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冈村宁次-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的地形,使人烦恼”。他来前线后,一个幕僚闻知上司书道功夫不错,非要求条
字幅,冈村随即泼墨挥笔:“敌非敌,地形是敌,征战我不爱山水。”以此,也顺
便向部下们巧妙地提示了他们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虽然南岸地区的地形对第11军的攻势作战不利,但细心的冈村在思考中还是发
觉,就是在南岸地区,“在二三百米以下的山地与在二三百米以上山地作战,部队
攻击进展会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是一种感觉”。作为一个受过各层次完整军事理论
教育、经验阅历又非常丰富的高级军事将领,冈村的军事直觉确实很敏锐。他当时
身边的得力作战参谋、后官至陆军中将的宫崎周一回忆说:“关于地形高低问题,
冈村军司令官感觉到的300米以上和以下的差异,后在作战中确实如此。当时我未能
那样明确认识,只是看到一个个的山头都很高,却看不到它们的差别。”司令官和
参谋的水平毕竟不同。
    冈村认为,“根据山地战的原则及上述感觉,军主力应当向右迂回转进丘陵地
带较好”。不与高地各要点的中国军队死缠,而把预设作战地点选择在300米以下的
平缓地区,紧紧贴着长江江岸边狭长的低平地带,逐点攻击前进,以夺取长江诸要
塞为主。
    在武汉作战还要对付酷暑。7月的武汉,正是炎热的盛夏,而武汉三镇中,尤以
汉口最热。冈村“在壮年时代尝受过汉口酷暑的滋味,夏季气温大体为华氏九十七
八度,温度极高,而深夜和白天也几乎无大差别,非常不舒服”。他这次从东京出
发前,财界一位阔朋友对他说:“听说你这次奉命出征攻取汉口,像汉口那样的炎
热,现在季节无法进行战斗。我看从10月左右再开始,来春等你的捷报。”冈村听
罢只是笑一笑,心里想:财阀阔佬们在东京享清凉,说的话“不过是一般常识罢了,
然而,我们却是要冒着酷暑攻击前进的,官兵之苦可想而知”。可军令如山倒,那
位天皇是顾及不了那么多的。
    但酷暑是平均分配给双方军队的,中国军队同样要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战斗。
相比较之下,医疗卫生条件较好、较规范的日本军队更能减少一些因酷热带来的非
战斗减员。想到这一层,冈村的信心十足,他觉得只要保障好部队的后勤供应,特
别是指示各部队长在行军宿营时,能尽量让官兵每天沐浴一次,“不使多数部下失
去一天最大快乐的人浴时间或因人浴而推迟睡眠时间”,就能保持住战斗力,完成
会战任务。
    他想的确实是够周到的了。但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后来在会战末期第11军还
是有数千名官兵中暑或患了赤痢。本来武汉的酷暑,有很热的年头,也有不太热的
年头,而这一年武汉会战时恰逢前者。后来冈村在日记中写到:“当时部队发的汗
衫土黄色的很少,白的又太显眼,所以官兵都是赤膊上阵。有胡须的老兵,脸上长
满痱子,胡须之间的痱子化脓,满脸像开了花一样。当我看到用担架抬下来的伤员
时,忍泪把目光挪开。”
    这些军国主义的炮灰们,毕竟也是肉身,不是酷热能挨、蚊虫不咬、枪弹不人
的神兵天将。
    冈村沉思概括出来要把握的这三点,对其第11军面临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很强,
它提出了问题,又设想了解决的大致路子,同时还没有让法西斯官兵击败对手的信
心受挫。他的部下们承认,他们的上司“归纳的我军攻占武汉三条须关注的事项,
后来果然与事实相符。往往听说,有的将军对战术上的细小问题,也与幕僚争辩不
休;还有的将军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使幕僚无所事事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他们对于重要的方向性的问题反倒缺乏指导。而冈村军司令官却能从大局着眼,高
度概括地掌握其要点,使我等幕僚平常认识不太清楚的问题清晰了。回顾起来,我
等实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
    话说得有点儿肉麻。但此话是其部下在60年代所发表,这时的冈村已不再是当
年威风凛凛的皇军大将,而是早已战败回国,且常常辗转于病榻上年近8旬的糟老头
子了,当年的部下似乎也没有必要再去阿谀奉承他。可见冈村当时还是有些用兵之
道的。
    基本设想有了,下一步是行动。在第11军的编制序列未正式由大本营下达之前,
原直属于华中派遣军的第6师团一部,与波田支队相互配合下,已经于6月13日占领
了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武汉的第一道东大门被撞开了。从安庆溯江西上,约行
100多里水路,就是马垱要塞,该要塞地处长江中游,是皖赣两省接壤之地。还是那
个凶悍的日军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稍事休整后,便乘船沿江西上,于6月26日上午攻
陷了马垱要塞。7月4日,东京大本营下达正式命令,第6师团和波田支队编入第11军
战斗序列,15日,冈村正式行使军司令官指挥权。前头的仗打得不错,下面才是他
真正指挥第11军参加武汉会战的开始。
    冈村的眼睛盯上了九江。拿下它,就意味着在中国军队武汉外围防御圈上撕开
了一道口子,意义非同小可。
    九江的一场恶战就要开始了。欲知九江之战的详情如何?请看下章叙述。   
   冈村宁次        
      第十七章  九江之战
                    九江防御系危安,蒋公运筹有定见;
                    冈村击败张发奎,打破武汉外围线。
    话说历史名城九江,坐落在长江南岸,位于从安庆到武汉这段长江的向南弯曲
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
    还在6月中旬,国民党统帅部就在“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中指出:“武汉已
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之不易守,而
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而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
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东守宿松、鄱阳湖,北扼双门关、大胜关、武胜关诸险,
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并与平汉北段之积极行动相呼应。若敌悬军深入则可临机予
以各个击破,或在大别山预为隐伏待其深入,出奇兵以腰击之。如此方可制胜,方
可以确保武汉。否则据三镇而守,于近郊而战,则武汉对我经济资源上之重要性已
失,所保者,仅此一片焦土而已,且受敌之包围,则势如瓮中之鳖,固守南京之教
训实殷鉴之不远,故欲确保武汉并始终保持武汉为我政治经济资源之中枢,则应战
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为上策……”
    根据当时的情况,应当说国民党统帅部的作战意见是正确的。它的主旨就是
“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即在武汉的外围远方抗击日军。
    鄱阳湖畔的九江城,正是武汉以东外围防线上的一个要点。对此,冈村的心里
是清楚的。
    九江防区归中国第9战区第2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将军管辖。他深知九江对于武汉
会战的重要性,7月10日他匆匆离开武汉,14日抵达瑞昌,15日到达九江。他的兵团
原在鄂东待命,这次继续东移至江西九江据守,当时部队虽已经陆续到达指定位置,
但阵地构筑,后方设施及地方战时组织,尚未就绪。张发奎分别召集会议,亲自部
署并巡视指导,严令部下做好迎击日军进攻的准备。
    张发奎,字向华,1896年生于广东省始兴县。早年就学于武昌陆军预备学堂,
参加过辛亥革命。1921年,他是孙中山广州大本营警卫团第3营营长。北伐开始后,
他作为师长,率部参加攻打汀泅桥、贺胜桥等重大战役,有“铁军英雄”之誉。当
时,叶挺就是他手下的团长。后来发动八一南昌起义的贺龙所部及叶剑英等人,也
都曾隶属于他的部下。
    作为粤籍将领,他与蒋介石关系不睦,并参加过武力讨蒋,但在“九一八事变”
之后,张发奎在南京面见蒋介石,告其“今后中国的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蒋
当即口头答应,并许他“日后抗战充先锋”。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发奎义愤填膺,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
那么我就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
    “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张发奎任右翼军总司令,1937年9月16日,他指挥
部队与登陆的日军展开血战,击伤日海军旗舰“出云”号,他的炮兵曾有“神炮”
之美称。在淞沪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他仍表示:“誓流最后一滴血,尽最后一分力,
死守下去!”
    如今,日军又即将进攻他的部队负责防守的九江,这位当年的“铁军英雄”会
怎样表现呢?
    来九江防守之前,张发奎知道冈村宁次从东北调来就任第11军司令官,指挥的
第一仗就是攻九江,肯定要格外地疯狂。所以,他曾向蒋介石报过一个方案,内称:
为免早期被敌突破登陆成功,影响以后作战,我兵团拟以第4军、第70军及第60师为
预备队,分置于马回岭、瑞昌、妙智铺等九江侧后地带,以便支援第一线作战,并
预定以黄老门东西之线为第二线预备阵地,以便状况不利时行逐次抵抗。
    蒋介石见报怒目:“张向华未战已有轻弃九江之念,此断然有悖全线防御计划。”
当即否决了此案,并交待张发奎:九江必须死守,决不能让日军攻陷。         张发奎感到压力很大。作为一名战将,他非常清楚九江乃武汉门户,九江不守,
全线影响极大。可外界舆论众口一辞:九江外围地形对守军有利,守住九江应无太
大问题。外界舆论越这么说,他越觉得压力大,心里越有气。老实说,他对守住九
江没什么把握。九江外围虽说江、湖地障对防御者有利,但这只是对旧式战争而言。
如今他既无炮舰,又无战机支援,江、湖只能限制自己。而冈村的部队沿江、湖可
以随意登陆,他为此还得处处设防、分散兵力。外界舆论的乐观估计和自己使命的
艰难使他坐卧不安,战斗还未打响,他的心就有些发虚了。
    对张发奎的名字,冈村并不陌生;对九江,他也是熟悉的。1926年秋,北伐军
的张发奎部队在九江、南昌一带与军阀孙传芳作战,他当时正以军事顾问的身分呆
在孙传芳的九江前线司令部里。那次,孙传芳让张发奎部队打得节节败退,冈村见
势不妙带着偷到的华中地区军用地形图,化装坐小木船登上日本军舰,才捡回了性
命。这次会战他要打的首仗,就又碰上了张发奎,心想此人不可小瞧。
    冈村预定进攻九江的先头部队为波田支队、后续部队为松浦淳六郎中将率领的
第106师团,进攻时间为6月23日。
    波田支队的实力相当于日军的一个旅团,但支队长波田重一的军衔却比一般旅
团长的少将衔高一级,是个中将。该支队的官兵多为台湾青年,适应亚热带气候,
日军大本营把它从台湾调来,旨在让它在酷热条件下进行武汉会战发挥作用。而该
支队也没有辜负日军头目的希望,连连攻下了安庆、马垱等要点,其强悍、拼死精
神毫不亚于日本的本土官兵。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被迫将宝岛台湾割给日本,台
湾成了日本的“领土”,台湾人成了天皇的“臣民”,许多台湾人在日本当局推行
的“日本化”过程中还起了日本名字,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队有不少台湾籍官兵。
    7月20日,冈村将自己的战斗指挥所设在彭泽。22日,为了更靠前抵近指挥作战,
他又将战斗指挥所向前推进到湖口。一结果,我这军司令官的位置,竟处于最前线
的步哨线上——湖口的石钟山下,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当天曾有一位旧识海军军官
来找我,他根据常识判断军司令官的所在地不在安庆就在彭泽,但找来找去一直找
到最前线才得相见,甚为惊讶。石钟山是鄱阳湖水人长江处的小山,山上有座幽雅
的寺院,据称此处风光甲长江,由这里观察敌情、地形甚为爽快。”
    7月22日晚,长江及鄱阳湖水面上,天空阴沉昏暗,雨前的劲风刮起来了。九江
城内第2兵团指挥部里,张发奎将军有些心神不宁。他总有种预感,这样的天气,也
正是日军偷袭的时机。他吩咐部下:“今天天气不好,马上通知九江各岸口,尤其
姑塘守军预11师加强戒备,决不能疏忽。”
    23日零时,半夜的风更大了。鄱阳湖面,狂风掠过,掀起阵阵巨浪。大风的呼
啸声、湖水的拍打声,淹没了数十艘正向姑塘扑来的日军登陆艇的马达声。波田支
队冒着瓢泼大雨,已经偷偷抵进到距姑塘登陆地千余米处。
    就在中国守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