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命之约-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道,李先生那时所说的天元公司实际是暗指这座雕像。所以,李先生去世后他一
直在精心守护着它,对任何来人都睁着第三只眼睛。

    特使先生前天还来了武汉,约他闲聊了一会儿,只是礼节性的见面,没有再
问及李先生留下的长生之秘。当然他知道,特使仍对他抱着期望,但他什么也没
有透露,这是他在十几天的思考中作出的决定。守着这个天下至宝,连他自己也
难免有动心的时候。谁不想获取长生?谁不想让可爱的儿女永葆青春?但想想李
先生,想想已经成就不死之身却毅然抛却生命的那位哲人,何一兵很快就能心静
如水了。

    不过,有一点是他没有想到的:邓飞也猜到了、并默默守护着这个秘密。

    注

    为了不造成读者的误解,对本文中出现的专业知识作一点说明:

    1 文中的细胞凋亡酶CPP -32(APOPAIN )、RAS 致癌基因、能对DNA 进行
修补的PARP酶等都是近代遗传学的发现,但我凭自己的想象作了一些胆大妄为的
修正。简言之,遗传学家说致癌基因是非正常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才产生的
致病基因,但我认为它是原始细胞固有的正常的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上它受到
抑制,但在某种条件下会复活。

    读者只可姑妄听之。

    2 所谓“活体约束”这个名词是我自造的,但我想从原理上说并无问题。比
如,生物细胞要受所属生物体的约束,它们的凋亡速率由机体分泌的细胞凋亡酶
来控制。

    生死之约代后记:关于长生的讨论

    我在<造物之秘>这部科幻小说中谈到了长生(是指人类个体的长生,而不
是种族的长生)。但长生真的能实现吗?一位西方科学家说,科学的探索实际上
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业已被证实的真理(但要注意,这种真理常常只适用于某个
范畴,比如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世界);合理的假设(比如黑洞的存在。它已
经接近于被证实);还有一些证据不足的、甚至是轻狂的猜想(比如虫洞旅行)。
科幻小说基本属于文学的范畴,允许大胆想象,所以它的自由度比“轻狂的猜想”
还要更大一些。这部小说看完了,感情丰富的读者可能在为断然抛弃长生的李元
龙扼腕痛惜,但是,现在我们要抛开科幻,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讨论一下人的长
生究竟能否实现。不过我要事先说明,即使下边这些“科学”的讨论也只属于
“轻狂的猜想”,读者不可过分认真的。

    恐怕首先要对“长生”下一个定义。小说中已经提到,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
裂是无限进行的,所以,它们中除了那些意外死亡(如被吃掉)的个体,所有活
到今天的单细胞生物可以说是长生不死的。不过这只是非科学意义上的表述,如
果严格定义,这种分裂后的细胞是不是能作为本体的延续尚不能做定论。

    也许不少人在谈论长生时,首先会把着眼点盯在这个个体的“身体”上,即
物质组成上,也即肉体的长生。实际上这并不是生物最主要的属性。生物在一生
中一直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组成个体的砖石(各种元素的原子)无时不无刻不在
更换。所以,单从物质的角度看,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不变的(其实也有缓
变)是这些原子的缔合模式,也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是一种
负熵过程。

    而所谓“长生”,则应是某个个体所包含信息的永久的、基本不失真的传递。
假如秦始皇真的得到不死药,当我们看到一个峨冠博带的“秦始皇”出现在21世
纪时,我们如何来确认他的身份?外貌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检验他的意识,而
意识又是完全基于他的记忆,基于他的经历。如果他知道所有秦朝开国时文臣武
将的名字,知道秦朝所有的历史事件,尤其是,知道一些后代历史学家所不知道
而且又能用某种方法确证的信息,又没有任何反证来对他的叙述证伪,那我们就
不得不相信他是真正的赢政。但如果这位老兄说:我确实是秦始皇,我的外貌与
DNA 都经得起验证,只是患了失忆症,,有关我做皇帝的事一件也记不清了。那
么,我们只能把他当成一个拙劣的骗子。当然,一个人不可能记住一生的所有经
历,人脑的信息库从来是动态的,一直在吐故纳新,但不管怎样,记忆的主干必
须保留而且有延续性。

    所以,关于生物长生的定义是:如果某个个体能把它所包含的信息的主干永
远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达到了长生。这里所说的信息,包括:它的身体特点、面
貌、行为方式等,尤其重要的是,应该包括关于它一生经历的记忆。神话中哪吒
割肉剔骨还给他薄情的父亲,然后借莲叶藕节重塑自身,复活过来后就去找父亲
寻仇(即他保持着记忆的主干),这就是一个“生命即信息”的古代版本。

    而单细胞生物是过于低等的生物,我们无法验证它能否保存关于一生经历的
记忆。所以,虽然它的“本体”用无限分裂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恐怕还是不
能算做真正的长生。

    最容易对意识做出验证的是万物之灵――人。那么,人能长生吗?

    绝对的长生当然是不可能的。连宇宙还有生有死呢。宇宙诞生于大爆炸,这
一点已经基本得到确证了。至于它的结局,或是亡于无限的膨胀,或是亡于向内
塌缩,反正灭亡是免不了的。还有质子的洇灭呢,如果说原子是人类身体的砖石,
那质子则是砖石的砖石,据现在的理论,质子会在1032年中全部洇灭(这个理论
尚未经过验证,介于合理的假设与轻狂的猜想之间)。当宇宙和质子都不存在时,
何谈人类种族的长存?更何谈人类个体的长生?

    那些渴求长生的读者要失望了,不过且慢,我的潘多拉魔盒里还藏着一个
“希望”呢。长生虽然不可能,那么,准长生呢?

    首先需要辨明的是,“准长生”和“长寿”不能混为一谈。小说中已经说过,
两者不属于一个数量级。简而言之,如果用修修补补的医学手段让人的寿命慢慢
增加,加到100 岁,150 岁,200 岁……甚至500 岁,这都是属于长寿的范畴。
不过我在这儿先泼点冷水:如果单用修补的手段,很难把寿命大幅度增加的,比
如说,很可能它的极限是200 岁。至于什么是准长生,放到后边再说。

    长生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很多人孜孜不懈地追求它:海上访仙、炼丹、
辟谷、气功瑜伽……等等。人类科学的发展中,至少化学是直接受惠于炼丹术,
是追求长生的副产品。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死交替是万物要
遵循的规律,长生是不可能的。这当然是一个科学的观点,可惜人们把它绝对化
了。绝对的长生固然不可能,但“准长生”是否也是应该泼出去的脏水?

    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中包含着许多严格的禁令,比如,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绝
不可能实现永动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绝不可能让已经热平衡
的系统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造成热量的富集;根据势能场理论,绝不可
能找到A 、B 两地,使水流从A 到B 、从B 到A 来循环流动。这些禁令是如此严
格,以至于在千姿百态的世界中找不到哪怕仅仅一个经得起验证的反证。

    现在,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能够准长生的生物,那么,是不是也有一个客观规
律严格地限制准长生的实现?不,迄今科学家并没发现这一条规律。植物中寿命
最长的可活四万年,那么从理论上说,动物也能活到这样的甚至更大的岁数。科
学家已经知道,生物(尤其是短寿的动物)之所以会在几十年就衰老死亡,主要
是因为,它们体内的细胞只能分裂若干代就因某种机制而停止分裂,对于人来说
这个数字一般为50代。但这只是生物进化中“自愿”选择的方式,并不是因为上
帝的禁令。前面说过,单细胞生物中并没有这样的限制。在多细胞生物比如人类
中,有两种细胞也能避开这种限制――生殖细胞能自动把生物钟拨回零点,癌细
胞会因端粒酶的作用而无限分裂。癌细胞也会死的,但那只是因为它导致了寄主
的死亡从而造成了自身的死亡。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各国实验室里都有一种
叫“海拉”的不死的细胞,是50年前美国一个黑人妇女子宫里的癌细胞,在营养
皿中一直分裂至今。科学家们甚至能让正常的人体细胞也“忘掉”只能分裂50代
的指令,在体外无限分裂。

    所以说,生物对体细胞分裂代数的限制只是一种“约定”,并不是缘于上帝
的禁令,并没有客观规律的限制。也可以说,生物之所以死亡,只是因为进化中
“自愿”的选择。章鱼有一个死亡腺体,母章鱼生殖后该腺体就发出死亡指令,
于是它就不吃不喝静待死亡的到来,如果割除这个腺体,它就会重新萌发生机;
这种腺体在其它动物中也有发现。科学家也找到了某些低等动物(如线虫)主管
寿命的基因,修正这个基因就能把它的寿命延长若干倍。乐观地说,何时科学家
完全掌握了生物体内主管寿命的基因,就能取消死亡指令,随心所欲地延长它的
寿命,延长到1000年,1 万年,10万年,甚至与天地同寿――这正是中国古代方
士们的目标啊,看来他们倒是很知足的,并没有提“寿逾天地”,毕竟,如果一
个人能孤孤零零地活到宇宙灭亡之后,那倒真是生不如死了。

    好,死亡指令取消了,细胞分裂代数对人寿的限制可以推到一边了,但是,
还有没有其它对人寿的限制因素?有的,至少说还有两条:

    1 横死。今天文明社会的人们大部分可以善终,所以,意外死亡不是影响人
寿的主要因素。但是,任意指定一个10万人的群落,可以肯定其中必有一定比率
的人死于疾病、车祸、凶杀,甚至被一颗掉到气管里的蚕豆呛死。把相同的几率
移植到一个能活10万年的人身上,也可相当肯定地说,他在这10万年中肯定会遭
到横死。在这种情形下,横死不再是意外,而成了必然。

    2  信息漂移。刚才说过,生命其实是一种原子的缔合模式,它是动态的,
其组成砖石(原子)一直在不停地更换,而这种更换并不影响模式本身。不过,
信息的传递总归是会出错的,这一点绝对地无可避免。在人类的正常寿命中,错
误的累积还不太严重,但1 万岁呢,10万岁呢?总有一天,累积的错误会使这个
个体面目全非。这时,一般来说就是个体的死亡(变异绝大部分不利于生存),
即使侥幸未死,他也失去了记忆的主干,按前面说的定义,不能算是本体的永生
了。

    别的不说,单只这两条就限制了生物体不能“与天地同寿”。好在虽然此两
条限制不可避免,但它们并没有对寿命的长短做出规定。也许,只要我们尽量减
少横死和信息漂移的几率,就可以把寿命延长到10万年,100 万年。从理论上说
这并非不可能。

    所以,我们不要太贪心无魇了,虽然不能与天地同寿,只要在科学的帮助下
活到10万年,100 万年,那我们也心满意足啦!这就是我所说的准长生的概念,
也就是说,如果能彻底取消人体基因中关于“定期死亡”的指令,让个体寿命延
长到一个远高于100 年的数量级上,那就是准长生了。理论上说,它甚至可以是
一个非无限的任意大的数,当然实际是达不到的。

    这些前景太美好了,我想,如果秦始皇读到这篇妙笔生花的文章,一定会高
兴得血脉贲张,立即赏作者正一品的官衔,再拨付黄金万斤,赶快把这项技术给
朕鼓捣出来。但聪明的小读者可能已经有了疑问:既然准长生能在自然界实现,
为什么所有生物“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生死交替?它们对死亡有偏爱?还是都
像李元龙那样高风亮节,非要以自己的死亡为后代人腾位置?当然不是。说穿了
其实很简单,短寿世界的存在只是因为一个完全反面的因素:遗传错误。生物在
遗传中必然会发生信息传递的错误,这种错误不能太多,否则生物尽繁殖一些
“不肖子孙”,这个物种早就灭绝了;但也不能没有,因为有错误(变异)生物
才能进化。看来,用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生物,其“出错率”就太低,几亿年了,
它们还基本保持着老祖先的模样,因而也不能在今天的生物世界里唱主角。而那
些寿命较短的、尤其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出错率”比较合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