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方士的历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平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陇之骨,风阜之支,气之所随。”人死之后,无知无觉,哪里还能感受到什么生气、死气?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物理现象论证人死后可以感应至地气,这完全是荒谬的类比,绝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风水先生相阳宅,也讲究生气和死气。《黄帝宅经》云:“每年有十二月,每月有生气死气之位……正月生气在子癸,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未坤;三月生气在寅甲,死气在申庚;四月生气在卯乙,死气在酉辛;五月生气在辰巽,死气在戌乾;六月生气在巳丙,死气在亥壬;七月生气在午丁,死气在子癸;八月生气在未坤,死气在丑艮;九月生气在申庚,死气寅甲;十月生气在酉辛,死气在卯乙,十一月生气在戌乾,死气在辰巽;十二月生气在亥壬,死气在巳丙。”这就是说,时间不同,则生气和死气的方位就不同。至于什么是生气?什么是死气、为什么生气和死气的方位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迷信的观点都没有解释,也解释不清楚。 
相人术的内容之一是相气,认为气是形相的根本,决定性情和福寿。气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禀承天地阴阳五得之气,与生俱来;二是后天的调摄修养;三是外界环境的熏陶。气表现在精神状态、骨骼结构、声音素质、面部色泽中。气有清浊、强弱、顺逆、厚薄、沉浮、缓急、舒结、静躁之别。《冰鉴·气色》云:“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绿、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十二 养生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怎样才能健身延年?先民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养生术。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书有《养生主》篇,有文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 
养内:调养内脏。 
养外:保护肌肤。 
养心:颐养心神。 
养气:保存元气。 
养生术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自然界最可宝贵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云:“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这样一种人本思想是正确的。 
养生术主张遵循自然法则,即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于自然之理。” 
养生术强调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曹操有诗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养生术就是颐养之术,有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 
保健功是二千多年来养生经验的总结,从葛洪、陶弘景、苏轼、陈抟,到明清的高濂、曹庭栋都很提倡这套功法。他们的功法大同小异,不外乎从上到下依次活动身体。我总结归纳为以下方式: 
擦发。发宜常梳常擦。发为血之余,擦发可使头发变黑,精神爽朗。 
擦面。擦面可以活动血脉,保护皮肤。先将手搓热,用双手后面轻轻擦抚。俗称“修天庭”。《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云:“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理论骈文》亦云:“面属阳明胃,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 
护目。护目有两种方式,一是上下左右转动眼球,使眼部神经得到锻炼,并可以加强血液循环。二是熨目。搓热两手,熨摩双眼,有去翳、活血、祛风的功效,也可以防止近视和青光。 
擦鼻。按摩鼻梁和鼻翼,或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指背上下摩擦鼻翼,可以治鼻炎、驱风寒。《理论骈文》:“以中指于鼻梁及鼻翼两边揩二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州,以润于肺也。”中州即鼻梁,因其在面部之中。 
擦耳。双手按压和擦抚双耳,一上一下。《登真隐诀》卷中:“耳欲得数按抑其左右,亦令人聪彻,所谓营治城廓也。”耳为面部边缘,故称城廓。擦耳可以活血醒脑,以防聋聩,以补肾气。 
鸣天鼓。双手心捂耳,用中指和食指弹颈椎,有声如鼓,可以治耳鸣和头晕。 
搭鹊桥。舌尖翘起顶触上腭,使任督二脉接通,加强气的循环。 
赤龙之耕。又称赤龙搅海,以舌为赤龙,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搅动。可以健舌生津。 
叩齿。叩击上下牙齿。先叩后齿,再叩前牙,各三十六下。龚居中《红炉点雪》:“齿之有疾,乃脾胃之心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清散。”叩左齿为打天钟。叩右齿为击天磬。叩齿可减少牙疾,集神生精。 
吞液。吞服口中唾液。《养性延命录》主张七漱玉泉:“饮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食时、日中、晡时、黄昏、夜半,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饮之,每饮则满口咽之,延年。”《病源喉论》:“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温枯槁病。”吞液可以加强胃功能,治疗咽喉、食道疾病,古代养生家非常推崇这种方法。 
摇天柱。以双手的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摇动脑袋,前后左右各数下,可使颈椎无疾。 
击肩。用双手交互拍打左右肩,可防止肩周炎,增加气机流通。 
揉腹。双手搓热,由上下按摩腹部,也可以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旋转,有利于消化,减少肠胃疾病,使大小便畅通。 
捶背。由上而下捶打脊椎两侧,可以减速少腰疾,特别是用手背轻拍命门,可以健肾。 
兜阴。男子以手掌按摩阴囊,可加强性功能。 
提肛。轻轻收腹提肛,可以帮助消化,治疗痔疮,还可以使精气顺利通过尾闾关沿督脉上行,强身健体。古代养生家很推崇此法。 
擦涌泉。以手掌擦脚心涌泉穴,可以驱风去湿,交通心肾,安神健脑。 
这套方法简单实用,只要坚持锻炼,必有效果。这比求签算命以驱病,要科学得多。   
十三 外丹内丹(1)   
(一)外丹 
炼丹术是传统文化的方术之一。它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在炉鼎中炼矿物,制金丹、服之以求长生。内丹是以人体为炉鼎,炼精、气、神,以求长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能不死,能成仙。 
之所以称为丹,是因为炼外丹的基本原料是丹砂,炼出的是丹药。人们就称之为金丹术、仙丹术。金丹的“金”,意为珍贵和金银。 
战国时,齐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楚越多巫鬼。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还有方士教燕王不死之道。燕王派人去学,学未成而方士已死。燕王大怒,诛杀了去学的人,认为这个人应该早点去学。殊不知,教人不死的方士自己都难免一死,天下又哪有不死之道?可见当时的昏君对神仙迷信有多深! 
齐威王、齐宣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耗尽国力派人到海外去寻仙药。民间盛传海有方丈、瀛州、蓬莱三神山,山上有神仙和仙药。秦始皇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又派徐福等入海求不死之药,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然而,其风却愈演愈烈,西汉桓宽在《盐铁论》说:“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 
这样盛行的神仙观念,为炼丹术提供了思想基础。找不到仙药,就另辟蹊径,自己炼丹。后来的术师常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也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 
炼丹(外丹)术孕育于先秦,发生于秦汉,成熟和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泛滥于唐,衰微于宋以后。 
古代,炼丹者多是方士、道士、真人,称为丹灶家、炼师、丹侣。《唐六典》卷四:“其(道士)德高思清者,谓之炼师。” 
炼丹家很推崇传说中的制陶仙人宁封子。晋朝干宝在《搜神记》卷一记载“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人,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宁封子。”此外,《史记》和《列仙传》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炼丹家又将丹术托名于务成子。《吕氏春秋》记载务成子是尧师。传闻他在唐尧时降于姑射山,传授玄德经,又以巴沙汞、硫黄水制成丹药。《抱朴子·丹法》还专门记载了务成子丹法,服之可不死。 
炼丹家还推崇安期生。我们知道。炼丹家别称丹鼎派。丹鼎派的前身是饵药派。饵药派是神仙家三派之一,另两派是房中派和行气派。饵药派的代表人物是安期生。传闻中的安期生是琅琊阜乡(今山东诸城)人,在东海一带卖药,他吃天然草木果实,“食枣大如瓜”。秦始皇仰慕他,请他进宫,赏赐金帛数万,但安期生散财于乡人,仙游到蓬莱山去了,秦始皇就在阜乡亭为安期生立祠纪念。《汉书·蒯通传》记载,蒯通与安期生为友,两人向项羽进策,未被采纳,远遁。郭璞在《游仙诗》说“发期炼五石”。《抱朴子》说安期生靠修炼和服食金浆玉液而长生,活了一千多年。 
此外,炼丹家还推崇老子、彭祖,高远其所从来。 
炼丹术这所以衰亡,其原因在于: 
它没有向科学发展,也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不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它堕落成为统治者谋求长生迷信数术,谋财害命,危害社会,人们逐渐看穿了这是一个骗局。 
它的难度很大,要有幽秘的地点、漫长的时间、复杂的工艺、稀罕的原料、繁杂的器皿,人民大众不可能参与,也不愿参与。吃不饱的劳动群众怎么会想到去成仙?凡是缺乏群众基础的事情,都很难持久。 
(二)气功与内丹 
1。儒家气功 
儒家气功的特点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 
儒家气功的基本方法是由祖师爷孔子归纳出来的。《庄子·人世间》记载孔子解释“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大宗师》又记载孔子解释“坐忘”:“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四书”之一的《大学》论“静”云:“知之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宋代大儒对气功给予充分肯定,并付诸实践,并有所论述: 
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指出:“其术虽本于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却疾。” 
陆游有诗描绘静坐: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 
苏轼自有一套养生理论,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介绍了他常用的气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东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人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视,纳气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人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经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久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背、皆令极热。仍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十三 外丹内丹(2)   
不仅文学家,还有哲学家也偏好气功。 
周敦颐是理学开创者,修行方面主静。他在《通书·圣学》指出“静处则明,明则通”。 
朱熹认为入静要配合行气。他在《调息箴》谈其体会:“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翁,如百虫蛰。氤氲开合,其妙无穷。”这段文表述了朱熹在练功时的幻觉和享受。 
2。佛教气功 
气功的产生是多元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气功的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