由造反,可就是你阿鲁辉帖木儿没有理由。阿鲁辉帖木儿你不仅是皇族,还是状元,也就是说,你是蒙古族的骄傲,想不到连你都造反,这真是太没有天理了。

国防部部长秃坚帖木儿强烈要求亲自出马讨伐要国玺的这位王爷,元顺帝表示最大的支持,给钱给兵给粮。但秃坚帖木儿是个正义感远高于能力的人,很快就被阿鲁辉帖木儿打得大败。秃坚帖木儿逃回大都,后面只跟了个伙夫。1361年,元顺帝怒气难消,从各地抽调十万人分两路讨伐阿鲁辉帖木儿,这一次,十万大军势如破竹,成功地将阿鲁辉帖木儿活捉,送到大都处决。

元顺帝为这场胜利兴奋了好久,认为他的大元王朝已恢复活力,蒙古人的太阳正重新从地平线上升起。但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嘴巴,把他打醒了。众所周知,元王朝在北中国平叛红巾军的主力有两支,一支是孛罗帖木儿兵团,一支是察罕帖木儿兵团。孛罗帖木儿出身将军世家,所以没有察罕帖木儿那样传奇的崛起,但他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在镇压红巾军的军事行动中,屡创奇迹,刘福通斩首行动中的东路军兵团就是被他扫平的。察罕帖木儿死后,养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继承了他那庞大的遗产——骁勇善战的兵团和超级强大的影响力。

一山不能容二虎,这话早就有人提醒过元顺帝。但元顺帝偶尔会迸发出政治家的火花,他说:“这叫平衡,不能让一人独大。”不过,懂得平衡艺术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那就根本无法控制平衡。

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几乎是同时发力,他们也想打破平衡,让自己独大。1363年,孛罗帖木儿派精锐兵团进入王保保的势力区域。这是一次试探性的攻击,但王保保毫不客气,集结重兵对孛罗帖木儿兵团进行了一次灭绝性打击。孛罗帖木儿见王保保不是好捏的柿子,就从老巢大同亲自领兵南下,这一次不是试探性攻击,而是真打,所以他的兵团很快就控制了王保保拥有的真定路境。

让孛罗帖木儿意想不到的是,王保保这次居然没有和他在战场上见面,而是跑到大都向元顺帝告状。1364年,元顺帝见平衡已被打破,而且从他那可怜的智慧库中搜寻出了王保保比孛罗帖木儿更可靠的信息后,就下旨削夺孛罗帖木儿的所有官职。其实他已没有了这样的能力,意料之中的是,孛罗帖木儿抗命,王保保趁机毛遂自荐,讨伐孛罗帖木儿。

元顺帝对王保保的主动请缨深为感动,还未等王保保动手,孛罗帖木儿已联合那位出去平叛却只带了一个伙夫回来的秃坚帖木儿挥师大都,攻破居庸关,要求元顺帝交出一直蛊惑军心的宦官朴不花。据王保保说,他还没有准备好,所以不能出兵。元顺帝只好忍泪将朴不花交给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就在阵前将这位无辜的宦官杀掉,但还不肯撤兵。元顺帝又只好对孛罗帖木儿加官晋爵。

关于朴不花这个宦官,有一点需要补充。朴不花其实是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忠实支持者,爱猷识理达腊和他老爹是两种人,他果敢坚毅,看上去是个英明的人。元顺帝一直不处理政事,所以许多政务都交给爱猷识理达腊,这就让他身边聚集了很多人,朴不花就是其中之一。而爱猷识理达腊对孛罗帖木儿印象极不佳,曾多次密谋铲除孛罗帖木儿的计划。所以说,孛罗帖木儿阵前处决朴不花,看着是清君侧,实际是杀鸡儆猴。

孛罗帖木儿杀了朴不花,得到了他应得的东西后,就撤回老巢。元顺帝再一次邀请王保保平定孛罗帖木儿。王保保当时正被残余红巾军的游击战困扰,所以不能马上接受命令。孛罗帖木儿得知这件事后,第二次领兵攻破居庸关,爱猷识理达腊这次冲冠大怒,领兵接战。但他的兵团远逊于孛罗帖木儿兵团,所以大败。元顺帝无奈之下,再次给孛罗帖木儿加官晋爵,还让他做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当然,这是虚职,至少王保保兵团,他就无法管理。

1365年,王保保终于腾出手来,打出了讨伐孛罗帖木儿的大旗。孛罗帖木儿以为好运气会永远跟随他,又领着他的兵团冲向居庸关。这一次,他心里暗暗发誓,顺便攻陷大都。

但是,好运气不可能永远跟随他,况且他遇到的是王保保兵团,双方就在平原上展开残酷的冲锋和反冲锋。结果,孛罗帖木儿的人越打越少,最后,他的部下想到了一个馊主意,要他亲自去见元顺帝,说明自己的忠心,保存实力要紧。孛罗帖木儿说谎话很不在行,所以他去见元顺帝时,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的一番话。结局就是,元顺帝根本不相信他,趁机拿下他,处决。

元王朝最有实力的两支军队,现在只剩下王保保一支。王保保在大都做宰相才两个月,就要南下继续平叛。元王朝现在处于无相无将的境地,它能支撑多久,刘伯温早就看出来了。

但内讧还有续集。

王保保兵团内部早有矛盾,就是他和李思齐的矛盾。只是因为当时大家一致对付孛罗帖木儿,所以矛盾被逼到了墙角。现在,孛罗帖木儿归西,王保保和李思齐的矛盾立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李思齐当然有充足的理由和王保保闹翻,当初他和王保保的老爹察罕帖木儿并肩战斗,大家是平等关系。可察罕帖木儿死后,王保保继承老爹的职务,就把李思齐当成了下级。李思齐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王保保抗衡,就联合了另一位汉人将领张良弼,手挽手和王保保作对。

双方的争斗结果是,你打我来我打你,就是不打那些革命家。王保保本来是专心要去东南平叛的,可总被自己的人掣肘,于是掉头回到中原,专心致志地“先安内再攘外”。

元王朝最后的精锐部队都消耗在内斗中,元王朝的灭亡自然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刘伯温说,孽摇山中有一种鸟,一个身子九个头。平时九个脑袋亲如姐妹。但一得到食物,九个脑袋就不共戴天,拼命地抢夺,直到鲜血淋淋,羽毛乱飞。有只长了一个头的鸟看到后说:“你们这群蠢头,九张嘴吃食,都是到同一个肚子里去,抢什么呢!”

人人都希望有九头鸟这样的对手,因为可以等他们争得头晕目眩时,上前踩着他们的脖子,然后吃了他们的肉。世界上最好的对手,就是那些你没有动手、他自己先乱了阵脚的对手。

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成语故事,叫卞庄刺虎。卞庄是个功夫高手,有一次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出宝剑,准备吃虎肉。他的跟班说:“先不要动手,你看见没有,那两只老虎正在吃午餐牛排呢,它们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争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伤,小者死。到那时候,将伤虎杀掉,可谓一举两得。”卞庄认为说得很有道理,就在一旁观看。果然如他的跟班所言,两只老虎互相斗了起来,力量小的最后被咬死,但活着的也伤痕累累,卞庄上去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了那只老虎,扛着两只老虎回家了。

现在,刘伯温说,元王朝的内讧就是两虎争肉,就等着出一位卞庄式的人物来收拾他们了。其实这个寓言说的不是卞庄,而是卞庄那个跟班的。刘伯温是否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跟班的呢?

传统智慧中的“主一”

什么是“主一”?用理学宗师程颐的话来说就是“主敬”,也就是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就专心地做,换作别的事也一样如此。这叫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一旦爱上一个行业,你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也就能由此找到天理了。

不过,理学的分支心学宗师王阳明却说,“主一”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说,如果专心致志是干一行钻一行,那专心致志地好色可以吗,专心致志地追逐财富可以吗?

显然,这是反问句,答案是否定的。

王阳明总结说,这种专心致志不是专心致志,而是“逐物”。真正的主一不是专心于事物,而是专心于天理。“主一”是心中有定见,其实就是去做事中磨炼反炼内心。在良知指引下,做任何事都能专心,而这种专心反过来会验证天理。也就是说,“主一”是心役物,但“逐物”却是心随物动,就成了物役心。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举了个佛家的例子来说明“主一”:一只小笨狗被主人耍得团团转,原因是,主人向远方扔东西,小笨狗只盯着东西,主人扔什么,扔多远,它虽然能叼回来,可累个半死。其实,小笨狗应该盯着主人,主人扔什么,都不管,主人跑,它跟着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