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十二年的时间,她一直生活在怨恨中,因为震后救援中,母亲选择救弟弟而“牺牲”了她。。
三十二年里,她一直记恨母亲在救援的生死关头选择让弟弟方达活下来,其实,在当时那种危急情况下,上天根本就没有给母亲选择的权力。
两个孩子都压在水泥预制板下面,都有生命危险,总得救一个,选谁和不选谁,对一个母亲来说,有什么不同?
之所以李元妮最后让救弟弟,完全是源于中国古老的传宗接代思想,男人死了,是为救她而死,而儿子方达是王家的根苗,对于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普通中国妇女来说,她有选择的余地吗?
如果她不是选择方达,而是选择方登,在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这会是件极不自然和奇怪的事情,在当时是这样,现在几乎也依然是这样。
别说唐山地震发生在三十多年前,就是在三十多年后的2008年,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再要一个母亲做出选择,相信大多数中国妇女,母亲,她们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只是母亲当年的选择,让方登无法释怀,也让她整整怨恨了三十二年。
方登奇迹生还,从此对母亲的怨恨也同时生成,她来到部队大院的新家,但唐。山的噩梦与亲情依然回旋在她的梦境。
影片中只有一处,让观众感觉到方登这个大地震幸存者对生命的感悟,当男朋友劝她打掉肚子里的孩子时,她的回答是:“别人可以,我不可以,我是唐山人。”
是啊,只有在眼睁睁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的时候,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珍惜活着的每一个生命体。
方登渴望自己血缘的联系,她比任何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母亲,因为成为母亲后,她才有可能去试图窥视20多年前自己母亲的内心真实。
对母亲的原谅,方登没有直接触及,而是通过对养母、对养父的关注与理解,而走出了沟通的第一步。
原版的《唐山大地震》里,遇到陈到明、陈锦这样的老戏骨,是张婧初的幸运与不幸。不幸在于她不能放松自己,否则在这两位声色不动尽得风流的功力演员面前,张婧初很容易败下阵来。
但张婧初没有败,她很好地掌握了方登内心发展的层次感,在电影中有一幕方登回到唐。山老家的眼神,渴望却又无助,张婧初还原了方登童年演员在石板下的那个令人难忘心碎的一瞬,表演松弛,波澜不惊,却细腻入微。
她与男友在宿舍偷。情后,给养父开门的镇定中,还流露出欢愉被噶然打断时难以掩饰的兴奋。在养母前面,她被养母的真爱所动,把方登作为女儿的天性自然流露,令观者无不动容。
女儿永远是父亲的情人,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
方登与养父的戏,是全片后半部的重点之一,方登从养父的孤独,隔空相望母亲的孤独与痛楚,但她还是无法原谅,不回故乡,不见亲娘,远走他乡。
文山地震后,她在不同的时代却是相同的废墟中,看到一位母亲的痛苦的抉择,她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
在文山废墟上,张婧初那段表演也很精彩,与扮演母亲的演员很夸张的纠结相比,张婧初平静得近乎一个休止符,这种处理非常符合方登的当时的状态,因为32年前,她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张婧初把这种情绪延续到了与母亲在唐。山的重逢,她的下跪也是水到渠成,正是因为张婧初休止符版的表演,才将最后的高。潮推动得波澜壮阔,观众才能泪如泉涌。
三十二年的时间让她认识到“弟弟活着”是件很美好的事情,而在看到弟弟的一刹那,她忽然就明白了。
她看见了头发花白的母亲,这才想起来“女人一辈子,能有几个30年”这个残酷的问题。
整个表演,没有一丁点儿的瑕疵,虽然在这部电影里,张婧初不是第一女主角,可是在宋铮看来,却是张婧初最为精彩的一次演出。
可以说,在陈到明、陈锦、徐凡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围剿中,张婧初最终做到了成功突围,迈向了真正的大演员。
电影里还有其他的一些角色,方达的媳妇儿小河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宋铮替冯晓刚订了唐焉,唐焉在《战狼》之后,还是主攻小银幕,这次让她加入这部大制作,也是为她积累经验了,另外,方登的养父母还是陈到明和陈锦,这两位在原版当中的表演也让宋铮印象深刻,至于里面其他的角色,宋铮就不管了。
“剧本的事,你自己琢磨,我就不跟着掺和了!”
小说的改编剧本,冯晓刚来操持的话自然没问题,更何况他身边还有刘震芸这么一号牛人呢,不需要宋铮来劳心劳力。
冯晓刚现在心里已经大致有了一个意象,闻言很是随意的点了下头:“行!不过,到时候,你得给我来串个戏。”
对此宋铮倒是没意见,这部电影肯定是两家公司共同投资拍摄,他在里面串戏,也能拉动这部戏的关注度。
“没问题,到时候你随叫随到!”
宋铮说着起身,徐凡见了,忙道:“铮子!不是说今天就在这儿歇了吗?我客房都收拾好了!”
宋铮拿起外套,道:“还是算了吧,都出来一整天了,还是回家歇着吧!”
徐凡劝道:“你看你喝了这么多酒,刚才我出去,外面又开始下雪了,你开车回家我可不放心,要不然你给欣如打电话,让别人过来接你!”
宋铮摆了摆手,道:“不用,我出去走走,到外面拦一辆出租车就行。”
宋铮说着,人已经到了门口,回头又对冯晓刚道:“晓刚哥!你也被太晚了,早点儿歇着吧,有什么事,咱们哥俩儿过完年再聊!”
宋铮说完,就出了门,徐凡送到了门口,冯晓刚正琢磨着剧本的事,根本没有动弹的意思。
“嫂子!你也回吧,外面怪冷的!”
这会儿路上已经有些积雪了,今年天冷的快,进了腊月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
徐凡紧了紧衣服,笑道:“没事儿,我送送你,不看着你上车,我也不放心!”
宋铮一笑,也没有再说什么,两个人出了院门,冯晓刚家住的地方离马路很近,出了胡同,两个人站在了路边,外面随着下着雪,可来来往往的车辆不少。
“铮子!你哥今天那样~~~~~~~”
宋铮笑道,没等徐凡把话说完,便打断了她的话头:“嫂子!我是那么小心眼儿的人吗?”
徐凡闻言一愣,也跟着笑了:“唉~~~我就是~~~~~是我太多心了,你哥朋友不少,可知心的越来越少了,以前王家哥俩儿对他推心置腹的,可是结果,闹成这样,我还真怕你和他也生分了!”
宋铮吐了口气,道:“不会,他是什么样的人,我清楚,不过,嫂子,有的时候,你也得多劝劝他了,这回的事儿,他都没想着和国利老师商量一下,人家虽然不在意,可是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擅自做主,多好的关系也得掰了,人家可是把公司当成生意在经营的!”
有些话,宋铮没说出来,这次冯晓刚自作主张的调整《非诚勿扰》的档期,张国利私下已经和他抱怨过了。
徐凡自然知道宋铮是什么意思:“铮子!嫂子谢谢你了,你放心,我看着他,绝对不让他再胡来!”
宋铮笑道:“也没那么严重,不过,嫂子,真要说经营公司这方面,我和晓刚哥其实都不是那块料,公司那边,我觉得还是你出面的好!”
徐凡一怔,道:“我?我~~~~~~也不行吧!”
一辆车停在了宋铮的面前,宋铮上前打开车门,转头对着徐凡道:“再不成也比他强吧!行了,嫂子,我走了。”
宋铮说完就上了车,往后面一靠,顿时一阵倦意袭来:“师傅!麻烦你,xxxx小区!”
第九百四十一章()
央视,春晚后台。
宋铮坐在过道的长椅上,手里抱着吉他,正在调音,本来以他现在的咖位,享受一家独立的待机室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春晚导演组也确实安排好了,可宋铮却拒绝了,与其在里面闷着,倒不如在外面还热闹一点儿。
春晚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场文艺晚会,不过这个文艺晚会的场子有点儿大得吓人,看看走廊里来来往往,随便拎出来一个,那都是腕儿。
“阿铮!”
宋铮抬头,这已经今天过来打招呼的第九波了,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不管是熟的,还是不熟的,谁都忍不住要过来亮个相,特别是那些有心想要在影视圈儿发展的,这么一尊大神坐着,谁能无视。
这次过来的总算是个熟人一一张镇岳,当初,宋铮跟着林欣如去宝岛 ,就是这位老哥招待的。
“岳哥!好久没见了!”
“是啊!”张镇岳说着坐到了宋铮旁边,即便是坐下了,也没个老实气,东张西望的,“欣如今天没过来!”
“没有!待会儿她过来接我!你们呢?今天晚上肯定是回不去了!”
张镇岳是第一次参加春晚,要表演的节目被放在了零点敲钟之后,一起表演的还有周桦建、李宗胜和罗达佑,这四位歌坛老将也学着左麟右李,来了个组合叫纵贯线。
“当然回不去了,不过没关系,过了年,我们准备在内地进行巡回演唱会,明天就要去杭州考察场地了!”
正说着,就听见有人在叫张镇岳。
“阿岳!过来一下!”
宋铮看过去,见是周桦建,也礼貌的笑了一下,周桦建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张镇岳有些无奈,拍了拍宋铮的肩膀:“有时间再聊!”
宋铮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当初的两岸三地摇滚明星演唱会,宋铮和陈生发生了冲突,李宗胜和陈生是好朋友,自然站在陈生那边,之后还几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点名的跟着宋铮叫板,现在看到张镇岳跟着宋铮这么熟络,心里肯定会不舒服。
张镇岳刚走,又有人过来了,宋铮见了,也连忙起身:“赵老师!”
赵本杉!
春晚舞台上的小品大王,与其说宋铮是娱乐圈的草根传奇,赵本杉其实更加适合这个称号。
从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苦孩子,一路走过来,到如今不但举国闻名,更是一手创办了本山传媒,说起来,他发迹的过程,可是要比宋铮艰难的多了,毕竟,赵本杉可没有宋铮那样的金手指。
赵本杉一怔,显然没料到宋铮会这么客气,赶紧上前和宋铮握了下手:“小宋!老没见了!”
宋铮笑着点头,其实他和赵本杉接触的次数非常少,根本就算不上熟悉,之前也只是在一些颁奖典礼,慈善活动上见过。
“赵老师,我们全家可都盼着您的小品呢!”
宋铮这话倒也不算是在恭维,事实正是如此,每年春晚,观众们最期待的就是赵本杉的小品,春晚是很多人的过年记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春晚也是老百姓们大年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而小品大王赵本衫同样也是几代人的记忆。
宋铮重生的时候,虽然已经六年没有在春晚舞台亮相,但赵本衫毫无疑问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喜剧演员。他的小品,十几年来一直是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头号扛把子。一些幽默的台词,哪怕过去了很多年,依然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
比如“要啥自行车呀”,“我叫不紧张”又或者“小样儿,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都早已成为日常幽默语汇的一部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赵本衫早已超越“观众最喜爱的小品演员”这一身份,而成为东北文化的代言人。
从赵本衫开始,东北方言逐渐成为小品类节目的主要语言。“东北人特别幽默”这一地域印象,也成为全国人民的某种普遍共识。
宋铮站在一个影视导演的角度来看,赵本衫是毋庸置疑的喜剧表演天才,虽然很多人的认知当中,喜剧基本上就等同于荒诞,只要能闹,能拉得下脸来就行,可事实上,喜剧表演比正剧表演更依赖演员的天赋,天生的喜感很难通过专业训练获取。
与那些出身艺术世家的演员不同,草根性是赵本衫区别于很多喜剧演员的独特之处。他未曾经过正统的专业艺术训练,表演风格是在东北民间剧场的二人转与小品演出中磨炼成型的。
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好处是他的舞台感特别好,可以准确把握观众的笑点,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喜剧效果,笑点密集度极高。
缺点是他的喜剧表演层次不够丰富,制造喜剧性的方式比较单一,喜剧设计也不够复杂。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