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会历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将修道主义纳入正轨。
  
  III.修道主义的神学路线。
  A。甚麽是冥想?。
  B.新柏拉图主义者的看法。
  C.第一条路线:与罪恶搏斗。
  D.第二条路线:与上帝契合。
  E.更正教的观点。
  
  IV.修会制度与特质。
  A.修会制度:以本笃修会为范例。
  l。本篦修会为范例。
  2。《本笃会规》。
  B.修院生活。
  C.修道主义精神。
  1.平信徒运动。
  2。苦行。
  3。贞洁。
  4。祈祷。
  5。贫穷。
  6。与世隔绝。
  7。群体。
  8。神迹。
  9。传教关怀。
  
  V.本笃修会的发展与没落。
  A.中世纪修会贵族化。
  1。社会功能。
  2.补赎功能。
  3。家族功能。
  B.衰落原因。
  1。灵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VI.新修会的建立。
  A.奥古斯丁修会。
  B.熙笃会。
  
  VII.托钵修会的成立。
  A.成立背景。
  B.道明会的创立。
  C.方济各与方济各会。
  1。童年与成长。
  2。成立修会与神贫克已。
  3.会规与使命。
  4.逝世与影响。
  D.托钵修会的特点。
  1。贫穷生活。
  2。机动化的传教工具。
  3。教育与学术研究。
  
  VIII.修道主义在教会历史中的贡献。
  A.保存文化和发展教义。
  B.传教与教会扩展。
  讨论问题。
  
  第五课 马丁路德与宗教数革。
  I.引言:为甚么你,仍是更正教徒?
  
  II。改教运动概论。
  A.甚么是宗教改革?。
  1,一场伟大的爆灵觉醒运动。
  2。 一场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
  B.改革的时间与地点。
  C、改革的得失与影响。
  D.宗教改革的分类。
  1.宪制的宗教改革。
  2。 激烈的宗教改革。
  3。 天主教的改革。
  
  III.改教运动的背景。
  A。 政治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文化思想因素。
  D.灵性因素。
  
  IV。路德的个人档案。
  A.家境与学业。
  B.属灵挣扎与出路。
  1。挣扎: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2.出路:因信称义。
  
  V。反对赎罪券的行动。
  A.赎罪券的售卖。
  B.《九十五条》。
  
  VI.路德宗教改革的发展。
  A.早期的发展:争论与冲突。
  1。 逼上梁山。
  2.冲突加剧。
  B.确定宗教改革的信仰大纲。
  1.三著作。
  2。三惟独。
  C.路德主持下的宗教改革。
  1。内部分裂-农民革命。
  2。与伊拉斯姆决裂。
  D.路德宗教改革的後期发展。
  
  Vll.宗教改革的意义。
  讨论问题。
  
  第六课  加尔文与更正教神学思想。
  I.引言:更正教神学的奠基人。
  II。加尔文的生平
  A。出身与成长。
  1.生于宗教改革的时代。
  2。良好的背景与学习。
  B.从皈依到涉足改教运动。
  1.突然的皈依。
  2。卷入改教运动。
  C.成为改教领袖。
  1.《基督教要义》问世。
  2.在日内瓦投身改教运动。
  3.在施塔斯堡的日子。
  4.重返日内瓦。
  
  III.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A.政教关系。
  1。教会与市议会。
  2。建立'上帝的国'。
  B.崇拜及圣礼重新定位。
  1.重视讲坛。
  2.圣礼观的改革。
  C.教会组织变革。
  D.重视神学训练。
  
  IV。加尔文的神学。
  A.圣经神学。
  B.启示观。
  C.上帝观。
  1。上帝的绝对主权。
  2.上帝的护理。
  D.人观。
  E.基督论。
  F。救赎论。
  G.成圣观。
  H.预定论。
  I。教会论。
  J.社会观。
  K。经济观。
  L.政治观。
  M.文化观。
  讨论问题。
  
  第七课 卫斯里约翰与福音主义。
  I.引言:宗教改革仍须改革。
  
  II.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更正教世界。
  A.理性主义的危机。
  1.缘起。
  2.危机。
  B.民族主义的困局。
  C.社会与文化的激变。
  1。中产阶级兴起2。工人阶级的需求。
  
  III.福音主义产生的背景:启蒙运动後的英国。
  A.社会问题迭起,教会无力回应。
  B。自由传道者出现,福音主义运动兴起。
  C.自由传道者——威特菲德。
  
  IV。卫斯理约翰。
  A.家世与教育:清教徒与高教派的结合。
  B.初期活动:在牛津创办圣会。
  C.思想的改变:莫拉维运动的影响。
  1。运动的缘起
  2。卫斯理约翰所受的影响 。
  D。卫斯理约翰与敬虔主义。
  1。敬虔主义的缘起。
  2.影响举隅。
  E.转捩点:'重生'经历。
  1。导因。
  2。卫斯理约翰的成圣观与 二职斯郑呢皴知脍悠璨改革示的异同。
  3。对华人教会的影响。
  
  V。循道主义。
  A.循道派的雏型。
  B.循道会的成立。
  
  VI.福音主义运动对基督教的影响。
  A。自由布道家的带动。
  B。突破宗派及牧区观念。
  C。鼓吹情词迫切的宣讲。
  D。以讲员为中心的讲道。
  E.注重实际而少神学争拗。
  F。带动各种教会运动。
  G。推动社会改革。
  G。讨论问题。
  
  第八课 李文斯敦与海外宣教。
  I.引言:宣教还是侵略?。
  
  II.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A。革命时代的来临。
  B.英国福音主义运动的影响。
  1。福音派人士继起。
  2.其地教派的发展。
  C.运动的发生及扩展。
  1.始终东北部。
  2。扩展至西南部。
  D.影响。
  1。平信徒兴起。
  2。新兴事工的发展。
  
  III.海外宣教运动。
  A。更正教的海外宣教事工。
  1.起步迟缓。
  2.传教与帝国主义。
  B.更正教宣教之父:威廉克理。
  l.生平。
  2。宣教的心志。
  3。印度的宣教的工作。
  C.海外宣教组织的设立。
  D.宣教运动的扩展和影响。
  
  IV。李文斯敦的影响。
  A.非洲宣教。
  B.历险之旅。
  1。第一次非洲之旅。
  2.第二次非洲之旅。
  3.第三次非洲之旅。
  C.宣教与殖民地扩张问题。
  1.宣谈的召命还是民族主义的策动。
  2.宣裁事业还是情报搜集。
  3.宣教士还是帝国主义者?。
  4.一个生死攸关的课题。
  
  讨论问题。
  
  第九课 穆德与普世合一运动。
  I.引言:合一理想知易行难。
  
  II.普世合一运动之父:穆德。
  A.一切由青年会开始。
  1。在奋兴运动中成长。
  2。投身青年会的事工。
  3。拓展学生志愿运动。
  B.从青年会到普世合一事工。
  1。成立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
  2。推广联盟会异象。
  3。促成国际宣教协会。
  C.对普世合一运动的贡献。
  
  III。 十九至二十世纪的普世合古一运动。
  A.普世合一运动的起点。
  1.合一的困难。
  2.学生与青年事工。
  3.宣教运动。
  B.普世合一运动的促成。
  1。国际宣教协会。
  2.生活与事工运动。
  3.信仰与教制运动。
  4。普世基督教协会的成立。
  C.普世合一运动的成与败。
  讨论问题。
  
  第十课  司徒德与福音派教会的发展。
  
  I.引言:在历史中发现自己。
  A。 历史中的所属传统。
  B.在传统中认识传统。
  C.在传统中求变。
  D.福音派的神学传统与代表。
  II.司徒德生平简介。
  A.家世与求学。
  B.诸灵堂的事奉。
  C.学生福音事工。
  D.圣公会福音派的建立。
  E.合一与分裂的争论。
  F.参与普世福音布道事工。
  G.社会和文化的关怀。
  
  III。自由主义与基要主义。
  A。自由主义。
  1。定义。
  2。基本信仰。
  B.基要主义。
  1。定义。
  2。历史缘起。
  3.信仰内容与自由主义多于立。
  5。基要主义的成败。
  
  IV。福音派的兴起。
  A.战后福音派的崛起与发展。
  B.福音派的身分与信仰。
  1。福音派信仰的四个重点。
  2.福音派逢动的特徵。
  3。福音派与基要主义的分别。
  C.突出人物。
  D.联合性事工。
  E.福音派的发展。
  1。事工发展。
  2。未来展望。
  3。讨论问题。
  
  基督教会史书目举隅
第一课  保罗与初期教会的奠立




  
  I.引目一:何谓十人十事?
  教会历史是一道漫长的河流,前浪带动後浪,後浪推拥前浪,所有事情都是互相紧扣、互为因果的。没有任何事件能孤立於历史之内;也没有任何人能独自做其'创世英雄';每个人都是首先承继了无数前人的成果,又依循著有形无形的传统,然後才能对他所处的时代有所言说及作为。个人与传统於此是密切相关的。
  这课程的题目是'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它要讨论的不是十个特立独行的人或是十件孤立事件,乃是要研读二千年教会历史中较具代表性的十个人和事,他(它)们见证著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甚至标志著历史的某个分水岭。因此,在这课程中,我会以描述十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为进路;继而借助这十个人物所做的事,以小喻大,藉此说明二千年来教会发展的主要脉络。换言之,我既讲述十人十事,亦同时兼顾到教会历史的概要。这样的课程设计无论对初学者或教师来说,都是颇有难度的。要在材料的详略之间作出平衡,既勾勒整个历史大纲,又清楚说明个别故事,当然是我的责任,我定会尽力撙节兼顾;不过,你们过人的智慧与努力是我的信心所由寄处,也是我敢於这样尝试的原因。
  还得补充说明的是,我虽然以'十人十事'为题,但在这个课程里,明显地'人'比'事'来得更重要。因为人一生几乎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或只有一桩事值得提及:就如保罗毕生可资讨论的事,便远远不止一件。所以,我们毋须太过斤斤计较'十事'是具体指哪十件,了解每讲的讨论中心才是更要紧的。
  在第一课,我们将研读保罗与初期教会的建立。一方面,我会缕述保罗的生平事迹(他是这一课的领衔主角);另一方面,也会全面地讨论第一世纪基督教的发展梗概。由於本科不是'保罗生平'或'新约历史',而是'教会历史',故我们关注的重点其实不是保罗这位圣经人物,而在於第一世纪的教会历史。那麽,举凡此时期与保罗相关的事情,都得通遍浏览,不能只集中缕述他的宣教事工,又或者只讨论他的文字工作。保罗只是帮助我们进入历史场景的引子而已,他是我们用以贯串第一世纪教会各种情况的焦点人物。
  1.保罗生平简介
  有关保罗的生平,舍薛勒(John Ziesler)的《保罗的基督教》( Pauline Christianity)很值得推荐。这本属於'牛津圣经丛书'(Oxford Bible Series)的小书,除让读者了解保罗的生平事迹外,也将一些近代有关保罗的研究与争论,清楚地介绍出来,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此题目,甚有帮助。
  A.信主前的保罗
  保罗的籍贯是基利家(Cilicia,位於今日土耳其境内)的大数。基利家是当时罗马帝国所建立的一个省份,大数是它的省会。在保罗时代,基利家的大数是一个说希腊语的城市。早於波斯统治时期,它已经是基利家的省会。大数曾一度沦陷於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BC-323BC)之手;主前67年,罗马帝国吞并今日的土耳其。主後47年,罗马凯撒大帝(Gaius ulius Caesar, 102BC-44BC)曾出访此地,当地人为了向他献媚,乃特别将这地方易名为凯撒城(Juliopolis)。
  保罗是犹太人,属便雅悯支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