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全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东西,蹄可以去践霜雪,毛可以去御风寒,它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经常蹦蹦跳跳,欢欢畅畅,可以去驰骋,这就是马的本性,马这个东西,你给它很高大的屋子,给它很美好的吃的它都不感兴趣,它所要的就是它自己的一种性情,但是不幸它就遇到了我们人间称为至圣的一个人,叫做伯乐。当伯乐说我善治马,这时候它怎么对待马呢?[配音]他修剪马毛,铲削马掌,在马身上烙印,这样一来,马已经死掉十之二三了。然后等到他再进一步要让这些马在一起,能够训练得很好,叫做饥之,渴之,要饿着它,渴着它,要整之,齐之,要让他排列得很整齐,然后还要再去训练它,训练完以后,前面有这个马嚼子,要把它给拴上,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它,说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庄子其它提供了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当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评价伯乐这样一种能够发现天下骏马的良才的时候,庄子认为伯乐恰恰戕害动物天性最大的凶手,因为他违反了马先天的欢乐,为了使它成为有用之材,而在它的身上,有这么多的刻琢,所以在庄子看来,所有外在的这种刻琢实际上都违反了本初之意,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要求得到尊重,一个生命它本初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你让它自己欢欢乐乐。所以庄子接着说: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庄子•;骈拇》。我所说的聪,耳聪,不是指他能够听到世间所有的声音,而是自闻而已矣。他能够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能够听到安静的声音,他说我所谓的跟聪相对的是什么,就是明者,说什么是明呢?也非所谓能够闻彼,明彼,能够看见所有的彼,也就是心中的自明。一个人真正的聪与明,都不是看外在的世界,而是静下来听见生命最本初愿望是什么(于丹心语)。

  大家看看小孩,很小的婴儿,它的价值观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刚刚学会坐着的六七个月的小婴儿,有可能他的周围堆着各式各样的电动玩具啊、豪华的积木啊,漂亮的绒毛的熊啊,他一概不感兴趣,手里头可能不在拧着一个空药瓶子,或者拿着一个瓶塞,他就玩儿这个,我们有多少家长,有多少保姆,会按照我们的判断,说你看这个电动娃娃多漂亮啊,你看看这个小火车它可贵了,你为什么不玩这个益智的玩具,这个积木呢,你玩这些吧,这个瓶子是个废物,这个废物现在阿姨该给你扔了,咱们不玩这个了。你认为这个空药瓶子真是废物吗?也许一个孩子他在拧那个盖子的时候,他拿着那个在手里晃的时候,这就是他智力的发现,而对大人所谓的昂贵的、华美的、益智的一切的玩具,在他的眼中,可能视如粪土,所以能真正尊重人吗?我们想想身为父母,我们有几个人尊重过我们的婴儿。我们总认为一个人他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是他长大以后,而这个判断还应该受着大人的训导,殊不知在一个小婴儿的心中,以他的眼睛有他所享受的快乐。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木匠,这个木匠在很嘈杂的干活的时候,拿刨子干着干着活,手一甩,啪,手腕子上的表掉了,然后他就到处去找,但是遍地都是刨花,还有很多的碎木屑,然后他手底下的很多徒弟就开始打着灯笼,所有人在这屋里刨来刨去,就是找不着小小的一块表,怎么都没找到,大家都走了,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锁上门说明天天亮再找吧。木匠的小儿子一个人在这儿玩儿,到了半夜他回去跟他爸爸说,爸爸我把你表找回来了,爸爸大吃一惊,说天都黑了,你怎么找到的呢?

  [画外音]一群大人打着灯笼找不到的手表,一个小孩子为什么会找到呢?这个孩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重复,略)小孩子说,无非是你们大家都走了,我一个人坐在那儿,我不是用眼睛去找的,我坐在那儿听,我就听那个秒针嘀嗒嘀嗒的声音在那儿,我顺着声音过去,把刨花一刨,就把表拿着了。其实这听起来就像生活里边的一件事,但是我们有多少时间在寻找的时候,由于暄嚣而找不见,我们一直提着灯笼,打着手电,唯恐不亮,唯恐人手不够,大量的人在那儿找啊,但是我们不如一个安静的孩子的心,以一种天真的声音去听,我们用一种天真的耳朵去听见最细微的秒针的声音,这时候就是我们找到的依据,所以其实什么是天性,什么是那些没有被整治过的马呢?它们也许不是战马,但是它们可以有欢乐的性情,我们今天往往是本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而雕琢了太多太多的物性。有这样的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们都看见过雕刻家是怎么样去雕一个石雕一个木雕,一开始你会看见一块巨石,懵懵懂懂,浑浑沌沌放在那里,然后雕塑家开始雕了,雕一个比如说一个美女人像,这个故事就是说,小孩子惊讶地看见雕塑家手中的刻刀,把一块一块的石头剥落下来,一个玉洁冰清的美人就从石头里一点一点地浮出来了,浮出她的眼睛,眼睛是盼顾生辉的,浮出她的嘴巴,她的嘴巴巧言好像能说话一样,浮出她的面颊,她的面颊上有那么一层红晕般的光彩,这个小孩子就特别奇怪,他说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边啊,你是怎么把她给找出的啊,然后这个雕刻家就回答了他一句话,雕刻家说,我不知道她藏在这里,她其实藏在我心里,我只不过是把我心中的美人搬到了石头里。其实这样话就好像是我们日常的工作,我们可以把雕刻当作是一个职业,完成的只是一件器物,但很多时候,他并没有移植我们心中的愿望,也就是说我们手中的职业,没有变成一个载体,没有把我们心中藏着的一个美人浮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能完成生命与职业的沟通,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首先不依赖技巧,而依赖我们心中的完形,而这种完形是需要勇敢的,是因为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够养心,让自己的心合乎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讲,叫做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庄子•;应帝王》。我们今天老说淡漠淡漠,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当这个世界过于浓郁的时候,我们是需要一点点清淡的,当我们的心可以淡然处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于丹心语)。

  有一个小故事说得很有意思,说有一个国王拿到了三个进贡来的小金人,这三个小金人形态一模一样,他说哪个更贵重一点呢?约约吧。一约,三个金人的分量不差分厘,也是一模一样,他说这可麻烦了,哪个更好啊。有一个睿智的大臣告诉他,说你试一试它们的通道,你拿一根草,从它的耳朵捅进去,你看从哪儿出来。第一个小金人草捅进去,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了。第二个小金人左耳朵进去,从嘴里出来了。从第三个小金人,从左耳朵进去,啪嗒掉到肚子里,哪也没出来。然后这个国王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第三个小金人最贵重,为什么呢?其它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过于浓郁的世界里,我们听到的言辞、消息,包括新闻太多太多了,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形,根本没有走脑子。第二种人呢,是耳朵进了嘴出来了,听见什么道听途说,信与不信都去传播。而第三种人,耳朵进了,落在肚里,这是一个沉默的人,但他是一个有辩别的人,他了解自己的愿望,他能分清世间的真伪,很多东西不要以一种热烈的姿态去逢迎,而以一种沉默的姿态,让自己合心于淡,合气于漠,这样的话,心会平静,而气息畅通。我相信一个真正明朗健硕的精神世界,是要依赖在我们自然的、朴素的、健康的富于活力的肢体之上的。我们的身体怎么样能够健康,让我们放下更多的计较,放下更多的浓郁,放下更多过于急功近利眼前的急切,看到长远的未来,以这样的一种淡与漠,去保持我们恒久的心,这种淡与漠,并没有消弭我们生命的激情,它把我们的情愫,变为一种更恒久的更持续的生命里的力量,它会让我们终其一生保有自己的本真,所以人生的性情从一开始不受到社会的雕刻,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下去,在这样的淡与漠中,在这样的不违真实里,合于天地大道,这就是道家告诉我们,自我的修炼而大化天成。

  于丹《庄子心得》]06:总有路可走

   

  内容简介: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画外音]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于丹教授认为,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借用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如果觉得无路可走,那是因为你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存在。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们遇到了高山或者大河,怎样才能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呢?怎样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总有路可走》。今天我们来说《庄子》里面一个很奇异的话题,就是《庄子》的寓言中,为什么会那么多形态与常人不同的人,比如说一些残疾人,一些受过刑的人,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他们身体条件都比常人要相去很远很远,但是这些人或者有抱负,或者有理想,或者活得很快乐,或者活得很成功,这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庄子写过一个叫支离疏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已经够奇异了,他描写这个人什么样子呢?他说这个人,双肩高过他的头,这个头有多低呢,低到他的肚脐以下,这个本应该是垂在后面的发髻呢,他是冲着天的,他的五脏六腑都挤在后背上,还是个驼背,然后他的两条腿就直接长在肋骨旁边。你看这样一番形容,这不仅是丑陋了,而且近乎狰狞啊,这样的一个人走出来,不是像怪物一样吗?那这个人又怎么生活呢?那这个人怎么生活呀,庄子说他就替别人缝衣服,洗衣服,也足够养活自己,另外他还有余力替别人去筛糠、簸米,这个挣得的钱足够养活十口人。那么庄子得出一个结论,说你看像支离疏这样的人,尽管看起来他是那么狰狞丑陋,但实际上,他在自食其力的时候,比别人获得的更多。

  关于支离疏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写的《四大名捕》系列,熟悉武侠小说的人都会知道,四大名捕之首就是无情,无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无情他是一个武林世家,但是由于他的父母在江 湖上结下了冤仇,被仇家去屠斩全家的时候,他的父母都死了,那么抓到这个小婴儿的时候,他的仇家心狠手辣,说我们不弄死这个孩子,让他活下来,但是他作为一个武林的传世之人,我们从小废掉他的武功,让他生不如死,不能为父母复仇。所以就把这个孩子的脚筋挑断,让这个孩子从小没有学会走路的时候,就瘫痪了,所以别人看到他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孱弱不堪的样子。但是敌人总是对他毫无戒备之心,准备让他束手就擒的时候,走向他仍然看到这个书生面含微笑,但是走到他近前的时候,无情的独家绝活是什么,是他在微笑的时候,可以从他的嘴里猛喷出来一口钢针,这个钢针是可以致敌于死地的。所以在四大名捕里面,无情为首,他胜过了其他的那些铁手,追风腿,胜过他们所有人,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他的武功已经内化了,由于他先天肢体的残疾,他有了无人可比的精湛内功。其实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可以作为支离疏的一个延伸呢?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今天,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人群里面,没有吗?

  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研究完庄子之后,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