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界-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震预报上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个过程的可公度性。但整体临界态一
旦出现,规律就消失了。此后,某块岩石的滑动可以带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它可
能只滑动一下就停止;也可能沿着一个较长的“红色手指”传递,引发一片区域
的滑动;甚至沿着一个更长的手指走到头,引发全区域的大坍塌,这就是有极大
破坏力的强震。

    问题是,最后的雪崩究竟是由哪个小滑动触发,这个过程却是完全随机的,
没有规律的。要想对它做出准确预测,就需要随时掌握板块中每一部分的态势,
实际上不可能做到。

    换句话说,地震的临震预报根本不可能成功。

    从理论上说也不可能。

    爷爷苦苦寻觅近20年,只是在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我在青烟后看到爷爷,他的嘴角沉重地下垂着,我知道这个结论无疑是向他
的祭坛撒尿。但科学是无情的,科学不照顾个人的愿望。爷爷,请原谅我告诉你
这个残酷的结论,但我不会因此放弃努力。

    爷爷听见了,默默转过身,踽踽而去。

    3 以下摘自一篇小学生作文。

    2156年4 月2 日,王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唐山滦县附近的87号超深井的钻进。
同学们都说这次参观特刺激,特真实,比往常的激光全息教学课强多了。

    参观前,王老师让我们查一查一个世纪前超深井的背景资料。我查到,那时
世界上超深井纪录是12262 米,在前苏联的科拉半岛。中国在江苏东海超高压变
质带上打过一个超深井,才5000米,投资1。5 亿。超深井钻进极为困难,费用极
为高昂,因为井越深,钻杆越长,大部分能量都被浪费在起下钻杆和克服钻杆的
扭转形变上。不过自从激光钻头发明后这些纪录已经大大改写了,现在25000 米
的深井轻飘飘就能实现。

    深87号井是在一口3000米深的旧裸井上加深。这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没有
高大的钻塔——现场的刘司钻给我们解释,过去那些高大的钻塔其实只有一个用
处:起钻时一次能起出尽可能长的刚性钻杆。单根钻杆一般长9。5 米,一次起升
三根,井架就要高达40米。现在,激光钻头是用柔性钨钢索系连,耐高温电缆也
是柔性的,所以钻塔高度只要高于激光钻头的长度就行。

    (资料记录:激光钻头直径为78毫米,长度5。54米,配套井架高9。8 米。)

    激光钻头其实就是一根大圆棒,银光闪闪,做工十分精致。现在开始下钻,
钻头自带的摄像镜头把井下的图像送到控制台屏幕上。一个黑洞洞的岩石窟窿,
直径比钻头大一倍,被摄像机灯光照亮的岩壁飞快地向上闪过去。钻头终于停下
了,离井底有30米,卡巴一声,向四周伸出几十个爪子,把自己固定在井壁上。
刘司钻对麦克风说:各操作手注意,现在正式开钻。他合上电源,一股极强的蓝
色激光从钻头下方射出来,反射过来的余光立即把井壁笼罩,岩壁和钻头似乎都
变成蓝色的透明物体。激光照射到井底,岩石立即气化,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浪,
通过钻头和井壁之间的环形空间,凶猛地向上冲去。井口的强力抽气泵同时开动,
高压气流带着惊天动地的啸声冲出来。在井内气流是透明的,但喷出后变成白色,
延伸100 多米。刘司钻急急地调整了消音系统,啸声显著降低了,但是仍让人头
皮发炸。

    这以后钻井队就没什么事干了,所有操作转为自动控制。气化的岩石被连续
排出,激光束的长度自动延伸。钻进几百米后,刘司钻关闭激光束,把钻头下沉,
固定,开始新一轮钻进,这是为了尽量减少激光束在气浪中的衰减。刘司钻自豪
地说,这种方法钻进极快,一天能钻1500米,不过它可是吃电能的大老虎,半个
城市的电能才够它的饭量呢。

    (资料记录:深87号井位于昌黎—蓟县第7 号东西向断裂,断裂带的力学性
质为压扭,设计井深25000 米。)

    还参观了唐(唐山)津(天津)滦(滦县)区域2156——7 号消震行动。这
回不是现场参观,陈指挥说,没法儿看现场的,它分布在200 多平方公里的区域,
又是在12000~25000 米的地下起爆,地面上只有轻微的震动。

    我们回到北京,在国家地震控制局(即原来的国家地震局)的控制室里观看
了实际操作。这回是全息图像,两束激光互相干涉,打出这个区域的逼真的三维
图。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岩石板块,发暗的条纹表示活动断裂带(或重力
梯度带等)。暗条纹上下纵横交错,结成十分复杂的立体网络。我同桌付英低声
惊呼:我的妈,原来咱们的大地母亲有这么多的暗伤!想想咱们的高楼就建在这
样的破基层上,真是可怕。

    陈指挥把岩层图转为应力图。一绺绺叶脉状的红色在岩层上蜿蜒,覆盖了相
当一部分区域。陈指挥说,红色表示岩层已进入发生滑动前的临界态,从红色的
强度可以计算出,这片区域已孕育出5~5。5 级地震的条件。

    上百条笔直的红线从地面上向下延伸,各自终止在活动断裂带的某一点,有
深有浅,最深的28000 米。这就是我们才参观过的那类诱爆井。“28000 米深的
诱震爆破可消去30000 米处的应力,而地震震源大部分在30公里以内。”陈指挥
说。

    一个个小亮点开始沿竖井下降,它们表示高能炸药(成份为N5,即氮的同分
异构体)。15分钟后所有亮点停下来,炸药全部就位。屏幕上打出起爆前的自检
结果:起爆井位、井深、起爆量、起爆顺序。检查通过。陈指挥非常庄重地摁下
按钮。所有亮点几乎同时闪亮,在周围激出一圈圈涟漪。这是由炸药引起的震波,
很微弱,它只起扣板机的作用,用以引爆岩层中本来就储存的能量。忽然,某处
震波被急剧放大,极强的涟漪向四周扩散,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在各处引
发强烈的震波。岩层抖动着,滑动着,图像上的红色随即被抹去。

    屏幕上打出地震参数:这是一场5。2 级人工诱发地震,震源深度21公里,去
应力效果良好。指挥部的人们都屏息静气,像是在等待什么。几秒之后,大楼有
了轻微的晃动。“S 波!”年轻人欢呼着。过了几秒又是一阵晃动,比上次稍强
些。“P 波!”大家喊着,互击手掌,表示祝贺。

    照例得有领导讲话,陈指挥说:“今天是文郁先生逝世100 周年记念日,国
家地震局和学校共同组织了这次参观,作为对先生的记念。文郁先生是伟大的地
震学家,150 年前他提出‘低烈度纵火’的思想——以低烈度的人工诱发地震来
取代破坏性强震——使地震科学开始了一场革命。现在我国已控制了京津唐地区
的地震灾害,下一步将把工作重点移向台湾南部。”

    讲到这儿,他忽然收起一本正经的表情,笑嘻嘻地说:“我知道文先生的曾
孙今天在场,是哪一位?请站出来。”

    我没有吭声,早有准备的王老师把我推出队列:“这位就是,文小虎!”

    陈指挥走下讲台,俯下身同我热烈拥抱。“小虎,你应该骄傲,有这么一位
伟大的曾爷爷。还不光是你曾爷爷呢,文家是源远流长的科学世家,从曾曾祖一
代的文少博夫妇算起,有曾祖一代的文郁、文容姊弟,祖父一代的文天奇夫妇,
父代的文吉光、文吉霞兄妹。你曾姑奶文容也是大师级的科学家,她带领同行消
灭了狂犬病毒、水痘病毒、乙脑病毒、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黑热病原虫等36
种病原体,让数千万人摆脱了病魔。小虎,真为你骄傲。”

    同学们都羡慕地看着我,女孩儿们眼神可以说是崇拜啦。不过我不打算买陈
指挥的帐,我不高兴地说:“我也希望你为我骄傲,不过不是今天,也不是为我
的爸爸爷爷曾爷爷祖爷爷;而是几十年后,当我也成为科学家的时候。”

    陈指挥一愣,旋即朗声大笑:“好,有志气!预祝你早日成功。我这个位置
为你留着哪。”

    我摇摇头:“我不干这一行,这门学科里的鞑子已杀得差不多啦,我想搞曾
姑奶、奶奶和姑姑她们搞的病毒学。”

    “你已经决定了?”姑姑问我,“接我的班,不接你爸的班?”

    “嗯。”

    姑姑看看爸爸,掩不住嘴边的笑意。爸爸平和地说:“我们当然尊重你的选
择,不过,告诉我为什么。”

    我摇摇头:“我不想说,姑姑要生气的。”

    “什么话!你接我的班我还能生气?不生气,说吧。”

    我有意再退后一步:“只是一个小学生的胡思乱想,你们会笑话的。”

    “小孩子有时能提出最有价值的思想。”爸爸说,然后笑道:“行啦,别卖
关子了,说吧。”

    于是我侃侃而言:“今天参观后我有一点很深的感触。文郁曾爷爷的成功就
在于他用低烈度纵火化解了岩层中的临界态——但为什么医学科学家们却在干背
道而驰的事情?姑姑,你们一直用斩尽杀绝的办法建立无病毒的真空,弱化人的
免疫力,这是危险的临界态甚至超临界态呀。姑姑,这个超临界态能永远保持稳
定吗?”

    姑姑非常震惊,沉思半天才喃喃地说:“我的小虎侄儿真够狂的,一句话否
定了几代医学科学家的努力。”她又陷入沉思,眼神迷惘、心事重重地说:“我
当然不会马上接受你的观点,不过我会认真思考它。”

    那么,我的志愿就这么定下来吧,我要接姑姑的班,作一个医学科学家——
但我将干完全相反的事。她们几代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无病毒的真空,我要用低烈
度纵火的办法破坏它。

    我想,总有一天姑姑会承认我是对的。

    后记:本文中的观点——地震短临预报不可能实现——是一些西方科学家的
观点,在这儿权且作为一家之言介绍给读者,至于它的正误——科幻作者不为小
说中观点的正误打保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