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剩纯此峭煌馓婺忝前装状蛘蹋 陨现荒芗蚵悦枋鲆幌滤秸绲募ち页潭龋还苋绾危澈;故悄贸隽怂堑某弦猓Ц读俗芗壑党话偻蚬岬母骼辔镒剩渲杏薪鹨⑼⒘甘场⒉疾⑻鳌⑴Q颉⒄涔蟛菀┑鹊龋比灰舶ㄋ堑奶夭悍鲇嗦埂⑧|颉豕和率宾马。
而抄没的三氏财货也不出意料之外的丰硕,总价值达八十万贯之巨!
由上京至西京,由西京至辽城,由辽城至怀远、再至燕郡和柳城的通道上,一架架大车络绎不绝,一群群牲畜挤满了路途。这种繁华的场面持续了一个多月,让整条通道迅速热闹起来,过去空无一人的辽城竟然重新开始有了迁入的百姓!
李诚中对于二十年后阿保机建立的大辽为何会忽然之间强盛起来的原因有了一丝明悟,当他重重拍着崔和的肩膀不住口夸赞他时,崔和叹了口气:“都督,其实某还是小家子气了一点。”
李诚中诧异道:“为何这么说?知道你干了什么吗?你为营州挣到了整个卢龙节度一年半的收入!足足一年半!整个卢龙十三州!”
崔和却摇了摇头:“都督,你不知道,立国二百年未逢大事,整个渤海之富,不是咱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整个大唐光化三年的冬天,李诚中都在征伐渤海之中度过,当营州军在渤海国上京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收益时,大唐的帝都,再次迎来了巨变。而这次巨变,则将天下藩镇的目光,齐齐聚集到了西京长安。
天子感受到了枢密使宋道弼和景务修的巨大威胁,称病于塌,招宰相崔胤密议。崔胤塌前献策,通过内侍薛齐偓联络上了内侍省的实权人物——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和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允诺二人掌枢密院之权。
当宋道弼和景务修察觉时局不妙、想要力图改变之时,已然晚矣,这一招釜底抽薪之计,令两位内侍省首宦成了朝堂中的空架子。
天子下诏,以宋道弼监军荆南,以景务修监军平卢,二人不得不黯然离京。不出一天,天子诏书又至,宋道弼流放欢州,景务修流放爱州。两人刚至灞桥驿,还没来得及分手,天子诏书再至,皆赐自尽。同时,崔胤敦促天子加诏,将被自己之前赶出朝堂的宰相王抟赐死于蓝田。
当然,对于恶了自己的宰相徐彦若和崔远,崔胤自然也不会放过。徐彦若自宋、景两位中官被贬后,已经发觉情况凶险,当即求去,他的奏折一递上来,天子便准了,让他去广州当清海节度使,于是一代重臣被发配到了三千里外。不过也算徐大宰相明白事理,见机得快,否则恐怕结局只会更惨。崔远就没有徐彦若那么洒脱,他恋栈不去,没两天便被罢官,只留下一个同平章事的虚衔,回家养老。
政事堂为之一空,从此崔胤说了算,这种状况他当然满意,不过他自己也觉得一个人独霸政事堂确实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提了个裴贽当副手,也算是装点门面。
崔胤是唐末之际野心最大的宰相——没有之一,清除了政事堂的同僚之后,他又将目光瞄向了内侍省,只有剪除“阉患”他的政治抱负才能真正得以施展,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于是他暗中向天子献策,准备“尽诛宦官”自华州归来后,天子沉溺了三年,忽然间感觉似乎一切又有了起色,于是精神头就上来了。这一“振作”自然就坏了事。不得不承认,天子李晔是一个比较聪敏的皇帝,但这位聪敏的皇帝在登基之初经历了他想象不到的巨大挫折,让他的神经有些不太正常,大喜三年又大悲,大悲三年又失落,失落三年又大喜,在这种反复而强烈的刺激下,天子李晔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他感到未来一片光明,感到李氏江山又有了新的转机,于是——于是他忽然生起了游猎的兴致,忍不住到上林苑打了一回猎,着实享受了一把。这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但关键是这次打猎收获很丰盛,似乎预示着龙兴之象,于是他命人摆酒庆贺。好吧,其实庆贺也没什么,但他在过去颓废的几年中已经习惯了醉酒,这就比较麻烦了。醉酒后的天子很兴奋,他在失忆的状态下怒斥身边服侍他的小宦官,骂到兴奋处,自然就不免提到诸如你们等着、将来老子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蠢话,他越骂越冲动,拔出天子宝剑,当场斩杀了几名小黄门,连带几个宫女也惨遭无妄之灾。杀完人以后天子醉倒,睡得五迷三道,人事不知。
天子醉中杀人,必然就会出现漏网之鱼。漏网的小鱼跑去跟刘季述和王仲先哭诉,天子的话就传到了中官们的耳朵里。这一下,就连天子最信任的内侍薛齐偓也害怕了,摊上这么一个成天想着斩杀自己的主子,谁都会害怕。就在天子呼呼大睡的当夜,内侍省几位大宦官连夜商议。商议的结果是“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吾辈终罹其祸。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为太上皇。”
有人问,“崔相有宣武镇鼎力,为之奈何?”
刘季述答曰:“引岐、华兵为援,控制诸藩,谁能害我哉!”——事后证明,这句话有点想当然了。
第二天,中官们趁天子还在醉酒,找政事堂中的崔胤等人商议,说宫门到现在还没有打开,也不知天子到底怎么样了,万一出了事情可就糟糕了。崔胤也有点担心,于是同意中官们的建议,决定强行打开宫门。中官们招来早已聚集好的神策军士千人,破门而入,一进去就看到了醉酒的天子和地上的黄门、宫女尸首。中官们大怒,向崔胤道:“天子昏庸如此,怎么能打理天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应当废了,另立贤明!”
崔胤这时候已经看出苗头来了,但他心里害怕,不敢违逆中官,只能附和。中官们得了宰相的点头,于是召集百官,陈兵于殿上,以刀兵相威胁,让百官联名,请太子监国。有了百官联名的请愿书,中官们带兵再次直入禁中。
天子刚刚醒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听中官们说:“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宝颐东宫。”
天子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回想昨夜,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垂泪道:“昨天不过是和侍从们打猎喝酒,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为何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中官们说,这事也不赖我们,是百官联名请愿的,你就先去东宫吧,等将来大伙儿平息了怨气,我们再重新迎候你复位。说着,取出百官的请愿书给天。
也不等天子多说,中官们将天子和皇后、嫔妃十余人一起赶上大车,直接押送到少阳院,将大门关闭,熔铁水锁死。只在墙角开了个洞,往里面送吃食。
等圈禁了天子,中官们迎立太子监国,随即又登大宝,杀睦王李倚、司天监胡秀林等不服的朝臣及亲眷无数。其实他们最想杀的还是与天子密谋的崔胤,奈何崔胤有宣武鼎力支持,没人敢于仓促下手。这一犹豫,崔胤便得了缓机。
崔胤修书联络东平郡王朱全忠,请其入援。朱全忠此刻正在河北战场攻打刘仁恭和李克用,大军一旦抽出身来,必然给对手喘息之机,所以他很犹豫。但他最信赖的谋士敬翔竭力鼓动他进兵长安,敬翔说:“大帅难道不知,此乃天赐良机!天子有难,正是宣武成就霸业的好时候。只要大帅西进,功德堪比春秋之齐桓公,天下安危都系于大帅一人也!刘季述他们不过是阉竖,居然敢囚禁天子,如果大帅不出兵讨伐,将来怎么号令诸侯?何况若是幼主从此确定,大权必将归于中官,等于将太阿之柄转授他人!”
于是朱全忠决定举兵西进,暂时撤离河北。刘仁恭和李克用得了这次机会,才喘息过来。
有了朱全忠宣武大军西进的威势,长安城中一片戚戚然,文武百官各怀心思,都在等待下一步的动向。崔胤再次施展“釜底抽薪”之计,以朱全忠密信示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神策军向由左右中尉统领,但实际带兵的还是武将,孙德昭就是神策军中的带兵大将。他看到朱全忠决心进兵长安的密信后,当即产生了动摇,决定起兵反正。
转过年来,正月,乙酉日,孙德昭举事,将刘季述、王仲先、薛齐偓、王彦范等宦官尽数诛戮。崔胤于是迎天子于少阳院,至长乐门楼复位。太子因受宦官挟制,本身并处,所以还东宫,为德王。
天子再次经历了一回人生的大喜大悲,于是改元天复,是年为天复元年。对于立了大功的重臣自然要嘉奖,于是崔胤进位司徒,朱全忠晋东平王,孙德昭充静海节度使,又因为李茂贞在这次事变中没有跟从中官,于是加岐王。
崔胤想要趁这次绝好的机会拿到禁军的军权,但李茂贞不答应,他离长安很近,直接领兵进京,要求天子将军权重归北司。他的目的当然也很明显,就是要让一直对他恭敬有加的韩全诲掌禁军。天子无法,只能令韩全诲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张彦宏为右神策军中尉。于是长安城再次平静。
这次震惊中外的长安变故,导致了两个重要结果,对天下大势起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其一,东平郡王朱全忠终于去掉了王爵中的那个“郡”字,他在这次事变中毅然勤王的举动,为宣武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虽然最终没有兵入长安,但在大军西进的途中,因其高举着的大义旗帜,沿途所有节度、刺史、军将无不献地纳诚。如果说之前的宣武只是诸藩第一的话,那么从天复元年开始,这个自草莽而起的枭雄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全盛时期,成为了事实上的诸藩霸主。
其二,有所得必有所失,新晋的东平王在赢得天下声望的同时,失去了彻底征服河北、击垮河东的最佳良机。只要再加上一根手指轻轻一推,就会立刻轰然倒地的刘仁恭和李克用得到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立刻重整防线,并形成了极为默契的攻守同盟。至少就卢龙而言,他们暂时解除掉了南方的巨大威胁,用句不太好听的话来形容,叫做“得以苟延残喘”或许朱全忠认为这种“残喘”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卢龙全镇的所有军将来说,都太过珍贵了,其中就包括李诚中。
如果非要再在后面加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的话,那么韩全诲的上台或许可以算得上一个。远在渤海的李诚中完全没有想到,绕了一个大圈,那位几个月前和他把酒言欢的传旨宦官,如今竟然入了中枢!而此时的他却完全没有精力去关心中原发生的一切,只要卢龙暂时安全就好,至于长安——就目前而言,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李诚中在上京城的宫墙之中苦恼,苦恼的事情则是大唐的另一个藩国——新罗。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新晋辽东郡王刘仁恭竭力维持的河北防线还是没有稳住,老鸦堤一战,卢龙军惨败,被宣武军斩首无数。刘仁恭一直向北逃到了范阳,和刘守光会后后才勉强站住了脚,但此刻,卢龙各州已经丢了一大半。
当卢龙军河北行营全军总崩溃的消息传到渤海国上京的时候,李诚中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立刻准备整点大军启程,返回营州,并且向留守营州的冯道、姜苗、周坎等人去信,要求他们立刻发出总动员令。后院失火,他在渤海打得再好也没有用。事实上不单是营州发出了总动员令,卢龙军各大军头势力都齐齐动作了起来:高家兄弟、王敬柔夫子、李君操父子、赵元德、赵珽等等,都立刻整集军马,开赴范阳,准备在范阳城下和宣武军展开最后的殊死一战。
好在随后立刻传来了新的消息,说是宣武军发出了勤王的号召,大军西进长安,撤出了河北!宣武军的这次举动无异于挽救了即将摇摇欲坠的卢龙军,所以李诚中暂时不用返回营州了,因为他正处于渤海国权贵们的苦苦挽留之下。
事实上,渤海权贵们对于营州李都督拉走了府库三成左右的财货是非常痛惜的,他们之所以几乎全盘按照营州方面的要求提供各种赔偿,除了营州军的强势之外,还有另一层更加让他们头痛的原因——新罗的内乱。
新罗的立国比渤海还要早,但是他们真正得以成为半岛的主人则要推迟到大唐开元年间。大唐初年,半岛上实际由三个国家统治——新罗、高句丽和百济,三国之间一直征战不休。新罗在其中实力要更强一些,所以他们发动了统一半岛的战争。但很不幸的是,高句丽和百济结盟了,所以战争发展到后期,新罗几乎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
但是新罗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一直在努力的向大唐靠拢。从新罗的第一个女王善德女王开始,这个国家一直在积极与大唐交往,全面的学习和模仿大唐的律令和制度,与高句丽和百济相比,他们对大唐的臣服远远要来得更加虔诚,与之相反,他的两个邻国对大唐却时常表现出一种病态的骄傲以及桀骜不驯。
新罗各代国王数十年的付出终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