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政客-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潦榈牡胤剑蛔骳hūn坊左中允不过是正六品的品秩;主要就是教授太子读书的。

到了1620年;朱由校登基;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五十八岁了。

1622年;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此时才迎来了巅峰时刻。

可惜因为魏忠贤的专权;1625年;孙承宗请辞归家。

到了1629年;也就是崇祯二年;官复原职;以原来的官职;加任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级殿大学士;奉旨赴山海关督理军务。

崇祯四年十一月;因为大凌河兵败;朝廷争执不下;孙承宗主动承担责任;辞官回归故里;这一年;孙承宗已经是六十九岁了。

到了崇祯六年;孙承宗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高龄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孙承宗这一生;已经经历太多了;面对着这样的长者;苏天成是不敢有稍微的懈怠之心的。

孙承宗出任中兴学社的负责人;一定有着巨大的号召力;这是不用怀疑的;而且皇上也有旨意;请孙承宗上任。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保定距离南京;路途遥远;人老了;都是思念故乡的;俗话说得好;叶落归根;七十一岁的老人;千里迢迢;赶到南京去;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了。

朱由检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但苏天成不得不考虑。

他不是很熟悉孙承宗的秉xìng;依照他的计划;可以让孙承宗带着家眷;悉数赶赴南京;不要有那么多的忌讳了。

中兴学社;必须在南旧立;其余地方是不行的;影响力太小了;这也是大明朝特有的环境所决定的。

南方是士子很集中的地方;而且南方的学子;水平普遍高于北方的学子;从富裕的程度来说;北方也远远比不上南方;所以说;在北方成立中兴学社;那是不存在的选择。

在厩成立学社;更是不行;厩里面;官吏太多了;学社必然受到诸多的掣肘;有了过于浓厚的官方sè彩;会受到很多的诟病;这等的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

综合这些情况;孙承宗必须到南京去。

一路上;苏天成都在考虑这些问题;虽说是快马加鞭;但到了高阳县城的时候;苏天成还是没有去贸然的拜访;而是在县城里面;找到了一家客栈;暂时住下来了。

他也没有麻烦当地的官府。

孙承宗对家乡的建设;是非常热心的;曾经专门修订了高阳的县志;而且做了序言;他还注意扶持农桑;关心百姓的疾苦;高阳县乃至于保定府的官员;都是非常尊重他的。

不客气的说;孙承宗的家族;在保定府和高阳县;属于最大的望族。

这种情况;令苏天成更加的担心。

苏天成带着一百骑兵;来到了高阳县;想要默默无闻;可能xìng也是不大的。

高阳一带;虽然很少遭遇到后金的sāo扰;但这里的老百姓;都清楚后金骑兵的彪悍和残酷;jǐng惕xìng是很高的。

苏天成一行人的行踪;县衙很快就知晓了。

高阳县的典史;带着巡检司的军士;前来拜访的时候;苏天成感觉到好笑;看来京畿一带的知县;架子都是不小的;自己带着一百军士;来到高阳县;架势就不一般;能够摆出来这样的架势;显示身份也是不一般;按说知县应该是要出面的;可来到客栈的;居然是典史。

闲聊几句话之后;典史知道了苏天成的身份;大为吃惊;连声说得罪了。

苏天成有些奇怪;不知道典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应;按说自己不过是江宁县知县;距离保定如此的遥远;不可能有着什么名气的;难道说典史来之前;怀疑了自己的身份吗。

很快;高阳县知县赶来了;进入客栈之后;一个劲的说县衙的事情多了;没有来得及接待;一定要苏天成到官驿去居住;苏天成婉言谢绝了;说是自己带来的人马太多了;增加县衙的负担;很是不好意思的。

在和知县聊天的过程中;苏天成知道了;原来自己在北直隶;很是有名气的。

主要还是智斩不沾泥、生擒紫金梁、剿灭老回回的事迹;这些事迹;已经被编为了快板;在北直隶一带流传了;在北直隶老百姓的眼里;自己无所不能;剿灭流寇手到擒来。

苏天成禁不住苦笑了;自己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难怪上次老回回一定要找到自己;想方设法的剿灭自己;原来根源在这里啊;有了民间的大力宣传;流寇的首领;肯定是不服气的;想方设法都要对付自己;如果斩杀了自己;流寇岂不是威名大振。

高阳县知县得知苏天成是来拜访孙承宗的;脸上带着崇敬的表情;孙承宗虽然辞官了;但爵位还在;依旧是朝廷从一品的荣禄大夫;身份显赫;加之孙承宗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这一层的荣耀;无人不知;在高阳县;说起孙承宗;谁的脸上;都要露出来仰慕的神情的。

苏天成的内心;更加的嘀咕了;孙承宗在保定有着如此高的威望;会不会拒绝到南厩去;这也是说不准的事情;如果完全依靠圣旨来强迫;那也显得不尊重孙老先生了。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第二百六十四章孙承宗出山

既然来意已经明确了;苏天成也不想耽误了;他计划直接去拜访孙承宗。

虽然说想法很多;身上也带着皇上的旨意;不过还是要低调;要做出来足够的姿态;关键是说服孙承宗;让这位七十一岁的老人;能够到南京去。

在高阳县知县的陪同下;苏天成来到了孙承宗的府邸。

眼前的情景;令他大为吃惊。

府邸的大门已经打开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带着众人;等候在府门前面。

老人的jīng神很好;面sè红润;脸上的表情是恬静的;看上去就知道;是饱经风霜的。

这位老人;无疑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承宗了。

看见这样的情形;苏天成的心放下去了一大半;他不仅想到了几百年之后;那些打江山的老前辈;他们的觉悟是非同一般的;只要是上级安排的事情;绝对不会含糊;他们不讲究什么待遇问题;一辈子枪林弹雨;经历太多;想到的就是奉献。

“江宁县知县苏天成;拜见孙大人。”

“苏大人客气了;老夫早就听说苏大人的事迹了;年少英才啊。”

“不敢不敢;晚辈还要向大人多学习。”

苏天成低调的态度;是真心的;在这位经历坎坷、大器晚成的老前辈的面前;他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就算是将自己前世和今生的年纪加起来;也不到七十岁。

苏天成低调真诚的态度。很快赢得了孙承宗的好感。

苏天成的来意;孙承宗已经知道了。

这里面的安排。苏天成是不知道的;朱由检为了孙承宗能够爽快的答应到南京去;特意安排了锦衣卫;以最快的速度;将苏天成的来意告知了;而且将相关的奏折;也带到了高阳县;可以说。在苏天成到达高阳县之前;孙承宗已经进行过详细的思考了。

苏天成跟随在孙承宗的身后;直接到了书房。

这样的安排;再次出乎了他的预料;一般来说;自己首先是到会客厅的;寒暄一阵子之后。若是有什么大事情需要商议;接着到书房去;可来了之后;直接到书房;说明孙承宗已经知道自己的来意了。

苏天成不仅想到了朱由检。

他对朱由检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不管朱由检是不是有些做作的意思;人家身为皇上;九五之尊;在自己面前;不需要做出来什么姿态。看来历史书中;对朱由检的描写。还真的是反过来的;人无完人;自己凭借的是穿越的优势;要是也出生在这个时代;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不见得有多么远见的卓识;想想以前那个苏天成;还不是窝窝囊囊的。

孙承宗知道自己的来意;一定是朱由检事先通报了消息;在这样的小事情上面;朱由检能够如此的细心;看来他对臣下的信任;还真的不是嘴上吹出来的。

高阳县知县也跟随进入了书房;知县很是聪明;坐下说了几句话之后;找了一个托词;起身离开了书房;他清楚;苏天成和孙承宗之间;一定是大事情要交谈的。

“孙大人;晚辈此次到高阳县来;有两层意思;一是专程来拜访大人;二是请大人出山;主持中兴学社的事宜。”

苏天成非常的直接;开门见山;没有什么寒暄;既然孙承宗已经知道了事情;说那么多的套话;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孙承宗微微点头。

“苏大人在江宁县一年多时间;创办了江宁营;战功赫赫;实在令人敬佩啊;自古英雄出少年;老夫虽然离开朝廷;听到这些事迹;也是热血沸腾啊。”

苏天成脸上带着微笑;内心有些嘀咕了;孙承宗不直接回答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却说到了自己剿灭流寇的事情;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啊;不过;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既然孙承宗好一句摆出来了这样的姿态;开门迎客;内心一定有了定夺。

“晚辈的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况且;依照晚辈的认为;纯粹的剿灭流寇、抵御后金的sāo扰;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作用的;若是朝廷的财政危机不能够解决;不能够让老百姓丰衣足食;流寇的侵扰就不能够平息;这些年来;流寇四处侵袭;遭受打击之后;能够很快的再次集聚人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各地的饥民和流民太多;农民没有饭吃了;无奈跟随造反的。”

孙承宗的神sè变得严肃起来了;再次微微点头。

“后金的sāo扰;更是心头大患;他们入关抢劫杀人;抢夺财物;令我大明百姓不得安宁;而且这些年来;有着愈演愈烈之势。”

“再说我大明的百姓;这些年来;灾害连连;老天总是与我大明朝作对;老百姓饥寒交迫;甚至与卖儿卖女;晚辈听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如此的情况下;官府若是不能够拿出银子来赈灾;安抚百姓;这些人;随时都能够成为流寇的兵源。”

“晚辈在江宁县;想了一些办法;主要就是安抚百姓;让农民能够有饭吃;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安居乐业了;社会自然就稳定了。”

孙承宗忍不住开口了。

“苏大人;你说的这邪;很有道理啊;不过;这成立中兴学社;与解决农民的灾荒;包括剿灭流寇、抗击后金的侵袭;有着什么比如的联系吗;再说了;中兴学社远在南京;距离北方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苏天成微微愣了一下;看来孙承宗果然知道一切的事情。

“大人说的是;表面上看起来;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可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

“愿闻其详。”

“想要百姓丰衣足食;仅仅减轻他们的赋税;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若是他们没有饭吃了;田地里面没有收成了;不管如何的减免;他们依旧要饿肚子;这个时候;官府必须要拿出来银子和粮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可这银子和粮食;不是凭空出来的;晚辈在江宁县的时候;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士绅富户和商贾;做出来贡献;让他们承担绝大部分的赋税;晚辈已经仔细调查过了;他们拿出来这些赋税;对自身来说;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

“这样的做法;比如侵害到士绅富户的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弹;晚辈在江宁县;与东林书院和复社;进行了辩论;士绅富户接受了朝廷诸多的恩惠;值此危难之际;也必须做出来贡献;他们应该清楚;流寇不能够被清剿;百姓的温饱不能够得到解决;最终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利益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一些县城;被流寇攻破之后;士绅富户的遭遇;是摆在大家面前的;若是认为自己身处南方;不会受到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士绅富户上缴了赋税;确保了朝廷有着足够的收入了;如此一来;朝廷能够动用人力和物力;不断给予饥民和流民赈济;避免他们因为走投无路而造反;或者是抢劫作乱;此种情况下;朝廷剿灭流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晚辈的这些想法;必须要得到舆论的支持;毕竟我大明朝;读书人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且不说朝廷文武官员;就是社会上的诸多士子;也是受到众人尊敬的;他们的作用不能小觑;他们能够影响到一方的百姓;晚辈以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天下读书人形成共识;共同来应付危难;如此这等政策;就易于推行了。”

“中兴学社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团结读书人;吸引士子;学而优则仕;读书人都是关心朝政的;都是想着能够为朝廷尽力的;但不可能所有的读书人;都入朝为官;中兴学社成立了;能够让士子有地方说出来自身的想法;学社更能够传播朝廷的思想;感染这些读书人和士子;如此形成了良xìng的互动;一定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

“中兴学社之所以在南旧立;晚辈也认真考虑了;南方暂时富庶一些;更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在那里兴办学社;能够形成足够的影响;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团结读书人;真正形成重要的力量。”

孙承宗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老夫算是明白了;苏大人的考虑;可谓深远啊;苏大人在皇上的面前;曾经说过;做事情不能够一蹴而就;要慢慢来;看来这成立中兴学社的事情;就是具体的体现啊;老夫很是佩服;其余的话;就不多说了;需要老夫做什么;苏大人尽管安排。”

苏天成连忙站起来;对着孙承宗稽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