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帝国-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耶律楚材的倡导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功用。在后来忽必烈的建朝大业中,在蒙古进一步的汉化中,基本上沿袭了他走过的道路,并发扬光大。即使是在元朝灭亡之后,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贵族们在建立新政权的时候仍然不自觉地遵循了汉制中的若干原则。虽然蒙古的汉化很浅,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创业功勋可谓难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壮志亦难酬矣。耶律楚材不愧为“治天下匠”,为大元帝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八章 所谓蒙系的“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在研究蒙古和元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绕不过对由四大汗国所组成的超级帝国的研究。他们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又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大汗国是蒙古统治者逐次在西征胜利中扩张领土的结果。四大汗国的出现,是蒙古族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四大汗国都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一直延续到今天,那么这将是一个怎样庞大的国家。之所以说四大汗国所出蒙系,就是因为这四大汗国当时的建立及真正的统治者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分而论述就会比较清晰直观的认识它们的本质了。   
钦察汗国   
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西征统帅拔都所建,疆域最为辽阔,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今匈牙利、波兰一带,都城萨莱在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以北。由于拔都的大帐使用金顶,因此在欧洲史书中钦察汗国也被称作“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商业贸易中心。   
在汗国内,拔都的13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形成了白帐汗国。贵由汗去世后,拔都支持蒙哥夺取大汗位,打击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势力,乘机占有河中地区。汗国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占少数,因此他们逐渐突厥化。   
拔都之弟别儿哥在位时(1257…1266年),名义上仍对蒙古大汗称藩,实际上汗国已成为独立国。别儿哥因同伊儿汗国争夺高加索地区,无力东顾,于是河中地区被察合台之孙阿鲁忽占领,别儿哥便支持窝阔台之孙海都对阿鲁忽作战,帮助海都崛起。   
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继位(1266…1282年),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1277年,蒙哥之子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送到与海都联盟的钦察汗国拘留了数年。直到1282年脱脱蒙哥继位时,那木罕才被放回。   
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出兵协助元朝攻打察合台后王笃哇、窝阔台后王察八儿,笃哇、察八儿战败,归顺元朝。1308年,元武宗遣使册封脱脱为宁肃王。月即伯继位钦察汗(1313…1341年),1314年元仁宗遣使册封,予以承认,此后双方经常遣使往来。   
月即伯在位时,汗国达到极盛时期。迁都到别儿哥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附近),与伊儿汗国、埃及等国通好,对外贸易兴隆。伊斯兰教在伏尔加河下游广泛传播,此后钦察汗都信奉伊斯兰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兰化。14世纪后期,蒙古贵族对外不断进行掠夺战争,内部又互相争斗,使汗国走向衰落和瓦解。15世纪20年代初,钦察汗国只剩下有限疆土,被称为大帐汗国。公元1480年为莫斯科公国击溃,灭亡。   
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察合台系后王笃哇与窝阔台系后王海都联合;屡与元朝皇帝军队争战,终世祖一朝未断。至公元1303年始与海都子罕八儿归服。   
1306年,笃哇败察八儿,尽收海都生前所占察合台封地。1310年笃哇子怯伯再破察八儿,兼并窝阔台封地。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复分裂为若干小国,汗权旁落。14世纪中叶,秃鲁帖木儿即位后,削夺藩镇权柄,汗权一度有所恢复。1362年合不勒汗即位后;诸藩王日益跋扈;汗空有其名。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部察合台后王的统治维持到16世纪。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窝阔台继帝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以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封地分割,分授诸王,以去其势。窝阔台子合丹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占领叶密立,海都占领海押立(今伊犁西)。   
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先后联合阿里不哥、乃颜、笃哇争夺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败,汗国势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儿为察合台系后王怯伯所败,封地并入察合台汗国。   
伊儿汗国   
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旭烈兀,他与元朝统治者同为拖雷后裔,关系也较其他汗国更为密切。其疆域东起今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是沟通亚欧两洲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元朝曾经与伊儿汗国双方互派官员、工匠,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很频繁。阿八哈汗时(1265…1282年)相继败西利亚(今叙利亚),战埃及王;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合赞汗时(1295…1304年),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加强法制,提倡文治,是汗国最盛时期,农牧商业均得到发展,岁入增加。同时合赞汗为争取当地领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废除“大汗”称号而改称苏丹,加速了当地蒙古人的伊斯兰化进程。   
公元1317年,年仅12岁的不赛因即位后,由于权臣出班专政,二丞相不合,内乱迭起,并遭到钦察汗月即别的进攻,国势渐衰。公元1334年不赛因死后,诸王争立,汗国陷于分裂,国势益衰。公元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第五部分 天可汗旗下的世界第一强国   
天可汗旗下的世界第一强国   
乾荷叶·失题   
刘秉中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   
宋高宗,一场空。   
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第一章 忽必烈的再创辉煌   
忽必烈被看作是元朝真正的开始,他把游牧的蒙古帝国带向了正统的封建王朝。在元太祖的称谓下,忽必烈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相当分量的君王。   
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公元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   
公元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蒙哥即汗位后,遣忽必烈开拓南部汉地,令旭烈兀远征西域,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则亲率大军伐宋。不料蒙哥汗于1259年在合州城下阵亡,大汗蒙哥遗留下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而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   
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为幼子,已经成为蒙古本土上的统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营。按规矩,大汗之确定须由大会推举,由于阿里不哥在和林颇受诸王公之拥护,所以忽必烈就想抢在他之前行动。他率军从武昌北上,在上都府(位于今察哈尔和热河之间的多伦诺尔附近)建大本营。   
公元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党羽,即他的军队,拥立为大汗,建年号为中统,并诏告内外。按成吉思汗的法律,这次仓促的选举是非正式的。按传统,大会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与此同时阿里不哥则在和林召集大会,亦称大汗,于是兄弟拔刀相向,内战长达4年之久。   
关键的胜利一仗是忽必烈的副将们为他取得的,他们在甘州东部(甘肃境内)打败了阿里不哥军,这次胜利巩固了忽必烈在对蒙古统治下的中原的所有权。同时,忽必烈把他的优势向蒙古推进,他于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叶尼塞河上游撤退。接着忽必烈错误地设想战争已经结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军队后,回到中原。   
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驱逐了这支驻军,并进军迎战忽必烈。站在阿里不哥一边的有窝阔台家族的首领、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地区的统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鲁忽,阿里不哥曾帮助阿鲁忽从其堂兄妻、兀鲁忽乃手中夺得察合台兀鲁思。   
由于这一支持,阿里不哥的势力与忽必烈的势力相匹敌,直到将近1262年年底,阿鲁忽背弃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变了形势。最后在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忽必烈宽恕了他,但是为谨慎起见,他把阿里不哥作为重要俘虏囚禁起来,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公元1271年,时机终于成熟。蒙古大汗忽必烈把原来属西夏帝国,金帝国,宋帝国,大理帝国和蒙古本土合并成一个帝国,国号“大元”,为《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蒙古国从此由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变为中华帝国正统王朝的一个朝代。元世祖建立帝国后成为蒙古汗国唯一的宗主,建都北京,北京成为远至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世界之都。   
忽必烈以前辈们的赫赫战绩为荣,并鉴其经验与教训,最终完成中国空前大统一的丰功伟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开明君主。与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堪称蒙古一代伟人。但在人们的脑海中,成吉思汗几乎成了蒙古征服者的代名词。提起忽必烈,人们又马上会联想到元朝的大一统帝国。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天下。   
元朝的建立是蒙古帝国各方面制度朝向汉化的重要步骤。元朝初年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与忽必烈年轻时重视人才、听取汉人的意见有很大的关系。元朝在这样开明君主创建下可谓是开了一个好头。   
马可·波罗对忽必烈也是敬仰有加。他是这样描述忽必烈的:忽必烈中等身材,四肢匀称,面目清秀,眼睛乌黑,显得精明强干。他英勇善战,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即位前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继位后,他是有史以来臣民最多、疆域最广、收入最丰、具有绝对权威的君主。      
第二章 国定大都 凿京通运河   
1264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定都于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区),定燕京为“中都”,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把国都由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于燕京的动机,其实与当年金朝完颜亮由上京会宁府迁都于燕京是颇为类同的,这其中包含了地理条件,内部夺权争斗,长远规划等一些因素。   
当时,忽必烈即位为大汗,并未按蒙古惯例,经大会推举,而是凭实力自立;这样在程序上就违背了合法性,所以导致很多贵族不拥护他;另外,忽必烈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这就避免不了触犯一些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装叛乱,他需要摆脱反对派的牵制;另外,燕京的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也是重要的军事及供给要地。   
当时可以有两套方案,一种是在原来金都所在旧址上重建,另一种是重新选址进行重建。在忽必烈的敦促下,刘秉忠仔细对金都的旧址进行了勘查,最后,他是决定在金中都故城的东北方,以金代行宫大宁宫为中心(今北海公园),营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是金中都城已于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军摧毁,无法利用。   
同时,大宁宫未遭破坏,忽必烈数次前来燕京时,都曾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暂住;另外,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当年金中都的莲花池和莲花河水系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系,并且当时著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