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她脸色青紫,脖子红肿,张大嘴巴,眼神狰狞,手脚蜷曲,像是在拼命挣扎着向他爬过来……
    “皇后……你好狠!你答应过我不让她们死的!你这样实在给朕下马威,告诉朕,你才是这皇宫的大主宰么?”
    朱高炽心里浮起张翠云的脸庞的时候,顿时心里就像吞下了一只苍蝇……
    他赶紧将目光移开,机械的念道:“昭惠恭懿顺妃黄氏,恭荣美人王氏,景惠美人卢氏……
    此时,马公公赶紧前往禀报:“回皇上,加上韩氏、黄氏,两位朝鲜娘娘,一共16名有品级的妃嫔殉葬。另外还有一些宫人殉葬名单过目……”
    朱高炽不耐烦的一把推开名单,看也不看,高声说:“那就尽快开始父皇的入土为安的仪式吧。”
    永乐二十二年9月10日,一代天骄永乐帝,终于彻底告别他亲手修建的北京皇城,葬于长陵。
    旁边陪着他的,是早已葬于此的徐皇后。
    汉王朱高煦从北京皇城,直到最后看着那个装着父皇的精美豪华的金丝楠木棺材慢慢落下,被深深的黄土掩埋,他都没能看到一眼父皇的遗容。
    他当然也知道,父皇七月十八日死在榆木川,那是最为炎热的季节,又一路行军,遗体当然已经腐烂不堪。
    如果,他真的掀开棺材去看了,恐怕那会是他一生的噩梦。
    现在,他的眼前留下的,只有那个生龙活虎,当年和他一起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勇猛开朗的父皇。
    这是永乐帝留给汉王在这人世间的最后影像……。
    “跪!”随着最后一道跪拜仪式,永乐帝的棺材已经完全被土掩埋,眼前只有一片苍凉的黄土地。
    永乐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的人物,又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功勋卓著:他组织编修了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开创了世界文化史上百科全书编纂的先河;他建造了当时世界文化史上最强大的海军,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他五次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病死征途……
    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所作所为仅次于其父朱元璋,但是永乐大帝的凶杀成性、冷酷无情,特别是他残杀建文遗臣时极尽酷刑之所能,也是历史上无人能及的。
    从此,一代天骄,就此盖棺定论。
    “再见了,亲爱的父皇,你既然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你所守护的大明朝,那就不要怪儿臣在你身后,生出祸端了。也许,儿臣才是大明朝真正的主人!”
    此时,汉王眼含热泪,在心里轻轻说道。(。)……,、、,11
201章 新皇登基() 
在回皇宫的路上,汉王看着皇兄一瘸一拐的肥胖身影在人堆里闪现,有些鄙夷的。
    忽然,面前闪过一个玉树临风的身影,那是他的小侄儿朱瞻基吧
    几年不见,即使身着孝服,也掩饰不住这小子的器宇轩昂。
    汉王忽然觉得心里酸溜溜的,很不是滋味:
    “这小子,就是吴婳人吧,也就是个小白脸吧。”
    汉王忽然觉得,自己这么大一个人了,怎么竟然跟自己的小侄儿争风吃醋?
    他定了定神,在心里发誓道:“总有一天,我要让他在我的面前,俯首称臣!”
    随着最后一捧黄土掩盖永乐帝的棺材,此时,身在山东的吴婳,虽然没有亲自去参加那场恢弘的葬礼,忽然不由自主的吟出了后世人对永乐帝的评价: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这是对一代雄主永乐大帝,一生功过,最为精准的评价了吧。
    不管怎样,永乐大帝的时代已经结束,新皇仁宗时代来临。
    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新皇朱高炽在华盖殿举行了登基大典。
    在登基仪式上,黄袍加身的朱高炽立太子妃张翠云为皇后,入住坤宁宫,并同时册封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分别入住东西六宫。
    同时,朱高炽宣布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入住端木宫。胡善祥为太子妃,入住关雎宫。
    孙灵微入住端木宫的正殿前的东配殿。
    本来,东边为尊,太子嫔孙灵微为侧室,是不宜住在东配殿的。
    但是,考虑到之前为太孙嫔的时候就入住的西配殿,体现晋封一级的差别,就把东配殿给了孙灵微。
    皇太子端木宫正殿前的东西两侧有配殿各三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檐下绘有旋子彩画。配殿的南、北各有耳房。
    后院还有正殿五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檐下施斗栱,绘有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有耳房。
    东配殿非常宽敞,俨然赶上了太子妃胡善祥的关雎宫。
    孙灵微搬进去后,自己取名为“凌薇苑”。说是几年当日的“灵微画苑”。
    朱瞻基自然帮她在母后面前说话张皇后亲自赐了这个名字。
    朱高炽又封第二子瞻垍为郑王,第三子瞻墉为越王,第五子瞻墡为襄王。
    朱高炽又格外施恩,进大学士杨荣为工部尚书,从此原本正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文渊阁,以后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即凡是进了文渊阁的人,都相继加封尚书,阁职渐重。
    想进文渊阁的人,一时之间,被挤破了头。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原来的文渊阁大学士是正五品,比正四品的知府还低。
    但是尚书却是正二品,兼职尚书后,杨荣的品级才符合执政官地位。
    这时,有人会说,笨啊,既然文渊阁大学士这么,为什么不提高大学士的品级?
    这显然是受太祖不准设置宰相的祖训约束,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爬起来的泥腿子皇帝,深深知道,如何去制约权力,保住皇位。
    不管怎样,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政治投机主义者杨荣,这个机敏过人的文人,再一次投对明主,成新皇帝的宠儿。
    朱高炽登上皇位后,同时宣布大赦天下,官吏中有被谪隶军籍的人,都放还乡。
    朱高炽特别想到了当日因为立储而得罪汉王,被冤下狱,死在雪地中的天才段子手解缙的家属还乡,并很快启用了他的儿子为官。
    对于永乐帝因为常年征战,给各地人民摊派的养马任务,新皇帝都取消了,以减轻人民负担。
    同时重新启用因反对第三次北征而被革职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并听从他的建议,取消禁用金银交易之禁。
    朱高炽最为人称道的是,宣布建文帝的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的,都释放为普通农民,听其还乡;因关于一些不当言论而遭到罪孽的人,也照此办理。
    总之,有恩报恩。
    “有怨抱怨”,这一句朱高炽还不敢说。
    一是他并没有抓住汉王什么把柄,而来,登上皇位的朱高炽,对于自己这个二弟,还是有些忌惮,因此也不敢动他。
    一直逃亡的阿鲁台听说永乐帝朱棣已经死去,又派遣使者供奉战马,以示亲厚。
    朱高炽初等皇位,自然欢喜不禁。
    此时回到山东的汉王朱高煦,再也没有宣过一次让吴婳去书房伴读的事,他整日忙忙碌碌的和温哈喇王子走进走出,不断有飞马来面见汉王。
    吴婳知道,野心勃勃的汉王正密切的注视着皇宫的一切,随时准备卷土重来。
    她好后悔:我那一次为什么要告诉王爷真相呢?我为什么要对他说我喜欢朱瞻基呢?
    输给了自己的侄儿,以汉王那种要强的个性,的确是很不情愿的。
    难道现在汉王的野心勃勃,都是我挑起的么?
    可是,如果不然,难道当时我就接受汉王的心意,这样用爱情去磨平汉王心中的戾气?
    可是我做得到么?
    吴婳心里很沮丧。
    爱与不爱之间,真的很难。
    他知道,汉王所做的一切,如果最初只是因为和她赌气,那么现在,汉王在温哈喇王子的安排与筹谋下,已经停不下来了。
    他们共同上了一辆叫做野心勃勃的船,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悲催的是,吴婳现在再也不能用自己现代所学的历史知识,预测一下未来了。
    她只能看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迹上运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谁也不知道,命运到底把她带往何方。(。)、++!已经有300万的道友选择了,各种网友经典书单!不用再担心书荒问题!xhsjyd【
202章 帝后的夫妻围城() 
此时,北京皇宫坤宁宫入住的第一位皇后,——张皇后,却也如同吴婳这般苦闷。
    当初,她嫁给朱高炽,一步步帮他走过那么多艰难岁月,直到如今登上皇位。
    两夫妻之间,就算已经过了浓情蜜意的情爱时代,但是一直以来彼此尊重,彼此坦诚。
    哪怕就是一个眼神,也能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
    可是现在,她忽然感觉,就算朱高炽努力做出和她举案齐眉的姿态,他陪着她一起进晚膳,游园赏花。
    但张皇后都已经感觉不到自己在丈夫面前那种存在感。
    那个曾经对她唯唯诺诺,同甘共苦的夫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
    更多时候需要她来曲意奉承,甚至要揣测圣意。
    要知道,从前他们费尽心机揣测的,那都是别人的意思。
    现在,夫妻之间,也需要揣测了,那不是也成曾经他们眼**同的“别人”了么?
    也许朱高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毕竟他能有今天,张皇后功不可没,他是深深知道这一点的。
    更何况,他们还有外敌——汉王朱高煦,正在山东虎视眈眈的注意着皇宫的一举一动呢。
    朱高炽在张翠云的面前,努力显得很随和,可是张翠云都不敢再随便了。
    怪只怪,朱高炽身上那黄灿灿的龙袍皇后炫目。
    此刻,她终于明白,改变的不是他们的内心,而是那身黄袍带来的尊荣。
    难怪那么多人,要那身黄袍不惜血流成河!
    从前的时候,朱高炽要是惹张翠云不高兴了,她只需要几天不理他,孤单的朱高炽就会立刻明白自己的错误,来找她。
    可是现在,要是张翠云跟朱高炽冷战,那才好呢。
    新封的那十几个妃嫔,正好有机会,接近皇帝,百般撒娇献媚皇帝根本来不及郁闷,更别提去反思自己的错误。
    朱高炽身在花丛中,乐比不疲,又怎么会记得还有个默默垂泪的结发妻子在暗自伤神?
    就算记得,恐怕也无暇分身去安慰。
    久而久之,冷落张皇后,就成了常态。
    可是,过去在太子府一人独大惯了,张皇后还没有适应现在这种,被俯视,被轻视的感觉。
    冬至节到了,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贴……
    张皇后开始热热闹闹的操办起这新皇登基的第一个节日,因为这个节日,按例来说,皇帝必须来陪皇后一起过的。
    这也许是修复他们夫妻二人情感的最佳时机吧。
    太子嫔孙灵微自告奋勇前来帮忙。
    因为孙灵微在宫中多年,对于冬至节的操办,自然是驾轻就熟。
    张皇后当然满心欢喜。
    她和太子嫔亲自对宫中的每一个角落用心设计,婆媳俩一起在坤宁宫商议那些地方该挂什么样的绵羊画帖。
    “母后,还记得,那年,我进宫的时候,正赶上冬至节……”孙灵微忽然想起了什么。
    “是啊,那是永乐七年的冬至节,你刚刚8岁,我母亲带着你第一次进宫。”
    张皇后也突然记起了当日的情景,“父皇突然问你,为什么这些人都穿着绵羊、山羊补子?”
    “冬至过后,阴气逐渐下降,阳气开始生发,唐《新华严经论》说:‘以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所以,冬至吉服的补子中有口吐上升瑞气的山羊或绵羊图案,谐音‘阳、生’。此外,“三阳开泰”、“绵羊太子”等题材也常用在冬季的服饰、织物或首饰上。皇上则绣着龙纹阳生补子。这谁都知道啊。”
    孙灵微脱口而出,对答如流。
    张皇后忽然很有感触。
    她再看眼前的孙灵微,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独闯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