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役都产生了决定性效果。

  河北地区在其角逐过程中呈现出上述三个层次。在不同类型的战争中,这三个层次在攻守之势中显示出的意义也不一样。在内地政权(或割据 势力)之间的战争中,河北的局势取决于从邯郸、邢台至真定、河间之间的争夺;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有时是汉化程度已很 深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与塞外新兴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河北的局势取决于自幽蓟至真定、河间一带的争夺。

  概要地讲,主要还是从门户到中枢之间的争夺。在内地政权或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中,入争河北者,其角逐方向是自南而北,这样,邯郸、邢 台一带是其门户;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入争河北者,其角逐方向是自北而南,这样,幽、蓟一带所控燕山险阻是其门户。南 部门户的意义是对南而不对北;北部门户的意义是对北而不对南。无论在哪种类型的角逐中,真定、河间一线都居枢纽性地位。这种地位一方 面缘于它适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缘于它跟山西重心太原盆地的对应关系。无论在哪种类型的角逐中,自太原出井陉东下太行,都是很具吸引力 的。

  从内地入争河北者,若既得南面门户,又控河北中枢,则北部幽、蓟虽险,也只是边隅之地;塞外游牧民族若既控幽蓟北面门户,又控中枢之 地,则南部一马平川,难挡其铁骑冲贯。

  对于这三个层次在不同类型的战争中显示出的意义,我们可从历代战争中去具体地探寻。 
 
 
三 河北战事的两种类型及其攻守形势
 
  发生在河北的战争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地政权(或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一种是塞外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战争的类 型不同,攻守形势会有所不同,河北的三个层次所显示出的意义自然也不一样。

  (一)内地政权(或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

  在内地政权或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中,入争河北者不外自两个方向而来:一是自河南,一是自山西。自河南方向而来者重在争门户,自山西方 向而来者重在争太行屏障,其中,尤以山西方向来敌之患为剧,因太行屏障一失,则门户、中枢尽失。

  邯郸、邢台一带为河北的南面门户,前临黄河,次阻漳水,西恃太行。自河南方向而来之敌,即使越过黄河、漳水等险阻,但若不攻克这些重 要据点,也不敢继续深入;不过,一旦攻克这些据点,便可渐次深入,攻略河北腹地。真定、河间一带为河北中枢,在河北的南、北部之间具 枢纽性地位,无论是以北图南,还是以南图北,这里的争夺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太行山既为河北西部屏障,穿越太行山的几处通道对于河北的安危至关重要。要确保太行屏障的稳固,重点在于确保对太行关隘的控制;而要 确保对太行关隘的控制,却有赖于对太行山以西几处军事据点的控制,如上党、太原等地。它们若为河北所守,可巩固太行屏障;反之,自此 二地下临河北,便成高屋建瓴之势。

  在内地政权或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中,河北的局势取决于从邯郸、邢台至真定、河间之间的争夺。控制了邯郸、邢台一带,即控制着河北门户;控制了真定、河间一线,则控制了河北中枢;而对太行山形势的控制对于上述两个层次中无论哪个层次的争夺又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秦和西汉统一天下的进程中,略定河北都得益于对山西太行山形势的控制。秦在发起统一战争前即已夺占魏之安邑、赵之太原、韩之上党,尽 控山西全境;南翼则已占领河内及漳水流域部分地区。在秦灭赵之战中,秦发两军以攻赵,一军下井陉,攻邯郸之北;一军出河内,攻邯郸之 南。灭赵之后,秦军北上,兵临易水。易水一战,大破燕代联军。燕残余势力退至辽东。整个河北地区纳入了秦的版图。西汉略定河北则赖韩 信率军北上入山西灭魏、平代,并在井陉击破陈馀所率赵军主力,遂得以东下太行,平定赵国,迫降燕国。

  刘邦统一天下后,采取措施消除异姓诸侯王。异姓诸侯王也多以疑惧而反。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王相陈豨在河北起兵反汉。刘邦自 将樊哙、灌婴等将击陈豨、大兵未集,刘邦即率诸将驰至邯郸,见陈豨不守邯郸、阻漳水以扼河北门户,大喜道:“豨不据邯郸而阻漳水,吾 知其无能为矣。” ' 注:《资治通鉴》卷十二 汉纪四 ' 遂在邯郸征赵民从军,并以重金招降陈豨部将,然后进击。陈豨败走代北,被樊哙追斩,河北遂定。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对手是割据河北的袁绍。官渡一战,曹操击破袁绍主力。后又利用袁绍死后诸子相残的时机,再攻河北,击破邺城,河北门户遂开。此后,曹操更逐渐深入幽蓟之地,完全控制河北。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先是依附刘汉,在刘汉攻西晋诸战役中,一再率军东下太行,攻略河北,为刘汉灭晋立下很大功劳,他自身的 势力也壮大起来。

  晋室既乱,各地群雄各谋保境割据,屯兵淮南的石勒面临着发展方向上的抉择。谋士张宾建议石勒:“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山河四塞 ,宜北徙据之,以经营河北;河北既定,天下无处将军之右者矣。” ' 注:《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晋纪十 ' 石勒采纳张宾的建议,率军北上,长驱至邺。

  当时,河北邺城为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之弟刘演所守,幽州刺史王浚则暗怀称帝的野心。石勒诸将皆欲径攻邺城。张宾见邺城险固,不易猝拔, 建议石勒先建立一个根据地。他说:“(刘)演虽弱,众犹数千,三台险固,攻之未易猝拨,舍而去之,彼将自溃。方今王彭祖(王浚)、刘 越石(刘琨),公之大敌也,宜先取之。(刘)演不足顾也;且天下饥乱,明公虽拥大兵,游行羁旅,人无定志,非所以保万全,制四方也。 不若择便地而据之,广聚粮储,西禀平阳以图幽、并,此霸王之业也。邯郸、襄国,形胜之地,请择一而都之。” ' 注:《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晋纪十 ' 石勒从之,遂领兵先占 据襄国(今邢台),作为根据地,建立后赵。(见图2-2-2)

  




  石勒刚在襄国站稳足跟,王浚即唆使段氏鲜卑的人马来攻。石勒采用“突门”之计,大破鲜卑兵,生擒鲜卑猛将段末柸。但为瓦解 王浚与鲜卑的联盟,孤立王浚,石勒义释段末柸。其后,石勒又用张宾之谋,卑辞厚礼,骗得王浚信任,然后轻骑北上,袭擒王浚, 占领幽州。在随后的几年里,石勒以襄国为根据地,先后击破并州的刘琨、蓟州的段匹磾、青州的曹嶷,尽占幽、冀、并、青之地,统一北方。

  后赵分崩后,慕容鲜卑自辽东入据河北,建立前燕;氐族人在关中建立前秦,前燕和前秦在北方对峙。前秦在苻坚、王猛的领导下,国势蒸蒸 日上,而前燕在太宰慕容格死后朝政日坏。面对前秦的压力,前燕朝中有识之士曾提醒燕主加强山西、河南方向的守备。大臣皇甫真建议:“ 洛阳、太原、壶关,皆宜选将益兵,以防未然。”另一名大臣申绍也建议:“移戍并土,控制西河,南坚壶关,北重晋阳,西寇来则拒守,过 则断后,犹愈于戍孤城守无用之地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 燕主未从;慕容垂投奔前秦后,前燕形势更趋不利,但仍未采取措施加强山西、河南方面的守备 。王猛统兵伐燕,先于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攻拔洛阳。次年,王猛再率大军伐前燕。大军临发,苻坚面授机宜说:“当先破壶关,平上党, 长驱入邺,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 王猛长驱直入,一战而克壶关(今山西潞城西),再战而破晋阳(今太原),尽夺前燕在太行山以 西的军事据点。然后,出潞川(今浊漳水)东下太行,在潞川击破前燕太傅慕容评所率燕军主力,乘势进围燕都邺城。苻坚也亲自率军经河内 从南翼直趋邺城,与王猛合力攻破邺城。前燕灭亡。前秦统一北方。(见图2-2-3)

  



  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面临瓦解。当时河北有苻坚之子苻邳镇守邺城,信都、常山、中山亦为前秦所守。慕容垂以安抚河北为名回到邺城。丁 零人翟斌围攻洛阳时,苻邳遣慕容垂援洛阳,慕容垂遂正式脱离前秦。他收降翟斌的人马,在荣阳称燕王,建立后燕。他考虑到“洛阳四面受 敌,虽攻取之,不足以自固。” ' 注:《晋书》卷一百二十三 慕客垂载记 ' 乃欲取邺城而据之。于是引兵渡河直驰邺城。苻邳坚守邺城,甚至不惜向东晋请求援兵。慕容垂想尽办法 几度强攻邺城,但都未能破城。邺城不下,河北其它地区亦不能定。苻邳坚守邺城近两年,一直到苻坚死后,苻邳谋归关中,率众西走晋阳, 邺城才为后燕有。邺城一下,其它各地亦依次降燕。

  北魏后期,河北、关陇爆发各族人民大起义。葛荣所率河北起义军围攻邺城,声势浩大。尔朱荣率军前往镇压。尔朱荣自晋阳率精骑七千,信 道兼行,迅速东出滏口,直逼邺城。葛荣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尔朱荣大破葛荣部,生擒葛荣,槛送洛阳。尔朱荣部将侯渊又击败在幽州一带 活动的起义军余部,河北起义遂被镇压。

  尔朱荣死后,高欢脱离尔朱集团。他先取得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的信任,统领流入山西的原葛荣所部二十万六镇降民,以就食为名屯驻壶关。在 河北大族的支持下,高欢自滏口进入河北,在信都起兵公开举起反尔朱氏的大旗,率军攻占邺城,又在邺城外的韩陵大败尔朱集团主力,并乘 胜进兵洛阳,消灭了尔朱残余势力。其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拥立东魏,定都邺城。

  东、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北齐与北周继续在北方对峙。经过苦战,北周攻克北齐在山西的重镇平阳(今临汾),又进克晋阳,然后自 滏口东下太行,攻破邺城。北齐灭亡,北周统一北方。

  北周末,杨坚谋代周自立。相州(治邺城)总管尉迟迥在邺城起兵反杨坚,河北地区也纷纷响应。杨坚派大将韦孝宽率军讨尉迟迥。韦孝宽自 河内进军,逼近邺城,在邺城外击破尉迟迥主力,乘胜攻破邺城。尉迟迥兵败自杀。韦孝宽遣兵分讨,其它各地亦悉数平定。平定尉迟迥之后 ,杨坚为根除东方之患,下令夷毁邺城城垣,分相州置毛州、魏州(今大名),以分相州之势,削弱邺城的战略地位。自汉末以来,数百年间 ,邺城便一直是河北地区的一方重镇,至此遭到削弱。

  “安史之乱”前期,安禄山自范阳(今北京)南下,连陷河北、河南,占领洛阳,欲西攻潼关,深入关中。这期间,发生在河北境内的两场战 事对于打击叛军乃至最终平定叛乱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场战事是颜杲卿据常山(今正定)起兵反安禄山。安禄山南下时,颜杲卿假装归顺。安禄山攻占洛阳,将趋关中。平原(今山东乐陵)太 守颜真卿使人告颜杲卿说:“速起兵断贼归路,可以缓贼西进之谋。” ' 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 ' 颜杲卿遂西连太原尹王承业,东连颜真卿,起兵反安禄山。一时, 河北境内响应者凡十七郡,皆归朝廷。附叛军者仅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安禄山正欲西攻潼关,督率诸军已至新安,闻常山 有变,赶忙回洛阳,急派史思明率重兵攻打常山。颜杲卿起兵虽然很快就遭到失败,但它的确起到了“缓贼西进之谋”的作用。颜杲卿起兵之 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于此举属仗义讨逆,故能得到广泛的响应;另一方面在于他起兵的位置。常山地处河北中枢,联络南、北,依 傍太行,西接井陉而连通太原。据此地起兵,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二场战事是李光弼、郭子仪东下井陉之战。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又压服其它各郡,独饶阳太守坚守不下。唐廷遂议派良将一人分兵出井陉以 定河北,李光弼受命自太原东出井陉,逼近常山。常山团练兵执叛军守将以迎光弼。李光弼据常山,以逸待劳,伺机打击叛军,与史思明在常 山一带相持。后来,郭子仪率朔方精兵与李光弼合军以攻史思明,大破叛军。唐军声势大震,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将而归朝廷。叛军交通线 又告断绝,叛军家在范阳者无不摇心。安禄山大怯,议弃洛阳而还范阳。不过,就在这时,哥舒翰兵败潼关,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