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盾传-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的文学作品,吸纳不少新文学作家翻译家共同关注这种新文学奠基工作,茅盾自己则写了《(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
引言》、《被损害民族的文学背景的缩图》两文,刊于专号。不久,茅盾又主持编辑了《小说月报》号外“俄国文学研
究”,把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新鲜的文学作品及十月革命前反映俄国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作品,介绍给国人。其中茅
盾不仅主持编辑,而且还亲自动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如他在号外中,发表了《失去的良心》、《看新娘》、《蠢人
》、《杀人者》、《伏尔加与村人的儿子米苦拉》、《孟罗的农民英雄以利亚和英雄斯维亚多哥尔》及《赤俄小说三篇
》的前言等,充分反映了茅盾当时那种对新文学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使命感、责任感。
    1923年,茅盾为反抗王云五违约而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后,在译介、标点外国文学的同时,又给《国学小丛书》
编选《庄子》、《楚辞》、《淮南子》等,因而,茅盾能以深厚的古文基础,在倡导新文学的前沿,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年的暑假,茅盾应侯绍裘的邀请,专门去松江私立景贤女中讲演,讲题是《什么是文学——我对于现文坛的感
想》。这是茅盾继上年暑假与郑振铎在宁波四明暑假教育讲习会之后,又一次外出讲演,宣传新文学。去年去宁波之前,
也曾去松江景贤女中讲演《文学与人生》。因为茅盾在上海新文学界,名气如日中天,所以,外地邀请他参加公开的社
会活动也多了,茅盾乘这机会,宣传新文学。
    与此同时,茅盾的社会活动也日愈频繁。 1923 年 11 月 27 日,在上海的浙籍人士陈望道、茅盾(沈雁冰)、杨
贤江等致电浙江省省长、教育厅长、抗议浙江省议员罗织罪名提出查办省立五中校长案。同年 12 月上海成立东方艺术
学校,聘定陈望道为教务长兼美学教授,茅盾为现代文学教授,甚至在中华书局编辑程本海 1924 年 3月 3日下午的婚
礼上,茅盾也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说。1924年春,茅盾、杨贤江等人发起,成立闸北市民外交协会,反对外人扩大租界。
7 月 18 日,召开全体代表大会,将闸北市民外交协会改名为上海市民对外协会,并聘请恽代英等为协会顾问。这些活
动,也反映了青年茅盾既是一个在新文学疆场上驰骋的骁将,而且又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使他的革命和
文学活动,和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血与火的洗礼;走向街头,直面民众怒潮,他感慨万端;《公理日报》讨还公理;商务印书馆罢工浪潮里他唱主角,
但出了个意外的插曲。

第七章在罢工洪流中

    1923年 8月 5日中共中央委员毛泽东出席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举行的第六次会议,这是茅盾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1924年春,作为上海国民运动委员会的委员长的茅盾,直接参与和策划组织上海工人纪念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大
会。
    在这之前,茅盾的胞弟沈泽民,于 1921 年从日本回国以后,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投身新文学运动和民族
解放的革命运动,立志当革命家和文学家,先后奉党组织命令去安徽芜湖五中任教,并在那里发展革命同志,组织芜湖
学社,创办《芜湖》半月刊;后来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1923年 8月,中共
派沈泽民到南京建邺大学任教,并要求他们到南京以后,负有发展中共组织的使命,不久,组成南京党小组(直属上海
第六组)。在南京期间,沈泽民与同乡张琴秋有更多的接触和联系,两人志趣相投,终于在 1924 年结为伉俪。在这期
间,茅盾除了政治活动工作之外,仍创作、译编了大量作品。他研究希腊神话,1924年 9月发表了《普洛米修偷火的故
事——希腊神话之一》至 1925 年 1月先后发表了十篇研究编译文章,在《儿童世界》上发表,之后,茅盾又开始研究
北欧神话,1925年 2月发表《喜笑的金黄头发——北欧神话之一》,至4 月已发表《为何海水味咸——北欧神话之六》,
但后来因为五卅运动的爆发,没有能像研究希腊神话那样,一篇一篇地写下去,只好戛然而止。
    在五卅运动前后,有一篇反映茅盾文艺思想的文章,也因五卅运动的爆发,而分两段来完成。这篇文章就是《论无
产阶级艺术》。这篇长文的写作起因,是因为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人提出革命文学口号,沈泽民连续发表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和《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两篇文章,指出“所谓革命的文学,并非是充满着手枪和炮弹这一类
名辞,并非像《小说月报》所为标语的血和泪,”“革命,在文艺中是一个作者的气概的问题和作者的立脚点的问题。”
但是,茅盾在这场热烈的讨论中,没有在前几年与创造社论争时那么尖锐和冲动,而是在一边思索,一边观察,一边读
书。当时,茅盾“翻阅了大量英文书刊,了解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艺术发展的情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消化,茅
盾觉得有必要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一番探讨。同时,也觉得有必要清理一下自己过去曾热烈鼓吹过的文学主
张,以便用“无产阶级的艺术”来充实和修正“为人生的艺术”的观点。于是,《论无产阶级艺术》这个长篇论文的前
半部分,发表在五卅运动前的《文学周报》5 月 10 、17、31日,后半部分发表在 10 月 24 日《文学周报》上。这篇
文章发表后,当时在新文学界成了“旷野的呼声”。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系统全面地论述无产阶级文艺的论文。文章分 5节,首先从西方文艺发展史中探讨无产阶级艺术的历史形成,其次论述
了无产阶级产生的条件,提出一个艺术产生的公式:“新而活的意象+ 自己批评(即个人选择)+ 社会的选择= 艺术。”
令人耳目一新,并第一次提出在阶级社会,社会的选择又是阶级的选择这样的观点;第三节探讨了无产阶级艺术的范畴。
详尽地分析无产阶级艺术与农民艺术的不同,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艺术非即所谓革命的艺术,”“非旧有的社会主义文
学”,作了界定和缕析。第四节以苏联文艺现象为蓝本,探讨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最后一节中,茅盾又分析探讨无产
阶级艺术的形式,以及文艺的历史继承等问题。这篇论文,既是茅盾在五四运动以后对自己文艺思想、文艺理论的一次
清理,又是他往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但现实给茅盾的系统思考的时间非常吝啬,刚写完一半,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卅反
帝爱国运动爆发了,茅盾只好放下笔,投身于五卅洪流。
    1925年年初,上海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指挥下,开始涌动,出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氛。尤其是
外商在中国开厂并严重剥削工人等情况,引起广大工人的强烈不满。1925年 2月 2日清晨,上海内外棉第八厂发生日本
领班毒打一个女童工的事,引起该厂男工的愤愤不平,他们据理同日本领班争论。不料,老板把粗纱间值夜班的 50 个
男工全部开除。于是这个厂的日班男工自动罢工,抗议厂方的处理。当时沪西工友俱乐部主持人刘华出面调停,结果,
厂方又没收工人工资,勾结捕房逮捕工人代表。2 月 9日,内外棉第八厂全厂工人开始罢工,接着是第五厂、七十二厂
的工人也跟着罢工,燃起上海工人运动的烈火。当时,茅盾与邓中夏、杨之华一道,组织工人罢工大会,在谭子湾广场
上,有万人参加。
    万人大会以后,上海迅即有 22 个日本纱厂响应,罢工人数达 35000多人。并成立罢工委员会。声势浩大的罢工运
动,经过十多天的较量,迫使日本资本家接受罢工条件。于是,内外棉各厂全体工人开会庆祝罢工胜利。这场罢工运动,
为稍后的五卅运动,积累了经验。
    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以后,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运动有了坚
强的组织保证,自从 2月的罢工以后,上海工人大批参加了工会,工人的斗志更坚强了。同时,也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
软硬兼施的两手,企图扼杀尚在摇篮中的革命形势,他们要求取缔工会,并扬言,如果工人罢工,立即关闭工厂。与此
同时,日本资本家大批开除工会的活动分子,逮捕工人代表。于是,内外棉十二厂的工人首先罢工,十二厂是纱厂,是
一些织布厂的前道厂,因而影响到一些织布厂。由于十二厂的罢工,5 月 15 日七厂(织布厂)的夜班工人去上班,工
厂却紧闭大门,宣布:没有纱,工人统统回家去。工人据理力争,但厂方不理。于是,顾正红带领工人撞开厂门,夜班
工人涌进厂内,与看守厂门的日本人发生冲突,此时,内外棉的副总大班和七厂的大班带领许多打手,手持武器,赶来
现场。看见带头的正是他们久已注意的顾正红,便朝顾连开四枪,顾正红当即倒在血泊中,第二天下午伤重不治而光荣
牺牲。
    “顾正红事件”激起上海工人的极大愤怒,16日,内外棉五、七、八、十二等厂一万余工人全部罢工,并组织罢工
委员会、设立纠察队、交际队、演讲队、救济队等,提出“惩办凶手,承认工会”等八项要求。5 月 24 日,在谭子湾
举行顾正红烈士追悼大会。会后,进入扩大宣传,组织全市的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准备阶段。
    事态的发展,激起全市人民的愤怒,茅盾既是组织领导者之一,又是直接上街参与者。一浪高于一浪的罢工浪潮,
终于在 5月 30 日全面爆发了,30号下午罢工的工人,罢课的学生从四面八方会合在南京路,东一堆,西一堆地在演讲
宣传,都大喊“打倒帝国主义”。一时间,南京路成了一片反帝的海洋,涛声四起。茅盾和夫人孔德沚及邻居瞿秋白夫
人杨之华从闸北顺泰里赶到南京路,在先施公司门前,忽然听得前面传来“砰、砰、砰”的枪声,南京路上示威的人也
从前边潮水似地退下来,茅盾忙问退下来的人:“怎么回事?”几个学生模样的人愤怒地说:“巡捕开枪了!”演讲队
有几个人被捕房抓进去,工人学生涌到捕房,要求放人。结果,捕房的巡捕开枪,打死上大学生执行委员何秉彝、交大
学生陈虞钦。这时,先施公司已经拉上铁栅门,把茅盾他们关在公司门里,出不去。正在焦急时,杨之华认出一个熟悉
的先施公司的小职员,由这个小职员带路,从后门走了。
    当天晚上,茅盾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王一飞、罗亦农等在闸北宝兴里开会,研究对策,决定发动
全市的三罢运动,并研究拟定要求:租界须承认此次屠杀的罪行,负责善后;租界统治权移交上海市民;废除不平等条
约如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等。并立即组织上海总工会,并由上海总工会、全国学生总会和上海学生联合会、
上海总商会和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共同组织工商学联合会,为这次“三罢”领导中心。至于罢市,决定由总工会、学生联
合会、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出面,与总商会谈判罢市问题,并派妇女群众包围总商会所在天后宫。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茅盾拖着疲惫的身子,两眼布满血丝,回到家刚睡了一会儿,天已大亮,此时又接到通知,
“十二点钟出发,齐集南京路。”
    这天中午,春雨潇潇,开始是小雨涟涟,不久雨点越来越粗,飘飘洒洒。南京路上的群众热闹异常,成千上万的青
年学生、工人,散发、张贴标语,发表演讲,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茅盾夫妇和杨之华也冒着危险,跻身于游行队伍。
    6 月 1日,上海实现了“三罢”,各阶层人民的反帝斗争达到高潮,但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也更加疯狂,他们任意
搜捕群众,解散学校,枪杀无辜,引起全市人民更强烈的愤怒。也引起全国各大城市的声援响应,北京、天津、汉口、
长沙、南京、济南、青岛、杭州、福州、郑州、开封、九江、南昌、镇江、汕头、广州等地,也纷纷示威游行,发动抵
制英日货的运动,声援上海。6 月 4日下午,茅盾等 30 余人,发起成立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并在小西门立达中学
召集筹备会,会后发表宣言。6 日,茅盾、杨贤江、侯绍袭三人对外发表谈话,声明成立教职员救国同志会的目的、任
务。后来,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借中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