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万祥端起一杯酒,和李万全碰了一下杯子,“滋”的一声喝下肚,再夹起一筷子菜,有滋有味的吃起来。
他和李万全酒量都不大,喝到现在身上汗也出来了,感觉到头晕晕乎乎的。
他左看看,右看看,把所有的人都打量了个遍,无限感慨地对李万全说:“万全,我怎么觉得我们快当财主了呢?”
刘二花在一边撇嘴道:“我看你呀让今天几个钱烧的。咱家只有几间破房子,还有几亩旱地,要不是青林带咱们纺纱挣钱,你连财主梦都不敢做!”
刘二花的话提醒了李万全,他忙问李青林:“青林,你那天说咱家买地的事,我想了想,也就村西头馒头坡那荒坡地咱能买得起。可那块地是坡地,那里地很瘦,连野草都不爱长,你看咱能买么?”
李青林道:“咱把坡地蹚成梯田,再垫肥土下肥料,几年下来就成了好地。其实瘦地也能种红薯啊,红薯是粮食,红薯藤还能喂牲口。”
李万祥接口道:“青林说得在理。红薯这玩意是个好东西,前几年我在卧牛山区做木工,那个地区的人主要种红薯。要说红薯可是个好东西,它耐旱耐贫瘠,产量还高,一亩地可以产一千多斤红薯;红薯可以当饭吃,还能做粉条、做糖、酿酒,红薯藤是喂牲口的好料呢!”
李万全说:“前几天我在村西头的那片小土坡上挖了几锹,原来那地方是马眼土,怪不得不长东西呢!要是把那里买下来再蹚成好地,要下不小的功夫呢!”
马眼土是本地农民对一种没有完全风化好的土壤的俗称,这种土很硬,很难挖开;它由一小块一小块球状土块组成,小土球黄色夹点褐色,大小正好和马眼那么大。这种土没完全风化,氮磷钾含量极低而且不保水。馒头坡就是这样的土,所以连野草都难以生长。
李青林笑道:“这么差的地肯定没人愿意要,那咱买的价钱肯定低。反正咱有的是力气,多花点功夫多挑点河泥塘泥,再花点本钱下点肥料,再差的地也能蹚成好地!”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置房子置地是一个传统农民的最大梦想。馒头坡的地虽然是瘦地,但毕竟也是土地啊!“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给人打短工蹚了一辈子地的李万全兄弟俩对这句话最有发言权,再赖的地只要下苦工,也能变成良田沃土!
李万全、李万祥越听眼睛越亮,最后李万祥一拍桌子,大声道:“说得好,咱就买这块地!万全,明天咱俩到老祖家去,要是他出价合适,咱每家都买它个几亩!”
老祖其实不姓祖,而是姓李,他是李氏家族的族长。因为他辈分高,年龄长,地位显赫,族人称他为老祖,其实就是老祖宗的简称。
老祖今年七十岁,住在山坡那边的大李庄,李氏家族的祠堂就建在大李庄里。老祖家里有一百亩地,他在李氏家族不算很富有,但他是前清的秀才,在李氏家族里辈分又最高,为人处事又比较公道,因此李氏族人推举他为族长。
旧时农村田地山林的所有权分为公有和私有两类。私有的田地山林属于各家各户,以地契表明所有权归属,所得收入归个人所有;公有的田地山林属于家族共有,也就是俗称的族田、学田、义田等,所获得的收入用于这一姓氏的祭祀、兴学、赡养鳏寡孤独、修桥补路等家族公共事务。
族田由族长管理,只有他才有权决定土地租赁和买卖。村西头的荒坡叫馒头坡,正是属于族产,所以李万全想买的话必须要老祖同意才行。
正在这时,周德中弹棉花“踢、踢、踢、嘣-嘣-嘣”的声音在村中响起来,新一轮纺纱又开始了。
刘秀珍她们快速的收拾碗筷,晚上她们还要加班。
刘二花想到一个问题,问李青林:“青林,咱要不要多加点人手,从外村请人来纺棉?毕竟人手多了咱们挣钱也多些啊!”
李青林摇头道:“婶子,今天我们去镇上卖纱,那收纱的还问咱们怎么有这么多纱,我说是从咱全村各家各户收来的。要是公家人知道咱家纺纱规模这么大,那些捐啊税啊,还不都摊到咱家头上?再说了,如果咱们声势太大了,让那些蹚将知道咱们这么挣钱,还不把咱家全踏平了啊?”
刘二花点头说:“青林说得在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秀珍,三丫,待会去纺纱的时候嘱咐她们对外说是各家各户单纺的。要是真被公家人收了捐税,咱纺一斤棉的工钱只能发五个铜圆了,弹一斤棉的工钱也对半。我才不信她们不想多要工钱呢。”
刘秀珍和卫三丫点头称是。
李青林不禁感慨,果然智慧都在民间!刘二花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绑架在一起,这些人必定能守口如瓶。人才啊!


第十九章而今迈步从头越17
更新时间2011…4…9 19:56:21  字数:2450

 第二天上午,李万全、李万祥带着四色礼物去老祖家谈买地的事情。
四样礼物是李万全和李万祥两家凑出来的。李万全拿了一只母鸡,李万祥拿了一斤红糖、一把粉条、几斤小米。
这四色礼物中只有一样是买来的,那就是一包红糖,其他三样都是自己家出产的农产品。在这个时代的农户普遍穷困,能拿出这四样东西已属不易。农家的母鸡尤其珍贵,母鸡下的蛋一定是要卖掉的,那就是家庭主妇的咸盐罐和针线盒。
老祖平时是不大看得上这些又穷又粗俗的族人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让自己老婆打发了他们。今天看在这些礼物面上,老祖对他们很客气,亲自出来接待了他们。
买地的事情很快就定下来了,因为老祖今年急需凑钱修祠堂。
老祖当族长二十五年了,在他当族长的时间里,一会儿大清朝被推翻,一会儿白朗拉杆子举事,一会儿水旱蝗灾,一会儿军阀混战,现在小日本在北边又闹得凶。总而言之,在他族长任内几乎没有平静的日子。
李氏祠堂还是在前清时候修的,这二十五年来一直没有修葺。祠堂房顶屋梁水浸虫蛀,原来的绘彩油漆斑斑剥落,砖墙石基倾斜裂缝,木梁木柱糟朽不堪。
老祖今年七十岁,自感来日无多。前些年因为兵荒马乱、族人穷困而无法凑集修祠资金,这两年风调雨顺,庄稼连年丰收,农人略有集余。“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修葺宗庙的人是要记录在族谱上的,于是老祖急于在有生之年把宗祠维修一次。
去年收成好,老祖从秋收开始在族人中间集资。祠堂二十多年都没有维修,由于这次维修工程实在过于庞大,所募集来的钱物加上族田的收入,离修好祠堂所需费用还差约一百大洋。这几天老祖心情很不好,整天为这事唉声叹气。
当听到李万全兄弟俩要买馒头坡荒地时,他惊讶地张开了嘴巴。
别人不知道那块地的价值,而他老祖知道那地到底值不值钱。修宗祠的钱不够时他找过族里最大的地主李万财,准备将那块地卖给李万财。李万财不屑一顾,说:“你白送给我我都不要!馒头坡都是马眼土,那里种什么都不长,你就是把地给了我,我还要倒贴捐税钱!”
当他确定李万全兄弟俩确实要买馒头坡的坡地时,老祖的嘴巴张到了最大点,大到几乎可以放进去一颗煮熟的鸡蛋!
李万全兄弟俩的到来,对于老祖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老祖当场拍板:“中!你们开个价吧!”
李万全、李万祥没想到老祖会这么痛快。他俩在路上计划好了,如果每亩两块大洋,他们就把卖桐油的钱全买地。两块大洋买一亩地,这价钱也太便宜了,现在老祖让他们开价,他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开口。
老祖主动开口道:“三个大洋两亩地怎么样?要是你们看得上就买下。”
李万全、李万祥自然是喜出望外,和老祖当场签约,每人买了十亩地,并当场交了定金五块大洋。剩下的钱等老祖派人丈量定界并签好地契,他俩在地头现场补足。
李万全兄弟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种庄稼需要水,他们要在坡地下挖一个水塘。水塘所用土地按照挖成后每亩一个大洋的价钱购买,也在老祖派人丈量定界并书契后当场支付,此水塘以后归李氏兄弟共有。
这个条件老祖当然不会反对。馒头坡光秃秃的存不住水,坡下有一条水沟,到雨天水沟就排水,一到晴天就断流,平时当然是野草杂生,无人问津。既然有人拿钱买荒废的水沟,老祖欢迎还来不及,哪会有不同意的道理?
大李庄离小李庄不到三里地,两庄中间隔着一个小丘陵和一个田畈,步行来回也很快,李万全、李万祥回到村里时还是半晌午。
买地的事已基本定下来了,李氏兄弟就在将要到手的地里指指点点,计划着如果改造这二十亩荒地。没想到老祖比他们更迫不及待,在他们回来不久,老祖亲自带着几个族人来丈量定界。
通过丈量,水塘的面积六亩,老祖慷慨地只算五亩,并白送了他们水沟下游建塘埂的土地。
土地和水塘的地界很快就定好了,李万全和李万祥买的地和水塘也钉上了界桩。老祖现场将带来的地契写好,李氏兄弟交了剩下的三十块大洋,馒头坡的土地到手了。
老祖的慷慨也得到了回报,村里周家和钱家见土地便宜,俩人凑出了十五个大洋,各买了五亩地。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老祖带着卖地的大洋笑呵呵的走了。临走时他还千叮呤万嘱咐,要是能把馒头坡的地全买下,价格还可以下降。
小李庄几户人家现有的旱地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今天能在他们手里能置办产业,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四个手拿地契的农民从心里乐开了花。
像这样的坡地也可以种红薯,因为坡地留不住水和肥,所以坡地不如平地产量高。
坡地上的雪还没有化净,浅表层的土还上着冻,四个农民已经等不及了,他们下午就开始整理土地。
村里人干农活经常采取换工的形式,主家有重活的时候亲友邻居都来帮忙,主家只提供伙食,并不需要付工钱。这次别人在你家做的工,等下次人家有活的时候你再帮他干,这样就把他的工还给了他。这种换工的形式很实用,也很公平,特别是完成规模比较大又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实用。每个人都有专长,大家在一起分工合作,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无需花费钱财。
小李村四户人家都买了地,家家都需要壮劳力,村里邻居一时帮不上忙,所以各家都喊来自己的亲戚帮忙整理土地。
等到工程开始李青林才知道李万全他们要挖塘不仅仅是为了水源,也是为了挖小沟底下的肥土。
因为地面植物稀少,馒头坡经过多年雨水侵蚀,表层风化比较好点的土都被冲刷到沟底。沉积在沟底的土壤相对肥沃,保水性较好,这么多年荒草蔓生。荒草春生秋枯,沟底腐质层很厚,挖开以后竟然是沃土。
把坡地先整理成平地,再把沟底的好土运上去,这个工程实在不小,李青林的舅舅舅妈也来帮忙了。
男人们都在地里干活,纺纱的事宜全交给了女人们,包括到镇上去买棉卖纱。
此地有俗语:“上到九十九,下到七八九,只要有纱车,都会纺线轴”。纺纱技术也不复杂,对体力和年龄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人有耐心就行了,所以农家妇女基本都会。周德中的老母亲和小女儿也加入纺纱的行列,现在总共有八个人同时纺,第二批买来的四十斤皮棉只用了六天就纺好了。
正月十八一大早,刘秀珍和卫三丫一起到镇上去卖棉纱。镇子离村子九里地,买花卖纱的是老主顾,所以两个人办事也算很顺利。
傍晚李青林他们从地里干完活回家后,卫三丫悄悄地把李青林拉到一边,告诉他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刘秀珍在镇上和人打了一架!
李青林闻言大吃一惊。


第二十章而今迈步从头越18
更新时间2011…4…10 20:47:06  字数:2637

 自重生以来,父母对李青林极其慈爱,李青林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他已经从心底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真正的亲人。母亲刘秀珍对李青林尤其喜爱,家里好吃好穿的第一先紧着李青林,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
在李青林的眼里,母亲温和、善良、慈祥、勤俭、能干,这样的一个农村妇女怎么会和别人打架呢?
晚饭的时候李青林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淡淡地笑了笑,道:“不就是一个东洋小鼻子么?那货看上去野得很,其实一点也不经打!”
今天一大早,刘秀珍带着卫三丫去了镇上卖纱买棉。今天是个阴天,虽然初二就已经立春,但是气温还是很低,野地里小北风呼呼的刮着,出门的人都缩头缩脑,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
镇上最大的棉花供货商是长胜货栈,刘秀珍今天办的最后一件事是到长胜货栈买皮棉。
在到长胜货栈之前,刘秀珍的心情是喜悦的,因为今天的棉纱价格上涨了,而且还涨了不少,刘秀珍心里估算了一下,这次卖的棉纱多挣了一百多个铜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