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彭氏军史评论-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西路副都部署杨业率部至,遣副部署萧挞凛伏兵于朔州南,自率军佯退,诱宋军中伏,大败杨业部,于陈家谷口俘杨业。以功加授太保,封魏王。
狄青:★★★★
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由普通一兵升迁到位同宰相的枢密使这样的高位,在北宋政坛那种“重文轻武”时代是极其罕见的。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西夏兵称他为“天使”。在四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
范仲淹称之为“良将”,并赠送给他一部《左氏春秋》。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西夏人送他“面涅将军”称号,对其既怕又敬。
在宋夏战争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官运亨通,一路升迁,担任到枢密使的官职,最终受封护国大将军。
1054年,广西与越南交界处的蛮人侬智高进犯宋朝,连陷岭南九个州,一度兵围广州。狄青领兵前往镇压,以杨文广等为大将,巧取昆仑关,大战邕州,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
但是狄青的高位、奇功、声望遭到朝廷中大臣们的猜忌,种种无端的诬陷和毁谤终于动摇了仁宗对他的信任,狄青被罢官,后郁闷地死于陈州,时年五十岁。
种师道:★★★★
原名建中,字彝叔,祖先是洛阳人。种师道出身于世代将门之家,祖父是名将种世衡。西夏入侵,种师道领兵前去抵御,升迁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1118年,种师道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他佯示与西夏军决战,扬言宋援军至,乘西夏军犹疑之际,命部将杨可世率部出其后,姚平仲率精骑急击之,大败西夏,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他率军攻克了臧底城,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因劝阻童贯伐燕不听,暗中向朝廷参本,反被奸臣王黼免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后又被徽宗启用。种师道还参加了北宋末年著名的东京保卫战,金兵退走后,“师道老矣,难用,当使卿见之。”种师道被削夺兵权,仅有太尉的虚职,不久种师道病死,享年七十六岁。等到京师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种氏自世衡、师道、师中三世,号为山西名将。
===================================================================
〓★〓 北宋没有入选的名将说明:
■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北宋名将,后周的晋州兵马都监,北宋建立后升任到枢密院都承旨,参与灭后蜀,没有什么太出彩的表现。旋升枢密使,鲁国公。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曾随宋太宗攻辽国,可惜因为指挥无方导致歧沟关惨败。此后他虽然仍然官运亨通,但再未领兵。
■ 萧挞览:辽朝名将,曾东征女真,俘获甚多,跟随辽主多次入侵中原。986年,于朔州设伏,擒宋名将杨业。升迁为南院都监。在攻沙堆驿负伤。993年,攻高丽,直攻蓬山郡(今朝鲜平安北道龟城西南),至安戎镇,迫高丽王请和,奉贡称臣。随辽圣宗多次南征,不断地建立战功,一路升迁。直至在澶州大战中中伏,被宋将张环的床子弩射死。
■ 杨业:并州太原人。其父是北汉麟州刺史杨信。“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宋史。列传三十一》)“杨无敌”虽然在宋辽之间的战争中享有极高的声望,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杀契丹驸马萧咄李。公元986年,杨业在陈家谷口的失败也非战之罪也,是潘美、王诜、刘文裕等人的陷害所至!
但是综观杨业在这场战争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指挥艺术与运筹帷幄的韬略,仅凭骁勇和忠义还不足以列席于历代名将行列(如果不选辽国人,倒是可以考虑杨业)。
其子杨六郎(延昭)实际上是大儿子,镇守北方边庭二十多年,曾经历多次抗辽的战役,譬如著名的朔州之战,澶州大战,向真宗上书反对和议,可惜不被采纳;杨六郎的事迹史籍记载不多,1014年,满怀忧郁死于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任所上,时年五十七岁。
其孙杨文广,平定张海叛乱,安定了抵御西夏后方的安全,杨文广受到统帅范仲淹的赏识。后随狄青南征西夏,回师陕西作战,后镇守甘肃秦州。又守定州防御辽国。向朝廷献战略地图,献策收幽云十六州,然后病死。
但的杨六郎、杨文广影响更要小于其父亲,所以更不能入选。
■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北宋名将,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66天灭亡后蜀。但其治军不严,纵兵殃民,激起成都兵变,其残暴嗜杀,屠杀了2万降兵,为镇压反抗,北宋花了两年时间。
■ 呼延赞:少为骁骑卒,太祖以其材勇,补东班长,入承旨,迁骁雄军使。从王全斌讨西川,身当前锋,中数创,以功补副指挥使。求领边任。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又引其四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赞有胆勇,鸷悍轻率,常言愿死于敌。遍文其体为“赤心杀贼”字,诸子耳后别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及作破阵刀、降魔杵,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十数斤。绛帕首,乘骓马,服饰诡异。呼延赞属于那种悍勇的武夫类型。
■ 郭逵:字仲通,其兄郭达战死沙场,郭逵曾为范仲淹麾下,以其胆勇平定保州兵变等叛乱。郭逵是宋仁宗年间被称为与狄青齐名的军事家,以神机妙算谋略而著称,料算了葛怀敏之败。但他的南征无功而返,据说用兵打仗非其所长也。
南宋时期(5名):
岳飞:★★★★★
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佃农出身,曾在大户人家做个庄客。少时沉默寡言,有志气,师从汤阴枪手陈广学技击,成为一县无敌;后随周同学“骑射”,研读《孙子兵法》,能挽三百斤的硬弓,能左右开弓。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投军入伍,开始了他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随即收复郑县、襄阳、东京等地,在颖昌大战中,岳飞大败金军的“铁浮屠”和“拐子马”,斩掉金国驸马上将夏金吾,打得金军和伪齐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再战。
在朱仙镇再次大捷之后,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韩世忠:★★★★
南宋名将,陕西延安人,贫苦农民出身,身材魁梧,勇猛国人,能驯烈马,有占卦之人说韩世忠将来一定会位列三公,韩认为是聊戏他,就暴扁了占卦之人。韩世忠十七岁参军,能挽三百斤硬弓,手舞铁槊,曾随军进攻西夏,攻打银川时,韩世忠第一个杀入城中;他率敢死队在另一次作战中杀死西夏监军驸马兀鳅。
1120年,韩世忠以偏将身份参与镇压方腊起义。随后韩世忠又在燕山等地以劣势兵力与金军作战,他曾先后在黄河守将梁方平、李弥等人手下为将。韩世忠以寡敌众平定了李复部的叛乱。
金军攻占明州并派海船追宋高宗,被宋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船队击败。二月,金帅完颜宗弼声称“搜山检海已毕”后退兵。三月,金兵退至镇江,韩世忠已屯兵焦山寺,并伏兵金山龙王庙,几乎擒获金帅宗弼。金帅宗弼拟从镇江渡江,遭韩世忠所率船队邀击,夫人梁氏亲自击鼓以激励宋军将士,多次击败企图渡江的金军。宗弼遂率金兵转向建康,韩世忠与金军接战,相持于黄天荡,达四十八日。这就是宋金战争史上著名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利用长江天堑以八千人击败十万金兵。
1132年,韩世忠兼任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镇压建州范汝为起义,又于江西招降流寇曹成,以功升太尉。又破白面山刘忠起义军。1134年,议和未成,面临金朝和伪齐联军已渡淮南犯之势,韩世忠率部随后至大仪镇,击败金军南侵的先头部队。1136年3月,再次面对金朝、伪齐联军来犯,韩世忠率军渡淮北上,挡住了伪齐东路军的攻势。韩世忠的部队军纪严明,作战勇敢,百姓称为“韩家军”,与“岳家军”齐名。韩世忠还研制发明了象克敌弓,连锁甲等新武器。
岳飞死后,韩世忠多次向宋高宗请求辞职(枢密使),并闭门谢客,寄情于西湖山水,绝口不提军事,于1151年郁闷而死。
完颜宗弼:★★★★
大金名将,又作兀术,是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宗弼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改革家。他生于军,长于军,从小就有胆略,善骑射,练就一身好本领,作战时宗弼冲锋陷阵时,白铠甲马,杀得兴起常常脱掉头盔。有一次追击辽兵,他矢尽,夺辽兵枪,独杀八人,生擒五人,辽兵溃败。
1125年,完颜宗弼从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伐宋,取汤阴县,逼汴京,迫宋帝出奔,仅率百骑追击,缴获马三千匹而还。1128年,完颜宗弼率军败宋郑宗盂数万兵,克青州、临朐,败宋兵三万于河上。继取濮州、开德府。大名府,平定河北。宋帝弃扬州奔江南,宗弼等分道进攻,先后取归德、卢州、江宁等,追宋帝于越州,取湖、杭二州,坐镇杭州,遣阿里等率兵四千追击宋帝至明州,宋帝被迫逃入海。
1130年,取秀州。与宋将韩世忠战于长江,互有胜负,后于江宁败韩世忠。渡江北还,从完颜宗辅平陕西。与宋将张浚战于富平,陷重围,获援军救得脱。旋败张浚于富平,招降熙河、泾原两路。九年,在和尚原为宋军所败,将士多战殁。1137年,授右副元帅,封沈王。1139年,进拜都元帅、太保,领行台尚书省。派兵攻取汴、郑、陈、毫等州及洛阳,定河南。继攻淮南,克卢州。不久,任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都元帅、领行台如故。
1141年,进兵河南,宋帝被迫乞和,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以淮水为界。完颜宗弼回京以功进拜太傅,赐人口、牛、马各千,驼百,羊万,每岁宋进贡内给银;绢各二干两、匹。1147年,为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后谥忠烈。累封沈王、梁王、越国王。
《金史》曰,“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曰殆哉。世宗尝有言曰:‘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非虚言也。”
刘锜:★★★★
字信叔,成纪人,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名门之后,仪表堂堂,声若洪钟,他擅长骑射。刘锜的发迹据说是由高俅推荐的。
宋高宗时,刘锜被派往岷州与西夏作战,威名远扬,西夏小儿闻“刘都护”的威名而夜不敢哭泣。
刘锜还曾长期留镇西北抗击金兵,他奉命参与宋金富平之战。由于多名宋将的叛变投敌,富平之战北宋战败,刘锜被降职到绵州为知州事。1133年,刘琦复职。1136年,刘琦接管了大名鼎鼎的“八字军”。
刘锜最出彩的一战是顺昌之战,当时十万金军四面猛攻,宗弼亲率重铠骑兵“铁浮图”(铁塔兵)进攻东门,刘锜亲自率军五千(整个顺昌只有二万人)出东门抗击。宋军将士用倾倒煮熟黄豆打乱了金兵的队形,饿坏了的金兵战马争食黄豆,宋军趁机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