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富贵- 第4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手握重兵入蜀。
    为什么宋九回来明明有功。反而请罪。
    赵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也没有关系,如赵普,赵匡义就没有怀疑过,再如宋九,赵匡义也没有怀疑过。真假未怀疑,不大好说,不过赵匡义肯定心中说俺从未怀疑过。
    还是看各自怎么去做。
    不是每一个人都让赵匡义相信的,赵匡义看到后,便在北苑门说。昨令昌言入蜀,我想了想,还是有所不便,况且蜀贼是小丑,赵昌言是大臣,没必须让赵昌言前往,暂令他驻守凤翔,只派内侍卫绍钦带朕的手书指挥军事就可以了。
    诏书到时,赵昌言已到凤州。只好留在驿馆……
    宋九还不知道,因此他说要下去,所有大臣脸上都感到有些古怪。不过宋九并没有坚持,否则赵匡义会尴尬了。
    至于西府就好玩了。柴禹锡当时附从赵普,与宋九闹了一些矛盾。
    赵镕在西府时就有反骨,一度让宋九大恶。
    向敏中还可以吧。而且他的妻子是张去华的女儿,也就是宋宝的联亲。不过他与宋九没什么来往。
    刘昌言更好玩了。
    他曾是陈洪进手下得力干吏。陈洪进归朝刻意将他带过来,后来考中进士。赵普重视,钱俶上表力荐,由是成为西京通判,赵普病重,府政悉委于赵普,赵普死后,刘昌言感激赵普,主动替其经理家事,护理后事。赵匡义以为其人忠,由是重用。然而其人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其母妻皆在泉州,刘昌言发迹后不迎接,却另娶一美艳的旁妻。赵匡义下诏让泉州给钱办装,所过县续食,将其母与原妻迎到京城。又替其隐饰,诏曰光禄丞何亮家在果州,秘书丞陈靖家在泉州,皆不迎其亲,因此父母在剑南,峡路,漳泉,福建,岭南,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台纠举以闻。
    有的人眼红,想用这件事做文章,然而看到这份诏书,傻眼了,谁还敢再说啊!
    这个不管了。
    但他才真正是赵普的人!
    赵普临终前与宋九示好,宋九也不错,从河东返回来时,刻意去了巩县,先拜祭赵匡胤,后拜祭赵普。然而宋九与赵普之争,谁人不知。
    也就是西府没矛盾的,宋九多少有些避讳,不需要避讳的,都与宋九有矛盾。
    但西府几个宰相无所谓。
    宋九这一回还呆西府吗。况且从人数上来看也不对啊,东府是三个人,西府是四个人。宋九到东府,正好一样多,到西府,东府三个人,西府变成五个人,也不合理啊。
    然而让他们大出意外。
    宫宴开始。
    赵匡义又问了具体的北边情况,宋九一一交待。
    宴后,赵匡义下旨了。
    宋朝此时不算危机。
    若无巴蜀的事,可以说即便有些小难题,面对这样超级大捷,也不算什么。
    可是眼下却有点儿小头痛,巴蜀在造反,规模大的怕人,国库空虚,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还要防止辽国举国之兵来报复,北方继续要用钱……因此赵匡义不顾北方边境事情还没有结束,便将宋九召回来。
    患难识知己,扳荡知忠臣。
    国家需要一个能臣忠臣,将眼下的小难关渡过去。
    至于王小波的几十万起义兵,呵呵,真没有人当作一回事,若是比较人数,那早就收回了燕云。
    并且宋九不居功,反请罪,让赵匡义很是满意。
    于是下诏,以宋九以太保侍中昭文馆大学士的身份任平章事,位于群臣诸王之上。
    柴禹锡松了一口气,心道,果然。
    但一点也不果然,宋九立即说道:“陛下,巴蜀之乱,臣有严重失职之罪,陛下不罚反赏,何以明天下?”
    “这个罪的……”
    “陛下,若不相信,可以问李继隆,臣去年就曾说过一句话。”
    “什么话?”
    “那时张玘还没有与两贼在江原会战,臣就说过一句话,来得不是时候啊。”
    赵匡义有点儿明白了,可听着怎么不是滋味,难道还想它来吗。
    宋九继续说道:“实际巴蜀主户豪绅形成了利益链,因此朝廷明知其弊,却无法处理。反正已发生了,陛下应看到好的一面。经此叛乱,巴蜀将不会再出现罪恶的旁户一词,广大贫困百姓也终于有了一份生机。但不当在这时候发生!”
    “这个……”
    “陛下,巴蜀乱要平,北境虽暂时大捷,却要防备辽国大兵反扑,若是陛下宽恕臣之罪,还是让臣去西府吧。要么让臣去三司。”
    柴禹锡、刘昌言与赵镕一起傻眼了,就连魏羽也傻眼了,你老大哥干嘛与俺争这个破三司使的位子啊。
    “朕不准卿无理取闹,是罪就是罪,是功就是功。”赵匡义也不乐意了。
    宋九索性挑明了,问:“陛下,诸葛亮之后,何人能接手蜀国之重任?无他故,诸葛亮谨小慎微,事必躬亲,省怕误了先主之遗托,固定美名传之于千古,然而将自己活活累死了,手下无人得到磨练。再说,先帝之时,赵普离开相位,若无卢多逊勉强维护,陛下于开封辅佐,何人能接手之?为何卢多逊与赵普一不在相位,陛下选相如同走马灯一般。也是这个道理。陛下,群臣治国,是群臣辅助陛下治国,而非是某一两人,这对国家只有害而无一利也。吕蒙正卷土重来,再度为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端走南下北,对全国各地情况熟悉,气度宽大。皆赫然有名相风采。陛下为何不重用之?”
    宋九说得有道理。
    但不能这么听。
    柴禹锡苦笑。
    这是宋九指两府人才的,东府人数少,可个个管用。西府人数多,可不大管用。因此宋九才主动请求继续呆在西府。
    然而,然而宋九来到西府,自己还有好日子过么?(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驱(下)
    滋福殿内,赵匡义厉声道:“宋九,朕待你难道比先主待诸葛亮薄吗!”
    柴禹锡听出一种想法,赵匡义却听出另一种想法,认为宋九想急流勇退,这不是好事,意味着宋九认为自己不能善待功臣。
    宋九不会学小寇,强拽赵匡义龙袍,却呵呵乐道:“陛下,你还真将臣与诸葛武候相比啊?陛下有这个心,臣也没那个胆哪。臣要求去西府,确实是东府人才济济,况且吕蒙正再次为相,兢兢业业,民间传诵,现在无辜居于臣之后,岂非让吕蒙正心寒乎?再看西府,柴禹锡与赵镕经过军旅,倒也罢了,向敏中臣听闻多智数,晓民政,又历任过广州知州,且在荆南供过职,也算是经历了半个边旅。然而张昌言呢?”
    “国家非是缺少人才,这么大的国家,五百多万户,几千万百姓,怎可能缺少人才?非是缺少人才,一是人才缺少磨砺以及重用,二是人才没有用对地方。刘昌言臣听闻是能臣,赵普与钱俶、陈洪进都对其倍加推崇,但用在东府还可以,用在西府,他知民政,但知军务吗?”
    “且臣回来也打算觐见陛下,陈述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三大边境人才,李继隆主防河北,他已经有了证明,又是国舅,陛下大可信任之。张齐贤虽知军务,也有土蹬寨之功,不过那是小规模的战斗,不能称为大型战役。故臣向陛下推荐一员武将配合张齐贤。”
    “谁?”赵匡义关切地问道。
    宋九的l形防御战线,对辽国山后构成了威胁,不过神武城与偏关顶在前面。也随时会遭到辽国攻击了。
    “石普。”
    “此人可以重用……”赵匡义沉吟道。
    石普与耶律休哥曾有一战,也证明了其军事才华。
    他久在女真。多次与辽国发生激战,那比宋朝武将更困难。至少宋朝举国上下支持,石普却由乌玄明拖了后腿的。
    而且石普是他的王府旧臣,赵匡义也相信。
    张齐贤搭配石普,能文能武,再有杨嗣、尹继伦、高琼等将在河东,河东可保万无一失。
    宋九又道:“臣在西府,与王显熟悉,王显短于政务,然对军事十分精通。包括这次周密的策划,王显居功甚伟。西北人素重种,如今与辽国正式交界,尹宪、杨琼、张凝等人虽不错,但若是让王显去西北就更妙了。”
    素重种就是重视出身身份,不仅西北,岭南也有这个情况,如后来丁谓去了岭南,因为他曾是宋朝权相。诸蛮争相与之结交。
    王显身份也不弱,毕竟坐镇十年西府首相,他去了西北,西北诸蕃一定会喜欢。最少代表着朝廷重视他们。
    “王显哪……”赵匡义又沉吟了。
    “陛下。如果王显这样也认为委屈,那岂堪重用?”
    赵匡义眼中终于略过一丝暖意,拍了拍宋九肩膀说道:“非是每一个人都象你啊。那样朕就省心了。”
    “陛下待臣如国士,臣岂敢不服效陛下。不过臣坚持要去西府,还有一个想法。”
    “何?”
    “陛下爱民。但陛下扪心自问,朝廷是不对待巴蜀数百万贫困百姓太薄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何其不易。朕居开封府时就重视民间疾苦,故登基后时常宽免贫困百姓税务。然张观上书说朝廷虽免贫困户税务,但因官吏执行不力,反为细民所趁,免的不是贫困百姓税务,而是豪绅之税。地方官吏为征齐税务,继续苛征贫困百姓赋税,于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朕听后默然不语,如何法治?难道学那两泼盗,将天下豪绅尽数杀光,均分田地吗?”
    “是啊。”宋九一声叹息。
    后来出现了许多古古怪怪的主义,制度。
    不用那么复杂,其实就是集权与分权。集权的未必全部集权,中国漫长的君王时代,从远古奴隶社会一变,到春秋战国又是一变,汉光武再变,唐朝又是一变,宋朝变化更大,后世有的怦击宋明集权更重,错了。
    宋明皇帝有的时候真悲催的。
    非是集权重,而是分了相权,在一步步给贫困百姓生机,一些道义。
    分权的也未必全分给了百姓,并且多少有些办事拖沓的弊端,弄不好在这片产生过无数野心家的土地上,瞬间能让国家四分五裂,战火连连。
    不过皇权时代的集权,本身就是最大的弊端。
    “陛下,故赵普说齐人哪。”
    赵匡义缄默不语。
    当真齐人?
    那只是一个口号,用以减缓国家矛盾。若真齐人,他这个皇帝怎么办?齐人不当真,儒家的尊尊亲亲才是真格的。想要治理国家,还需要士大夫与权贵,由皇帝来领首,治理这个国度。
    所以后来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就是没有想通这个环节。
    变法是好的,不变也不行了,可有的太蛮干了,而且就象张观说的那样,上面是好的,下面却不能执行,或执行走样,导致反对者越来越多,然后党争开始,整个国家一起坑下去……
    若不变,中国以后还是这个样,这才是最可怕的真相!
    宋九想得没那么远。
    想通了,实际还真的没办法想。
    因为在他记忆里,虽有各种各样古怪的制度,但没有一种真正适宜这片古老土地的制度。
    就是西方国家,那些制度里弊端同样很多,更不适宜这片土地。
    他非是思想家,想不通索性不会去想。
    并且现在家人团聚,子女成长起来,自己集富贵于一身。宋九比吕端还感到更满足。
    不要说到西府,就是到三司。他也不会有怨言。
    但这正是赵匡义气恼的地方。
    你有本事,为什么不报效朕?早知如此。还不如不将你那个小妾换回来。
    宋九又说道:“给贫困百姓更多生机,民有衣食就不会暴乱,这才是国家久安之策。但是巴蜀与夔峡却未能享受到国家的齐人之策。治大国若烹小鲜,当初平叛之时,那些豪绅们又出过力的,国家不大好处理,于是良吏下去,细心治理,民间初定。然而又能有多少良吏。并且要有才能的良吏,如吕馀庆辛仲甫之流。一旦官员做不好,这些矛盾激化,便会有叛乱产生。所以臣以为,凡事有利有弊,王李二贼之乱,未必是坏事。朝廷借他们手,平分了耕地,击杀了贪婪的豪强。大破而大立,巴蜀以后便不会有这些矛盾存在了。然而臣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若是将他们向夔峡驱逐呢?”
    “驱向夔峡?”赵匡义惊奇地问。
    宋九这段话万万不能公开的。
    但说中了赵匡义的心坎。
    这些豪强的做为太过份了,也超过了他容忍的底线。
    杀就杀吧,杀了是替国家铲除祸害。
    不过驱向夔责。赵匡义想都没有想过。
    忽然赵匡义大笑起来,道:“你是赞成那个均贫富?”
    “不可能,十个手指有长有短。能者多得,勤者多得。若是真均了贫富,国家还会有动力吗?反正不做事。一样的分粮食财富,为什么要做事?”
    “中的也,朕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