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盾传-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香港就要发生战争了。”史沫特莱敛起笑容,一脸正经地说:“这次日美谈判不会有结果,也许是个烟幕弹。
日美一开战,日本就会进攻香港,而香港顶多守两个月。你也应该离开香港,可以到新加坡去。新加坡是英国在远东的
堡垒,他们会死守的。”史沫特莱似乎胸有成竹,而茅盾则将信将疑,因为此时茅盾也在研究国际问题,而尚未看出香
港要成为战场的端倪,便说:“我还不能离开香港,我在这里有工作。”
    茅盾又向史沫特莱打听一些熟人的情况,史沫特莱则直率地向茅盾这个老朋友谈了自己在陕北,在新四军的看法。
茅盾听后,笑而不答。
    史沫特莱走后,茅盾一直记着史沫特莱关于香港要发生战争的事,正巧有一次探讨国际问题的聚会,茅盾把史沫特
莱的看法说了一下,几个国际问题专家却认为她太武断了,怎能断定日本人进攻香港事在不久呢。
    但史沫特莱的看法,却被太平洋战争爆发所证实了。12月 8日清晨,日本军队沿广九进攻九龙新界,同时轰炸启德
机场。香港已经是一片混乱。《笔谈》只好停刊。叶以群带来中共意见,党将全力安排好茅盾等文化人的撤退工作,保
证这些知名人士的人身安全。
    于是,茅盾立即得到通知,要求去山下轩尼诗道一所设在三层楼上的跳舞学校集中待命。茅盾夫妇便又忙开了,夫
人孔德沚则去银行取款和采购“逃难”时所必需的物品,茅盾则去原居所取地下室那两篮书信。结果发现两篮书信已被
胆小怕事的房东付之一炬了。
    在撤离香港时,茅盾见重病中的萧红住进医院,无法跟着撤退,心情十分沉重。在乱哄哄的日子里,茅盾和一大群
文化人在那个跳舞厅里“睡觉、吃饭、躲炮弹”,一呆就是 15 天。终于在叶以群的陪伴下,带着一本《新旧的全书》,
装扮成商人模样,通过秘密管道,在东江游击队的护送下,开始了大转移。
    “两部鼓吹”的历史幽默,大文豪住进厨房间;《霜叶红似二月花》文采斐然,故乡情结的宣泄方式。刘百闵自鸣
得意,中共早有函来。文佳,诗亦佳,向来不作诗的他,在桂林友情风情里,诗兴大发。

第二十四章桂林春秋

    1942年正月初九,茅盾夫妇换着黑色短衫裤的唐装,成为港商模样,茅盾化名孙家禄,孔德沚化名孙陈氏提着两个
小包裹和一只小藤筐,里面除了简单的日用品外,一代文豪只带了一本《新旧约全书》,走进难民潮,消失在暮霜里,
偷渡到深圳,在东江游击队的精心安排和保护下,开始长达两个月的大转移。
    这次大转移,是中共保护大批文化人而秘密进行的一个重大措施。在转移过程中,东江游击队司令员曾生亲自部署
安排,保证成千上万的知名人士,从这条由香港通向桂林的最佳路线上万无一失。茅盾夫妇和其他一批文化人,昼伏夜
行,穿行在羊肠小道,爬山涉水,终于在 3月 9日那天,到达广西桂林。
    抗战时期的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文化的大后方。广西当局在抗战开始后,招揽了大批进步文化人到桂林,创办了许
多进步刊物,一时桂林成为一个民主空气比较浓厚、文化生活比较活跃的城市。茅盾一到桂林,许多在桂林的朋友立刻
到旅馆来看望茅盾夫妇,当中有田汉、欧阳予情、王鲁彦、盂超、宋云彬、艾芜、司马文森以及先到桂林的夏衍、金仲
华等。
    朋友们都希望茅盾能在桂林住下来。茅盾笑而不答。觉得在桂林先要观察一下国民党对自己到来的反映、态度。同
时,3 个月的长途奔波,茅盾觉得也要在这大后方“好好休整一下”。但茅盾夫妇此时正闹“饥荒”,无法在“旅馆”
这样的地方居住,必须寻房子,才能在桂林“休整”。于是,茅盾夫人孔德沚开始在桂林到处奔波,结果,一个星期下
来,毫无结果。茅盾更是束手无策。邵荃麟知道了茅盾窘境,把自己住的一间厨房清理一下,让出来给茅盾夫妇住。厨
房仅 8、9 个平方米的大小,仅容一桌一床,茅盾夫妇将要在这个简陋得再也不能简陋的地方,开始他们的“桂林春秋”
生涯。
    茅盾刚刚安顿好,柳亚子闻讯赶来丽君路南一巷,参观茅盾的住处。走进茅盾夫妇那 8、9 个平方的房间,带着浓
厚的吴江口音,连连叫道“转不开身,转不开身。”茅盾笑道,“这还是邵荃麟先生让出来给我们的呢,否则真要去住
马路了。”
    柳亚子临走,希望茅盾常去他那里玩,他住在一个仓库似的大厅里,非常宽敞。后来,柳亚子和茅盾常常在一起谈
诗谈史,吟诗唱和,成为茅盾在桂林的一个特点。
    安顿好住处,茅盾一改以往的做法,即每到一地,就应付各种约稿,赶写短论和杂文。而是采取观望态度,怕写短
文授人于柄。但不写文章,经济来源又受影响,妻子在等米下锅。因此,茅盾决定写一个中篇报告文学,把香港战争前
前后后的形形色色和花花絮絮写出来,茅盾后来回顾当时创作心境时曾说:“我试图给这个从未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小岛
上的芸芸众生在 15 天战争中的各种面相画一张速写。”
    因此,在摆着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的桌子上,开始了到桂林后的写作。同时,也开始了他那繁忙的社会活动。4 月
26日,文协桂林分会召开一个文艺家座谈会,要求提高作家的稿酬和版税,并推举茅盾来主持这个会议。在座谈会上,
茅盾报告了保障作家合法权益,争取提高版税和稿费的建议酝酿和提出经过,与会者发言踊跃、热烈。会后,茅盾、田
汉、胡风、宋云彬、艾芜等被推为与出版商交涉的成员。
    6 月 15 日,茅盾把香港战争前后那段生活已经写出来,并以《劫后拾遗》为题,由桂林学艺出版社出版。许多在
桂林的文学朋友,见茅盾这部“虽非真人真事,然而也近于纪实”的作品,已经问世,又来催促茅盾为他们写稿了。茅
盾后来还记得,孟超为集美书店编《艺术新丛》向茅盾约稿,凤子编《人世间》也要茅盾供稿,周鸣钢编《种子》文艺
月刊,也向茅盾约稿,连像《山水文艺》这样的刊物,也来请茅盾供稿。茅盾似乎被那些约稿者所包围了,而在此时,
桂林的天气正是阴雨连绵,湿润的春天的气息,茅盾在这斗室里,更觉得阴晦和无奈,而且前楼宋云彬他们的深夜的牌
声、笑骂声,时时来吵扰茅盾宁静的心境,吵得烦而腻,有时茅盾跑上去发了一通火,才算平息一些。但素来颇想得开
的茅盾,戏称楼上是“两部鼓吹”即喻为唐代的立部伎和坐部伎,十分形象和生动。茅盾此时为应付稿约,专门写了一
组杂文,取题为《雨天杂写》,借古喻今,把秦始皇、汉武帝、姚兴、鸠摩罗什、拿破仑和希特勒、李斯和董仲舒等,
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6 月底的一天,茅盾忽然收到一份请柬,一看,是桂林中国旅行社在乐群社请客,招待在桂林的作家画家。茅盾和
夫人孔德沚都在应邀之列。主人是新上任的《旅行杂志》主编孙春台,杂志社请客是约稿,杂志社认为茅盾这几年走南
闯北,应该有许多旅行游记可写。茅盾答应写稿。后来,茅盾写了《新疆风土杂记》约 8千字,这是茅盾离开新疆后第
一篇详细介绍新疆的文章,并从此与《旅行杂志》建立起关系。
    写完《劫后拾遗》之后,萦绕在茅盾脑际的长篇又在脑际盘旋。这部长篇是多少年来一直藏在茅盾心底,由于奔波
和生活中没有契机,一直没有动笔。在文学生涯和革命社会活动中,茅盾打算史诗般地反映中国从本世纪以来的历史画
卷。大革命结束后,茅盾隐居在上海,创作了《蚀》三部曲,把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画卷展示给读者,塑造了一群现代女
性形象。从日本回国后,茅盾又创作了《子夜》展现了 30 年代初中国社会画卷,刻划了赵伯韬、吴荪甫那样有时代特
征的艺术形象。之后,茅盾曾设想把自己熟悉而记忆深刻的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段历史,用小说艺术再现出来,以
求完整地再现中国社会从20世纪初 20 、30、40年代的历史。但抗战前的这个宏伟计划,茅盾一直没有实现,仅仅在心
里酝酿着、筹划着。现在客居桂林,茅盾觉得计划中的小说,孕育成熟了,尤其在时间上的沉淀,对在世纪初发生在故
乡的故人故事,更加明确清晰了。母亲的性格、形象,舅父舅母,表姐表嫂等等许多亲朋故旧的形象、个性及他们的生
活习惯,清晰地凸现在茅盾的脑际,于是,茅盾在 1942 年 8月,开始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并在《文艺阵地》上连
载,成功地塑造了赵守义、王伯申、黄和光、张婉卿、张恂如和恂少奶奶及钱良材等人物。在茅盾的笔下,书中的不少
人物,如婉小姐、钱良材等,“有革故鼎新的志向,但认不清方向。当革命的浪涛袭来时,他们投身风浪之中,然而一
旦革命退潮,他们又陷于迷茫,或走向了个人复仇,或消极沉沦。”因此,茅盾把这部小说取名为《霜叶红似二月花》。
从这部气势恢宏而又委婉细腻的小说中,我们从其人物中,窥见到作品人物的生活原型,如张婉卿这个果断有远见的女
性,取材于作家自己的母亲,再现了其母亲年轻时代的风采。其他如王会悟的影子,都可从其一笔一笔中寻到影子。再
从恂少奶奶的举止和性格中,可以见到茅盾那命运多蹇、却善良贤惠美貌的舅母陈宝珠的影子;而钱良材的言行个性,
又有点卢表叔在乌镇那一段不甘寂寞、热情奔放的生活的影子。总之,从这部《霜叶红似二月花》中,我们可以看到茅
盾的故乡情结,也看到客居桂林的茅盾内心的风云。
    《霜叶红似二月花》原来计划颇宏伟,预计分三部,第一部写“五四”前后,第二部写北伐战争,第三部写大革命
失败以后。但茅盾这个史诗般的宏伟计划,后来因为离开桂林未能如愿。从现在出版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只能看到
“五四”前后江南城乡新旧势力错综复杂的斗争,还看不出作者原来的整个写作意图,霜叶还没有红,围绕男主人公钱
良材的故事刚刚展开,女主人公张婉卿的性格还有待发展,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张今觉则尚未登场。
    正当茅盾挤在小桌边写《霜叶红似二月花》时,文化服务社社长,CC系的文化特务刘百闵专程从重庆到桂林。刘百
闵邀请茅盾夫妇到乐群社共进午餐,代表国民党中央对茅盾表示慰问,并“恳请”茅盾回到重庆,中央有所借重。茅盾
婉拒了刘百闵的邀请,表示手头在写一部小说,走不开。茅盾和其他人如张友渔、沈志远、千家驹、金仲华、梁漱溟等,
都觉得重庆国民党方面不可靠。其实,中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一大批文化人从香港解救出来,好不容易聚合到桂林,
国民党在香港陷落时,毫无半点关注,置这一大批中华民族宝贵财富于不顾。现在倒好,被中共解救出来以后,他们倒
要来“诚恳邀请”了。因此,许多文化人都拒绝了刘百闵的“恳请”。
    《霜叶红似二月花》出版后,立即在桂林引起了轰动,《自学》杂志和《读者俱乐部》就联合举行一次座谈会,并
给已离桂林的茅盾发去慰问祝贺电:茅盾先生:《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一部在桂出版,同人等特于 10 月 20 日举行座
谈,共认先生此作,为抗战以来,文艺上巨大之收获,除将纪录及摘记分别刊载《自学》杂志及广西日报读者俱乐部外,
先电驰贺:并盼早竟全功。此祝笔健。
    桂林那沉闷的政治气氛也压得茅盾内心十分孤独郁闷。在和柳亚子唱和时的一首诗,十分代表当时茅盾的心情:
    偶遣吟兴到三秋,未许闲情赋远游。罗带水枯仍系恨,剑铓山老岂?愁。搏天鹰隼困藩溷,拜月狐狸戴冕旒。落落
人间啼笑寂,侧身北望思悠悠。
    诗中表达自己对远在延安的一双儿女的思念及自己在桂林那种氛围下的郁闷!当《霜叶红似二月花》发表后,原来
熟识的戏剧家熊佛西找到茅盾,打算创办一个大型文学杂志,取名《文学创作》,以充实西南的文艺生活,他自任总编
辑,要求茅盾每月提供稿子。茅盾答应了熊佛西的要求。熊佛西见茅盾答应支持,十分高兴,又说“沈先生是小说家,
你的长篇已经杀青,能否再为《文学创作》写些短篇小说?”茅盾也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茅盾专门和柳亚子、田汉等
商量,认为支持熊佛西创办大型期刊,比自己挥枪上阵更为有利有效。于是 3人共同商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