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振原为一名儒士,后净身入宫,为英宗启蒙老师,王振为人狡黠,善于观颜察色,迎和皇帝的旨意。他小心翼翼、谦恭自守,以圣贤之道教导约束太子,蒙骗了许多朝内大臣,得到宣宗与三杨的赏识,皆认为王振忠诚可倚。英宗年幼,不辨忠奸,竟视王振为“忠臣”,宠信有加,称他为“先生”,而不直呼姓名。只有张太皇太后察觉到此人掩藏着不可告人之权谋野心。

一天,太皇太后命王振偕文武大臣在朝阳门外阅兵,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与王振私交甚密,王振竟欺上瞒下,谎报纪广为骑射第一,并越级提拔他为指挥佥事。有第一次,就有再二、再三……渐渐地,王振有些放肆了,太皇太后命他到内阁问事,有几次杨士奇尚未决断,王振便自作主张,杨士奇忍无可忍,一连三日不上朝。太皇太后知道后甚为恼怒,立即命皇帝、五大臣便殿见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于便殿正面坐下,英宗立其旁,“三杨”、张辅、胡濙五大臣稍立下,太皇太后谕言:“卿等老臣,嗣君幼,感谢你们同心协力,共安社稷。”五大臣诚慌诚恐连谢太皇太后恩典,转过来再对英宗说:“此五大臣都是先帝重用俾辅后君之人,是历经几朝的重臣,希望皇帝以后所有政策法度必须与他们商议,若非五人赞同便不可实行。”顷刻,又厉声令召宦官王振,怒责:“你侍奉皇帝饮食起居,不按规矩,应当赐死。”话言刚落,只见几个武装的女官应声而出,遂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一惊,吓得直打哆嗦,连呼:饶命,饶命!这时,英宗和五大臣皆跪下为他求情。太皇太后才改变颜色说:“皇帝年少,岂不知此辈自古祸人国家,今天我看在皇帝和诸大臣的面上就饶他一命。但是,要记住以后不许再干预国事。”此后,每隔几天,太皇太后都要派人到内阁查问,了解王振有没有不通过内阁擅自作主张的事,一旦发现即加痛责。王振畏惧太皇太后的威势,自此稍收敛了一些。有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王振位居高职,大权在握,日益坐大。正统七年,张太后病故,“三杨”中,杨士奇也于次年病逝,杨荣更早已亡故,仅杨溥在朝,还年老多病,少闻朝事,王振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明目张胆摘去宫门上的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英宗对此仍执迷不悟,宠眷如初,形成明代历史上第一次宦官专权局面,使明朝继仁宣开明盛世之后,陡然转向衰败。清代的乾隆皇帝曾感叹万分,他认为太皇太后既然当着诸大臣的面,数次责斥王振,且以刀刃加王振脖颈,不能说没有必杀之心。时五大臣尚能因势而赞成,则杀王振易如反掌。可五大臣不但不愿揭露其恶行,反而为王振长跪求情……这不能埋怨太皇太后之优柔寡断。(《御批通鑑辑览》)乾隆不可避免地站在统治阶级利益上大发感慨,可如果从整个明朝历史发展的前景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公元1442年,太后重病在身,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她曾召内阁大臣来到榻前,询问朝中还有哪些急事要办。大臣杨士奇伏身榻前奏道:“尚有三件急事待处。”当杨士奇第三件事将要说出之际,太后即窒息谢世了,终年约65岁。谥为“诚孝昭皇后”,葬于献陵(为明仁宗朱高炽和张皇后的陵墓,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西峰下)。

第三百四十六章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皇后

姓名:胡善祥

生卒年:公元1400~1444年

籍贯:明济宁(今山东济宁)

婚配:明宣宗朱瞻基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26年

谥号: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公元1417年,成祖下令为19岁的皇太孙朱瞻基选妃。司天官经过占卜,说应在济河一带选择佳女。于是,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三女儿胡善祥便被选中。

成祖见胡氏端庄贤淑,便册立她为太孙妃。

公元1424年,成祖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以朱瞻基为皇太子,胡氏为太子妃。

公元1426年,仁宗病死,朱瞻基继位,史称宣宗。胡氏被册为皇后。但宣宗并不喜欢胡氏,胡氏又未能生子,因而宣宗宠幸的是贵妃孙氏。胡氏大度,但孙贵妃却并不安分。

公元1428年,孙贵妃取一宫人所生之子,假称是自己所生。于是,宣宗让大臣杨士奇去劝胡皇后自动让位。胡氏无奈,只得勉强表示接受。宣宗迅即下诏立孙贵妃为皇后。

胡皇后退位后,移居长安宫。胡氏性喜欢清静,虽内心痛苦,外表却似甘愿恬退。张太后一向喜欢她的品德,深怜她无故被废,所以常接她到自己所住的清宁宫。每逢内廷朝会或宴饮,也总把胡氏座位安排在孙皇后之上。宣宗为了表示对她主动退让的敬意,也特地赐给她一个“静慈大师”的尊号。

公元1435年,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为英宗。

公元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胡氏十分悲伤,也许是因为伤心过度,她在第二年也随之死去,以嫔御礼安葬。

公元1462年,孙太后死去,英宗才得知自己非孙氏所生,胡皇后被废亦属委屈,于是在公元1463年追谥胡氏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下令为她专修陵寝。

第三百四十七章 孙氏明宣宗朱瞻基皇后

姓名:孙氏

生卒年:公元1402~1462年

籍贯:明邹平(今山东邹平)

婚配:明宣宗朱瞻基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28年

子女:一子朱祁镇(即英宗)

谥号:孝恭章皇后

孙氏,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如花似玉,聪明伶俐。初入宫为仁宗张皇后贴身侍女。

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册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公元1411年,朱高炽的长子、13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成祖打算为其选妃。

皇太子妃张氏的母亲、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夫人推荐孙氏为太孙妃。孙氏虽出身低微,但貌美如花,且非常聪慧。彭城夫人偶然见到孙氏,大为称羡。成祖传旨选孙氏进宫,见她年仅10岁,便令在宫中抚养,册立太孙妃之事暂缓。6年后,即公元1417年,皇太孙已19岁,成祖下令由司天官为其选妃。司天官经占卜说应在济河一带求佳女,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个女儿胡善祥便被选中。成祖见胡氏文静端庄贤淑,便册为太孙妃。立孙氏为太孙嫔。

公元1424年,成祖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登上帝位,史称明仁宗。仁宗册立张氏为皇后,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册立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太子嫔。

公元1426年,明仁宗病死,皇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尊张皇后为张太后。在妻、妾之间,朱瞻基宠爱的是太子嫔孙氏。孙氏不但妖娆聪慧,且善于揣摩圣意,善于博取欢心。所以当他登上大宝,按成例册太子妃胡氏为皇后时,立即又册孙氏为贵妃。在宫中,孙贵妃的地位同皇后不相上下,尊贵无比。宣宗对她几乎是百依百顺。

公元1428年,宣宗朱瞻基想到自己年已30岁,尚无子嗣,不免忧心。一天,他同宠妃孙贵妃说起这事,愁容满面。孙贵妃忙下跪,羞涩地奏道:“臣妾常蒙陛下雨露承恩,近一个多月来觉得体内有异常征兆,红潮不至,莫非已怀麟儿不成?”宣宗大喜过望,亲手把她扶起,激动之余,他对孙贵妃许诺道:“如若爱卿生下男儿,朕当改立爱卿为皇后!”

8个多月后,孙贵妃居然生下了一个皇子。宣宗听到喜讯,急忙赶至她宫中,抱起儿子一看,见儿子方面阔嘴,啼声响亮,不由更加喜欢,当下亲为取名叫祁镇。宣宗从贵妃宫中出来后,当即传旨大赦,以庆贺他有了皇子。

其实,皇子祁镇并非孙贵妃所生,而是偶然被宣宗召幸的一个宫人所生。孙氏不甘心屈居妃嫔之位,她觊觎皇后的宝座,便暗中与怀孕的宫人订了密约。孙贵妃取宫人子为己子,诳骗宣宗。

几天之后,宣宗决定履行自己在贵妃面前许下的诺言。以胡皇后无子、有疾为由,逼劝胡皇后让位。软弱的胡皇后无力抗争,只得强作笑脸地接受了。

宣宗迅即布置,先立祁镇为皇太子,后又起草中宫让位诏书,颁行天下。孙贵妃实现了多年的皇后梦,可她还假意地推辞一番,才欣然接过皇后册宝。

公元1435年,宣宗病逝,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史称明英宗。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

公元1462年,孙太后病死。谥为“孝恭章皇后”。附葬于景陵。

第三百四十八章 钱氏明英宗朱祁镇皇后

姓名:钱氏

生卒年:?~1468年

籍贯:明海州(今江苏灌云县)

婚配:明英宗朱祁镇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42年

谥号:孝庄圣皇后

公元1442年,英宗册立钱氏为皇后。时英宗年19岁,钱氏年约18岁。

钱氏是海洲人,其父钱贵,官至都指挥佥事,钱氏被立为皇后以后,钱贵升为中府都督同知。英宗敬重钱后,见钱后的娘家门第低微,有意封钱家为侯,但是钱皇后再三推辞,谦逊谢绝。钱皇后很是贤德,深得英宗的敬爱。

公元1449年夏,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南犯大明,英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下诏亲征。七月十六日,英宗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留京居守,自己和王振带领文武大臣百余人和50万大军,浩浩荡荡北去。至土木堡,英宗兵败被俘。

英宗被掳北去的警报传到京师,孙太后和钱皇后决定“以物易人”,赎回英宗。她们把宫中珍宝搜集起来,载以八骏名马,皇后钱氏倾己私有,又添了一些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派遣使者送到也先营中。也先是金银珠玉照单全收,就是不肯放还英宗。

不见英宗归还,钱皇后急得寝食难安,日夜在宫中祈祷。因一连数日饮食不进,昼夜祈祷不眠,竟在一天夜里由神坛上昏晕跌下。不幸一侧股骨折断,遂成残肢。又因思夫心切,昼夜啼哭,不久又有一目失明。因此,钱氏为英宗早日回归,终成了一位残伤跛足的独目妇人。

当时在后宫中,孙太后比较沉着稳重,见英宗一时不能回朝,便召集廷臣,商议对策。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守北京,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固守之策定了下来。八月十七日,孙太后下诏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朱见深不是钱皇后所生,而是英宗的周贵妃生的,当时只有2岁。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辅助皇太子统理国政。朱祁钰监国后,做了几件取信于群臣的事情。他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使京师的武备得到整顿。他下令惩处土木之变罪魁祸首王振的党羽,使宦官势力有所削弱。于谦等大臣认为,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国家无主难以安定,联名上奏请太后立郕王为帝。太后从国家利益出发,答应百官所请,命郕王即皇帝位。

公元1449年秋,郕王登基即位,是为代宗,改年号为景泰。朱祁钰即位后,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的皇后钱氏失去了皇后宝座,代宗的正妃被立为皇后。

十月初,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打退了瓦剌兵,保卫了北京城,从此,也先对英宗的幻想完全破灭,有了送归英宗的念头,原因是明朝已立新帝,而且重整武备,也先不能利用英宗讨到半点便宜。代宗不希望他的兄长归来,对此事一拖再拖。直到公元1450年,熬了一年塞外俘虏生活的英宗才回到北京。在东安门前,英宗与自己的弟弟代宗相见,随后英宗这位太上皇便被送入南宫。见过群臣后,宫门紧紧闭上。此后几年间,英宗便被软禁在这里,无法迈出重门紧锁的南宫一步。

英宗眼见皇位丢掉,刚20岁出头就被尊为太上皇,虽不缺荣华富贵,但声望一落千丈,往日独尊的帝王威风没有了,心中老大不愉快。钱皇后见丈夫安然南归,喜出望外。钱氏常常劝慰抑郁不欢的英宗,并伴随他不离左右,对英宗更是关怀体贴无微不至。对英宗被俘钱氏更是没有丝毫的埋怨,至此英宗对钱氏致残亦丝毫不嫌,二人互相安慰,终成为一对难舍难分的患难夫妻。

朱祁钰虽然做了皇帝,但皇太子却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这使他感到自己帝位的不稳固。考虑再三,决定采取更换太子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皇位。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公元1452年,代宗正式颁诏,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改封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原皇后汪氏因反对易储被废,改立朱见济的生母杭妃为皇后。

公元1456年,代宗朱祁钰因皇太子朱见济、皇后杭氏先后死去,痛失妻儿之下,也得了重病。景帝无其他子嗣,武清侯石亨与都督张轨、太监曹吉祥、右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密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