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之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企业之殇-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场。任正非早年十分艰辛,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和肉体上的磨砺相当,部队里的洗脑模式,更是让任正非经历了精神上的锻炼。从部队出来后,在深圳经商被骗,40多岁被迫失业,屡遇困境。正是这些常人未曾遭遇的逆境,培养了任正非超常的竞底精神,当他找到通信制造业这个竞底方向后,终于激情迸发,全力要对跨国公司竞底,争做世界通信制造前三名。华为拥有竞底组织最典型的特点:采用鲜明的色彩做标记(红色),喜欢动员口号,热爱雄浑激昂的歌曲,拥有堪称一流的洗脑文化,频繁地进行运动(如2007万人大辞职)。作为华为的标志性人物,任正非也常常直抒胸臆,自豪地放言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地狱、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确实充满了痛苦,以及他广为人知的狼性文化、压强原则、拧毛巾,等等。
第31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华为的竞底事例也让人惊心动魄。1992年任正非在巨龙、中兴之后,不惜借30%年息的高利贷,斥巨资研发万门程控。在五楼的研发动员会上,任正非悲壮地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一个有头脑、有一定财富的中国人,主动选择这样一条决绝的道路,极为少见。即使在成功后,华为的势头依然不减当年,2008年,华为在中国电信cdma网络百亿招标中,报价竟低至6。9亿元,再次让世人为其狼性大跌眼镜。华为的竞底在中国无人可比,自然在世界也无人可比,它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同样,竞底给华为带来的恶果,也常常被公众放在聚光灯下研究:一是华为频发的横死事件(横死,包括自杀和猝死),由于华为内部激烈竞底,时有年轻人被打到底线;二是全行业的利润微薄,任正非常常感慨:高科技像萝卜、白菜一样没钱赚,这就是竞底之祸,而始作俑者却是华为自身;三是华为18年来没有原创产品发明,因为竞底战略强调决策专制、思想统一,本质上不支持思想开放,自然很难产生有价值的原创思想和产品。竞底能让华为在通信制造业领袖群伦吗?当然不能,因为领袖型的企业是靠竞优造成的,如ibm、微软、安利,等等。华为未来的道路在哪里?我们将在第七章探讨。但可以简单地说,如果华为没有成功地从竞底转为竞优,总有一天,人们会对着一个华丽的庞大废墟感叹道:华为成也竞底,败也竞底。案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竞底实质中国人并不擅长系统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很少形成较有影响的理论。台湾学者曾仕强总结出一套中国式管理,名噪一时,他说这种管理有三个核心,在此一一剖析如下:1。修己洞悉人性,即洞悉人性动态变化,掌控变数,有效沟通,拥有丰沛能耐。修已,实际上就是对内竞底。而为何要洞悉人性呢?由于人性的动态变化,会导致底线的变化,因此,竞底者必须加以洞悉。如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竞底,往往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企业文化的色彩。
第32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高明的竞底者常常观察手下的被竞底者,离底线还有多远,以便掌握适当的竞底强度,以免击穿底线。如任正非在运转华为时,就得不断地观察:这块毛巾拧到什么程度?还能不能再拧紧一点?或者是否拧得太紧了,该适当地松一点。这就是掌控变数。2。安人知人善任,即掌握识人读心的领导能力,栽培能干得力的左右手。安人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让被竞底者安于被竞底的状态,同时栽培左右手,以便更好地控制下层被竞底者,以保持竞底组织的长期稳定运行。中国企业目前安人的较好办法,就是柳传志倡议的入模子,也就是员工比较痛恨的洗脑。3。治世运筹帷幄,轻松愉快,宁静致远,日理万机而不失策。竞底战略运行的理想状态,是不失策,也即任正非所说的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而所谓的失策,就是击穿了底线,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从对中国式管理的三个核心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竞底理论的部分运用而已。为何这种中国式管理不能流行于欧美呢?因为他们的主流文化已经升级为竞优,竞底文化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如明基收购西门子的手机部门后,想让欧洲员工像大陆或台湾员工一样加班(竞底),最终因员工依法抵制,最后明基不得不认赔8亿多欧元。
第33节: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
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竞底在中国社会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它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恐怕一点也不为过。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到现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公而忘私、活着干,死了算、没有任何借口等风靡一时的口号,无一不浸透着竞底的精神。无独有偶,在华为发生众多横死事件后,任正非在公众训话中,对此也有一句类似的名言: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充满了痛苦。在讲话中,任正非没有反省,唯有对艰难奋斗的再提倡、再强调。头悬梁,锥刺股压榨的是人的生理资源,这当然是不可持续的;而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口号中,人上人是没有止境的,苦中苦也是没有限度的,但人生苦短,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底线,也不是可以持续地开掘下去的。以提高人们对痛苦、对丑恶的承受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绝不是提升人的价值的有效途径。正因为中国人实施的竞底战略,才出现了经济快速腾飞三十年,而人均收入只有美国人的2。9%的奇迹,也才有打工妹18~20年收入没有实际增长的悲剧。案例:重压下的花朵中国儿童们的竞底式生存竞底是中国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只要稍稍用心观察,就可以轻易在身边找到竞底的事例。深圳荔园小学是市里一所有口皆碑的好学校,其教学特点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平心而论,荔园的校长和老师们,都是极其负责的,否则,按照竞底特点,他们不可能安稳地在一所好学校里就职。例如某年级八个班的语文课,由甲、乙两位老师负责,学校将按各班的平均成绩、最高最低成绩等一系列基于分数的指标,来考核甲、乙的工作业绩。如此一来,甲、乙老师为了使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语文成绩上胜过对方,则本能地倾向于加大学生的语文作业。同样,数学和英语老师也面临着类似的压力,他们也会加大自己这门课程的作业,与语文老师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各科老师竞相发力的结果,是可怜的小学生们负担日趋沉重。尽管深圳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负担却越来越重:1。首先被剥夺的,是娱乐时间,在巨大的学业压力面前,童年的快乐自然无足轻重;2。其次被消灭的,是正常生活时间,孩子们不再能轻松地散步,读课外书;3。最后被压缩的,是起码的生理时间睡眠时间。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健全的人格,而不积极协助执行老师的竞底政策,那学生立刻就面临完不成作业、退步的局面。退步的学生拉低了班级的平均成绩,必然会影响科任老师的政绩,因此科任老师会通过排名次、课堂批评、留校、召家长谈话等一系列措施,将学生纳入竞底的正轨,这些纠正措施显然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形成重大打击,影响其人格发展。因此,家长只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认真配合老师,不让儿童玩、干家务,尽量集中所有时间在功课上。
第34节: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
那么,能否通过转学来改变境遇呢?实际上,所有好学校都和荔园小学的操作模式一样,而口碑差的学校,男生变坏、女生早恋的风险,不是一般家长所愿意承受的,这又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正如李志强对他手下打工妹的生存状态了如指掌一般,学校对儿童们的压力也心知肚明,但校长照样有自己的苦衷:如果不采取竞底政策,学校的名次退步了,那么教育局很可能摘掉校长的乌纱帽。再进一步说,如果市教育局不对校长施加竞底压力,深圳市的升学率势必在广东省退步,那么教育局长也干不成。照这样一直追溯上去,一个小学生所受到的竞底压力,可以最终追溯到教育部长乃至总理身上。而总理来自民众,反过来说,竞底的总根源还是出在民众的身上。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如此竞底,那么高等教育是否又明智一点呢?中国刚开始研究生教育时,一名教授每年基本招一个博士、两三名硕士,而现在居然能带100名博士。我的同学2008年来参加航展,自豪地向我表示自己带了28名工科博士,我跟他开玩笑:这么多学生带得过来吗?他倒也很坦率:只要能搞到项目,搞到钱就行,反正也不是我带,下面有一个团队,我在行内的人头熟,他们有问题我知道该让他们去找谁就行了。工科教授也许还有项目和经费的底线限制,文科教授们就更加可以竞底了,我的同学告诉我:他带28个博士并不算多,还有一个教授带100名博士的。我想,恐怕这真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教授招研究生时,多多益善,但在带研究生时,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对他们实行掺水式竞底,同时也在工作报酬上对他们竞底。所谓的博士硕士,不过是教授的超级廉价劳动力。很多教授的专著,其实都是老师出个点子,完全由研究生们捉刀。而研究生们由于被竞底,收入微薄,且没有署名权,当然无心认真为教授打工,也反过来对教授竞底:从网上、杂志上大段抄袭别人的东西,填充在为教授撰写的专著中。
第35节: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
最后,底线被击穿,知名教授的专著被人指控剽窃。这样的闹剧,年年都在中国的学界上演着,其背后也有一条完整的竞底链在发生作用。很多稍有远见的家长,早已对中国教育界的这种竞底深恶痛绝,但身处竞底世界,无法独善其身。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长期陷入这样的竞底怪圈,家长不得不未雨绸缪,将孩子送至海外就学。在深圳,流传着这样一套理论:有条件的话,应该送孩子出去读高三。因为中国高三的数学基本在复习,为高考作准备,海外的数学相对简单。此时孩子的中文底子已打得不错,可以提前一年为海外的大学生活作准备。这一理论发展得如此完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一个深圳朋友的孩子,就在这理论的指导下去了美国,两年后我在他回国参加同学聚会后,专门向他咨询有关情况,他讲了些让中国父母眼热心跳的逸事,如盛装到联合国为官员们演出,等等,但这些我并不太感兴趣,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刚见到你的高二校友,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这大一学生一脸凝重,像个男人似的回答我: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在美国我学会了怎么思考!仅此一点,我感到他父母为他花的那几万美元,就已经全部物有所值了。柏扬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曾形象地提到:中国是个大酱缸。实际上中国是个巨大的竞底角斗场,每一个老板都渴望将对手竞底,所以中国的商界天天都在大打价格战;每一个下属都在彼此竞底,所以才有窝里斗一说;甚至每一个小学生也在竞底,生怕自己的名次落到后面。许多企业在创办之初,并不希望走竞底之路,而是想竞优,但由于竞底大环境的存在和不可避免,最终不得不竞底,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案例:联想的竞底抉择和华为相比,联想在中国高科技行业耀眼的亮度,就稍稍逊色一些。这大约有以下几个因素:1。联想只是intel、amd的生产装配厂,比华为的技术含量差几个数量级;
第36节: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
2。每年所交的利税远远低于华为;3。联想毕竟是中科院的企业,柳传志曾经同时兼任计算所所长,可谓是集13亿人口中的科技精英所办的企业,与华为任正非用两万元白手起家,起点相差了十万八千里;4。柳传志的父亲有深厚的中国人民银行背景,1996年,香港联想巨额亏损1。9亿港元,再加上不少死库存,经营已至绝境,最后由中科院出面担保,中国银行解决了一亿资金,联想才得以起死回生,如果华为早期遇到这种困境,恐怕十个任正非也不能起死回生了,因为他没有背景。在联想的发展道路上,有过一次轰动一时的倪柳之争。对it行业的后来者而言,这桩往事可能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但由于它颇能反映中国企业家的决策思路,因此我们不吝笔墨,旧事重提,作为一个个案进行分析。1984年联想创办时,既缺资金技术,也没有成熟的战略。于是柳传志邀请中科院顶尖计算机高手倪光南加入联想做总工,开始研制生产销售联想汉卡(在计算机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