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高王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渤海国高王传奇-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楷固是个骁将,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又急于立功,认为索仇是畏敌不前,胆小如鼠,对他的建议根本不屑一顾。
李楷固对索仇喝斥道:我有二十万人马,势如排山倒海,必须一鼓作气,直捣敖东城,生擒大祚荣。
索仇身为副将,不能强争,只好忍气吞声。
李楷固大军进入龙岗山地界,便有震国人马前来迎战。首战是张雨生前来交锋。李楷固知道张雨生的武功高强,不敢轻敌,又想早日逼近敖城,就和索仇联手夹击,想要在十招之内就把张雨生置于死地。可是战不到六七回合,张雨生就露出破绽,招架不住,往后败走。
索仇心中疑惑,向主将进言道:张雨生也是一员骁将,怎么会这样快就败走了,一定是佯败,大帅要小心中计。
李楷固道:张雨生是大祚荣的义子,他来打头阵,主帅十有八九是大祚荣。全军奋力追击,立功在此一举。
唐军追了三五十里,眼见张雨生钻入老林,很快就失去踪迹。李楷固便放弃对张雨生的追击,指挥人马往敖东城杀来。全军正在快马加鞭往前急进,突然一声炮响,山林中冲出一支渤海军人马,为首的是大门艺。
李楷固对索仇大叫一声:还是老办法,你我联手夹击,务求速胜。
索仇应声而上,和李楷固左右出招,把大门艺夹在中间。大门艺左挡右拦,勉强应战七八回合,便虚晃一枪,向后退去。李楷固不肯放过,纵马穷追不舍。追了二十余里,大门艺隐入茂密山林。李楷固勒住战马,正要转回去和索仇会合,却见大野勃在前方出现。李楷固大叫一声,打马就追。
索仇催马驰到李楷固马前,说道:大野勃大门艺张雨生轮番来战,这分明是在引诱我军深入,前方必有重兵埋伏,大帅万万不可轻进。
李楷固道:张雨生大门艺大野勃三兄弟作前军先锋,主帅必是大祚荣无疑。我军奋勇向前,就可以将大祚荣生擒活捉。这是剿平震国的天赐良机。索将军不可再迟疑。
索仇心中暗暗叫苦道:李元帅这样一意孤行,我军休矣!
李楷固尾随张雨生大门艺大野勃一路追来,到了天门岭,只见幽谷阴森,坡陡路窄,却不见了震军踪影。
索仇道:此处是天门岭,山形险峻,峡谷幽长,万一大祚荣在这里设下伏兵,我军插翅难逃了。
李楷固道:你怎么这样畏首畏尾。就算他有伏兵,能把我二十万人马一口吞了不成?命三军前后紧密相接,拼命冲过山谷,直捣敖东城!
索仇无奈,便说道:我在前面开路,大帅押后,万一有事,也不致全军覆没。
李楷固大怒道:你临阵之际,口出妖言,是惑乱军心。再敢胡言乱语,本帅可要军法从事!
索仇无可奈何,只好和李楷固并驾中军,指挥二十万大军向山谷中冲去。
大祚荣早已张网等待,见李楷固大军入网,大喜道:李楷固用伏击战法在硖石谷大破唐军,应该对伏击战术有所警惕。不想他今日却能够顺利入网,真是天助我也。
当李楷固的二十万人马全部进入天门岭山谷,大祚荣发出了攻击命令。山谷两侧的渤海军伏兵突然奋起,滚木擂石和火矢焰簇一齐向山谷中倾泄,其势如山体崩塌,其威如天河泛滥,山谷中立刻就成了肉饼工场,把唐军的人和马加工成阎王的美餐。这场恶战进行了三天三夜,唐军的尸体填满了天门岭二十里山谷。
李楷固和索仇身陷重围,拼命死战,战到第三天黄昏,身边只剩下三五十骑亲兵。眼看震国人马缩小包围圈,就要扑上来斩尽杀绝,残兵败将们发出绝望的哀鸣。李楷固正在绝望之际,高王大祚荣纵马来到面前。
高王骑火龙马提金枪,威风凛凛,开口说道:营州一别,已有三年,李将军久违了。
李楷固羞愧难当,翻身下马,俯首说道:本帅曾用伏击战术大破曹仁师大军,今日却同样中了你的埋伏。真是羞死人也。你要杀要剐,请便吧。我已降过一次,绝不能再降第二次。
高王道:你身陷绝地,全军覆没,如果不怕死,早该自行了断。现在不肯自杀,说明你还想求生。你不肯一降再降,说明你还知道羞耻。孤王看在营州相识的份上,也感谢你当年不来追赶,让涑末部从容东归,今天既不要你命,也不要你降,可以放你走出天门岭。
李楷固道:大王爷若能高抬贵手,放我回去,我保证终生不再与震国为敌。
高王道:你全军覆没,也无颜去向薛纳求助,一路上吃饭都是问题。孤王放人放到底,送给你车辆和粮草,足够你返回洛阳。
李楷固道:大王爷如此仗义,让我无地自容。
高王再看着索仇问道:不知索将军意下如何?
索仇俯首应道:败军之将,还能有何话说。如果大王爷肯放,末将愿和李元帅同返洛阳。
高王道:那就请二位上路吧。
李楷固和索求带着五六十名残兵,和高王赠送的车辆粮草,狼狈而去。
副王大武艺望着李楷固远去的背影,向父王问道:李楷固和索仇已是案上鱼肉,父王为何放他们回去?
高王道:我曾向洪云仙师保证过,坚持自卫防守,绝不逞强滥杀。现在他们已经穷途末路,失去反抗能力,杀了对我无益,放了却可以让他羞愧。让他们回去祥述战败过程,也可以让女皇帝武则天反省深思。如果大唐知道震国不可欺,从此不来征讨,岂不是更好。
大武艺道:父王真是深谋远虑,儿臣不能及也。
李楷固和索仇逃回洛阳,向女皇武则天禀报战败过程,请求处分。
武则天宣旨道:李楷固有勇无谋,难当大任,丧师辱国,罪不可恕。让他去潭州乔口镇做个守备校尉吧。索仇无过失,免予处分。
索仇奏道:臣愿请兵再战,将功补过。
武则天道:震国不来犯朕,朕又何必要去惹他。劳师伤财,有害无益,还是免了吧。
李楷固恼羞不敢言,愤恨无处泄,到乔口镇去做守备校尉,终日以酒浇愁,不久便郁闷而死。契丹三个大酋首,一个被唐军击毙,一个被家丁杀死,一个郁闷而亡。历时五年的营州之乱,到此结束。
宰相狄仁杰是李楷固的保举人,觉得脸上无光,向武则天小心请示道:不知陛下对震国之事有何打算?
武则天道:朕只想积德长寿,不想再动干戈。让安东都护薛纳撤到辽阳府,不要再去招惹大祚荣了。让原高句丽王高臧的儿子高德武,到安东府去做都督,安抚百姓,以免高句丽遗民都归了震国。
武则天女皇这一决策,影响深远,此后大唐和震国之间的关系日益改善,并最终促成大祚荣归附大唐。
震国高王大祚荣在天门岭一战,击败了李楷固二十万大军,凯旋而回。百官争相祝贺。高王却对大唐可能再次征讨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高王道:天门岭之战虽然大获全胜,对大唐的威胁还不能掉以轻心。昔日隋炀帝屡败却又屡战,曾经三征辽东。武则天要是象杨广一样痴迷不悟不肯罢休,还会再派兵来。十二兵卫不可松懈。夫余府和长岭府要密切注视辽东军动态。大内相要派人往洛阳打探消息。
众官应道:臣等领教。
四十余天之后,有探子回报:辽东郡王薛纳已经撤到辽阳府去了。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来做安东府都督,现已到达安东城上任。
高王对众官道:天门岭一战,象一剂镇痛猛药,镇住了辽东大局。辽东军后撤,高德武复出,表明大唐无意再战。武则天不死,就不会再来征讨。武则天死后,也未必会有战事。孤王可乘机强兵富国。三五年之后震国将有十万精兵,无人再敢轻视。
大内相任雅湘提醒道:武则天突然派高德武到安东城,必有阴谋,还要早作防范。
高王道:高德武来安东是要与孤王争夺民众,可以用高句丽太妃玉印去制服他。
朝会之后,高王回到后宫,对贵妃高贞玉说道:太妃留给你玉印,可以派上用场了。
高贞玉道:基下此话怎讲?
高王道:先告诉你两个好消息,一是辽东郡王薛纳已退守辽阳府,不再与震国争夺辽北土地。二是你的侄儿高德武来做安东府都督,已经到了安东城。
高贞玉道:基下的意思是用太妃遗印去招降高德武。
高王道:你一下子就想到这上,看来此计可行。
高贞玉道:德武是宝藏王的长子,小名叫小德子,小时候最听我的话。武则天肯放他回来做安东府都督,可真是开了天恩。
高王道:其实武则天自有她的用意。就是借用高德武的号召力来和我争夺辽东民众。可是她没有想到,这种安排可能被我利用。
高贞玉道:看来基下已经有了计划,需要我作什么,尽管吩咐。我一定竭尽全力。
高王道:此事还不必急。高德武到了安东,只能守着一座孤城,不会有什么作为,辽东民众不会跟他走。如何招他来归,还要容我和众官细细筹划再定。
第三十九章 使妙计贵妃出巡 祭山神智取九寨
    高王大祚荣经过湄沱湖会猎,不战而屈人之兵,镇住了黑水部,招抚了铁利部,安定了北方。经过天门岭大战,设伏兵大败李楷固,唐军从此不再来犯,安东都护薛纳退守辽阳,来自中原的压力大大缓解。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高王就要大展宏图,乘势向长白山以南发展。
这日高王临朝,向百官说道:孤王在辽东向金银铁许下诺言,三年之内要收拾辽东。如今黑水部已经安定,唐军也不再来战,正可乘势向南发展。众官有何良策?
右相大祚新一向认为只有凭借武力才可以解决问题,当时就上前奏道:自东归建国以来,震国日益强大,精兵不下五万,可以扬威天下,征服四方。基下欲取山南,只要大军一动,一定会马到成功。臣愿请命出征辽东。
左相崔岳林奏道:基下一贯坚守和平之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启战端。李楷固溃败之后,薛纳撤至辽阳,高德武做了安东府都督,形势对我非常有利,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用连环攻心战术,让九寨和高德武归附震国。
高王道:兵书上有成例,叫做远交近攻。孤王却以为抵大抚小有时也不失为上策。抵御大唐,这是抵大,可以扬威天下,使近邻不敢小视。对近邻之地,比如黑水部和辽东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强攻能争得土地,却会伤害民心。伤了民心,众叛亲离,取了土地又有何益?众官可沿着左相的思路,议一下攻心之策。
大内相任雅湘奏道:臣以为,自古以来,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民心与天意又本是一致。基下可借助天意收取民心。
高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说得好。请大内相详细说明你的主张。
任雅湘道:长白山和昆仑山遥相互应,是海东神山。长白山区的民众,最敬畏的是山神。据臣所知,靺鞨人信奉的山神是喜利妈妈,高句丽人信奉的山神是日吉那姑娘,都是女神。不妨请高贵妃出面,邀请山南九寨头领共同祭祀山神,再伺机展示高句丽太妃留下来的玉印,就说奉太妃遗诏,招抚辽东。九寨头领定会欣然来归。至于高德武,就更要借重高贵妃之力。是否可以请高贵妃冒险到国内城约高德武相见,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劝高德武来归。
高王道:用计是智谋之战,用兵是武力之战。孤倾向于智战。智战就要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巧妙运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内相想到利用太妃玉印,是个很好的主意。内侍去请贵妃来参加朝议。
内侍去不多时,高贞玉贵妃就来到朝堂。
高王道:今天在商议收抚山南的大计,大家提出一些好建议,请贵妃也来听一听。
贵妃高贞玉听了大内相之计,爽快说道:太妃将玉印留给我,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百姓造福。此计不仅是为震国建功,也是为高句丽遗民造福。本宫理当身先士卒,冒死前往。
高王道:安东府本身没有兵马,安东都护薛纳不会轻易介入。此计虽有些风险,绝不会是以命相博。请贵妃出面,是为了让事情办得更顺利。贵妃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高贞玉道:我知道不会有生命危险。说冒死前往,不过是要表明我的心迹而已。
高王道:张雨生立即带人到长白山上重建山神庙。请萨满大巫师择个吉日,邀九寨头领祭山。祭山之后,张雨生再保护贵妃到国内城,邀高德武来相见,劝他归附。
百官应道:臣等遵教。
朝会之后,任雅湘和崔岳林把张雨生约来,详细研究建造山神庙的注意事项,特别叮嘱张雨生,建造山神庙的关键是山神塑像。山神是人们心中的圣灵,他的形象却是人为塑造出来的。神仙既然能够变化莫测,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各取所需,按着自已的想象塑造出不同的神像。而神像一旦树立,再想改变则很难。长白山的山神庙已多年不修,原先的神像已经无法辩认,现在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神像,人们就会接受什么样的神像。要把山神塑造成既像喜利妈妈,又像日吉那姑娘,更像高贞玉贵妃,这就会产生出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